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舆论对受众接近权的突破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ongsh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相较于传统媒体,互联网以其即时性、交互性、开放性、平等性、自由性、接近性和广泛性的传播特点使公众可以进一步表达意见。基于互联网形成的网络舆论更是公众反映问题的聚集地。网络舆论的民意直达性,打破传统媒体精英控制格局,同时又使传统媒体下的受众接近权有所突破。网络舆论对受众接近权的突破在人民网的“E两会”中表现尤为显著。
  【关键词】网络舆论 受众接近权 “E两会”
  
  近年来在中国,人们开始认识到网络不仅仅是一个消遣解闷的“娱乐场”,同时也是一个公民维护自身权益,推动社会文明的“话语场”。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最近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71.9%的公众认为网络表达将成为中国式民主建设的新道路。①网络媒体对于社会生活的干预能力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日渐增强。
  本文以2009年人民网的“E两会”为例,通过分析网民在“E两会”中运用网络传达民意,参与提案、联署签名、投票等政治活动,探究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对受众接近权的突破。
  
  一、 确保受众接近权的意义
  
  受众接近权(The right of access to mass media),指大众即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皆应有接近、利用媒介发表意见的自由。
  从传播学角度出发,确保受众接近权的存在对于信息传播有重要的意义。1、受众接近权可以提高传播效率。一个有效的传播模式应同时具备两个环节:从传者到受众的信息流动,从受众到传者的信息反馈。然而,要建立畅通的反馈渠道,就必须保证受众的媒介接近权,使受众可以对媒介的信息传播进行纠正或补充,提供新的事实,并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2、从媒介生态学角度,受众接近权有利于建立健康积极的媒介环境。这个虚拟的媒介环境能在多大程度上接近事实,依赖于传者的修养、良知和观察力。受众接近权使受众可以主动参与到这个信息环境的构造过程中,无疑将对传者的行为产生有效的约束。3、受众接近权理顺了信息源和传者之间的关系。理论上,信息源是传播的真正源头,传者的传播活动依赖信息源,但在实际操作中,因为传者握有选择权,反而变成信息源依赖于传者才可能被受众知晓。受众接近权的提出,理顺了两者的关系。当受众主动接近媒介时,受众转为信息源的角色,并为信息源赢得了一定的主动性和独立性。②除此,接近权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扩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③是相一致的。
  
  二、 网络舆论对受众接近权的突破
  
  区别于传统媒介,网络的出现为受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在互联网的电子论坛中受众可以上传大量的资讯,通过“发帖”“跟贴”“回帖”交流观点,展开讨论。这使网络成为公众意见,言论的重要集散地。因此网络舆论作为民间言论的集中体现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日趋凸显。
  2009年3月全国人大、政协“两会”召开之际,中新社与人民网共同推出的“E两会”,以网上论坛为载体,使民意的自由表达和公众草根参政的理想变成现实。在“E两会”互动专区,网民们可以在其中经过个人注册,领取一张“E两会”会员证。专区可以实现网民模拟两会代表、委员上交提案,投票联署,拍砖评论,互动调查等多项功能。同时网民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目的,选择自己在“E两会”的专属团,以不同的角色出现在智囊团、砖家团、助威团、观察团中。“E两会”专区的这种低门槛、全方位的互动模式,使其形成的网络舆论突破了受众接近权在传统媒介下的困境。
  1、民意表达的直接性。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介的信息准入特权,网络的低门槛使公众的意见可以实现自由表达、交流。与此同时,网民所关注的问题和提出的意见还能够通过网络得到迅速地放大和聚合,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据统计,两会期间,共有14个省份的官员,9个中央部门及2所高校负责人回应了“E两会”中网民的E提案,其中包括躲猫猫事件、瓮安事件,重庆出租车罢运事件等备受网民关注的负面事件。④据统计,从2009年2月24日“E两会”推出截至4月10日,网民先后共提出了3691个提案,单篇提案点击量最高达116870次,联署签名人数最多的达2062人,提案跟贴最多的达1603条。⑤
  因此,网民通过网络这个信息直达的交流平台成为“E两会”中的“代表”提出议案,进行投票,发表评论的平台同时自身的受众接近权也得到了实现。
  2、平民气质打破传统媒体精英控制格局。网络多元、互动的特性使网络舆论客观上打破了传统媒体精英控制的格局,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平民气质。
  “E两会”中网民的“E提案”并不是普通的论坛帖子,它提写的过程完全是按照人民网“E两会”设置的程序,提案人需实名注册,提案在形态上和两会上的正式提案大致相当。由编号、案由、提案类别、主办、协办、提案人、政治面貌等组成。这一系列的规范充分显示了参与E两会的网民就是网络两会的与会者,他们除了履行作为“代表”的义务,在地位上给予其与两会中代表们相当的“正式”提案权利。此外,“E两会”的众多提案之后的“鼓掌”“拍砖”“联署签名”区的数字显示,提案受到称赞的程度与提案网民的政治面貌、地位无任何关系,其完全取决于提案是否能反映公众的普遍要求,观点能否引起公众的共鸣。因此,在网络舆论中网民拥有平等的接近权,网民发表意见所得到的社会关注度高低决定网民是否成为网络舆论中的意见领袖。
  3、网络舆论为传统媒体设置了议程,使网络中的问题可以通过传统媒体的传播得以解决。在当前新旧媒体并存的环境下,传统媒体会以网络中的热点话题为议题,设置议程。在这种情况下,网络舆论所承载的公众的心声就可以通过报纸、电视、广播这些传统媒体得以传播。从而使民众的需求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得以解决,受众的接近权真正得以实现。
  “两会”期间人民网的“E两会”中许多网民代表的E提案成为了传统媒体在两会报道阶段的重点关注议题。如网友“边鼓水中敲”发布的E提案第62号“关于恢复五一黄金周的提案”在两会时期就成为了传统媒体关注的议题。就“五一黄金周是否恢复”这一话题,《京华时报》作了《旅游局称各地可试点恢复五一长假 专家观点不一》的报道中从“带薪休假”“拉动内需”“破坏作用”等角度进行了分析。《东方早报》作了《五一黄金周存废要区分公意和众意》的报道。《南方都市报》也作了《广州恢复五一黄金周 铁定放假7天》类似针对这一话题的报道。除此,通过传统媒体对于这一话题的传播,网络上还兴起了一阵民众对五一黄金周是否恢复的意见调查。从而这个E提案从虚拟的网络中步入现实生活,网友实现其接近权。
  4、网络舆论监督制约着传统媒体。“两会”期间,各种传统媒体争相对国家政府出台或调整的相关政策作报道。与此同时,这些传统媒体传播的信息在“E两会”上也成为网民热衷于讨论的话题。因此网络舆论可以监督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防止其夸大事实,根据自己的利益传播信息,有失公正。这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受众接近权得以实现。
  
  三、结语:
  
  “E两会”的民主参与,平等对话模式,把以往只有精英参与的“两会”变成普通网民都有机会献计献策的互动话语场。“E两会”是一次民主政治建设的胜利。在众多网民为自己的话语权得到解放而欢呼的同时,“E两会”仍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1、在“E两会”中,民众只要拥有互联网设备就可以参与其中,成为代表,实行提案。因此会有相当一部分数量的网民参与到“E两会”中,网民的“E提案”数量也十分庞大。这就会造成“E两会”的“民间智库”中信息冗沉。许多网民的“E提案”也因此从一提出便很快被淹没在众多提案的洪流中,得不到版主或者相关两会代表的反馈。这种情况会引起网民对于自己的“提案”是否向有关部门反映或受到关注的质疑,从而会影响“E两会”这种网络问政模式在民众心中的公信力。
  2、据今年7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网民已达3.38亿,但是能够经常上网的人在中国毕竟还不到1/4。这些网民基本都分布于经济发达地区,然而广大农民以及众多困难人群仍不知网络为何物。中国的网民这种分布不均并且网民素质相对不成熟的状况使得参与到“E两会”中的网民提出的“E提案”一定程度上不能完全反映来自中国社会低层民众最真实的需要。
  因此,基于以上两点“E两会”所表现出的局限性,国家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完善网络问政、网络参政这种机制,保持网络问政这条渠道的畅通。对于网民所提供的信息和意见的处理上要始终保持信息及时反馈的传播过程,维持这种网络平台在民众心中的公信力。同时,国家政府应该更加重视网上民生问题,网下解决,确保受众接近权的真正实现。
  当前新旧媒体并存,在运用网络舆论反映网民的问题和意见的同时,可以引入与传统媒体的互动,有效地借助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优势与网络媒体的特点相互补,更好地传播百姓关心的事,使社会上的问题得到解决。
  除此,对于广大网民,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以理性的头脑来把握网络这个下情上达的信息传播渠道,在维持网络秩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受众接近权。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发展。
  
  注释
  ①摘自http://www.minyi.net.cn
  ②匡文波,《网民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 P32-33,2003年12月
  ③闵大洪,《主流网络媒体的重要任务,搭建好网络议政、网络问政的平台》[J],http://blog.voc.com.cn,2006年6月21日
  ④《e两会:两会期间百余官员触网》,《南方都市报》,2009年3月14 日
  ⑤ 摘自http://elianghui.people.com.cn/2009/index.html
  
  参考文献
  [1]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
  [2]孟威,《网络互动》[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11月
  [3]《从“议两会”到“E两会”》
  http://www.zaobao.com
  [4]杨明,《“e两会”如火如荼畅议国是》,《民主与法制时报》,2009年3月9日
  (作者: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系07级本科生)
  责任编辑:周蕾 姚少宝
其他文献
“我准备离开这个城市了,我是来向你告别的。”一个朋友坐下说。“那你再准备到哪里去发展呢?”我问。“我准备往人情味淡的地方走,这里看着人情味浓,但干了这么多年,一点机会也没有。”他在这附近的好几个城市都干过,他说这一次他一定要走远,“走到南方的海边上去都行。”  我说:“你说的往人情味淡的地方走,这句话很有意思,看来人情味浓的地方,反而留不住人呢。”他笑一笑,说:“这些年我发现人情味浓厚的地方,人们
媒体应有怎样的“两会态度”  每年两会,也是媒体的一场“新闻大战”。媒体如何能够以更成熟、更积极的姿态应对两会这场大考,在参与上有更多进步,这是应当思考的重要课题。  两会为新闻媒体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果记者带着赶庙会、看热闹,甚至是追明星的心态来采访,即使写出报道,也是表面的、肤浅的。报道两会,应该全面、客观、准确、负责、理性,而不应该像探照灯一样照到哪里算哪里,更不应该为了吸引眼球而只将镜头对
【摘要】本文以“瓮安事件”为例,分析该事件中流言产生的社会根源、流言中所表达的民意诉求以及流言失控后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建立科学的流言监控机制的必要性。  【关键词】流言 民意表达 “瓮安事件”    一、“瓮安事件”中流言演变过程    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认为,流言是“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际中传播,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特殊陈述”①是指在人际之间相互传播的有关某种社会现实问
【摘要】以Twitter为代表的微博是简单记录和快速分享的网络平台。它借助于web2.0的网络技术,通过与手机媒体的互动形成了一个“流动的盛宴”。简短的文字或图片、链接、视频构成了微博客分享和传播的内容,随着微博的崛起和不断发展,将给我们的网上网下世界带来更大的变革。  【关键词】分享 发现 微博    “微革命”是由微博以及“微传播”、“微信息”、“微交流”等概念共同推动的信息传播和社会领域的变
【摘要】本文分析独山镇如何将中国第一将军镇与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相结合,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构建新型城镇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红色旅游 将军镇 文化底蕴 生态旅游    一、将军镇概述  独山镇地处六安市西南部,大别山北麓,西南与革命老区金寨县接壤,是六安市面积较大、人口较多、资源丰富、特色明显的重镇。  她是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十分丰富。1929年11月8日在这里爆发了规模较大的暴动,打响了“六霍
【摘 要】县级台办深度报道栏目不象中央台有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的新闻资源可供选择。本文以县级台深度报道栏目采编实践为例,分析如何在新闻实践中不断摸索,获取源源不断的题材,使县级台深度报道栏目走出“断炊”窘境。  【关键词】深度报道 县级台 采编实践  深度报道,作为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社会问题,揭示其实质、追踪其原因、预测其趋向的报道方式,在上世纪80年代迅速崛起,因此,中央台的《焦点访谈》、《
下了一夜雪,到处都是白茫茫的。雪给大地妈妈盖上了一条厚厚的毛毯。小马出来散步,走着走着,回头一看,哇,多美的月牙图啊于是他又在雪地里画了很多漂亮的月牙图。  小马在外边玩了很久,天渐渐黑了,该回家了。他让星星姐姐帮他看着月牙图,星星姐姐答应了,于是,小马放心地回家了。  星星姐姐帮小马看了一夜的月牙图,她实在是累坏了,于是,她把月牙图交给了白云弟弟,白云弟弟就帮小马看起了月牙图。这时,太阳公公出来
【摘要】本文探讨手机电视发展的现状和特点,从传播者、传播内容、受众和传播效果等方面分析“第五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关键词】第五媒体 手机电视 传统媒体    当前中国电信业已进入3G时代。3G(Third Generation)即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是将无线通信与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3G技术使“第五媒体”兴起,并对传统的四大媒体(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产生了很大
【摘 要】专业报专刊是专业报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报专刊须定位准确,凸显专业特色,积极创新,不断拓展生存空间。  【关键词】专业报 专刊 特色  专刊在一张报纸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与综合性报纸相比,专业报的专刊因受众面、作者队伍和报道范围等的限制,难有大的突破,一些专业报专刊多年来满足于自弹自唱自娱自乐,程式化倾向严重,与新意迭出的综合性报纸专刊的差距越拉越大。笔者多年编辑专业报——《江苏邮电报
【摘 要】以乡村人际关系为主体的社会交往格局变迁是体现乡村发展及变迁脉络的重要方面。本文选取乡村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厘清该地区人际交往的方式和功能,对于研究少数民族人际交往对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乡村少数民族人际交往的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来自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信息;就交往方式而言,主要是传统的人际交往、媒介作为平台的人际交往和媒介作为仪式化情境的人际交往。乡村少数民族人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