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态移民对于欠发达地区解决贫困、保护生态环境、开发利用国土资源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课题组通过本次实地问卷调查,了解移民区的各方面发展状况和发展前景,总结了移民区发展存在的缺点和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生态移民;移民安置;红寺堡移民区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1-000-02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生态移民问题几乎在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存在,如何处理好生态移民问题,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一些西方国家,在移民方面也提出来了许多观点,目的是让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下人们为了更好地生存而进行的移民。然而我国专家们提出的观点并不与西方相符,这需要我们进一步重视[1]。生态移民是指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停止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贫困区的生活水平,缩小贫富差距,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然而,在我国宁夏中南部地区现在仍有许多人居住在生态环境恶劣,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的地方。这些地区经济落后、生活贫困,对该地区人口的生存存在严重的威胁[2]。同时由于这些地区的发展滞后,也给宁夏地区的经济造成了影响。2013年,宁夏人均GDP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4.2%,财政自给率仅为6.5%,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6.5%,按照2011年11月29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确定了农民人均2300元的贫困线标准预算,宁夏还有100余万人处于贫困线以下[3]。生态移民政策是宁夏“十二五”规划的扶贫政策,但是目前在移民区中存在一些问题,当地产业发展落后和农民得到的土地较少,政府扶持力度不够,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等制约因素。尤其是在一些新的移民区显得更为突出。例如,在宁夏红寺堡区的个别村子里存在家庭劳动力少,土地分配少、当地产业落后等问题,由于发展落后,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走上致富路。但是,对于迁出区,当地的生态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减少了自然灾害。因此,课题组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移民区存在的问题调研从而找到问题解决的答案。
对于宁夏红寺堡移民开发区,从根本上解决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彻底解决温饱问题、有利于加快小城镇建设、转变经营方式,向现代化农牧业转变、提高人口素质。同时对移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后续产业政策的提出提供理论支持和测度依据。对指导宁夏红寺堡区生态移民建设、实现移民区可持续发展,以及给政府提供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同时,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区的发展对宁夏地区的和谐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加快这些地区的产业发展和产业转型是我们政府的当务之急。因此,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结合移民区发展的实地情况,发展当地的第三产业,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速度[5]。
二、研究区概况及实证调查
(一)研究区介绍
红寺堡移民区坐落在宁夏的中部地区,这里天气炎热干旱,每年降水量很少,仅为225毫米,全年日照时数达到3000多小时,高于10度的总积温达到3936.9度,仅次于西藏,是全国第二高值中心。红寺堡移民区东西长约80公里,南北宽约40公里,区域面积1999,2平方公里[1]。海拔1240-1450米,为山间盆地,属中温带干旱气候。全年日照时间长,温差大[6]。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开发水浇地40万亩,建成主支泵站14座、灌溉聚到1830公里,扬水高程达到267米,总蓄水能力达到200多万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70平方公里,改造盐渍化土地1.2万亩,治理沙化面积21万亩,推广良种和农机的使用[7]。近60%的土地告别了传统种植模式。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生活不断改善。工业起步加速,活力增强,在优化中加快发展,以风、光资源发电为主的新能源基地。以红寺堡镇为中心规划城市建设。城乡信息网络覆盖率达到95%。已建成64所城乡中小学校,2005年顺利实现两基目标;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2%。
(二)实证调查概况
本期研究在文献查阅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设计了农户调查的问卷,并对访谈和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调查样本总量148户。其中,调查已搬迁生态移民迁入区4个安置区,问卷调查148户。
为了保证数据的代表性、科学性、全面性、我们在红寺堡地区选取了香园村、开元村、团结村、中圈塘村等样本点,最大限度的保证了数据的时代性。调查的样本148份,超过统计学样本的最低要求30份,满足条件。
三、红寺堡区生态移民实证分析
(一)实证调查整体现状分析
红寺堡移民区通过十年的不断努力,移民开发工程基本完成,共搬迁19.4万人。移民迁入红寺堡后,实现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跨越。当地人的职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大多数人搬迁前都是守着几亩旱田的农民,每年靠天吃饭。而搬迁之后,农民的职业向多样化发展,有养殖户、种植户,以及打工经商的人,拓宽了脱贫致富的空间;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2008年,红寺堡地区生产总值5.01亿元,比2004年的3.84亿元增加了1.1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值2.39亿元,第二产业产值0.95亿元,第三产业产值1.67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8亿元,比2004年的2.38亿元增加了7.42亿元。红寺堡开发建设10年间,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都不断的得到提升,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幅度最大,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民人均纯收入也都在不断的增长中。
(二)实证量化分析
1.家庭特征指标
在搬迁的148个调查样本中,家庭人口最多13口,最少1口,平均家庭人口数5口;2014年家庭常住人口最多9人,最少1人,平均3人,家庭劳动力人数最多6人,最少0人,平均1.45人。家庭学龄儿童数最多4人,最少0人,平均2人,其中25.9%的家庭没有学龄儿童;家庭伤残及慢性病人数最多2人,最少0人,平均1.55人,其中67%的家庭没有伤残及慢性病;失学儿童最多2人,其中98%的家庭没有失学儿童。宁夏生态移民平均每户人口数较多,较多的上学儿童,对家庭开支是一笔不小的负担。移民区政府和家庭对适龄儿童的教育较为重视,失学现象有很大的改善。 2.经济效益
红寺堡生态移民地区的资源决定了该地产业的发展,不再是单一的产业发展,而是开创了当地优势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最近几年,红寺堡移民区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葡萄产业,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就业,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使产业快速发展,经济效益显著。对于红寺堡区葡萄产业自2006年引进种植,2011年开始大面积挂果,经济效益凸显。连续三年平均鲜果销售收入5900万元,占红寺堡地区生产总值的5.9%,占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的15.84%;农民人均增收300元;正常挂果期后实现平均亩产4500元,是种植玉米、小麦等常规农作物收入的4—5倍;到今年为止,红寺堡移民开发区总计种植10万亩葡萄,建成了5个万亩葡萄基地,9个千亩葡萄基地,推动了创新科技工作思路,强化科技服务意识。同时,由于葡萄种植关键技术的有效推广,促进了当地产业的发展。
红寺堡生态移民区发展的方向是走城镇化道路。因为新型城镇化将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优化当地的经济结构,提高地区的整体经济效益。它要求以市民为主体,围绕人民群众现代化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提供完善的城镇承载条件和现代化生产、生活服务。因此,红寺堡区依靠当地优势产业,创新发展,在服务产业方面,红寺堡地区走出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同时发展壮大金融、房地产、旅游等产业。红寺堡移民区进一步把服务业和统筹城乡结合起来,加快经济的发展,不断向城市啊迈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
3.社会效益
(1)生态移民有效的实现了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而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区是宁夏生态移民重点开发区,在抓硬件建设、软件管理和移民安置共同推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孩子上学方面,教学质量明显提升,有更多的孩子上起了高中和大学,2010年“两基”工程在红寺堡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站基本建成,实现了村村建有卫生所;社会保险体基本形成全覆盖,新农民保险制度得到广大人民的认可,大多数人们都参与其中。
(2)促进了宁夏的社会和谐。宁夏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是重中之重。而宁夏南部生态移民通过新农村建设,巧妙的将汉族和回族同胞安置在同一个村子里面,增加了彼此间的沟通、交流和了解,对民族团结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文化方面,回汉族文化经过相互碰撞,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型移民文化,实现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团结和共同繁荣,对维护社会稳定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为宁夏以后的移民发展提供借鉴意义。虽然宁夏红寺堡区的移民整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然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使农民在搬迁过程中遭受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土地分配较少,质量一般般,有的地方产业形同虚设,没有给当地农民带来财富。当前政府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了解,提出更好的对策,为以后的移民发展减少不必要的困难。
4.生态效益
(1)农村生态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对于地处生态脆弱区的宁南山区,生态环境在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变得更加敏感和脆弱,如自然的旱化加剧趋势,土地沙漠化面积不断增长,农作物产量逐年下降,越来越制约着人们的生存。因此移民成了当地政府的首要选择。因为移民既可以让南部山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又是人们过上了好日子。宁夏南部山区是国家规定下的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区域,生态环境脆弱,人口承载力小,那么移民搬迁恰好起到了这样一个作用,减轻了环境压力,改善了现状,降低了生态灾害的发生频率。
(2)通过移民也给迁入区带来了良好的生态效益。以宁夏红寺堡为例,红寺堡开发建设10年来,大力种草植树,退耕还林还草,围栏封育,荒山造林,累计完成人工造林面积8.33万平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67.6平方千米,林木、植被覆盖分别达到39%、75%。有效的改善了当地人的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生态环境由原来的风沙漫天变成了现在的碧水蓝天,并且在经济发展上带来了的机遇。
四、结论和对策建议
尽管移民促进了当地发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宁夏南部山区人迁到移民区后,也面临着同样的艰难困境。在生活方面:有些家庭人口较多,消费大,但房屋和年收入较少。孩子上学相对比较困难,教学质量不高,生活水平低。在产业方面:产业发展没有形成体系,发展落后,缺少相应的技术指导,农民的积极性不高,政府的支持力度也不够。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特色产业没能够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品牌,乡村基础设施文化建设不全面等问题。
上文就是我们对宁夏红寺堡区生态移民问题的一些思考,要想让生态移民区更好发展,我们认为(1)移民区大的农业发展与保护生态安全同步进行。(2)推进农村的发展,从实际出发促进农村各产业协调发展。(3)重视城镇的工业发展,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4)因地制宜,突出移民区的发展特色,加强移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5)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提高教育,文化建设,医疗水平。
由于地理位置不同,生态移民问题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措施也不同,在实际中我们要因时而变,抓住问题的特殊性,不断调整解决对策,用最好的方法解决最棘手的问题,使宁夏南部山区生态移民走上更好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对西方环境移民研究中几个基本问题的认识.
[2]宁夏移民区产业结构演进的实证分析——基于对红寺堡移民区的调查.
[3]西部贫困地区小城镇发展模式探析——以宁夏红寺堡扶贫阳黄生态移民开发为例.
[4]何国攀,丰贡献,田治国.红寺堡开发区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5]政府主导型生态移民的实效、问题与对策——宁夏西海固山区生态移民调查分析.
[6]生态移民与农民收入—基于宁夏红寺堡移民开发区的实证分析.
[7]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开发效果探析.
[8]红寺堡生态移民区域发展新视角.
关键词:生态移民;移民安置;红寺堡移民区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1-000-02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生态移民问题几乎在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存在,如何处理好生态移民问题,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一些西方国家,在移民方面也提出来了许多观点,目的是让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下人们为了更好地生存而进行的移民。然而我国专家们提出的观点并不与西方相符,这需要我们进一步重视[1]。生态移民是指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停止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贫困区的生活水平,缩小贫富差距,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然而,在我国宁夏中南部地区现在仍有许多人居住在生态环境恶劣,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的地方。这些地区经济落后、生活贫困,对该地区人口的生存存在严重的威胁[2]。同时由于这些地区的发展滞后,也给宁夏地区的经济造成了影响。2013年,宁夏人均GDP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4.2%,财政自给率仅为6.5%,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6.5%,按照2011年11月29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确定了农民人均2300元的贫困线标准预算,宁夏还有100余万人处于贫困线以下[3]。生态移民政策是宁夏“十二五”规划的扶贫政策,但是目前在移民区中存在一些问题,当地产业发展落后和农民得到的土地较少,政府扶持力度不够,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等制约因素。尤其是在一些新的移民区显得更为突出。例如,在宁夏红寺堡区的个别村子里存在家庭劳动力少,土地分配少、当地产业落后等问题,由于发展落后,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走上致富路。但是,对于迁出区,当地的生态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减少了自然灾害。因此,课题组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移民区存在的问题调研从而找到问题解决的答案。
对于宁夏红寺堡移民开发区,从根本上解决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彻底解决温饱问题、有利于加快小城镇建设、转变经营方式,向现代化农牧业转变、提高人口素质。同时对移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后续产业政策的提出提供理论支持和测度依据。对指导宁夏红寺堡区生态移民建设、实现移民区可持续发展,以及给政府提供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同时,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区的发展对宁夏地区的和谐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加快这些地区的产业发展和产业转型是我们政府的当务之急。因此,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结合移民区发展的实地情况,发展当地的第三产业,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速度[5]。
二、研究区概况及实证调查
(一)研究区介绍
红寺堡移民区坐落在宁夏的中部地区,这里天气炎热干旱,每年降水量很少,仅为225毫米,全年日照时数达到3000多小时,高于10度的总积温达到3936.9度,仅次于西藏,是全国第二高值中心。红寺堡移民区东西长约80公里,南北宽约40公里,区域面积1999,2平方公里[1]。海拔1240-1450米,为山间盆地,属中温带干旱气候。全年日照时间长,温差大[6]。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开发水浇地40万亩,建成主支泵站14座、灌溉聚到1830公里,扬水高程达到267米,总蓄水能力达到200多万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70平方公里,改造盐渍化土地1.2万亩,治理沙化面积21万亩,推广良种和农机的使用[7]。近60%的土地告别了传统种植模式。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生活不断改善。工业起步加速,活力增强,在优化中加快发展,以风、光资源发电为主的新能源基地。以红寺堡镇为中心规划城市建设。城乡信息网络覆盖率达到95%。已建成64所城乡中小学校,2005年顺利实现两基目标;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2%。
(二)实证调查概况
本期研究在文献查阅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设计了农户调查的问卷,并对访谈和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调查样本总量148户。其中,调查已搬迁生态移民迁入区4个安置区,问卷调查148户。
为了保证数据的代表性、科学性、全面性、我们在红寺堡地区选取了香园村、开元村、团结村、中圈塘村等样本点,最大限度的保证了数据的时代性。调查的样本148份,超过统计学样本的最低要求30份,满足条件。
三、红寺堡区生态移民实证分析
(一)实证调查整体现状分析
红寺堡移民区通过十年的不断努力,移民开发工程基本完成,共搬迁19.4万人。移民迁入红寺堡后,实现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跨越。当地人的职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大多数人搬迁前都是守着几亩旱田的农民,每年靠天吃饭。而搬迁之后,农民的职业向多样化发展,有养殖户、种植户,以及打工经商的人,拓宽了脱贫致富的空间;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2008年,红寺堡地区生产总值5.01亿元,比2004年的3.84亿元增加了1.1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值2.39亿元,第二产业产值0.95亿元,第三产业产值1.67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8亿元,比2004年的2.38亿元增加了7.42亿元。红寺堡开发建设10年间,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都不断的得到提升,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幅度最大,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民人均纯收入也都在不断的增长中。
(二)实证量化分析
1.家庭特征指标
在搬迁的148个调查样本中,家庭人口最多13口,最少1口,平均家庭人口数5口;2014年家庭常住人口最多9人,最少1人,平均3人,家庭劳动力人数最多6人,最少0人,平均1.45人。家庭学龄儿童数最多4人,最少0人,平均2人,其中25.9%的家庭没有学龄儿童;家庭伤残及慢性病人数最多2人,最少0人,平均1.55人,其中67%的家庭没有伤残及慢性病;失学儿童最多2人,其中98%的家庭没有失学儿童。宁夏生态移民平均每户人口数较多,较多的上学儿童,对家庭开支是一笔不小的负担。移民区政府和家庭对适龄儿童的教育较为重视,失学现象有很大的改善。 2.经济效益
红寺堡生态移民地区的资源决定了该地产业的发展,不再是单一的产业发展,而是开创了当地优势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最近几年,红寺堡移民区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葡萄产业,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就业,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使产业快速发展,经济效益显著。对于红寺堡区葡萄产业自2006年引进种植,2011年开始大面积挂果,经济效益凸显。连续三年平均鲜果销售收入5900万元,占红寺堡地区生产总值的5.9%,占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的15.84%;农民人均增收300元;正常挂果期后实现平均亩产4500元,是种植玉米、小麦等常规农作物收入的4—5倍;到今年为止,红寺堡移民开发区总计种植10万亩葡萄,建成了5个万亩葡萄基地,9个千亩葡萄基地,推动了创新科技工作思路,强化科技服务意识。同时,由于葡萄种植关键技术的有效推广,促进了当地产业的发展。
红寺堡生态移民区发展的方向是走城镇化道路。因为新型城镇化将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优化当地的经济结构,提高地区的整体经济效益。它要求以市民为主体,围绕人民群众现代化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提供完善的城镇承载条件和现代化生产、生活服务。因此,红寺堡区依靠当地优势产业,创新发展,在服务产业方面,红寺堡地区走出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同时发展壮大金融、房地产、旅游等产业。红寺堡移民区进一步把服务业和统筹城乡结合起来,加快经济的发展,不断向城市啊迈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
3.社会效益
(1)生态移民有效的实现了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而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区是宁夏生态移民重点开发区,在抓硬件建设、软件管理和移民安置共同推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孩子上学方面,教学质量明显提升,有更多的孩子上起了高中和大学,2010年“两基”工程在红寺堡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站基本建成,实现了村村建有卫生所;社会保险体基本形成全覆盖,新农民保险制度得到广大人民的认可,大多数人们都参与其中。
(2)促进了宁夏的社会和谐。宁夏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是重中之重。而宁夏南部生态移民通过新农村建设,巧妙的将汉族和回族同胞安置在同一个村子里面,增加了彼此间的沟通、交流和了解,对民族团结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文化方面,回汉族文化经过相互碰撞,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型移民文化,实现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团结和共同繁荣,对维护社会稳定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为宁夏以后的移民发展提供借鉴意义。虽然宁夏红寺堡区的移民整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然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使农民在搬迁过程中遭受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土地分配较少,质量一般般,有的地方产业形同虚设,没有给当地农民带来财富。当前政府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了解,提出更好的对策,为以后的移民发展减少不必要的困难。
4.生态效益
(1)农村生态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对于地处生态脆弱区的宁南山区,生态环境在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变得更加敏感和脆弱,如自然的旱化加剧趋势,土地沙漠化面积不断增长,农作物产量逐年下降,越来越制约着人们的生存。因此移民成了当地政府的首要选择。因为移民既可以让南部山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又是人们过上了好日子。宁夏南部山区是国家规定下的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区域,生态环境脆弱,人口承载力小,那么移民搬迁恰好起到了这样一个作用,减轻了环境压力,改善了现状,降低了生态灾害的发生频率。
(2)通过移民也给迁入区带来了良好的生态效益。以宁夏红寺堡为例,红寺堡开发建设10年来,大力种草植树,退耕还林还草,围栏封育,荒山造林,累计完成人工造林面积8.33万平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67.6平方千米,林木、植被覆盖分别达到39%、75%。有效的改善了当地人的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生态环境由原来的风沙漫天变成了现在的碧水蓝天,并且在经济发展上带来了的机遇。
四、结论和对策建议
尽管移民促进了当地发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宁夏南部山区人迁到移民区后,也面临着同样的艰难困境。在生活方面:有些家庭人口较多,消费大,但房屋和年收入较少。孩子上学相对比较困难,教学质量不高,生活水平低。在产业方面:产业发展没有形成体系,发展落后,缺少相应的技术指导,农民的积极性不高,政府的支持力度也不够。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特色产业没能够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品牌,乡村基础设施文化建设不全面等问题。
上文就是我们对宁夏红寺堡区生态移民问题的一些思考,要想让生态移民区更好发展,我们认为(1)移民区大的农业发展与保护生态安全同步进行。(2)推进农村的发展,从实际出发促进农村各产业协调发展。(3)重视城镇的工业发展,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4)因地制宜,突出移民区的发展特色,加强移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5)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提高教育,文化建设,医疗水平。
由于地理位置不同,生态移民问题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措施也不同,在实际中我们要因时而变,抓住问题的特殊性,不断调整解决对策,用最好的方法解决最棘手的问题,使宁夏南部山区生态移民走上更好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对西方环境移民研究中几个基本问题的认识.
[2]宁夏移民区产业结构演进的实证分析——基于对红寺堡移民区的调查.
[3]西部贫困地区小城镇发展模式探析——以宁夏红寺堡扶贫阳黄生态移民开发为例.
[4]何国攀,丰贡献,田治国.红寺堡开发区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5]政府主导型生态移民的实效、问题与对策——宁夏西海固山区生态移民调查分析.
[6]生态移民与农民收入—基于宁夏红寺堡移民开发区的实证分析.
[7]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开发效果探析.
[8]红寺堡生态移民区域发展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