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应体现其特有的优势,区别于其他层次的会计专业培养目标。
一、新形势下职校会计专业“3 1”培养目标的定位
1.职校会计专业学生现状
当前,职校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学习兴趣不高,特别是会计专业,知识点较多,长期固定单调的学习方式约束,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和厌倦。用人单位的反馈是毕业生知识面狭窄,缺乏对会计技能的整体掌握,缺乏对新业务的思考和应变能力,对独立进行财会工作缺乏信心,缺乏积极的工作态度,缺乏社会就业的适应能力等。新形势下职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应该如何定位、突出哪些特点、通过何种途径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已成为职校会计专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2.新形势下职校会计专业“3 1”培养目标
职校会计专业定位于生产服务一线技能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处于会计教育系列的初级层次,应为社会培养能适应当代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三项能力和一项素养,面向基层企业事业单位的初、中级会计专业技能人才。
通过“3 1”培养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具有扎实的会计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熟练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在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业务及其他相关岗位的工作。
二、新形势下职校会计专业“3 1”培养目标的特点和内容
1.“3 1”培养目标的特点
新形势下职校会计专业“3 1”培养目标相对于其他层次的会计专业培养,充分体现了与社会接轨,符合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和职业教育特点,在培养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围绕会计岗位需要,形成学生“零距离”的就业能力,充满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和服务社会的意识。
2.“3 1”培养目标的内容
(1)专业能力。学生通过在校学习,构建自己职业要求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的重心在于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包括社会知识、政治理论知识、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知识等。通过两年的学习,对会计专业学生的知识要求如下:
具有面向市场经济一线技能型人才应必备的专业及文化知识;
掌握扎实的会计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手工及计算机处理各类企事业单位业务核算的方法;
熟练掌握基础会计业务知识;
熟悉与会计相关的法律知识、行业法规;
掌握计算机基本原理和一般操作知识,熟练掌握ERP、统计及财务报表分析等业务软件的操作。
(2)方法能力。终身学习理念已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思想,“综合能力”为人们所接受。学生能力结构的构建应以“适用、够用”为原则,由模仿开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完成岗位所需的能力训练。能力结构包括自我教育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等。会计专业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以下的能力要求:
具备较强的会计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取得会计电算化中级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和人际沟通能力,取得秘书中级证书;
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通过全国公共英语一级考试;
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获取和处理经济信息,取得办公软件中级证书。
(3)社会能力。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演讲、对话和辩论活动,提高表达能力和培养人际融合能力。从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来看,个人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已成为人才最重要的评估标准之一,具有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具有协调工作的能力,实现真正的与人合作,从而达到1 1>2效果,实现“积极相关”。
(4)职业素养。职校会计专业应使学生具备敬业爱岗、熟悉法律、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守秘密。培养沟通技巧,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良好的职业素养使学生进入社会后,能较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和职业要求,在工作中获得成功,并能应对职业变化,不断地可持续发展。
三、新形势下职校会计专业“3 1”培养目标的实现条件
1.课程整合优化,适应社会需要
课程整合优化,对于形成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职业素养,从而实现“3 1”培养目标至关重要。针对目前会计专业的教学特点和发展需求,围绕职业岗位需要,对传统教学体系进行调整。按岗位设置课程,结合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电算化证、岗前实习构成新的课程体系。具体设置有出纳、仓管会计、统计员、税务会计、销售会计、成本会计、工资会计、总账会计等岗位。
改变传统的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内容都是“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观念,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同时重视应用、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选择内容。考证与教学紧密结合,通过学习获取相关技能等级证书。
2.文化课重基础,专业课重技能
文化课重基础,在重视发挥文化课为提高学生基本文化素质服务的功能的同时,强化文化课为专业课学习服务的功能。为此,努力将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分为基础性和应用性两个模块。其中基础性文化课主要在低年级开设,为学生更好地学好专业课程打基础;高年级则侧重于应用性的学习,如在语文学科中加强应用文、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在数学学科中渗透统计方法、计算器的正确熟练使用等;在英语学科中渗透会计专业术语的学习等。
专业课重技能,专业教学中要突出实践技能,着重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灵活有效组织模拟实训、岗位实训和综合实训,既注重知识的相对独立完整,又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使学生在实际业务中解决具体问题,将知识点通过实际操作,消化、理解并加深了记忆,提高将来参加工作后的适应能力,实现“零距离”上岗。
3.职业任务驱动,提高学习兴趣
会计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课程,要根据课程的特点,打破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职业任务驱动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强调通过职业任务驱动来加强学生的知识、技能的获得。例如,《成本会计岗位》讲授费用核算的支票填制过程见表1。
本课例就是“职业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的行为方式和行为态度。如教师仅以讲授形式将信息传授给学生,学生就不能参与或以团队合作形式去获取信息。学习实质是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通过实践解决问题,步步深入,循序渐进。
4.思想道德教育,强化职业意识
学校应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向学生灌输会计职业道德的知识,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能同步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理论、原则一般较枯燥、抽象,若按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不易真正领会,甚至会反感。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可有意识地在课堂上结合相关案例资料,鼓励学生思考,例如讲授现金、银行存款的管理制度时,可以结合企业内部控制与会计职业道德的关系,职业道德行为与职业道德修养的关系一起讲授,使学生明白会计工作虽然重要,并需要经常接触金钱等财产物资,但具体工作却是平凡而琐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并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作者单位:广州市公用事业高级技工学校)
一、新形势下职校会计专业“3 1”培养目标的定位
1.职校会计专业学生现状
当前,职校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学习兴趣不高,特别是会计专业,知识点较多,长期固定单调的学习方式约束,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和厌倦。用人单位的反馈是毕业生知识面狭窄,缺乏对会计技能的整体掌握,缺乏对新业务的思考和应变能力,对独立进行财会工作缺乏信心,缺乏积极的工作态度,缺乏社会就业的适应能力等。新形势下职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应该如何定位、突出哪些特点、通过何种途径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已成为职校会计专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2.新形势下职校会计专业“3 1”培养目标
职校会计专业定位于生产服务一线技能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处于会计教育系列的初级层次,应为社会培养能适应当代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三项能力和一项素养,面向基层企业事业单位的初、中级会计专业技能人才。
通过“3 1”培养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具有扎实的会计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熟练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在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业务及其他相关岗位的工作。
二、新形势下职校会计专业“3 1”培养目标的特点和内容
1.“3 1”培养目标的特点
新形势下职校会计专业“3 1”培养目标相对于其他层次的会计专业培养,充分体现了与社会接轨,符合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和职业教育特点,在培养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围绕会计岗位需要,形成学生“零距离”的就业能力,充满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和服务社会的意识。
2.“3 1”培养目标的内容
(1)专业能力。学生通过在校学习,构建自己职业要求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的重心在于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包括社会知识、政治理论知识、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知识等。通过两年的学习,对会计专业学生的知识要求如下:
具有面向市场经济一线技能型人才应必备的专业及文化知识;
掌握扎实的会计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手工及计算机处理各类企事业单位业务核算的方法;
熟练掌握基础会计业务知识;
熟悉与会计相关的法律知识、行业法规;
掌握计算机基本原理和一般操作知识,熟练掌握ERP、统计及财务报表分析等业务软件的操作。
(2)方法能力。终身学习理念已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思想,“综合能力”为人们所接受。学生能力结构的构建应以“适用、够用”为原则,由模仿开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完成岗位所需的能力训练。能力结构包括自我教育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等。会计专业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以下的能力要求:
具备较强的会计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取得会计电算化中级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和人际沟通能力,取得秘书中级证书;
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通过全国公共英语一级考试;
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获取和处理经济信息,取得办公软件中级证书。
(3)社会能力。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演讲、对话和辩论活动,提高表达能力和培养人际融合能力。从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来看,个人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已成为人才最重要的评估标准之一,具有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具有协调工作的能力,实现真正的与人合作,从而达到1 1>2效果,实现“积极相关”。
(4)职业素养。职校会计专业应使学生具备敬业爱岗、熟悉法律、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守秘密。培养沟通技巧,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良好的职业素养使学生进入社会后,能较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和职业要求,在工作中获得成功,并能应对职业变化,不断地可持续发展。
三、新形势下职校会计专业“3 1”培养目标的实现条件
1.课程整合优化,适应社会需要
课程整合优化,对于形成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职业素养,从而实现“3 1”培养目标至关重要。针对目前会计专业的教学特点和发展需求,围绕职业岗位需要,对传统教学体系进行调整。按岗位设置课程,结合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电算化证、岗前实习构成新的课程体系。具体设置有出纳、仓管会计、统计员、税务会计、销售会计、成本会计、工资会计、总账会计等岗位。
改变传统的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内容都是“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观念,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同时重视应用、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选择内容。考证与教学紧密结合,通过学习获取相关技能等级证书。
2.文化课重基础,专业课重技能
文化课重基础,在重视发挥文化课为提高学生基本文化素质服务的功能的同时,强化文化课为专业课学习服务的功能。为此,努力将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分为基础性和应用性两个模块。其中基础性文化课主要在低年级开设,为学生更好地学好专业课程打基础;高年级则侧重于应用性的学习,如在语文学科中加强应用文、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在数学学科中渗透统计方法、计算器的正确熟练使用等;在英语学科中渗透会计专业术语的学习等。
专业课重技能,专业教学中要突出实践技能,着重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灵活有效组织模拟实训、岗位实训和综合实训,既注重知识的相对独立完整,又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使学生在实际业务中解决具体问题,将知识点通过实际操作,消化、理解并加深了记忆,提高将来参加工作后的适应能力,实现“零距离”上岗。
3.职业任务驱动,提高学习兴趣
会计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课程,要根据课程的特点,打破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职业任务驱动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强调通过职业任务驱动来加强学生的知识、技能的获得。例如,《成本会计岗位》讲授费用核算的支票填制过程见表1。
本课例就是“职业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的行为方式和行为态度。如教师仅以讲授形式将信息传授给学生,学生就不能参与或以团队合作形式去获取信息。学习实质是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通过实践解决问题,步步深入,循序渐进。
4.思想道德教育,强化职业意识
学校应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向学生灌输会计职业道德的知识,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能同步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理论、原则一般较枯燥、抽象,若按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不易真正领会,甚至会反感。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可有意识地在课堂上结合相关案例资料,鼓励学生思考,例如讲授现金、银行存款的管理制度时,可以结合企业内部控制与会计职业道德的关系,职业道德行为与职业道德修养的关系一起讲授,使学生明白会计工作虽然重要,并需要经常接触金钱等财产物资,但具体工作却是平凡而琐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并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作者单位:广州市公用事业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