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一门思考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所学知识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在《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一书中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为此,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是非常关键的,在多年的教学积累中激发学生兴趣我总结出几点方法。
【关键词】数学;教法;创设情境
一.探索教法
对于这一方法我也是从著名的张熊飞教授那里学来的,那就是要吃透教材,教师首先要分析教材的知识层次,明确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他们是如何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展开的,明确每个知识点的基本价值。其次,对教材的分析要注重分析知识的理论、应用、能力和教育价值,以便充分发挥知识价值的功能,寓能力发展于知识教学之中,寓品德教育于知识教学之中;吃透学生,学生的认知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总是用自己已有的想法、认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去接受教学中的新知识,理解教师的诱导。因此,分析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弄清该结构对学生理解新知识会造成什么样的障碍与影响,对有的放矢的安排教学活动极为重要。在这一基础上教师设计最优化的教学过程,正确的引导学生,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并准确地诱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保证认知活动健康发展。
例如:教“求三角形内角和“时,如果用新概念细细讲解,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我是这样设计的:①出示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自述“我是直角三角形,我的内角和比你们的大!”②出示锐角三角形,“别看我是锐角三角形,我的内角和不一定比你小!”③出示钝角三角形,“吵什么!没看我是钝角三角形吗?我的内角和才是最大的!”“究竟谁是最大的呢?聪明的你们是否知道呢?”目的就是激发他们的学习情趣。虽然他们不一定都能正确地理解,会出现几种不同的解法,有着种种的疑惑。此时教师做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他们引导学生归纳解题的思路方法。这样做就会使学生亲自经历探索知识过程。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
他们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快乐感、成功感、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精心设问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我认为教师的设问是十分重要的,课堂上老师的提问要避免随意性,再有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触及学生的情绪领域,唤起学生的心灵共呜,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时,我采用的问题是:“同学们,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积的体积都可以用一个什么公式来求?同学们回答“底面积×高”。我又问:“那么求圆锥的体积能不能用底面积×高?如果用圆锥的底面积×高求得的是什么?”这样就自然沟通了圆锥体与圆柱体的联系,然后借助教具进一步启发学生:“如果知道了圆柱的体积,要求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学生运用所学的分数知识很自然地得出了:只要知道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这样解决问题就轻松多了。
三.创设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
对于这一点,我也深有体会,在我的课堂上,创设情境的类型主要有:生活化的情境,故事化的情境,直接运用数学问题创设情境。
例如,在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时,我是这样设计我的教学思路的:首先,我从买东西这件事引入,如:“同学们你们到商店买过些什么?”每个人都会说,而且兴致高涨。“同学们,像你们买的那些东西都可以称作商品。那么,你在买商品时,应付多少钱是怎样确定的呢?”生就会举例说:“比如每袋方便面5角,买2两袋就得用5乘以2,10角继1元;买3袋就得用5乘以3,15角即1元5角。”“看来,你们都会学以致用了,那么商品的价钱,买东西的多少和应付的钱数,它们之间有没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今天要研究的问题--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
这堂课我围绕 “买东西”这一实际生活问题,诱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心理意向,使新课课题的出示水到渠成。我认为引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景中开始数学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这才真正的体现课标渗透的理念: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分数”一节内容时,在引课时为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话说唐僧师徒四人一路西行,走了有一天还没见着一户人家,已是又累又渴,唐僧让悟空去化些斋来,可是悟空去了许久,只化来一个西瓜,这下可把八戒乐坏了,嚷着说:“师傅,我老猪饿坏了,先让我吃吧!”悟空气坏了:“呆子,师傅没吃,你怎么能先吃?去!去!”师傅发话了:“悟空,你将这西瓜分成4份,每人各分一份吧!”这时,八戒又说了:“师傅,我肚子大,您就多给我一份吧!”悟空急忙接过来说:“师傅,那就平均分成8份,给八戒两份吧!”八戒听说给自己两份,高兴得不得了。同学们你们说,八戒多吃到西瓜了吗?
学生都被故事内容所吸引,这个故事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情节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如“八仙过海”,只有充分利用各种有效教学手段,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动手实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组织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发现规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从感性到理性,从认识到实践。数学学习的方式不再是单一枯燥的,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富有个性的过程。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们也得出: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才能真正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教师们组织学生动手实践,教学效果往往比老师自己做,学生观看效果要强上百倍。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采用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上课前我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学生肯定对这张纸片心存疑虑:老师让我们准备这样一张纸干什么呢?为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上课铃声响起我便出示了我的问题:“你能通过动手操作,将这张纸平均分成4份吗?将其中的一份图上你喜欢的颜色,并说说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同学们根据老师的要求,很快就完成了,做的都正确,但他们的答案有好几种:有沿对角线折的、有先上下折,再左右折的、有上下折,再上下折的。我个人认为,在本堂课学生就是一位探究者,他们思维的火花在实践操作中得以绽放。
还以在前文提到的“三角形内角和”一课为例,在指导学生探索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时,我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角都剪下来,将其拼到硬纸板上,观察拼好的图形, 学生很自然就会发现自己拼了个平角。
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应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的氛围,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养成动手实践的习惯,培养动手实践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这样可以很好的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有更多机会表现自我,课堂上要多给一点时间和空间,尽量让学生多说、多想、多做、多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
责任编辑:张子佳
【关键词】数学;教法;创设情境
一.探索教法
对于这一方法我也是从著名的张熊飞教授那里学来的,那就是要吃透教材,教师首先要分析教材的知识层次,明确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他们是如何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展开的,明确每个知识点的基本价值。其次,对教材的分析要注重分析知识的理论、应用、能力和教育价值,以便充分发挥知识价值的功能,寓能力发展于知识教学之中,寓品德教育于知识教学之中;吃透学生,学生的认知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总是用自己已有的想法、认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去接受教学中的新知识,理解教师的诱导。因此,分析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弄清该结构对学生理解新知识会造成什么样的障碍与影响,对有的放矢的安排教学活动极为重要。在这一基础上教师设计最优化的教学过程,正确的引导学生,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并准确地诱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保证认知活动健康发展。
例如:教“求三角形内角和“时,如果用新概念细细讲解,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我是这样设计的:①出示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自述“我是直角三角形,我的内角和比你们的大!”②出示锐角三角形,“别看我是锐角三角形,我的内角和不一定比你小!”③出示钝角三角形,“吵什么!没看我是钝角三角形吗?我的内角和才是最大的!”“究竟谁是最大的呢?聪明的你们是否知道呢?”目的就是激发他们的学习情趣。虽然他们不一定都能正确地理解,会出现几种不同的解法,有着种种的疑惑。此时教师做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他们引导学生归纳解题的思路方法。这样做就会使学生亲自经历探索知识过程。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
他们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快乐感、成功感、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精心设问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我认为教师的设问是十分重要的,课堂上老师的提问要避免随意性,再有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触及学生的情绪领域,唤起学生的心灵共呜,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时,我采用的问题是:“同学们,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积的体积都可以用一个什么公式来求?同学们回答“底面积×高”。我又问:“那么求圆锥的体积能不能用底面积×高?如果用圆锥的底面积×高求得的是什么?”这样就自然沟通了圆锥体与圆柱体的联系,然后借助教具进一步启发学生:“如果知道了圆柱的体积,要求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学生运用所学的分数知识很自然地得出了:只要知道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这样解决问题就轻松多了。
三.创设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
对于这一点,我也深有体会,在我的课堂上,创设情境的类型主要有:生活化的情境,故事化的情境,直接运用数学问题创设情境。
例如,在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时,我是这样设计我的教学思路的:首先,我从买东西这件事引入,如:“同学们你们到商店买过些什么?”每个人都会说,而且兴致高涨。“同学们,像你们买的那些东西都可以称作商品。那么,你在买商品时,应付多少钱是怎样确定的呢?”生就会举例说:“比如每袋方便面5角,买2两袋就得用5乘以2,10角继1元;买3袋就得用5乘以3,15角即1元5角。”“看来,你们都会学以致用了,那么商品的价钱,买东西的多少和应付的钱数,它们之间有没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今天要研究的问题--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
这堂课我围绕 “买东西”这一实际生活问题,诱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心理意向,使新课课题的出示水到渠成。我认为引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景中开始数学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这才真正的体现课标渗透的理念: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分数”一节内容时,在引课时为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话说唐僧师徒四人一路西行,走了有一天还没见着一户人家,已是又累又渴,唐僧让悟空去化些斋来,可是悟空去了许久,只化来一个西瓜,这下可把八戒乐坏了,嚷着说:“师傅,我老猪饿坏了,先让我吃吧!”悟空气坏了:“呆子,师傅没吃,你怎么能先吃?去!去!”师傅发话了:“悟空,你将这西瓜分成4份,每人各分一份吧!”这时,八戒又说了:“师傅,我肚子大,您就多给我一份吧!”悟空急忙接过来说:“师傅,那就平均分成8份,给八戒两份吧!”八戒听说给自己两份,高兴得不得了。同学们你们说,八戒多吃到西瓜了吗?
学生都被故事内容所吸引,这个故事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情节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如“八仙过海”,只有充分利用各种有效教学手段,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动手实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组织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发现规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从感性到理性,从认识到实践。数学学习的方式不再是单一枯燥的,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富有个性的过程。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们也得出: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才能真正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教师们组织学生动手实践,教学效果往往比老师自己做,学生观看效果要强上百倍。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采用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上课前我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学生肯定对这张纸片心存疑虑:老师让我们准备这样一张纸干什么呢?为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上课铃声响起我便出示了我的问题:“你能通过动手操作,将这张纸平均分成4份吗?将其中的一份图上你喜欢的颜色,并说说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同学们根据老师的要求,很快就完成了,做的都正确,但他们的答案有好几种:有沿对角线折的、有先上下折,再左右折的、有上下折,再上下折的。我个人认为,在本堂课学生就是一位探究者,他们思维的火花在实践操作中得以绽放。
还以在前文提到的“三角形内角和”一课为例,在指导学生探索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时,我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角都剪下来,将其拼到硬纸板上,观察拼好的图形, 学生很自然就会发现自己拼了个平角。
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应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的氛围,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养成动手实践的习惯,培养动手实践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这样可以很好的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有更多机会表现自我,课堂上要多给一点时间和空间,尽量让学生多说、多想、多做、多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
责任编辑:张子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