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这是海南农垦给外界的第一感觉,“1/8的人口,1/4的土地”,这是吴亚荣局长介绍海南农垦在海南省的地位时常用的两个数字。
而另一組数字似乎更能体现海南农垦之大:目前总人口106万人,拥有规划土地总面积1280万亩,辖有国有农场92个,41个独立核算的工商建运企业,400多所各类学校,近百家医院,总资产超过了124亿元,农垦企业遍布全省18个市县……
“这是三代农垦人共同创造的奇迹,”吴亚荣评价说,“但也正是这一‘大’的特色,让海南农垦面临着市场化转型的复杂性和艰难性。”
海南农垦有多大?
《中国经济周刊》从海南农垦获悉的一组数字表明,从经济规模和经济效益角度看,海南农垦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国内一些大型企业:
2005年垦区生产总值突破60亿(仅限橡胶和农产品产值)大关,占当年海南省生产总值的15%左右;而在2000年,垦区的生产总值仅为35.95亿元,近5年来年均增长10.2%,增速高于海南省平均水平;国家投资回收率为144.1%,积累固定资产现值120多亿元。
这几年,垦区的经济效益更是大幅度提高,从“九五”时期亏损8.81亿元,转为“十五”时期盈利8.64亿元,其中2004年盈利4.71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十五”期间,垦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55.5亿元,比“九五”时期净增16.7亿元,总量增长43%,是历史上投资力度最大的时期;
目前是全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干胶年生产能力23万吨,累计生产干胶460万吨,替代进口节约外汇40亿美元;
……
海南农垦成立和发展的50多年中,共上缴税利63.7亿元,投资回收率为143.9%,其中农业税占海南全省的50%以上;累计支援地方建设资金3亿多元,无偿向地方移交了57个农业项目和工厂,同时通过并场带乡,先后接纳了毗邻的1529个自然村、23.3万人口,其中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人口近8万人,有力地促进了海南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实现垦区经济发展的同时,海南农垦还在山区建起了一批现代化的文明城镇,其中一些城镇成为海南省的生态样板,并成为海南省经济和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垦区“小社会”
从经济角度看,目前的海南农垦无论是在经营规模、收益水平还是竞争力方面,都可以称为是一个农、工、商综合经营体;但与一般的经济组织相比,海南农垦又是一个教、科、文、卫全面发展的“小社会”。
用吴亚荣的话来说,“目前的海南农垦已发展成为以天然橡胶为主,农、工、商综合经营,兼具教育、卫生、公安、民政等社会职能的特大型企业群体或社会经济体系。”
这种独特的身份和定位,是由其最初成立时的独特历史背景和历史使命所决定的。
作为我国三大直属垦区之一(另外两个为黑龙江农垦和新疆建设兵团),海南农垦创建于1952年,当时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封锁和橡胶禁运”,党中央作出了“建立我们自己的橡胶生产基地”的决策,华南垦殖局海南分局宣告成立,随后人民解放军林业工程第一师合编进来,开始了海南大规模垦殖事业的建设。
“当时海南农垦人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依靠锄头砍刀开山劈岭,在海南岛的荒山野岭上种植橡胶。”吴亚荣介绍说。
经过半个多世纪、三代农垦人的艰苦创业和努力奋斗,创造了在北纬18度以北大面积种植成功的奇迹,在海南岛的荒山野岭开垦了370多万亩橡胶园,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
目前,海南农垦除了是全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外,还形成了一个100多万人口的新型移民社会和独特的农垦社区。在农垦社区内,已经建立了教育、卫生、能源、水利、交通公安、民政等各项社会事业。
如教育方面,已经建立了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体系,垦区早已于1994年就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和“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
卫生方面,海南农垦建立了独立的医疗防疫体系,形成了局、场、队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拥有局属医院3家、农场医院90多家、总局卫生防疫站一家、场防疫站92个、基层卫生所2000多个。对于最初在热带丛林进行开荒垦殖而建设起来的海南农垦而言,目前独立、庞大、健全的卫生防疫体系,既是50多年来与困难和疾病斗争的成果,也是农垦发展的基本保障之一;
公安方面,1981年海南农垦公安由保卫体制改为公安体制,形成总局公安局、市(县)分局、农场派出所三级领导体系,农垦公安成为海南省公安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维护垦区社会治安、护林保胶和稳定全省治安大局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据介绍,海南农垦承担的这些社会事业,每年为当地政府分担了3亿多元的费用开支。
对于海南农垦目前这种集经济组织与社会事业于一身的特殊身份,吴亚荣给予了一个形象的说法:四不像、三不分、两管、两都管。
所谓“四不像”,是指不像政府、不像企业、不像军队、不像农村。“说是政府吧,可要上税;说是企业吧,我们要办社会;说是军队吧,又没经费;说是农村吧,还要求入工会;”
所谓“三不分”,是指党、政、企不分,如海南农垦对外有三个牌子:农垦总局党委、农垦总局、农垦总公司。
所谓“两都管”,是指作为中央企业由农业部直属管,但人事由海南省政府管。
“当然,对于海南农垦的这种现状,一定要放在其成立和发展的特殊历史背景和特殊历史使命这一大前提下来看待,”吴亚荣解释说。
海南农垦的历史性抉择和突破
《中国经济周刊》在采访中了解到,自上世纪80年代起,对于海南农垦的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先后有过不同的考虑和建议,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一波三折。
“解散海南农垦,将近百家国营农场下放给市县政府管理—曾经一度是海南省委省政府的考虑之一,而该想法从上世纪80年代末一直到前两年都是相关各方热论的话题。”海南省某领导透露说。
还有人介绍说,当时某国家级的研究机构也曾到海南农垦做过实地调研,并在调研报告上做出了解散农垦的建议;与此同时,中央和地方有关领导也对海南农垦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模式给予了高度关注,并提出了一些非常有建设性的看法和意见。
面对中国改革开发和市场经济的时代大潮,具有浓郁计划经济色彩的海南农垦确实面临何去何从的历史性抉择。但其人口多、农场多、职能多、规模大、负担大等固有的特点,又令其“船大难掉头”。
“考虑海南农垦大而全的实际情况,解散、撤销都面临诸多现实困难,甚至会带来一些不利于稳定和发展的连锁反应,”吴亚荣局长对《中国经济周刊》分析说,“改制应该是诸多选择中最可行的一种方案。”
如海南农垦现有的105.6万总人口(包括职工及其家属)中,其中在职职工20.64万人,离退休人员17.62万人,两者之间的比例几乎是1:1,而无论选择何种改革路子,这17万多离退休职工的生活保障都是首要考虑因素。
“与其将这部分负担推给社会,还不如由农垦通过自身发展来承担,”吴亚荣局长对《中国经济周刊》分析说,“而且,如果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改变原计划经济时代的那种半军事化管理模式,并解决管理队伍老化、思想僵化的人为因素,那么按照海南农垦的自身条件和实力,完全可以实现根本性改变。”
在这一改革思路指导下,海南农垦近几年来确立了以产业化、集团化和股份化为重点的改革思路,管理体制实现了重大突破。
吴亚荣介绍说,目前改制工作已在许多领域展开:有426家场办企业已有序退出国有资本,实行民营化改制;直属商贸企业以解除劳动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改制已基本完成;全面实行国有开、割胶园职工家庭长期承包经营,非胶农业实现职工家庭自费经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聘任制、任期制、任前公示制和竞争上岗制等新的选人用人机制已经形成;2005年精简干部和辅助人员5805人,减幅达18.4%;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垦区内部政企和社企分开的改革已基本完成,以前由农场代管的福山、仁兴、黄竹等三镇已移交地方政府管理;2005年通过利用国家的金融政策以及橡胶集团公司组建,剥离历史债务11.23亿元。
已经成立和正在筹备中的八大专业集团公司
在吴亚荣看来,能够体现和代表海南农垦近年来改革的重大事件,首先应该是“成功组建了海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橡胶集团)”,因为它“打破了垦区50多年来的管理模式和利益格局,使垦区体制改革和集团化进程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橡胶集团成立于2005年3月31日,它的成立,标志着海南农垦体制改革和集团化进程迈出了实质性一步;此后橡胶集团又被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部门定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每年减免税收超亿元,大大提高了海南农垦在橡胶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橡胶集团的总经理助理蒋菊生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橡胶集团目前注册资本31亿元,2005年生产总值60亿元,实现利润2亿;海南农垦是橡胶集团的第一大股东,绝对控股,其他股东有北京橡胶集团、广东农垦,以及云南、上海、香港等地的五家公司,目前海南农垦的高管、职工还都没有股份。
“今年7月份,海南农垦又有三家集团公司将挂牌成立,”吴亚荣局长对《中国经济周刊》透露说,这三家集团公司分别是:海南农垦万嘉果(集团)有限公司和海南畜牧业(集团)有限公司和海南农垦房地产集团。
据了解,同时正在组建中的专业集团公司还有四家:木业、旅游业、药业、神泉等。
已经成立或正准备成立的这八大集团公司,基本都是以目前海南农垦的几大支柱产业为基础整合组建的,如天然橡胶、农产品、畜牧业、房地产牧业、药业等,而这些产业也正是海南农垦在50多年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行业龙头地位的优势产业,这些专业集团公司正承载着海南农垦实现“海南航母”的新历史使命。
而另一組数字似乎更能体现海南农垦之大:目前总人口106万人,拥有规划土地总面积1280万亩,辖有国有农场92个,41个独立核算的工商建运企业,400多所各类学校,近百家医院,总资产超过了124亿元,农垦企业遍布全省18个市县……
“这是三代农垦人共同创造的奇迹,”吴亚荣评价说,“但也正是这一‘大’的特色,让海南农垦面临着市场化转型的复杂性和艰难性。”
海南农垦有多大?
《中国经济周刊》从海南农垦获悉的一组数字表明,从经济规模和经济效益角度看,海南农垦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国内一些大型企业:
2005年垦区生产总值突破60亿(仅限橡胶和农产品产值)大关,占当年海南省生产总值的15%左右;而在2000年,垦区的生产总值仅为35.95亿元,近5年来年均增长10.2%,增速高于海南省平均水平;国家投资回收率为144.1%,积累固定资产现值120多亿元。
这几年,垦区的经济效益更是大幅度提高,从“九五”时期亏损8.81亿元,转为“十五”时期盈利8.64亿元,其中2004年盈利4.71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十五”期间,垦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55.5亿元,比“九五”时期净增16.7亿元,总量增长43%,是历史上投资力度最大的时期;
目前是全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干胶年生产能力23万吨,累计生产干胶460万吨,替代进口节约外汇40亿美元;
……
海南农垦成立和发展的50多年中,共上缴税利63.7亿元,投资回收率为143.9%,其中农业税占海南全省的50%以上;累计支援地方建设资金3亿多元,无偿向地方移交了57个农业项目和工厂,同时通过并场带乡,先后接纳了毗邻的1529个自然村、23.3万人口,其中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人口近8万人,有力地促进了海南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实现垦区经济发展的同时,海南农垦还在山区建起了一批现代化的文明城镇,其中一些城镇成为海南省的生态样板,并成为海南省经济和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垦区“小社会”
从经济角度看,目前的海南农垦无论是在经营规模、收益水平还是竞争力方面,都可以称为是一个农、工、商综合经营体;但与一般的经济组织相比,海南农垦又是一个教、科、文、卫全面发展的“小社会”。
用吴亚荣的话来说,“目前的海南农垦已发展成为以天然橡胶为主,农、工、商综合经营,兼具教育、卫生、公安、民政等社会职能的特大型企业群体或社会经济体系。”
这种独特的身份和定位,是由其最初成立时的独特历史背景和历史使命所决定的。
作为我国三大直属垦区之一(另外两个为黑龙江农垦和新疆建设兵团),海南农垦创建于1952年,当时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封锁和橡胶禁运”,党中央作出了“建立我们自己的橡胶生产基地”的决策,华南垦殖局海南分局宣告成立,随后人民解放军林业工程第一师合编进来,开始了海南大规模垦殖事业的建设。
“当时海南农垦人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依靠锄头砍刀开山劈岭,在海南岛的荒山野岭上种植橡胶。”吴亚荣介绍说。
经过半个多世纪、三代农垦人的艰苦创业和努力奋斗,创造了在北纬18度以北大面积种植成功的奇迹,在海南岛的荒山野岭开垦了370多万亩橡胶园,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
目前,海南农垦除了是全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外,还形成了一个100多万人口的新型移民社会和独特的农垦社区。在农垦社区内,已经建立了教育、卫生、能源、水利、交通公安、民政等各项社会事业。
如教育方面,已经建立了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体系,垦区早已于1994年就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和“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
卫生方面,海南农垦建立了独立的医疗防疫体系,形成了局、场、队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拥有局属医院3家、农场医院90多家、总局卫生防疫站一家、场防疫站92个、基层卫生所2000多个。对于最初在热带丛林进行开荒垦殖而建设起来的海南农垦而言,目前独立、庞大、健全的卫生防疫体系,既是50多年来与困难和疾病斗争的成果,也是农垦发展的基本保障之一;
公安方面,1981年海南农垦公安由保卫体制改为公安体制,形成总局公安局、市(县)分局、农场派出所三级领导体系,农垦公安成为海南省公安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维护垦区社会治安、护林保胶和稳定全省治安大局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据介绍,海南农垦承担的这些社会事业,每年为当地政府分担了3亿多元的费用开支。
对于海南农垦目前这种集经济组织与社会事业于一身的特殊身份,吴亚荣给予了一个形象的说法:四不像、三不分、两管、两都管。
所谓“四不像”,是指不像政府、不像企业、不像军队、不像农村。“说是政府吧,可要上税;说是企业吧,我们要办社会;说是军队吧,又没经费;说是农村吧,还要求入工会;”
所谓“三不分”,是指党、政、企不分,如海南农垦对外有三个牌子:农垦总局党委、农垦总局、农垦总公司。
所谓“两都管”,是指作为中央企业由农业部直属管,但人事由海南省政府管。
“当然,对于海南农垦的这种现状,一定要放在其成立和发展的特殊历史背景和特殊历史使命这一大前提下来看待,”吴亚荣解释说。
海南农垦的历史性抉择和突破
《中国经济周刊》在采访中了解到,自上世纪80年代起,对于海南农垦的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先后有过不同的考虑和建议,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一波三折。
“解散海南农垦,将近百家国营农场下放给市县政府管理—曾经一度是海南省委省政府的考虑之一,而该想法从上世纪80年代末一直到前两年都是相关各方热论的话题。”海南省某领导透露说。
还有人介绍说,当时某国家级的研究机构也曾到海南农垦做过实地调研,并在调研报告上做出了解散农垦的建议;与此同时,中央和地方有关领导也对海南农垦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模式给予了高度关注,并提出了一些非常有建设性的看法和意见。
面对中国改革开发和市场经济的时代大潮,具有浓郁计划经济色彩的海南农垦确实面临何去何从的历史性抉择。但其人口多、农场多、职能多、规模大、负担大等固有的特点,又令其“船大难掉头”。
“考虑海南农垦大而全的实际情况,解散、撤销都面临诸多现实困难,甚至会带来一些不利于稳定和发展的连锁反应,”吴亚荣局长对《中国经济周刊》分析说,“改制应该是诸多选择中最可行的一种方案。”
如海南农垦现有的105.6万总人口(包括职工及其家属)中,其中在职职工20.64万人,离退休人员17.62万人,两者之间的比例几乎是1:1,而无论选择何种改革路子,这17万多离退休职工的生活保障都是首要考虑因素。
“与其将这部分负担推给社会,还不如由农垦通过自身发展来承担,”吴亚荣局长对《中国经济周刊》分析说,“而且,如果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改变原计划经济时代的那种半军事化管理模式,并解决管理队伍老化、思想僵化的人为因素,那么按照海南农垦的自身条件和实力,完全可以实现根本性改变。”
在这一改革思路指导下,海南农垦近几年来确立了以产业化、集团化和股份化为重点的改革思路,管理体制实现了重大突破。
吴亚荣介绍说,目前改制工作已在许多领域展开:有426家场办企业已有序退出国有资本,实行民营化改制;直属商贸企业以解除劳动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改制已基本完成;全面实行国有开、割胶园职工家庭长期承包经营,非胶农业实现职工家庭自费经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聘任制、任期制、任前公示制和竞争上岗制等新的选人用人机制已经形成;2005年精简干部和辅助人员5805人,减幅达18.4%;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垦区内部政企和社企分开的改革已基本完成,以前由农场代管的福山、仁兴、黄竹等三镇已移交地方政府管理;2005年通过利用国家的金融政策以及橡胶集团公司组建,剥离历史债务11.23亿元。
已经成立和正在筹备中的八大专业集团公司
在吴亚荣看来,能够体现和代表海南农垦近年来改革的重大事件,首先应该是“成功组建了海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橡胶集团)”,因为它“打破了垦区50多年来的管理模式和利益格局,使垦区体制改革和集团化进程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橡胶集团成立于2005年3月31日,它的成立,标志着海南农垦体制改革和集团化进程迈出了实质性一步;此后橡胶集团又被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部门定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每年减免税收超亿元,大大提高了海南农垦在橡胶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橡胶集团的总经理助理蒋菊生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橡胶集团目前注册资本31亿元,2005年生产总值60亿元,实现利润2亿;海南农垦是橡胶集团的第一大股东,绝对控股,其他股东有北京橡胶集团、广东农垦,以及云南、上海、香港等地的五家公司,目前海南农垦的高管、职工还都没有股份。
“今年7月份,海南农垦又有三家集团公司将挂牌成立,”吴亚荣局长对《中国经济周刊》透露说,这三家集团公司分别是:海南农垦万嘉果(集团)有限公司和海南畜牧业(集团)有限公司和海南农垦房地产集团。
据了解,同时正在组建中的专业集团公司还有四家:木业、旅游业、药业、神泉等。
已经成立或正准备成立的这八大集团公司,基本都是以目前海南农垦的几大支柱产业为基础整合组建的,如天然橡胶、农产品、畜牧业、房地产牧业、药业等,而这些产业也正是海南农垦在50多年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行业龙头地位的优势产业,这些专业集团公司正承载着海南农垦实现“海南航母”的新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