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外生枝巧收获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k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情感和体验参与课堂活动,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课堂上总有学生没有朝教师课前的预设发展,出现了这样那样的“意外”,使得精心设计的教案进入“失控”状态,令人措手不及。其实这样的“节外生枝”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实际,抓住发生的事件灵活应对,创造性地驾驭课堂,变节外生枝为收获。
   一、探究主题偏离
   科学课堂中,我们不难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的探究主题违背了在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预设的探究活动的原本意图,而是在活动中产生了新问题。学生却挺喜欢在这新问题中进行颇有意味的自主探究。如三年级《蚂蚁》一课,我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在有水的水槽中放一个瓶盖,把蚂蚁放在瓶盖上进行观察,从而了解蚂蚁的身体特征。可在探究活动中,蚂蚁六神无主地乱爬,还有蚂蚁掉到了水中。这一下,学生的探究主题变成研究蚂蚁会不会游泳、蚂蚁会不会淹死……这些问题显然超出了本课所要研究的范围,然而学生却研究得非常认真、专注。当他们汇报自己的探究成果时,不但说出蚂蚁的身体是什么样的,还说出了很多教师意想不到、教材上也没有的信息。
   这些偏离预设主题的探究,不是一种坏现象,远比他们在教师手把手指导下“为教师做实验、为老师讨论问题”更富有科学意义。因为探究内容是他们自己选定的,发现的科学知识更具自主性、实在性。对小学生而言,在科学课学习中,最重要的倒不在于科学发现本身,而在于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充分体验自主探究的“快感”。如果我们硬将学生拉回原定的预设程序与内容之中,学生的思维就会受到一定的束缚,课堂会因此失去生气和情调,更失去“节外生枝”所折射出的教育价值。
  
   二、探究准备失误
  
   在科学课中,材料的准备事关科学课的探究实效。尽管我们课前作了比较充分的材料预设,可学生随时提出的问题还是会让我们面临“材料准备不足”的尴尬。
   在教学五下《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时,由于课前仓促我没来得及在其中一杯水中放入盐,但教学过程还是按预设进行。我把其中一个马铃薯放入第一杯水中,请学生猜测,都说会沉,结果自然在学生的意料之中。当我把另外一个马铃薯放入第二杯水中时,让学生猜测,学生的猜测却出乎我的意料,都认为会浮。我问学生为什么,有学生猜测我在第二个杯里放了盐,马铃薯会浮起来;有学生说科学书上是这样讲的。无巧不成书,课前我的疏忽正好打破这种尴尬,改变教学预设。我把马铃薯放入第二杯水中,当我松手的一刹那,学生惊讶了。等学生回过神来,我教育学生,猜测仅仅是猜测,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其实这两杯都是清水。那怎么让马铃薯在这杯水中浮起来呢?在水中加入多少食盐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失误竟然成了学生探究的动力。
   学生在学习新的内容之前已有一定认知。如果我按照教材的设计,这回肯定被学生当猴耍了。节外生枝不应成为我们科学探究的一种绝境。
  
   三、探究器材损坏
  
   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犯错是难免的事。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时越出“错”,反而越真实、越科学、越全面、越深刻。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也决定了他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犯各种错误。我们应该允许孩子犯错误,必须尊重孩子犯错误的权利。
   在教学五下《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学生用改进的装置(密封的小玻璃瓶中插根透明塑料管,内装染红的水)观察水的热胀冷缩现象。全班交流中发现,大多数组明显地观察到了预期的实验现象,只有一个组没有观察到。这怎么可能呢?小玻璃瓶中的热胀冷缩现象应该很明显,上课前的“下水”实验也效果明显,会是哪里出了问题?决定请他们组上台来再做一遍,从中找出原因。实验还没开始,一学生大声嚷起来,“老师,他们组的玻璃瓶都破了。”果然,那个玻璃瓶上裂开了几条细缝。实验材料都是课前我一手准备的,怎么突然冒出个裂了缝的玻璃瓶来。在询问之下才了解刚才做实验,不小心把玻璃瓶掉在地上,造成了意外。
   意外,天然的教学情境,精彩的课堂生成点。为了追求课堂效率,为了追求实验的成功,教师在课前一般都精心设计实验,准备材料,尽量地防止意外、出错。实验中出现的“意外”,应是相对于我们的教学预设的“意外”。对于事物发展的规律而言,它一点也不意外:案例中瓶子破了,但里面的水照样会热胀冷缩,只是难以在细管中看到而已。这样的“意外”,无法避免,且不该避免,它恰恰是可以为教学所用的“现场情境”,且是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极好的情境。科学知识的理解、内化,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科学素养的提高,科学精神的养成等都要在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中才能得以实现。这样的教学处理,也正是对“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的诠释。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我能预见到课中的所有细节,在于能否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科学课堂上,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我们应为学生搭建宽广的发挥舞台,让学生有创造的苗头、探究的火花,也让自己有自由挥洒的空间。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梅堰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经济学是关于人的行为的一门学问,它除了科学追求之外,还有人文的追求.近代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人文学科相对式微.人文思想家从科学主义初露端倪的时候起,就开始"挖掘"人文学科的独特性,寻找人文学科不能被自然科学取代的地方.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朱成全教授所著<经济学方法论>一书认为,经济学不但具有科学的特质,更具有人文的特质,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并对此作了充分的分析和论述.
略阳县的水土流失造成大量泥沙进入丹江口水库,直接影响了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水质,还削弱了区域内土壤自身肥力,水土流失治理已成为该县域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文中分析了略阳
今年适逢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逝世30周年,完整收录这位科学大师、文化宗匠作品的《竺可桢全集》1—4卷,经过3年多的编纂,已于日前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
一、前言  苏北地区农村小学英语的开设,为农村孩子文化素养的提升给予了广阔的平台,给孩子们的学习带来了一份新的气息。但是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农村小学英语教育的发展仍是不容乐观的。在农村特别是在苏北地区,由于农村小学英语硬件设施的限制,教学策略引导不到位,家庭周围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农村孩子学好英语的道路崎岖而艰难。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农村英语教学与城市的差距逐渐扩大,教学质量提高缓慢,英语课
通过培养试验研究了猪粪和稻草对Cr污染黄泥土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r污染土壤的生物活性下降。施用有机肥料后,土壤有效态Cr含量降低,降幅约为30%,而微生物量C、N、P含量和
表达能力是指一个人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想法和意图,用语言、文字等清晰明确地表达出来,并善于让他人理解、体会和掌握的能力。它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简单地说,就是指一个人的说与写的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使学生掌握语言运用规范,逐步地由口语过渡到书面语,并由掌握的书面语提高已有的口语质量,使语言积累内化为语言能力。说先于写,高质量的说为高质量的写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农村将老房拆除重新建房的现象日益增多,拆房或者建房过程中造成相邻建筑物损伤的情况也时有发生。通过具体的工程实例,介绍了受邻居拆房引起的建筑物
一、游戏背景  《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发现很多盒子都被随意丢弃了,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于是就想到把盒子利用到游戏中来,不仅节约了材料,还有效利用了资源。我们班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开展了“一物多玩”的活动,探索盒子的多种玩法。通过主题性體育游戏和区域活动“盒子用处多”的开展,培养幼儿参加游戏活动
聋生由于听力的障碍,导致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分析远不如健全儿童,在学习中往往会一知半解、生搬硬套。这种现象在应用题学习中比较突出,在应用题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学生在学习应用题时不能全面分析题意,找出数量关系,跳不出例题的圈子,题目稍微有点变化学生就无法解决;但如果老师稍微加点讲解学生就明白了。就其原因分析如下:  1.应用题是语言性极强的问题,而聋生因听力损失造成了他们语言的贫乏,生活圈子狭窄,生活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