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赏析朦胧诗的技巧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niun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朦胧诗,是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向感发的艺术策略和方式来掩饰情思,从而使诗歌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名等特征的一种诗体。代表作有舒婷的《致橡树》、北岛的《回答》、食指的《相信未来》等。但是对于朦胧诗,很多同学都感到十分畏惧,觉得难以读懂。下面,笔者就以食指的《相信未来》为例,谈谈赏析朦胧诗的技巧,希望能帮助大家克服困难。
  一、研究诗歌的创作背景
  和其他诗歌相比,朦胧诗更加深奥和晦涩。因此,在鉴赏朦胧诗之前,大家务必要去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然后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去赏析诗歌,就会有不同的收获。笔者建议同学们利用网络自主搜集、整理、分析相关的资料,也可以去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锻炼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加深自己对诗歌的印象。
  《相信未來》是食指作于1968年的一首朦胧诗。该诗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意境、朗朗上口的诗风传递出在逆境中好好地生活,自我鼓励,矢志不渝地恪守自己对明天的承诺等思考。该诗曾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食指因此也拥有了“知青诗魂”的称号。这首诗是当时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当时正值“文革”的巅峰时期,诗人食指经历了初期的盲动,被政治浪潮冲向农村的“广阔天地”之后,对现实有了比较清醒的看法,对个人命运及遭遇也有了深刻的体会,曾经的理想已无法实现,他的内心满是失落和彷徨。但是他又不甘于轻易放弃自己的理想和希望,他希望拯救自己,也拯救千千万万个迷茫的人们。于是,希望与绝望的剧烈冲击,让他写下了这首《相信未来》,目的是鼓励自己以及和自己一样的青年不要轻易被命运打倒。在那样一个混乱、迷惘的年代,他也对与自己有着相同境遇的人们表达了深深的同情。了解了诗歌的创作背景,我们基本上就感受到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
  二、分析诗歌中的意象
  朦胧诗之所以深奥难懂,是因为诗歌中的意象有丰富的内涵。同学们如果能够快速抓住诗歌中的意象,仔细分析,就能更加深入地去理解诗歌的主题。必要时,我们还要将各种意象组合起来,认真体会其中传达的情感。
  《相信未来》中的意象非常多。诗歌的开头就出现了“蜘蛛网”“炉台”“余烟”“灰烬”等意象,给人们描绘出了那个荒芜、穷困、艰难的时代。而诗人却“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雪花”象征纯洁、质朴,把诗人“不屈于现实”的样子刻画了出来。在第二节诗中,诗人用“紫葡萄”“深秋的露水”“鲜花”“凝霜的枯藤”等展现了生命由鲜活多彩到黯淡无光、由热情到失意、由饱满到枯竭的过程。在这里,诗人借助这些意象为我们呈现出时代变迁、人生起起伏伏的场景。虽然比较抽象,但是依然能激起读者对人生中一切痛苦和难熬的经历的联想。而诗人“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再一次证明了这种生命的力量依然深深地藏在每一个人的心里,每一个人都能在苦难中燃起新的希望。这些意象反映着作者的情绪变化,共同组成了《相信未来》这首诗的意境,同样代表着作者的心境,只要我们结合诗人当时创作的心历路程去思索,很快就能读懂作者借助文字为我们传达的思想。
  三、反复朗读诗歌
  因为诗歌本身就是供读者吟咏和朗读的,所以在赏析的过程中,同学们应该反复朗读,对照着名家的朗诵录音去读,以更好地感受作品的美。
  在朗读《相信未来》的时候,诗的前三句要读得低沉,要表现出哀伤的情感。“用美丽的雪花”中的“雪花”两个字需要重读,读出诗人的向往之情。在读“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时,要读出气势,表现诗人的满腔豪情。在读“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时,声音要洪亮,要有感染力,因为这是作者热烈的呼告。读到“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时需要停顿蓄势,为最后一句作准备。“相信/未来、热爱/生命”,最后一句要高亢地收束,声音延长。通过吟诵,我们就能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明白这首诗是作者在那个压抑的时代里勇敢的呐喊。
  总而言之,同学们可以采用以上方法来赏析朦胧诗,感受到朦胧诗的艺术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
其他文献
我崇拜一切交通工具,崇拜一切自己能動而且能负载着人运动的东西。  直到一九五八年,在我已经发表过几个短篇并完成了一个长篇以后,在我已经早就是共青团的干部并有十年以上的革命“经验”以后,我曾经梦想从此改行到火车上做列车员。  我觉得列车员的工作是神奇的工作。他总是不停,他半夜也在奔跑。每一个车站都和前一个车站不一样,而更新的车站、更新的城市和乡村在前面等着他。当睡眼惺忪的旅客摇来晃去的时候,当我国的
期刊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有的教师对阅读内容的讲解不够细致、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够深入等依然是高中英语教学的常见问题。为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为目的,通过多种方式来促进学生深度閱读,提升语篇理解效率。  一、精心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最佳途径。有效的问题不仅可以顺利引出阅读教学的主题,而且还能够调动学生
期刊
清闲的故都在夏天更显出她身姿的轻寂,虽然是遍城蝉声,哑哑鸦啼,但是仍然没有破坏了清寂故城的静寂沉默。笔者在北平住遍城内、厢外、东城、西城等地方,总觉得故都确有一种不可形容的闲雅宜人处。譬如说住在西城,有积水潭、后海等去处,什刹海尤其著称;住在东城,离中山公园、中南海等处又近;住城外有西山、香山、圆明园可玩,这些都是故都平民的消夏盛地,不过只有西山和香山算是专为另外一种人士所特有的罢了。  如果分开
期刊
函數单调性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判断函数单调性的题型经常出现在选择题当中.为有效提升同学们判断函数单调性的准确率,本文将重点介绍定义法、导数法、复合函数法三个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技巧。
期刊
最近又拜读了梁实秋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在品读的过程中,清华大学的老师徐锦澄先生写的一句话让我受益匪浅,即“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朗朗上口,那却是真的”。读完此句,似有所悟,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真的很少关注文章的韵律。现在细细想来,那些经典的文章在韵律方面的确有可圈可点之处。下面,笔者就选取几篇文章,分析一下好文章是如何做到“朗朗上口,掷地作金石声”的。  例如,朱自清
期刊
如今,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在诗歌教学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下面,笔者就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些高中生阅读的古代诗歌数量太少,对诗歌也没什么兴趣,阅读理解能力较弱。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如果一味地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无法有效地培养他们的综
期刊
如今,教师不能只是单纯地讲解教材中的知识,而应该采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其中,提问就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能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找到学习的方向,从而更加高效地学习。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提问呢?  一、导入新课,提出值得学生自主思考的问题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在导人新课的过程中提出值得学生自主思考的问题。这类问题往往比较简单,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查阅资料就能找到问
期刊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但是就目前来看,教学现状却并不乐观。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非常辛苦,那么,我们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例简要谈谈。  一、指导学生朗读文言文,陶冶他们的情操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让他们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把单纯的视觉活动转化为各种感官的综合活动,从而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文言文,领会作者
期刊
浙江语文卷文言文阅读曾有一道虚词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所不及 B,因极推引  公之逮所由使也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逸则富以康 D,保邦于未危  醉则更相枕以卧 室西连于中闺  该题的正确答案是B项,两个“因”都表“于是”,对此,学界并无争议。有争议的是A项第二句中“所”字的用法。通过查阅资料,我发现对这一问题的解释至少有五种:  1.和“由”组成
期刊
《湘夫人》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赏析》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中的第一篇文章,属于“自主赏析”的篇目。这篇文章想象新奇、辞彩考究,但是,高中生普遍觉得难以理解。那么,如何化艰涩为浅显、化繁琐为简易呢?在实践中,笔者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即提问。  第一次准备《湘夫人》的教学方案时,笔者设计了四个问题:  1诗歌中的主人公是谁?他经历了什么事?  2.诗中选用了哪些意象?该如何理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