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工匠文化;工匠人才;工匠精神;路径
新时代,我国经济由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高质量发展需要工匠精神的支撑,培育工匠精神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新经济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工匠精神如何培育?这是作为培养工匠人才主阵地的职业院校必须要深入思考和切实解决的问题。
培育工匠精神,首先要厘清工匠精神、工匠人才和工匠文化的内涵,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传统工匠主要是指从事器物制作的手艺人,现代工匠是既掌握精湛技艺又具有系统理论知识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工匠文化是工匠群体在实践中形成的理想追求、道德准则、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它表征为工匠物质文化、工匠精神文化、工匠制度文化和工匠环境文化等[1]。工匠精神从狭义而言,是指工匠对产品制作纯熟的技艺和精益求精的态度;从广义而言,是指对职业的忠诚奉献,对质量的极致追求,以及对产品或服务的创新超越。工匠精神与工匠文化在文义上有重叠,但工匠文化要比工匠精神的含义更宽泛、更深刻。工匠文化既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信仰。工匠精神、工匠人才和工匠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工匠人才是主体,工匠文化是支撑,工匠精神是核心。培育工匠精神,一方面要厚植工匠文化,构建培育工匠精神的支撑体系;另一方面要培养大量工匠人才,筑牢培育工匠精神的人力基础,两者不可或缺。
德国经济崛起的秘密,除了“双元制”职业教育,还有其严谨的工匠精神。“百年匠心看德国”,实际上,德国的“工匠精神”也只有100余年历史。19世纪初,德国还是一个农业为主的国家,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德国也是假货、仿冒横行。德国在最近100多年的工业化进程中,德国人在各个行业坚持不懈地弘扬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最终使“德国制造”脱掉了伪劣的帽子,成为世界上高品质的代名词。
经过40年改革开放,中国消费正从“有”向“优”升级,向个性化定制发展。老百姓出国抢购电饭煲、马桶盖事件尖锐地反映了国内低端低质的产品不能满足人们个性化、高品质的消费需求这一事实。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我国新时代新经济要高质量发展,就要提高产品质量,满足个性化需求,推动产业迈向世界中高端,这亟需工匠精神的强势回归。
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理论研究工作者,也需要工匠人才。从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一方面存在工厂招工难的问题;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到一线工作岗位就业。破解毕业生结构性就业矛盾,需要进行人才供给侧改革,呼唤曾经的“八级工”。
工匠精神从来就不是舶来品,中国古代的工匠精神和工匠文化深厚久远,甚至在每个工匠行里都有自己的始祖,作为一种精神激励,引领工匠世代传承。中国古代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和金银器等精美产品曾享誉海内外。
近代工业化以来,中国成为了世界制造大国,为全世界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产品,但却难称制造强国,消费品品种结构、产品品质、品牌培育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为何新时期我国反而匮乏工匠和工匠精神?其根源是没有深厚的工匠文化作为支撑。长期以来,我国深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等思想影响,存在着对工匠根深蒂固的偏见,视工匠为简单体力劳动者,认为工匠的工作没有地位和荣耀感[2],存在着对培养工匠主阵地职业院校的歧视,作为未来工匠的职业院校学生自身也自信不足。此外,近代工业化兴起,工厂化机器化削弱了传统工匠伦理,生产精细分工弱化了对产品整体质量意识,淡漠了对产品使用者的责任意识。加上制度的缺位,使得工匠技艺与工匠精神没有得到传承与弘扬。
培育工匠精神应从文化环境、人才政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切入。首先,工匠精神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形态,需要在长期的价值激励中逐渐形成,通过树立工匠文化自信、打造工匠文化环境、营造工匠文化氛围,使工匠精神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风向标[3]。其次,通过制度顶层设计和基层跟进,落实工匠人才政策,形成传承和培育工匠精神的保障机制。再次,通过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开展现代学徒制等举措,夯实工匠精神的人力基础。
(一)传承墨子工匠精神,树立工匠文化自信
1.墨子工匠精神的提出
培育工匠精神应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工匠精神元素。在我国,工匠精神源远流长,一部中华文明史凝聚着历朝历代工匠们的智慧和创造。在战国时期,我国就诞生了墨子这样的世界级工匠。毛泽东同志在评点古今人物时,就认为“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是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4]。”
墨子具有伟大的家国情怀,关心百姓疾苦。他提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孟子曾评价墨子“兼爱天下,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墨子强调“志”(动机)“功”(效果)合一。墨子主张创造,“述而且作”,“吾以为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墨子既是经验家,又是技术家。墨子不仅“敏于动作”,而且善于“总结理论”,具有现代工匠的特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墨子称得上是一位伟大的跨越时空的“现代工匠”。墨子思想闪耀着工匠精神的光辉,对墨子的工匠精神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出墨子工匠精神概念,并在实践中传承和深化,有助于从根本上树立工匠文化自信。
2.墨子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在新时代新经济背景下,墨子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表现为: 一是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忠诚于产品或岗位,不为外利所惑,坚守内心对产品或岗位的追求,专注于自己的技艺和专业领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心尽力、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二是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行动中去,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发现与解决问题。同时,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进而获得自身的不断成长。三是精益求精的制造精神。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不断完善使用的材料、完善设计和生产流程。持续精进,反复改进改善产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正如美国发明家迪恩·卡门所说:“工匠的本质是收集改装可利用的技术来解决问题或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创造财富。”四是至善至美的创新精神。创新过程也是一个人文过程,创新精神是墨子工匠精神的灵魂。不仅专注产品或服务,还关注产品的使用者或服务对象,对产品赋予情感,对服务倾注人文关怀,使产品饱含人的温度,让服务满怀温暖。把产品当作艺术品,把服务当作艺术创作,达至美的境界。
(二)尊重工匠人才,强化支撑工匠精神的价值文化
价值文化是深植于人的思想与行为中的信仰与观念,它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评价及行为方式的选择,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规范和导向作用[5]。工匠是承继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主体,全社会尊重工匠人才,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基础。
首先,树立“人不分尊卑、职业不分贵贱”的人才观。通俗地说,就是一个摸鼠标的人与一个使铁锤的人的职业是平等的。况且,现代工匠已不再是简单从事重复劳动的操作工,他们不仅能从事一线技能操作,还能进行技术创新,对产品进行改进改善。社会要纠正过去对工匠的偏见,要为工匠“正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要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6]。
其次,大力表彰宣传现代工匠的典型事迹,让他们成为催人奋进的时代正能量。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中展示的我国现代工业中工匠们的精神,在社会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国工匠们以技术报国的价值不逊于科学家。国家宣传“大国工匠”,各城市也可表彰本市的“大城工匠”。例如,佛山市政府于2016年6月高规格召开首届“佛山·大城工匠”命名大会,向首批30名“大城工匠”颁发证书,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三)落实工匠人才政策,建立支撑工匠精神的制度文化
工匠制度是保证工匠人才发展和待遇的一系列政策,建立健全工匠人才制度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保障。
一是落实工匠人才发展政策。2018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国家层面第一次出台正式文件要求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意见”从“技术工人的评价选拔制度”“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政策”等方面对技术工人提出了较详细的发展通道,但还需要人力资源主管部门、企业等制定实施细则,具体落实。
二是落实工匠人才待遇政策。“意见”提出:提高高技能领军人才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完善符合技术工人特点的企业工资分配制度,在工资结构中设置体现技术技能价值的工资单元、建立补助性津贴制度、建立工资增长机制等。“意见”对技术工人的待遇进行了原则性的要求,但要有成效,还需要有关部门和用人单位进一步制定强制性的规定。
(四)深化职业教育内涵,夯实工匠精神的人力基础
1.以工匠精神促进工匠人才全面发展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对职业教育来说,立什么德?职业教育“立德”就是培育工匠精神。反观当下的职业教育,受“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影响,导致了优先保证就业和满足学生糊口营生的办学理念,重“传技”,轻“育人”,甚至片面追求升学率和“绑架”技能大赛,忽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从大国工匠的事迹来看,工匠精神对工匠的成长不可或缺、至关重要。如高凤林等大国工匠,他们创造的与其说是技术传奇,不如说是精神传奇和人生传奇。他们有着自己明确的精神价值追求和较高的人生境界[7],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工匠精神,不满足于一时的成事,也不满足于世俗的所谓成功,而是用精神演绎生命,用梦想谱写人生。
把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把培育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具体实践,避免工匠成为工具的可能,促进工匠的全面发展,使工匠的个性化与产品的精致化达到和谐统一。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目的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而终极价值旨归是促进工匠人才的全面发展。
2.把校企合作贯穿工匠人才培养全过程
现代工匠人才需要校企协同培养,工匠精神需要校企共同培育。2018年2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出台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明确提出发挥企业在实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辦学主体作用。
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织的一种育人模式,学校的老师和企业的师傅组成“双主体”育人团队,学生接受学校老师的教育,也得到企业师傅的培养。“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一部分时间在企业工作。现代学徒制是一个心传身授的过程,即老师或师傅亲身示范、传授、指导,老师或师傅与学生共同参与实践,共同钻研技术,磨练技能。同时,学生与老师或师傅彼此之间通过心灵的交流、情感的传递,体悟工匠精神。
采用“做中学”教学方法。“做中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行动过程,即把显性知识运用到工作中,通过反复操作,长期累积,获得技能或经验知识;二是认知过程,即学生对“做中学”行动过程进行反思,将问题系统化,条理化,内化为身体知识的一部分。“做中学”中的“做”需要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或学校真实的工作任务中进行。通过“做中学”,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分析思考,尝试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提高技术技能,提升工匠精神。
大学文化是学生成长的文化基因,其教育作用是潜移默化、影响深远的。因此,学校通过大学文化建设让墨子工匠精神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在未来职业岗位上开花结果。
1.组织学习研究,深刻理解墨子工匠精神
开展学习研讨活动,组织课题研究。学校组织“墨子思想文化素质教育特色项目”研究,并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文化育人》等相关杂志上发表“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启示”等论文20多篇。学校与中国墨子学会联合举办墨子思想与职业教育研讨会。教育部职成司有关领导出席大会,并作了“墨子职业教育思想及当代意义”的主旨讲话。加强校内宣讲教育,邀请中国墨子学会专家来校作“墨子思想与职业教育发展”“墨子其人”等专题辅导报告。
2.凝练校训,涵养工匠精神文化
通过对墨子工匠精神的研究学习,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学校办学理念,学校把《墨子·尚贤》篇中“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十二字凝练作为校训,并举行隆重的仪式正式发布。“厚乎德行”要求道德品质高尚、行为举止高雅、素质修养良好,强调立德为先,体现个人内修与外饰的和谐统一;“辩乎言谈”要求积极观察分析、归纳推理,自信展示表达,体现个人内在才情与外在魅力的和谐统一;“博乎道术”要求通晓事物规律、熟练技术技能、理论联系实践,突出学以致用,体现思想与方法、学养与能力的完美结合。校训简言之,就是“厚道、明白、能干”。校训释义与墨子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高度内在统一。
3.请立墨子像,打造工匠环境文化
在校园正中央,矗立着一座8米高的巨大墨子雕像。一股清风迎面拂来,衣袖飘飘,手握书简,信步前行,思维如梭,造型庄重,气宇轩昂,展现墨子知行合一的精神和神采奕奕的风貌。学校还计划请入鲁班像、黄道婆像等中国古代重要的能工巧匠代表和爱迪生像等外国发明家代表,从而建成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特色雕塑艺术长廊,让学生在环境浸染中受到教育。
4.注重仪式教育,营造工匠文化氛围
在开学典礼上,学校以“厚乎德行 辩乎言谈 博乎道术 做顺德职院‘三好’学生”、“胸怀梦想 尊崇匠心 全面发展”的倡议教育学生通过三年学习,成为一名优秀工匠人才。在毕业典礼上,学校以“应时代召唤,树工匠精神,创美好未来”、“坚定理想,勇于创新,做幸福的现代工匠”和“传承墨学 铭记校训 继续前进”勉励毕业生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坚守匠心,脚踏实地,做一名幸福的现代工匠。
学校连续多年在“五一国际劳动节”举办以“致敬最美劳动者 弘扬时代工匠精神”等为主题的表彰暨慰问演出活动,隆重表彰学校后勤工作中,具有高尚品德、精湛技能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营造崇尚劳动、尊重技能的氛围,教育学生学习他们敬业奉献、精益求精的精神。
(二)培养富有工匠精神的现代工匠人才
1.组织技能大赛,培育学生崇尚技术技能的精神
围绕培育工匠精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目标,学校一直高度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竞赛工作,以技能竞赛为契机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探索与实践,培育学生崇尚技术技能和争创一流的精神。主要做法是:确立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赛教结合“三促一结合”的指导思想;探索高技能培养与人格塑造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四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学技术、精技术、赛技术、爱技术的竞赛文化。
2.校企订单合作,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
实施双主体联合办学,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培养爱岗敬业的工匠人才。根据企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双方共同协商的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课程教学;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企业提供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学生成绩与综合素质双方共同考核;对于合格的毕业生企业全部录用,保障学生就业。如学校与森达美信昌机器工程(广东)有限公司从2004年开始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式”培养,引入公司教育资源,共建“工程机械人才培训中心”,企业为培训中心提供专业教学设备价值达850万元,共培养学生14期,全部到公司就业。
3.继承传统拜师仪式,培育学生忠诚敬畏的精神
学生通过拜师成为学徒,树立高度的事业追求,在名师的严格指导下学习技艺。同时,培育学生对职业和师傅的忠诚和敬畏精神。2016年7月,学校与容桂总商会、容桂餐饮行业协会进行职业教育合作,现场隆重举行了“丙申年‘培家班’拜师典礼”。学校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教师和顺德名厨,集体拜梁浩培先生为师,成为“培家班”的学徒。30名学生向参与合作的16家餐饮名店名师进行隆重的拜师仪式。
4.创建协同平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精神
以平台为依托,以项目为纽带,协同创新,协同育人。在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的过程中,教师服务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参与项目,创新创业能力得到培养。通过解决未知技术问题,把科研成果转换为教学资源,以科研促进教学改革,学生以科研成果替换课程学分。学校近期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合作,高标准建设广东—亚琛工业4.0应用研究中心,通过工业4.0示范工厂和示范线建设、展览展示、技术实施与服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支撐企业向智能制造优化升级,形成示范引领作用。
总而言之,厚植工匠文化和培养工匠人才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必由之路,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工匠精神培育有助于我国经济从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方式转变,有助于我国职业教育提升内涵和水平,有助于工匠成长为真正的现代幸福工匠。传承和培育工匠精神对新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娄权鑫.工匠精神:没有工匠哪来精品——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产教融合背景下工匠精神培育研讨会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9):44-48.
[2][4]夏伟.传承墨子工匠精神 涵养高职文化自信[N].中国教育报,2017-04-10.
[3][7]董志勇.让工匠精神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风向标[J].中国品牌,2018(S1):30-31.
[5]胡凯,李江.论创新发展逻辑下的资源作用结构与配置引导[J].求是学刊,2018(3):55-63.
[6]张福强,许芳奎.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8(2):46-51.
(责任编辑 赖佳)
新时代,我国经济由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高质量发展需要工匠精神的支撑,培育工匠精神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新经济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工匠精神如何培育?这是作为培养工匠人才主阵地的职业院校必须要深入思考和切实解决的问题。
一、工匠精神、工匠人才和工匠文化的内涵及关系
培育工匠精神,首先要厘清工匠精神、工匠人才和工匠文化的内涵,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传统工匠主要是指从事器物制作的手艺人,现代工匠是既掌握精湛技艺又具有系统理论知识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工匠文化是工匠群体在实践中形成的理想追求、道德准则、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它表征为工匠物质文化、工匠精神文化、工匠制度文化和工匠环境文化等[1]。工匠精神从狭义而言,是指工匠对产品制作纯熟的技艺和精益求精的态度;从广义而言,是指对职业的忠诚奉献,对质量的极致追求,以及对产品或服务的创新超越。工匠精神与工匠文化在文义上有重叠,但工匠文化要比工匠精神的含义更宽泛、更深刻。工匠文化既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信仰。工匠精神、工匠人才和工匠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工匠人才是主体,工匠文化是支撑,工匠精神是核心。培育工匠精神,一方面要厚植工匠文化,构建培育工匠精神的支撑体系;另一方面要培养大量工匠人才,筑牢培育工匠精神的人力基础,两者不可或缺。
二、新经济高质量发展亟需重塑工匠精神
德国经济崛起的秘密,除了“双元制”职业教育,还有其严谨的工匠精神。“百年匠心看德国”,实际上,德国的“工匠精神”也只有100余年历史。19世纪初,德国还是一个农业为主的国家,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德国也是假货、仿冒横行。德国在最近100多年的工业化进程中,德国人在各个行业坚持不懈地弘扬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最终使“德国制造”脱掉了伪劣的帽子,成为世界上高品质的代名词。
经过40年改革开放,中国消费正从“有”向“优”升级,向个性化定制发展。老百姓出国抢购电饭煲、马桶盖事件尖锐地反映了国内低端低质的产品不能满足人们个性化、高品质的消费需求这一事实。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我国新时代新经济要高质量发展,就要提高产品质量,满足个性化需求,推动产业迈向世界中高端,这亟需工匠精神的强势回归。
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理论研究工作者,也需要工匠人才。从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一方面存在工厂招工难的问题;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到一线工作岗位就业。破解毕业生结构性就业矛盾,需要进行人才供给侧改革,呼唤曾经的“八级工”。
三、新时期工匠精神匮乏的根源是工匠文化缺失
工匠精神从来就不是舶来品,中国古代的工匠精神和工匠文化深厚久远,甚至在每个工匠行里都有自己的始祖,作为一种精神激励,引领工匠世代传承。中国古代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和金银器等精美产品曾享誉海内外。
近代工业化以来,中国成为了世界制造大国,为全世界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产品,但却难称制造强国,消费品品种结构、产品品质、品牌培育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为何新时期我国反而匮乏工匠和工匠精神?其根源是没有深厚的工匠文化作为支撑。长期以来,我国深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等思想影响,存在着对工匠根深蒂固的偏见,视工匠为简单体力劳动者,认为工匠的工作没有地位和荣耀感[2],存在着对培养工匠主阵地职业院校的歧视,作为未来工匠的职业院校学生自身也自信不足。此外,近代工业化兴起,工厂化机器化削弱了传统工匠伦理,生产精细分工弱化了对产品整体质量意识,淡漠了对产品使用者的责任意识。加上制度的缺位,使得工匠技艺与工匠精神没有得到传承与弘扬。
四、新时代传承和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与举措
培育工匠精神应从文化环境、人才政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切入。首先,工匠精神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形态,需要在长期的价值激励中逐渐形成,通过树立工匠文化自信、打造工匠文化环境、营造工匠文化氛围,使工匠精神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风向标[3]。其次,通过制度顶层设计和基层跟进,落实工匠人才政策,形成传承和培育工匠精神的保障机制。再次,通过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开展现代学徒制等举措,夯实工匠精神的人力基础。
(一)传承墨子工匠精神,树立工匠文化自信
1.墨子工匠精神的提出
培育工匠精神应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工匠精神元素。在我国,工匠精神源远流长,一部中华文明史凝聚着历朝历代工匠们的智慧和创造。在战国时期,我国就诞生了墨子这样的世界级工匠。毛泽东同志在评点古今人物时,就认为“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是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4]。”
墨子具有伟大的家国情怀,关心百姓疾苦。他提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孟子曾评价墨子“兼爱天下,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墨子强调“志”(动机)“功”(效果)合一。墨子主张创造,“述而且作”,“吾以为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墨子既是经验家,又是技术家。墨子不仅“敏于动作”,而且善于“总结理论”,具有现代工匠的特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墨子称得上是一位伟大的跨越时空的“现代工匠”。墨子思想闪耀着工匠精神的光辉,对墨子的工匠精神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出墨子工匠精神概念,并在实践中传承和深化,有助于从根本上树立工匠文化自信。
2.墨子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在新时代新经济背景下,墨子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表现为: 一是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忠诚于产品或岗位,不为外利所惑,坚守内心对产品或岗位的追求,专注于自己的技艺和专业领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心尽力、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二是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行动中去,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发现与解决问题。同时,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进而获得自身的不断成长。三是精益求精的制造精神。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不断完善使用的材料、完善设计和生产流程。持续精进,反复改进改善产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正如美国发明家迪恩·卡门所说:“工匠的本质是收集改装可利用的技术来解决问题或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创造财富。”四是至善至美的创新精神。创新过程也是一个人文过程,创新精神是墨子工匠精神的灵魂。不仅专注产品或服务,还关注产品的使用者或服务对象,对产品赋予情感,对服务倾注人文关怀,使产品饱含人的温度,让服务满怀温暖。把产品当作艺术品,把服务当作艺术创作,达至美的境界。
(二)尊重工匠人才,强化支撑工匠精神的价值文化
价值文化是深植于人的思想与行为中的信仰与观念,它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评价及行为方式的选择,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规范和导向作用[5]。工匠是承继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主体,全社会尊重工匠人才,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基础。
首先,树立“人不分尊卑、职业不分贵贱”的人才观。通俗地说,就是一个摸鼠标的人与一个使铁锤的人的职业是平等的。况且,现代工匠已不再是简单从事重复劳动的操作工,他们不仅能从事一线技能操作,还能进行技术创新,对产品进行改进改善。社会要纠正过去对工匠的偏见,要为工匠“正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要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6]。
其次,大力表彰宣传现代工匠的典型事迹,让他们成为催人奋进的时代正能量。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中展示的我国现代工业中工匠们的精神,在社会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国工匠们以技术报国的价值不逊于科学家。国家宣传“大国工匠”,各城市也可表彰本市的“大城工匠”。例如,佛山市政府于2016年6月高规格召开首届“佛山·大城工匠”命名大会,向首批30名“大城工匠”颁发证书,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三)落实工匠人才政策,建立支撑工匠精神的制度文化
工匠制度是保证工匠人才发展和待遇的一系列政策,建立健全工匠人才制度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保障。
一是落实工匠人才发展政策。2018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国家层面第一次出台正式文件要求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意见”从“技术工人的评价选拔制度”“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政策”等方面对技术工人提出了较详细的发展通道,但还需要人力资源主管部门、企业等制定实施细则,具体落实。
二是落实工匠人才待遇政策。“意见”提出:提高高技能领军人才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完善符合技术工人特点的企业工资分配制度,在工资结构中设置体现技术技能价值的工资单元、建立补助性津贴制度、建立工资增长机制等。“意见”对技术工人的待遇进行了原则性的要求,但要有成效,还需要有关部门和用人单位进一步制定强制性的规定。
(四)深化职业教育内涵,夯实工匠精神的人力基础
1.以工匠精神促进工匠人才全面发展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对职业教育来说,立什么德?职业教育“立德”就是培育工匠精神。反观当下的职业教育,受“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影响,导致了优先保证就业和满足学生糊口营生的办学理念,重“传技”,轻“育人”,甚至片面追求升学率和“绑架”技能大赛,忽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从大国工匠的事迹来看,工匠精神对工匠的成长不可或缺、至关重要。如高凤林等大国工匠,他们创造的与其说是技术传奇,不如说是精神传奇和人生传奇。他们有着自己明确的精神价值追求和较高的人生境界[7],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工匠精神,不满足于一时的成事,也不满足于世俗的所谓成功,而是用精神演绎生命,用梦想谱写人生。
把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把培育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具体实践,避免工匠成为工具的可能,促进工匠的全面发展,使工匠的个性化与产品的精致化达到和谐统一。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目的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而终极价值旨归是促进工匠人才的全面发展。
2.把校企合作贯穿工匠人才培养全过程
现代工匠人才需要校企协同培养,工匠精神需要校企共同培育。2018年2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出台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明确提出发挥企业在实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辦学主体作用。
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织的一种育人模式,学校的老师和企业的师傅组成“双主体”育人团队,学生接受学校老师的教育,也得到企业师傅的培养。“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一部分时间在企业工作。现代学徒制是一个心传身授的过程,即老师或师傅亲身示范、传授、指导,老师或师傅与学生共同参与实践,共同钻研技术,磨练技能。同时,学生与老师或师傅彼此之间通过心灵的交流、情感的传递,体悟工匠精神。
采用“做中学”教学方法。“做中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行动过程,即把显性知识运用到工作中,通过反复操作,长期累积,获得技能或经验知识;二是认知过程,即学生对“做中学”行动过程进行反思,将问题系统化,条理化,内化为身体知识的一部分。“做中学”中的“做”需要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或学校真实的工作任务中进行。通过“做中学”,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分析思考,尝试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提高技术技能,提升工匠精神。
五、传承和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探索
(一)打造以墨子工匠精神为特色的大学文化大学文化是学生成长的文化基因,其教育作用是潜移默化、影响深远的。因此,学校通过大学文化建设让墨子工匠精神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在未来职业岗位上开花结果。
1.组织学习研究,深刻理解墨子工匠精神
开展学习研讨活动,组织课题研究。学校组织“墨子思想文化素质教育特色项目”研究,并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文化育人》等相关杂志上发表“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启示”等论文20多篇。学校与中国墨子学会联合举办墨子思想与职业教育研讨会。教育部职成司有关领导出席大会,并作了“墨子职业教育思想及当代意义”的主旨讲话。加强校内宣讲教育,邀请中国墨子学会专家来校作“墨子思想与职业教育发展”“墨子其人”等专题辅导报告。
2.凝练校训,涵养工匠精神文化
通过对墨子工匠精神的研究学习,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学校办学理念,学校把《墨子·尚贤》篇中“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十二字凝练作为校训,并举行隆重的仪式正式发布。“厚乎德行”要求道德品质高尚、行为举止高雅、素质修养良好,强调立德为先,体现个人内修与外饰的和谐统一;“辩乎言谈”要求积极观察分析、归纳推理,自信展示表达,体现个人内在才情与外在魅力的和谐统一;“博乎道术”要求通晓事物规律、熟练技术技能、理论联系实践,突出学以致用,体现思想与方法、学养与能力的完美结合。校训简言之,就是“厚道、明白、能干”。校训释义与墨子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高度内在统一。
3.请立墨子像,打造工匠环境文化
在校园正中央,矗立着一座8米高的巨大墨子雕像。一股清风迎面拂来,衣袖飘飘,手握书简,信步前行,思维如梭,造型庄重,气宇轩昂,展现墨子知行合一的精神和神采奕奕的风貌。学校还计划请入鲁班像、黄道婆像等中国古代重要的能工巧匠代表和爱迪生像等外国发明家代表,从而建成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特色雕塑艺术长廊,让学生在环境浸染中受到教育。
4.注重仪式教育,营造工匠文化氛围
在开学典礼上,学校以“厚乎德行 辩乎言谈 博乎道术 做顺德职院‘三好’学生”、“胸怀梦想 尊崇匠心 全面发展”的倡议教育学生通过三年学习,成为一名优秀工匠人才。在毕业典礼上,学校以“应时代召唤,树工匠精神,创美好未来”、“坚定理想,勇于创新,做幸福的现代工匠”和“传承墨学 铭记校训 继续前进”勉励毕业生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坚守匠心,脚踏实地,做一名幸福的现代工匠。
学校连续多年在“五一国际劳动节”举办以“致敬最美劳动者 弘扬时代工匠精神”等为主题的表彰暨慰问演出活动,隆重表彰学校后勤工作中,具有高尚品德、精湛技能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营造崇尚劳动、尊重技能的氛围,教育学生学习他们敬业奉献、精益求精的精神。
(二)培养富有工匠精神的现代工匠人才
1.组织技能大赛,培育学生崇尚技术技能的精神
围绕培育工匠精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目标,学校一直高度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竞赛工作,以技能竞赛为契机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探索与实践,培育学生崇尚技术技能和争创一流的精神。主要做法是:确立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赛教结合“三促一结合”的指导思想;探索高技能培养与人格塑造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四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学技术、精技术、赛技术、爱技术的竞赛文化。
2.校企订单合作,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
实施双主体联合办学,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培养爱岗敬业的工匠人才。根据企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双方共同协商的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课程教学;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企业提供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学生成绩与综合素质双方共同考核;对于合格的毕业生企业全部录用,保障学生就业。如学校与森达美信昌机器工程(广东)有限公司从2004年开始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式”培养,引入公司教育资源,共建“工程机械人才培训中心”,企业为培训中心提供专业教学设备价值达850万元,共培养学生14期,全部到公司就业。
3.继承传统拜师仪式,培育学生忠诚敬畏的精神
学生通过拜师成为学徒,树立高度的事业追求,在名师的严格指导下学习技艺。同时,培育学生对职业和师傅的忠诚和敬畏精神。2016年7月,学校与容桂总商会、容桂餐饮行业协会进行职业教育合作,现场隆重举行了“丙申年‘培家班’拜师典礼”。学校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教师和顺德名厨,集体拜梁浩培先生为师,成为“培家班”的学徒。30名学生向参与合作的16家餐饮名店名师进行隆重的拜师仪式。
4.创建协同平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精神
以平台为依托,以项目为纽带,协同创新,协同育人。在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的过程中,教师服务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参与项目,创新创业能力得到培养。通过解决未知技术问题,把科研成果转换为教学资源,以科研促进教学改革,学生以科研成果替换课程学分。学校近期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合作,高标准建设广东—亚琛工业4.0应用研究中心,通过工业4.0示范工厂和示范线建设、展览展示、技术实施与服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支撐企业向智能制造优化升级,形成示范引领作用。
总而言之,厚植工匠文化和培养工匠人才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必由之路,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工匠精神培育有助于我国经济从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方式转变,有助于我国职业教育提升内涵和水平,有助于工匠成长为真正的现代幸福工匠。传承和培育工匠精神对新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娄权鑫.工匠精神:没有工匠哪来精品——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产教融合背景下工匠精神培育研讨会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9):44-48.
[2][4]夏伟.传承墨子工匠精神 涵养高职文化自信[N].中国教育报,2017-04-10.
[3][7]董志勇.让工匠精神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风向标[J].中国品牌,2018(S1):30-31.
[5]胡凯,李江.论创新发展逻辑下的资源作用结构与配置引导[J].求是学刊,2018(3):55-63.
[6]张福强,许芳奎.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8(2):46-51.
(责任编辑 赖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