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妖魔化报道在当今媒体中层出不穷,给被妖魔化的对象带来了不公正的社会评价从而影响到其学习“生活”工作与发展,并进而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形成,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本文从新闻的真实性为出发点,分析媒体妖魔化的报道,以期媒体对症下药,提出有效的应对方法。
关键词:新闻真实性 妖魔化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发生在河南的一系列丑闻震惊了全国:棉花掺假、洛阳大火等等,河南在媒体上曝光的频率,超出了其他省市。一时间,河南人的负面形象也成为媒体报道的一部分。从而形成妖魔化河南人的局面。近年来,通过河南政府、人民和媒体的努力,河南人的形象有所改变,但是在媒体上妖魔化河南人的报道还是屡见不鲜。
所谓媒介“妖魔化”的概念,最早是由清华大学李希光提出的,当时是用于描述美国媒体对华的不公正报道,但后来,这个概念使用的范围被泛化了。其现在的含义主要指:媒介不实或失衡的负面报道,矮化或丑化某类事物或群体的形象,使后者的社会评价降低或恶化。妖魔化河南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大众传媒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平时各地的新闻报道中,除了会议新闻、政策性新闻、文体科技新闻,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或多或少的都会有涉及河南或河南人的负面。而社会新闻中,报道河南正面的、积极方面的新闻比较少。
这些新闻的内容,涉及的方面不一样,有的是在标题中突出负面人物的家乡,有的是夸大渲染、合理想象。但有个共性就是负面人物都是河南人,其中包括违章、诈骗、传销等多方面的。结果是经过媒体的一番狂轰乱炸,身陷信息“拟态环境”中的受众往往无法对信息的真实性加以甄别,以致于河南人的形象被丑化或矮化。新闻的生命是真实,这是学习新闻、从事新闻工作的人都知道的基本常识。而我们看到的是新闻媒体报道片面,部分报道失衡。
媒体在没有深入调查取证时,夸大对事件真相的报道。整体报道不真实影响了受众对事实真相的判断,受众在媒介提供的拟态环境中被动接受信息。
必须指出的是,由于河南人口众多,河南籍的外出打工者人数非常庞大,少數河南人的低劣素质在人际传播中被人们放大,这就是“失真”现象。归根到底,大众传播媒介对有关河南事件的负面报道,是引起”妖魔化“河南人的起因,人们在获知这些信息后对河南传声了一定负面印象,引起对河南人和河南关注。人们对此类信息的需求,造成了媒体对此加强了报道力度,甚至有意识强化河南人的负面形象,以获得受众。从而在人们相互的传播中,加强了对河南人的“妖魔化”。
妖魔化报道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被妖魔化群体会受到社会的歧视。我们知道因为媒体的错误,一个地区一个产业所受到的伤害无疑会雪上加霜,如2004年的“豫花”度面粉事件。纵然地方政府对媒体动用行政手段,扭转了不利的局面,但是重塑形象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被妖魔化群体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不利于社会的团结和谐。
从媒介角度看,要消除妖魔化报道,解铃还须系铃人。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体,责任感淡漠,不去客观地报道社会各个阶层的真实生活,而是大肆炒作,以偏概全,简单片面以至粗暴将其这些群体妖魔化,因此,媒体从业人员必须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媒体应客观、准确地反映社会的真实情景。要杜绝媒体对某些弱势群体的片面报道,做到报道平衡,在进行负面报道的时候,有一说一,不宜夸大渲染,不宜将相关人物标签化。更应深入调查,关注负面事件背后的动因,让弱势群体有说话的地方。通过自身、政府和媒体的共同努力、使妖魔化报道消声匿迹。
(作者: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9级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刘荣.“河南人妖魔化”现象的传播学分析.新闻传播.2003年第11期.
[2]曾照畅.解析媒介的“妖魔化”现象.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9月.
[3]陈明,丁智擘.“妖魔化”河南及“解妖魔化”——从“豫花”毒面粉事件谈起.今传媒.2005年2月.
[4]杨保军.试析具体真实与整体真实的含义.阴山学刊.2005年12月.
关键词:新闻真实性 妖魔化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发生在河南的一系列丑闻震惊了全国:棉花掺假、洛阳大火等等,河南在媒体上曝光的频率,超出了其他省市。一时间,河南人的负面形象也成为媒体报道的一部分。从而形成妖魔化河南人的局面。近年来,通过河南政府、人民和媒体的努力,河南人的形象有所改变,但是在媒体上妖魔化河南人的报道还是屡见不鲜。
所谓媒介“妖魔化”的概念,最早是由清华大学李希光提出的,当时是用于描述美国媒体对华的不公正报道,但后来,这个概念使用的范围被泛化了。其现在的含义主要指:媒介不实或失衡的负面报道,矮化或丑化某类事物或群体的形象,使后者的社会评价降低或恶化。妖魔化河南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大众传媒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平时各地的新闻报道中,除了会议新闻、政策性新闻、文体科技新闻,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或多或少的都会有涉及河南或河南人的负面。而社会新闻中,报道河南正面的、积极方面的新闻比较少。
这些新闻的内容,涉及的方面不一样,有的是在标题中突出负面人物的家乡,有的是夸大渲染、合理想象。但有个共性就是负面人物都是河南人,其中包括违章、诈骗、传销等多方面的。结果是经过媒体的一番狂轰乱炸,身陷信息“拟态环境”中的受众往往无法对信息的真实性加以甄别,以致于河南人的形象被丑化或矮化。新闻的生命是真实,这是学习新闻、从事新闻工作的人都知道的基本常识。而我们看到的是新闻媒体报道片面,部分报道失衡。
媒体在没有深入调查取证时,夸大对事件真相的报道。整体报道不真实影响了受众对事实真相的判断,受众在媒介提供的拟态环境中被动接受信息。
必须指出的是,由于河南人口众多,河南籍的外出打工者人数非常庞大,少數河南人的低劣素质在人际传播中被人们放大,这就是“失真”现象。归根到底,大众传播媒介对有关河南事件的负面报道,是引起”妖魔化“河南人的起因,人们在获知这些信息后对河南传声了一定负面印象,引起对河南人和河南关注。人们对此类信息的需求,造成了媒体对此加强了报道力度,甚至有意识强化河南人的负面形象,以获得受众。从而在人们相互的传播中,加强了对河南人的“妖魔化”。
妖魔化报道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被妖魔化群体会受到社会的歧视。我们知道因为媒体的错误,一个地区一个产业所受到的伤害无疑会雪上加霜,如2004年的“豫花”度面粉事件。纵然地方政府对媒体动用行政手段,扭转了不利的局面,但是重塑形象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被妖魔化群体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不利于社会的团结和谐。
从媒介角度看,要消除妖魔化报道,解铃还须系铃人。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体,责任感淡漠,不去客观地报道社会各个阶层的真实生活,而是大肆炒作,以偏概全,简单片面以至粗暴将其这些群体妖魔化,因此,媒体从业人员必须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媒体应客观、准确地反映社会的真实情景。要杜绝媒体对某些弱势群体的片面报道,做到报道平衡,在进行负面报道的时候,有一说一,不宜夸大渲染,不宜将相关人物标签化。更应深入调查,关注负面事件背后的动因,让弱势群体有说话的地方。通过自身、政府和媒体的共同努力、使妖魔化报道消声匿迹。
(作者: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9级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刘荣.“河南人妖魔化”现象的传播学分析.新闻传播.2003年第11期.
[2]曾照畅.解析媒介的“妖魔化”现象.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9月.
[3]陈明,丁智擘.“妖魔化”河南及“解妖魔化”——从“豫花”毒面粉事件谈起.今传媒.2005年2月.
[4]杨保军.试析具体真实与整体真实的含义.阴山学刊.200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