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中考铃声的最后响起,万千学子们终于可以走出6月这个至关重要的考试月,挥手向紧张的中高考作别了。因为,无论考场上“砍瓜切菜”也好,还是“雪拥蓝关马不前”也罢,都无法改变已定的事实。既如此,何妨“鞍鞯收起、马放南山”呢?
不过,考试可以暂时走开,思考却不能不紧随而至。当然,思考的主体不应是学生,而应是教师、学校以及教育决策部门和研究者们。因为,中高考貌似考查学生学什么,实际上也考查老师教什么;貌似考查学生的知识结构,实则更考查学校的课程体系以及教改在教育实践层面的落实情况。至于学子们在考场上的表现如何,以及面对考试和分数的态度等等,更间接考查了学校教育工作者们的教学观、分数观乃至成功观。
所有这些,都是超出考试知识层面的理性认知,没有这些思考和认知,就无法超越知识和技巧的层面,就无法看清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和教育教学自身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而缺少这些认知,一方面教育改革就无法继续前行,另一方面自身的教育教学也仍将处于“盲人摸象”状态。
有句名言说,“忘掉知识之后,剩下的才是教育。”今天,我们只有透过并穿越中高考试题内容和技巧的外在,才能触摸到教育改革大潮律动的内核,才能看清制约教育改革的真正问题,才有可能转变观念,付出行动,早日改革激流潮头立,把握航向不走偏,及时准确地找到教育教学改革前进的指南。
以今年北京中高考为例,今年北京的中高考试题,都在清晰地向学校、家长、社会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读书不应局限于书本,学习不应局限于学校,教育不能隔绝于生活。于是我们看到,试题中学科边界模糊了,内容范围拓展了,形式层次丰富了,和社会实践、生活实践更关联更贴近了,过去的那种“艰难险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灵活宽变”。这背后传递出什么?
从人才的知识结构看,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已经超出了知识记忆的范畴,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读书机器和考试机器,而是对诸多信息的甄别、整理、创新和创造型人才,需要的是能协调、善沟通,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宽领域、综合素养高的人。
从社会发展层面看,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唯精英、唯尖子生的观念虽在不少地方仍根深蒂固,但培养身心健康、思维活跃、训练有素的合格公民的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将日渐成为育人共识和时代的方向标。
于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不仅是教育自身,而是时代向整个教育界提出的命题,而回答这一命题的除了政府决策部门和研究人员,更结结实实地落在了身处一线的广大教育者身上。
而要解答好这一命题,需要转变的不仅是教育者们的教育教学方式、学校的课程结构和育人模式,更要转变育人理念等教育价值观的深层次问题。教育者们应该认识到,教育已经不再简单担负改变人命运的功能,也不能不應只服务于“关键少数”,它应和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是一个人健康发展和终身幸福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个教育人都应为建立这样的平台,提升这样的平台的品质或顶层设计,或出谋划策,或投身实践,或摇旗呐喊。
不过,考试可以暂时走开,思考却不能不紧随而至。当然,思考的主体不应是学生,而应是教师、学校以及教育决策部门和研究者们。因为,中高考貌似考查学生学什么,实际上也考查老师教什么;貌似考查学生的知识结构,实则更考查学校的课程体系以及教改在教育实践层面的落实情况。至于学子们在考场上的表现如何,以及面对考试和分数的态度等等,更间接考查了学校教育工作者们的教学观、分数观乃至成功观。
所有这些,都是超出考试知识层面的理性认知,没有这些思考和认知,就无法超越知识和技巧的层面,就无法看清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和教育教学自身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而缺少这些认知,一方面教育改革就无法继续前行,另一方面自身的教育教学也仍将处于“盲人摸象”状态。
有句名言说,“忘掉知识之后,剩下的才是教育。”今天,我们只有透过并穿越中高考试题内容和技巧的外在,才能触摸到教育改革大潮律动的内核,才能看清制约教育改革的真正问题,才有可能转变观念,付出行动,早日改革激流潮头立,把握航向不走偏,及时准确地找到教育教学改革前进的指南。
以今年北京中高考为例,今年北京的中高考试题,都在清晰地向学校、家长、社会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读书不应局限于书本,学习不应局限于学校,教育不能隔绝于生活。于是我们看到,试题中学科边界模糊了,内容范围拓展了,形式层次丰富了,和社会实践、生活实践更关联更贴近了,过去的那种“艰难险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灵活宽变”。这背后传递出什么?
从人才的知识结构看,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已经超出了知识记忆的范畴,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读书机器和考试机器,而是对诸多信息的甄别、整理、创新和创造型人才,需要的是能协调、善沟通,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宽领域、综合素养高的人。
从社会发展层面看,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唯精英、唯尖子生的观念虽在不少地方仍根深蒂固,但培养身心健康、思维活跃、训练有素的合格公民的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将日渐成为育人共识和时代的方向标。
于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不仅是教育自身,而是时代向整个教育界提出的命题,而回答这一命题的除了政府决策部门和研究人员,更结结实实地落在了身处一线的广大教育者身上。
而要解答好这一命题,需要转变的不仅是教育者们的教育教学方式、学校的课程结构和育人模式,更要转变育人理念等教育价值观的深层次问题。教育者们应该认识到,教育已经不再简单担负改变人命运的功能,也不能不應只服务于“关键少数”,它应和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是一个人健康发展和终身幸福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个教育人都应为建立这样的平台,提升这样的平台的品质或顶层设计,或出谋划策,或投身实践,或摇旗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