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诗人在“政治不正确”上载跟头,本身并不奇怪。但美国社会对一个诗人这样苛责,还是让人感到吃惊。忘掉他的美国人身份,单听他的故事,也未免让人唏嘘不已。韦切尔·林赛成长的年代,正是诗人惠特曼《我听见美国在歌唱》中描述的黄金岁月,蒸蒸日上充满希望,几乎大部分人都认为能靠自己的智慧和双手过上好日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林赛从故乡伊利诺斯州春田市出发,向大都会芝加哥游荡。
上世纪初喧闹沸腾生机勃勃的芝加哥,充满了混乱的进取、贫困和残忍的生存规则,但它的灯红酒绿更给人们带来热情。在正式发表大作《威廉·布斯将军进天堂》之前,林赛游荡在美国各地“用音韵换面包”。这一经历中他把自己描绘成漫游中西部遍撒果园种子的“约翰尼·苹果种”、横越阿帕拉契山进入肯塔基的丹尼尔·布恩、巴纳姆型的马戏班人物、吉卜赛人、复兴会的布道者和“口吐烈火,心坚如石”的基督弟子。他混得不错。从欧洲来的大诗人叶芝正是被他“恢复游吟诗歌传统”的野心吸引。
“你打算怎么恢复?”叶芝林赛。当时叶芝在欧洲罩已大名鼎鼎,在20世纪初的美国就更不用说了。
美国文学史评论说,林赛和与他同期的诗人桑德堡的创作是在走钢丝——在市井庸俗和艺术高雅之间走钢丝,而庸俗是诗人们必须面对的现代大都会现实,游吟诗人必须在街头并且让人们都能听懂和喜欢。但林赛走得很好,他坚持游荡在酒吧和各种演艺场所,“表演”融合了音乐元素和类似轻歌舞动作的诗歌。他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他的美国圣徒传,其中包括最著名的《亚伯拉罕·林肯半夜行》。他很受欢迎,以至于被观众要求反复表演某一两个作品时他感到要吐,表演赚钱令他越来越郁闷。
年轻时因才华和名声而自信满满的林赛追求女诗人莎拉·蒂斯黛尔,结果后者嫁给了富豪,这使他极受打击。也让他发现钱很重要,让他对物质主义极度愤慨——在他生活的社会里,艺术必须在现实与梦想之间走钢丝,当他想赚钱的时候,却越来越缺钱。人到中年时。林赛娶了小自己二十岁的娇妻,生了两个孩子,梦想与现实的钢丝绷得越来越紧,他经常感到喘不过气来。
林赛有首诗叫《呆滞的目光》:“且莫让年轻人在大显身手、创造奇迹之前,就被压得透不过气来。这世界摧残自己的孩子,真是罪孽,穷苦人似牛马,步履蹒跚,目光发果。可怕的不是他们食不果腹,而是在饥饿中失去了梦;可怕的不是他们辛勤耕种,而是他们难得收获;可怕的不是他们侍候别人,而是没有神灵可以侍奉;可怕的不是他们难免一死,而是死得像头动物。”这样的诗作想必会引起今天很多草根蚁族的共鸣。
当然,这些都不是大问题。事实上林赛从黑人那里学了不少东西。比如蓝调音乐和轻歌舞表演,他从黑人惊艳的演奏和疯狂的表演中吸取灵感、撺发激情。在家乡春田市时,他家里就有黑人仆人。但他的诗歌盛名最终却毁于种族歧视——人们发现他的诗作《刚果》中明显带有种族歧视的色彩:“酒窖中的矮矬黑桶,圆筒里的国王,摇摇晃晃”,尽管他自己解释说并非有意如此,只是一种艺术上的复古努力,但人们开始刻意回避和淡化他的作品,美国的各种文集和课本也基本将他清理出去。
1958年,同为游吟诗人的艾金斯伯格在巴黎为韦切尔·林赛写了首诗,“薄雾罩在科罗拉多的大略上,一辆汽车缓缓爬过平原,在微光中收音机吼叫着爵士乐,那伤心的推销员点燃另一枝香烟,在另一座城市那是27年前,我看见你墙上的影子,你穿着吊带裤坐在床上,影子中的手举起一枝手枪对准你的头,你的身影倒在地上。”这首短诗非常完整地勾勒出这位落魄诗人在人间岁月的最后状态。谁能想到,这是一个曾经在芝加哥酒吧和街头受到人们热烈追捧的游吟诗人?
上世纪初喧闹沸腾生机勃勃的芝加哥,充满了混乱的进取、贫困和残忍的生存规则,但它的灯红酒绿更给人们带来热情。在正式发表大作《威廉·布斯将军进天堂》之前,林赛游荡在美国各地“用音韵换面包”。这一经历中他把自己描绘成漫游中西部遍撒果园种子的“约翰尼·苹果种”、横越阿帕拉契山进入肯塔基的丹尼尔·布恩、巴纳姆型的马戏班人物、吉卜赛人、复兴会的布道者和“口吐烈火,心坚如石”的基督弟子。他混得不错。从欧洲来的大诗人叶芝正是被他“恢复游吟诗歌传统”的野心吸引。
“你打算怎么恢复?”叶芝林赛。当时叶芝在欧洲罩已大名鼎鼎,在20世纪初的美国就更不用说了。
美国文学史评论说,林赛和与他同期的诗人桑德堡的创作是在走钢丝——在市井庸俗和艺术高雅之间走钢丝,而庸俗是诗人们必须面对的现代大都会现实,游吟诗人必须在街头并且让人们都能听懂和喜欢。但林赛走得很好,他坚持游荡在酒吧和各种演艺场所,“表演”融合了音乐元素和类似轻歌舞动作的诗歌。他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他的美国圣徒传,其中包括最著名的《亚伯拉罕·林肯半夜行》。他很受欢迎,以至于被观众要求反复表演某一两个作品时他感到要吐,表演赚钱令他越来越郁闷。
年轻时因才华和名声而自信满满的林赛追求女诗人莎拉·蒂斯黛尔,结果后者嫁给了富豪,这使他极受打击。也让他发现钱很重要,让他对物质主义极度愤慨——在他生活的社会里,艺术必须在现实与梦想之间走钢丝,当他想赚钱的时候,却越来越缺钱。人到中年时。林赛娶了小自己二十岁的娇妻,生了两个孩子,梦想与现实的钢丝绷得越来越紧,他经常感到喘不过气来。
林赛有首诗叫《呆滞的目光》:“且莫让年轻人在大显身手、创造奇迹之前,就被压得透不过气来。这世界摧残自己的孩子,真是罪孽,穷苦人似牛马,步履蹒跚,目光发果。可怕的不是他们食不果腹,而是在饥饿中失去了梦;可怕的不是他们辛勤耕种,而是他们难得收获;可怕的不是他们侍候别人,而是没有神灵可以侍奉;可怕的不是他们难免一死,而是死得像头动物。”这样的诗作想必会引起今天很多草根蚁族的共鸣。
当然,这些都不是大问题。事实上林赛从黑人那里学了不少东西。比如蓝调音乐和轻歌舞表演,他从黑人惊艳的演奏和疯狂的表演中吸取灵感、撺发激情。在家乡春田市时,他家里就有黑人仆人。但他的诗歌盛名最终却毁于种族歧视——人们发现他的诗作《刚果》中明显带有种族歧视的色彩:“酒窖中的矮矬黑桶,圆筒里的国王,摇摇晃晃”,尽管他自己解释说并非有意如此,只是一种艺术上的复古努力,但人们开始刻意回避和淡化他的作品,美国的各种文集和课本也基本将他清理出去。
1958年,同为游吟诗人的艾金斯伯格在巴黎为韦切尔·林赛写了首诗,“薄雾罩在科罗拉多的大略上,一辆汽车缓缓爬过平原,在微光中收音机吼叫着爵士乐,那伤心的推销员点燃另一枝香烟,在另一座城市那是27年前,我看见你墙上的影子,你穿着吊带裤坐在床上,影子中的手举起一枝手枪对准你的头,你的身影倒在地上。”这首短诗非常完整地勾勒出这位落魄诗人在人间岁月的最后状态。谁能想到,这是一个曾经在芝加哥酒吧和街头受到人们热烈追捧的游吟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