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在小学阶段,学生有着强烈的活动的需要,有对游戏活动的需要和对运动活动的需要,这种需要便形成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新课程下,体育教师进行教学时应该努力诱发学生内在的体育学习动机,使其产生积极地行动,参与体育活动,主动进行体育锻炼。也就是在有益的诱因刺激下,将学生的好奇、崇拜、进取、好胜等心理需要转化为体育学习动机,产生自觉地行动,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如此,让学生先“心动”,然后能积极主动地“行动”,一定能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动”其好奇之心,引导学生探究练习
强烈的好奇心是保持旺盛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认知上的矛盾则是好奇心产生是重要条件。如何唤起并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对教师是一项挑战。要想唤起这种好奇心,教师不仅要提供有关的知识信息,还要充分利用信息呈现的某些特点,如新奇、变化、夸张、复杂、含糊不清等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不和谐,进而唤起他们对某一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主动探究的冲动。
二、“动”其崇拜之心,指导学生模仿练习
婴幼儿对父母有着依恋的情感,在他们心目中,父母处于一种权威状态。进入小学后,心目中的权威人物逐渐转移到教师身上。再大一些,身边的优秀学生和明星人物对他们也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这种情感实际就是崇拜。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常把崇拜的对象作为自己模仿的榜样。体育教师若能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和体育明星、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一定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一个品德高尚、具有良好形象的教师总能获得学生的好感,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综合素质高、多才多艺、语言表达清晰的教师,在教学中反应快、判断准确、课堂信息量大,能发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更能成为学生崇拜的对象。在体育课上,学生渴望得到教师正确的指导,看到教师优美的示范,更希望能与教师一道游戏活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借助优秀学生展示引领,发挥体育明星的效应,一定能增强学生的崇拜情感,进而促进学生积极地模仿练习。
三、“动”其进取之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每个班级总会有一些体育素质差、运动水平低的学生,这些学生经过多次的尝试,逐渐地适应了自己的“差”。然后慢慢因习惯于自己的“差”,而使上进心一点点减弱。他们承受的心理负荷一旦超过承受或调节能力的范围,其意志必将崩溃,结果只能是更难进行教育、转化。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住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哪怕是一丝一毫的上进心和优点,展开心理引导,合理运用竞争机制,增强其进取之心,恢复其学习的动力。
体育活动常以对抗性训练或分组竞赛的形式出现,最富有竞争性。运动竞争是技术、战术、智力的竞争,是身体素质的竞争。体育竞争的奋争精神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任何一种竞赛的参与者都有可能不知不觉地受到竞赛所特有的规律和氛围的感染,当发现自己处于不利地位的那种渴望胜利和荣誉的心理,以及为改善不利处境所做出的努力过程,无疑有助于增强自己的进取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另外,教师若能扬长避短,发现学生的每一个优点和进步,组织有利于他们优点发挥的活动,及时表扬他们的进步,从心理上进行调节,让他们重拾信心,进一步增强进取心。有了信心和进取心,学生自然就会主动参与练习。如在篮球教学中,一些身材比较矮小的学生,由于身高的原因,往往产生自卑心理,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差。此时,教师应先发掘学生所有优势,充分发挥小个子速度快、灵活、协调性好、投篮准的特点,积极引导。观察学生的每次进步,多进行鼓励、表扬。一定能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培养进取心。
四、“动”其好胜之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青少年好胜心强,好表现自己。有奖惩的游戏或教学比赛能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符合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教师应抓住这些特点,运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将教学内容游戏化或与比赛相结合,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教学比赛中,我们应对胜队给予表扬、奖励,对输队少进行惩罚性素质练习。以免激发了胜队热情,却降低了输队的激情,应抓住学生的好胜心,重新燃起输队的斗志。
一个人的进步不在于他的基础有多好,更多的取决于他的心理状态。如果一个学生经常处于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并将它迁移到学习之中,他定会自觉地克制自己一切懈怠的行为和散漫的作风。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通过一定的诱因,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就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最终促进各方面的进步。
【作者单位:仪征市实验小学 江苏】
一、“动”其好奇之心,引导学生探究练习
强烈的好奇心是保持旺盛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认知上的矛盾则是好奇心产生是重要条件。如何唤起并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对教师是一项挑战。要想唤起这种好奇心,教师不仅要提供有关的知识信息,还要充分利用信息呈现的某些特点,如新奇、变化、夸张、复杂、含糊不清等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不和谐,进而唤起他们对某一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主动探究的冲动。
二、“动”其崇拜之心,指导学生模仿练习
婴幼儿对父母有着依恋的情感,在他们心目中,父母处于一种权威状态。进入小学后,心目中的权威人物逐渐转移到教师身上。再大一些,身边的优秀学生和明星人物对他们也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这种情感实际就是崇拜。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常把崇拜的对象作为自己模仿的榜样。体育教师若能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和体育明星、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一定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一个品德高尚、具有良好形象的教师总能获得学生的好感,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综合素质高、多才多艺、语言表达清晰的教师,在教学中反应快、判断准确、课堂信息量大,能发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更能成为学生崇拜的对象。在体育课上,学生渴望得到教师正确的指导,看到教师优美的示范,更希望能与教师一道游戏活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借助优秀学生展示引领,发挥体育明星的效应,一定能增强学生的崇拜情感,进而促进学生积极地模仿练习。
三、“动”其进取之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每个班级总会有一些体育素质差、运动水平低的学生,这些学生经过多次的尝试,逐渐地适应了自己的“差”。然后慢慢因习惯于自己的“差”,而使上进心一点点减弱。他们承受的心理负荷一旦超过承受或调节能力的范围,其意志必将崩溃,结果只能是更难进行教育、转化。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住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哪怕是一丝一毫的上进心和优点,展开心理引导,合理运用竞争机制,增强其进取之心,恢复其学习的动力。
体育活动常以对抗性训练或分组竞赛的形式出现,最富有竞争性。运动竞争是技术、战术、智力的竞争,是身体素质的竞争。体育竞争的奋争精神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任何一种竞赛的参与者都有可能不知不觉地受到竞赛所特有的规律和氛围的感染,当发现自己处于不利地位的那种渴望胜利和荣誉的心理,以及为改善不利处境所做出的努力过程,无疑有助于增强自己的进取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另外,教师若能扬长避短,发现学生的每一个优点和进步,组织有利于他们优点发挥的活动,及时表扬他们的进步,从心理上进行调节,让他们重拾信心,进一步增强进取心。有了信心和进取心,学生自然就会主动参与练习。如在篮球教学中,一些身材比较矮小的学生,由于身高的原因,往往产生自卑心理,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差。此时,教师应先发掘学生所有优势,充分发挥小个子速度快、灵活、协调性好、投篮准的特点,积极引导。观察学生的每次进步,多进行鼓励、表扬。一定能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培养进取心。
四、“动”其好胜之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青少年好胜心强,好表现自己。有奖惩的游戏或教学比赛能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符合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教师应抓住这些特点,运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将教学内容游戏化或与比赛相结合,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教学比赛中,我们应对胜队给予表扬、奖励,对输队少进行惩罚性素质练习。以免激发了胜队热情,却降低了输队的激情,应抓住学生的好胜心,重新燃起输队的斗志。
一个人的进步不在于他的基础有多好,更多的取决于他的心理状态。如果一个学生经常处于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并将它迁移到学习之中,他定会自觉地克制自己一切懈怠的行为和散漫的作风。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通过一定的诱因,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就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最终促进各方面的进步。
【作者单位:仪征市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