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虞山琴派:“形成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在江苏常熟、太仓以严澂?穴号天池?雪、徐上演?穴号青山?雪为代表的明清之际最为重要的琴派。该派倡导‘清、微、淡、远’的琴风。对当时琴界影响之广及对后世影响之深远,均为琴派中罕见。”被琴界奉为正宗。在清初时,虞山琴派在江苏常熟、苏州一带流传,门人弟子甚多。所谓:“人人自诩虞山,家家源说琴川。”①虞山琴派对于清代以后的琴家、琴派、琴谱风格及美学思想等方面,均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2003年11月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中国古琴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申遗”成功后,2007年常熟被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命名为“中国古琴江南保护基地”。2008年常熟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古琴)之乡”,同年“虞山琴派”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近年来,虞山琴派在当下“非遗”语境下,是否正在沿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要求在进行?古琴文化现代构建的真实过程又如何?”为此,我们作了深入的考察与分析。
一、当代古琴艺术的演绎
(一)古琴表演中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在2007年5月中国古琴艺术节开幕式上,常熟古琴馆准备了一台“虞山琴韵中华情暨纪念吴景略诞辰100周年中国古琴名家音乐会”,有十多位海内外名家现场演绎古琴传统曲目,全场音乐会被办成了古琴的独奏、重奏、合奏、琴歌、琴舞、琴诵、琴书、琴服、古琴与其他艺术的综合等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琴舞表演——舞蹈演员们伴随着悠扬的古琴声翩翩起舞;琴诵表演——在悠扬的古琴声映衬下,古诗词的吟诵荡气回肠;琴服表演——琴音阵阵,典雅的汉服展示广袖舒展、裙带飞扬……音乐会运用了高清晰LED大彩屏、流动滑板、升降台等高科技手段,在展现当代古琴演奏艺术时又丰富了视觉效果,以全新的表现手法再现了虞山琴派的魅力。
这台晚会为古琴艺术在当代的传播开了一个崭新的先例。晚会成功的关键是,在现代的舞美效果中体现了古琴传统本质的内容。虽然众说不一,有的认为,在古琴演奏中加入了流行元素,不利于古琴的传承。但要求现代人来听按传统演奏的古琴,又有几个能坚持的呢?中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是否就要和现代日本的能乐与和乐一样,使它定格成为一种历史的活化石。当传统遭遇现代时,我们不否认,会出现一些不伦不类的东西,但大浪淘沙糟粕总归会去尽,在这个过程中古琴艺术终究被大众所了解,笔者认为常熟古琴馆的尝试为古琴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时代繁殖的土壤。②
(二)让古琴表演艺术面向大众
2007年5月3日在常熟召开的“首届中国古琴艺术节”保护古琴的论坛上,关于当今古琴的社会定位不少专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中央音乐学院古琴教授赵家珍说?押“古琴归根结底是一件乐器,而不是古董,今后如果仍然把古琴限制在以琴会友的范围内,古琴早晚会死掉的。”③天津音乐学院青年古琴演奏家李凤云也持同样的观点。她说:“把古琴看成比其他乐器高雅是不对的,古琴应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潮流,走上舞台,走向观众。现在的社会是个商品社会,要和经济联系,古琴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转化为一种“娱人”乐器。”④虞山琴派传承人朱晞也认为“我觉得古今艺术家最大的区别是古人是自娱的,给自己看的,今天是给大众看的。娱自的,也许古人搞艺术的大多是士大夫,有闲,有钱,所以能有这样的状态。当然,现在的艺术家也有自己的特色,首先视野开阔,其次信息发达,这样艺术实践有了更大的空间,如果仅仅以古人的状态要求今人,显然不切实际。”⑤古琴作为士大夫阶层修身的工具,在当今的社会中已不复存在。这几年虞山琴派也正在朝着顺应时代发展这个方向在努力。在各类节庆活动中组织古琴演出,展示古琴,大力弘扬宣传古琴文化,如常熟的尚湖国际文化节、尚湖龙舟节、徐市的灯谜节、王庄的戏曲节、宝岩的杨梅节等。每年在常熟都要组织大型全国性的古琴演出活动,古老的古琴终于走出了象牙之塔,为古琴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常熟的虞山大戏院、图书馆、博物馆、古琴馆、评弹馆、常熟理工学院音乐厅、尚湖风景区“枕水人家”等都成了古琴向大众普及的场所。“周末市民课堂”古琴专题系列讲座,使广大市民更多地了解古琴艺术的丰富内涵”。“在组织开展各类古琴活动的同时,派出琴家参加了“和鸣—古琴艺术进大学”活动。“通过开展或参与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古琴文化活动,不仅有效激活了古琴遗产,让不同的人群体验了古琴艺术带来的欢愉、美好和高雅,更进一步增强了公众对古琴的认识及保护意识,营造了良好的社会保护氛围。”⑥
对古琴的发展,查阜西先生1937年在《今虞琴刊》上就提出:“宜如何以前进之方法,对准时代之需要为之修饰整理?熏 发扬而光大之,则吾操缓同道所认为职责所在而不敢后人者也。”准时代之需要”体现了老一辈古琴家力图根据社会的要求,推动古琴发展的思想。
二、古琴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穴一?雪古琴文化的挖掘与继承
虞山琴派的代表人朱晞认为“发展又是在传统基础上诞生的。正确的传承既要深入研究古琴涉及的文化及其音乐本质,同时也要体现时代的特点,坚持科学发展观才是真正的传承。”⑦虞山琴派正是沿着这样的观念在古琴的继承与发展上做着积极的努力。继2001年全国第四届打谱会议后,2011年5月28日在常熟又举办了第五届打谱会议。同年在第三届中国古琴艺术节上举行了虞山琴派代表曲谱《松弦馆琴谱》打谱出版的首发仪式并举行了研讨会。这和以前以曲目为主的零碎打谱相比,又把古琴的传承向前推进了一步。
虞山派古琴在传承中注重古琴的听赏性和观赏性,追求古琴表演形式的多样性、现代性同时,还“运用现代技术和手段,拯救濒危传统曲目。近几年来,虞山派古琴与中央等多家电视台合作拍摄《走遍中国·虞山琴韵》、《七弦的风骚》、《寂寞七弦》、《渔樵问答》等专题片,其中电视艺术片《七弦的风骚》获2008中国广播电视大奖”。⑧自2000年来虞山琴派出版了三张CD,第一张《虞山琴韵》,是虞山琴派当今代表人物的合集,其中尝试了古琴四重奏、古琴与电子音乐的合奏。第二张是朱晞的个人专辑《梧叶秋声》,共收录七首乐曲,有《忆故人》、《渔樵问答》、《长门怨》、《平沙落雁》等。第三张《极宇》,是朱正海、葛勇、朱晞三位演奏家的合集。
朱晞认为:“古琴既是音乐又不完全是音乐,之所以三千年能传承下来,它是一种精神的传递,当下我们应该还要从心态上去努力回归体会古代文人的那种心境,对古琴音乐才能有更深刻的理解,然后再来求发展。”“我们现在容易犯的是极左极右的毛病,有人强调回到古代反对创新,有人讲古琴的希望就在于创新。其实这二者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我们在古琴的发展上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未来。在对古琴演绎进行不同尝试的过程中,对古琴本体传统文化理解多少以及理解到怎样的高度,这也就是古琴发展的过程。”⑨
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老一辈古琴演奏家管平湖、吴景略、查阜西等虽然演奏的是传统的琴曲,但古琴已有明显的变化,通过对琴曲的不同演绎,展现了古琴艺术的新面貌,更是赋予了古琴更加浓郁的现代气息。正是他们的探索发展,成为今天古琴发展的基础。历史告诉我们,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古琴这古老的乐器它是在发展中前进的,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中国古琴经典曲目的传承,既是学习、保存的过程,也是艺术再创造的过程。是我们在把原有的古琴音乐文化继续向前延伸的同时,也能揉进当下的人生体验和音乐感,推陈出新的过程。”⑩
(二)多种途径的琴人培养
古琴社会定位的改变,琴人的身份也随之发生变化。在保护传承的过程中,本着无形的民俗文化“来自于民”,理应“还之于民”的原则,将民间文化的内容重新“还原”到适宜它生存的生活环境中去,使其成为“活文化”。在这方面虞山琴派采用了多种方式:1984年恢复了虞山琴社,吸引了广大的古琴爱好者,现今虞山琴社已经拥有了一支老、中、青、少儿120余人的古琴骨干队伍。同年成立了中国首家唯一的少儿古琴社——虞山少儿古琴社,已有百位少年儿童接受培训。另外中小学共建古琴特色校园文化,并培养出了一批出类拔萃的古琴艺术新苗,这几年来为中央、上海、天津等音乐学院及其附中输送了古琴专业人才十多名,其中席行珺同学参加了由联合国世界和平基金会等举办的首届PIVD(青少年)国际大赛,以一曲《潇湘水云》荣获大赛的最高奖项。少儿古琴考级点的设立,也推动了少儿古琴的学习,在考的过程中学琴曲,不断提高演奏技巧,同时也为古琴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人才选拔资源。对少儿古琴的教学是古琴传人培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2003年举办了常熟市少儿古琴音乐会。2004年夏天以少儿古琴社为基础组织了“2004情系沙家浜”江浙沪少儿古琴夏令营。2006年,少儿琴社还应邀赴日本交流演出。
常熟理工学院音乐系古琴课的开设又使琴人的培养走上了专业化的道路,现有的数以百计的毕业学生,把虞山古琴带到了自己的家乡。首届古琴选修生房明明等2位同学因成绩优秀被正式分配在虞山古琴艺术馆工作。另有二位分别考取了中央和上海音乐学院的古琴研究生。虞山琴社——少儿古琴社——常熟理工学院音乐系为虞山琴派的传承建立了一个良好的人才培养的生态链。
最初,虞山古琴的演出是靠虞山琴社中的人员,都是古琴的业余爱好者,但随着古琴的传承发展,完全依赖业余爱好者,就出现了演奏水平和演出时间安排上的问题,这要求古琴表演者向专业化方向转化。古琴与钢琴、古琴与民乐、古琴与交响乐队的合作与配合,对琴人的演奏技巧提出前所未有的要求。目前,虞山琴派,随着古琴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加入,已建立了一支专业和业余相结合的队伍。朱晞希望将来的发展策略是以专业为主,业余为辅。希望于用相对专业化的人才来继承古琴文化,再向业余人群推广普及。本着专业与业余相结合,成人与少儿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原则。
三、古琴文化的发展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一)地方政府在古琴文化传承中的主导地位
“虞山派古琴的保护与传承,得到了常熟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常熟市政府将古琴文化艺术昭示为地方文化特色和具有再生产能力的文化资源。市文化局更是把古琴工作列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内容,2005年,文化局编制了《虞山派古琴艺术保护传承和发展十年规划》,具体体现在:加大古琴艺术历史遗存的保护力度;依托虞山琴派艺术馆,推出精品展,同时搞好“活的”传承和发展,加强艺术研究和交流;积极扶持古琴艺术社团的交流和发展;加快后继人才的培养;开展群众性古琴活动;定期举办大型古琴专场音乐会等。在古琴的活态保护体系中,还提出“十个有”,即逐步实现有专设机构、有专项经费、有工作网络、有四级名录、有专门馆所、有培训基地、有常年展示演出、有对外交流、有节庆活动、有国家基地的活态保护体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夯实了基础。这一系列措施的实行使得常熟虞山琴派的保护工作呈现全新的面貌。”{11}2004年市政府财政投入一千万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著名藏书楼“脉望馆”所在的省级文保单位赵用贤宅进行全面修复,辟设成古琴馆,建立了目前国内唯一一家纳入政府事业单位的专业琴馆——虞山派古琴艺术馆,这也是全国首家进入地方行政科层体系、直属地方政府的一个行政部门的古琴艺术机构。开创了国内首家以政府为投入主体的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径。
(二)古琴文化遗产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自2004年常熟被联合国国际民间艺术节组织评为亚太地区“古琴之乡”以后,常熟政府将古琴这个阶层文化成功改造为一个本土地域性文化资源,古琴已成为常熟市的城市文化名片。琴社立足于为地方政府服务,政府又反过来为琴社的发展提供经费。优秀传统文化在政府重视下,往往能转换为政治经济的资源,拥有成熟、精致、历史内涵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是地方综合实力的象征,是发展旅游和提升地方形象的文化招牌。据调查,虞山琴社为常熟市政府招待上级领导或官方宾客视察,安排了大量的演出,其占琴社活动的比例最多,2007年有21场,2008年38场。这可视为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一体性的地方发展新战略。
“使古琴成为常熟旅游文化的一部分,是常熟市利用‘非遗’为地方经济开发服务的又一个发展新战略。自2005年来在每双休日都有古琴在风景区的商业演出;古琴名家在亭台楼阁中现场向游客们演绎传统名曲。古琴文化与旅游资源集合,成为常熟旅游业的重大特色,在向大众普及宣传古琴的同时又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古琴作为地方文化大使形象在这种场合出现,不仅仅塑造了一个文化内涵深厚的城市形象,也为古琴本身的发展带来资源。古琴为常熟带来了文化发展,常熟的发展又扩大了古琴的艺术影响。”{12}
结语
常熟有着千年厚重的文化积累,几百年来,虞山琴派名家辈出。近年来,在“非遗”的语境下,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已初步建立了虞山派琴传承的立体架构,传承与保护古琴文化良好和谐的生态发展体系。
①章华英《虞山琴派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2002年硕士论文,第1页。
②⑥施咏《琴川泛新波,古琴奏和鸣——常熟虞山古琴保护传承现状调查与思考》,田耀农主编《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三十年论文选(1980—2010)》,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三卷第473—475页。
③④柏互玖、陶晓勇《“首届中国古琴艺术保护论坛”讲演精粹》,《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⑧{11}{12}朱晞、徐国清《构筑古琴艺术立体保护传承的格局—中国古琴江南保护》,2010年虞山琴派的工作总结报告。
⑤⑦⑨⑩取自笔者对虞山派古琴艺术馆朱晞馆长的访谈录。
(本课题来自于2010年苏州市重点资助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虞山琴派为例》)
诸炜 常熟理工学院艺术学院音乐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 张宁)
虞山琴派:“形成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在江苏常熟、太仓以严澂?穴号天池?雪、徐上演?穴号青山?雪为代表的明清之际最为重要的琴派。该派倡导‘清、微、淡、远’的琴风。对当时琴界影响之广及对后世影响之深远,均为琴派中罕见。”被琴界奉为正宗。在清初时,虞山琴派在江苏常熟、苏州一带流传,门人弟子甚多。所谓:“人人自诩虞山,家家源说琴川。”①虞山琴派对于清代以后的琴家、琴派、琴谱风格及美学思想等方面,均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2003年11月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中国古琴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申遗”成功后,2007年常熟被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命名为“中国古琴江南保护基地”。2008年常熟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古琴)之乡”,同年“虞山琴派”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近年来,虞山琴派在当下“非遗”语境下,是否正在沿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要求在进行?古琴文化现代构建的真实过程又如何?”为此,我们作了深入的考察与分析。
一、当代古琴艺术的演绎
(一)古琴表演中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在2007年5月中国古琴艺术节开幕式上,常熟古琴馆准备了一台“虞山琴韵中华情暨纪念吴景略诞辰100周年中国古琴名家音乐会”,有十多位海内外名家现场演绎古琴传统曲目,全场音乐会被办成了古琴的独奏、重奏、合奏、琴歌、琴舞、琴诵、琴书、琴服、古琴与其他艺术的综合等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琴舞表演——舞蹈演员们伴随着悠扬的古琴声翩翩起舞;琴诵表演——在悠扬的古琴声映衬下,古诗词的吟诵荡气回肠;琴服表演——琴音阵阵,典雅的汉服展示广袖舒展、裙带飞扬……音乐会运用了高清晰LED大彩屏、流动滑板、升降台等高科技手段,在展现当代古琴演奏艺术时又丰富了视觉效果,以全新的表现手法再现了虞山琴派的魅力。
这台晚会为古琴艺术在当代的传播开了一个崭新的先例。晚会成功的关键是,在现代的舞美效果中体现了古琴传统本质的内容。虽然众说不一,有的认为,在古琴演奏中加入了流行元素,不利于古琴的传承。但要求现代人来听按传统演奏的古琴,又有几个能坚持的呢?中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是否就要和现代日本的能乐与和乐一样,使它定格成为一种历史的活化石。当传统遭遇现代时,我们不否认,会出现一些不伦不类的东西,但大浪淘沙糟粕总归会去尽,在这个过程中古琴艺术终究被大众所了解,笔者认为常熟古琴馆的尝试为古琴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时代繁殖的土壤。②
(二)让古琴表演艺术面向大众
2007年5月3日在常熟召开的“首届中国古琴艺术节”保护古琴的论坛上,关于当今古琴的社会定位不少专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中央音乐学院古琴教授赵家珍说?押“古琴归根结底是一件乐器,而不是古董,今后如果仍然把古琴限制在以琴会友的范围内,古琴早晚会死掉的。”③天津音乐学院青年古琴演奏家李凤云也持同样的观点。她说:“把古琴看成比其他乐器高雅是不对的,古琴应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潮流,走上舞台,走向观众。现在的社会是个商品社会,要和经济联系,古琴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转化为一种“娱人”乐器。”④虞山琴派传承人朱晞也认为“我觉得古今艺术家最大的区别是古人是自娱的,给自己看的,今天是给大众看的。娱自的,也许古人搞艺术的大多是士大夫,有闲,有钱,所以能有这样的状态。当然,现在的艺术家也有自己的特色,首先视野开阔,其次信息发达,这样艺术实践有了更大的空间,如果仅仅以古人的状态要求今人,显然不切实际。”⑤古琴作为士大夫阶层修身的工具,在当今的社会中已不复存在。这几年虞山琴派也正在朝着顺应时代发展这个方向在努力。在各类节庆活动中组织古琴演出,展示古琴,大力弘扬宣传古琴文化,如常熟的尚湖国际文化节、尚湖龙舟节、徐市的灯谜节、王庄的戏曲节、宝岩的杨梅节等。每年在常熟都要组织大型全国性的古琴演出活动,古老的古琴终于走出了象牙之塔,为古琴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常熟的虞山大戏院、图书馆、博物馆、古琴馆、评弹馆、常熟理工学院音乐厅、尚湖风景区“枕水人家”等都成了古琴向大众普及的场所。“周末市民课堂”古琴专题系列讲座,使广大市民更多地了解古琴艺术的丰富内涵”。“在组织开展各类古琴活动的同时,派出琴家参加了“和鸣—古琴艺术进大学”活动。“通过开展或参与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古琴文化活动,不仅有效激活了古琴遗产,让不同的人群体验了古琴艺术带来的欢愉、美好和高雅,更进一步增强了公众对古琴的认识及保护意识,营造了良好的社会保护氛围。”⑥
对古琴的发展,查阜西先生1937年在《今虞琴刊》上就提出:“宜如何以前进之方法,对准时代之需要为之修饰整理?熏 发扬而光大之,则吾操缓同道所认为职责所在而不敢后人者也。”准时代之需要”体现了老一辈古琴家力图根据社会的要求,推动古琴发展的思想。
二、古琴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穴一?雪古琴文化的挖掘与继承
虞山琴派的代表人朱晞认为“发展又是在传统基础上诞生的。正确的传承既要深入研究古琴涉及的文化及其音乐本质,同时也要体现时代的特点,坚持科学发展观才是真正的传承。”⑦虞山琴派正是沿着这样的观念在古琴的继承与发展上做着积极的努力。继2001年全国第四届打谱会议后,2011年5月28日在常熟又举办了第五届打谱会议。同年在第三届中国古琴艺术节上举行了虞山琴派代表曲谱《松弦馆琴谱》打谱出版的首发仪式并举行了研讨会。这和以前以曲目为主的零碎打谱相比,又把古琴的传承向前推进了一步。
虞山派古琴在传承中注重古琴的听赏性和观赏性,追求古琴表演形式的多样性、现代性同时,还“运用现代技术和手段,拯救濒危传统曲目。近几年来,虞山派古琴与中央等多家电视台合作拍摄《走遍中国·虞山琴韵》、《七弦的风骚》、《寂寞七弦》、《渔樵问答》等专题片,其中电视艺术片《七弦的风骚》获2008中国广播电视大奖”。⑧自2000年来虞山琴派出版了三张CD,第一张《虞山琴韵》,是虞山琴派当今代表人物的合集,其中尝试了古琴四重奏、古琴与电子音乐的合奏。第二张是朱晞的个人专辑《梧叶秋声》,共收录七首乐曲,有《忆故人》、《渔樵问答》、《长门怨》、《平沙落雁》等。第三张《极宇》,是朱正海、葛勇、朱晞三位演奏家的合集。
朱晞认为:“古琴既是音乐又不完全是音乐,之所以三千年能传承下来,它是一种精神的传递,当下我们应该还要从心态上去努力回归体会古代文人的那种心境,对古琴音乐才能有更深刻的理解,然后再来求发展。”“我们现在容易犯的是极左极右的毛病,有人强调回到古代反对创新,有人讲古琴的希望就在于创新。其实这二者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我们在古琴的发展上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未来。在对古琴演绎进行不同尝试的过程中,对古琴本体传统文化理解多少以及理解到怎样的高度,这也就是古琴发展的过程。”⑨
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老一辈古琴演奏家管平湖、吴景略、查阜西等虽然演奏的是传统的琴曲,但古琴已有明显的变化,通过对琴曲的不同演绎,展现了古琴艺术的新面貌,更是赋予了古琴更加浓郁的现代气息。正是他们的探索发展,成为今天古琴发展的基础。历史告诉我们,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古琴这古老的乐器它是在发展中前进的,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中国古琴经典曲目的传承,既是学习、保存的过程,也是艺术再创造的过程。是我们在把原有的古琴音乐文化继续向前延伸的同时,也能揉进当下的人生体验和音乐感,推陈出新的过程。”⑩
(二)多种途径的琴人培养
古琴社会定位的改变,琴人的身份也随之发生变化。在保护传承的过程中,本着无形的民俗文化“来自于民”,理应“还之于民”的原则,将民间文化的内容重新“还原”到适宜它生存的生活环境中去,使其成为“活文化”。在这方面虞山琴派采用了多种方式:1984年恢复了虞山琴社,吸引了广大的古琴爱好者,现今虞山琴社已经拥有了一支老、中、青、少儿120余人的古琴骨干队伍。同年成立了中国首家唯一的少儿古琴社——虞山少儿古琴社,已有百位少年儿童接受培训。另外中小学共建古琴特色校园文化,并培养出了一批出类拔萃的古琴艺术新苗,这几年来为中央、上海、天津等音乐学院及其附中输送了古琴专业人才十多名,其中席行珺同学参加了由联合国世界和平基金会等举办的首届PIVD(青少年)国际大赛,以一曲《潇湘水云》荣获大赛的最高奖项。少儿古琴考级点的设立,也推动了少儿古琴的学习,在考的过程中学琴曲,不断提高演奏技巧,同时也为古琴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人才选拔资源。对少儿古琴的教学是古琴传人培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2003年举办了常熟市少儿古琴音乐会。2004年夏天以少儿古琴社为基础组织了“2004情系沙家浜”江浙沪少儿古琴夏令营。2006年,少儿琴社还应邀赴日本交流演出。
常熟理工学院音乐系古琴课的开设又使琴人的培养走上了专业化的道路,现有的数以百计的毕业学生,把虞山古琴带到了自己的家乡。首届古琴选修生房明明等2位同学因成绩优秀被正式分配在虞山古琴艺术馆工作。另有二位分别考取了中央和上海音乐学院的古琴研究生。虞山琴社——少儿古琴社——常熟理工学院音乐系为虞山琴派的传承建立了一个良好的人才培养的生态链。
最初,虞山古琴的演出是靠虞山琴社中的人员,都是古琴的业余爱好者,但随着古琴的传承发展,完全依赖业余爱好者,就出现了演奏水平和演出时间安排上的问题,这要求古琴表演者向专业化方向转化。古琴与钢琴、古琴与民乐、古琴与交响乐队的合作与配合,对琴人的演奏技巧提出前所未有的要求。目前,虞山琴派,随着古琴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加入,已建立了一支专业和业余相结合的队伍。朱晞希望将来的发展策略是以专业为主,业余为辅。希望于用相对专业化的人才来继承古琴文化,再向业余人群推广普及。本着专业与业余相结合,成人与少儿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原则。
三、古琴文化的发展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一)地方政府在古琴文化传承中的主导地位
“虞山派古琴的保护与传承,得到了常熟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常熟市政府将古琴文化艺术昭示为地方文化特色和具有再生产能力的文化资源。市文化局更是把古琴工作列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内容,2005年,文化局编制了《虞山派古琴艺术保护传承和发展十年规划》,具体体现在:加大古琴艺术历史遗存的保护力度;依托虞山琴派艺术馆,推出精品展,同时搞好“活的”传承和发展,加强艺术研究和交流;积极扶持古琴艺术社团的交流和发展;加快后继人才的培养;开展群众性古琴活动;定期举办大型古琴专场音乐会等。在古琴的活态保护体系中,还提出“十个有”,即逐步实现有专设机构、有专项经费、有工作网络、有四级名录、有专门馆所、有培训基地、有常年展示演出、有对外交流、有节庆活动、有国家基地的活态保护体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夯实了基础。这一系列措施的实行使得常熟虞山琴派的保护工作呈现全新的面貌。”{11}2004年市政府财政投入一千万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著名藏书楼“脉望馆”所在的省级文保单位赵用贤宅进行全面修复,辟设成古琴馆,建立了目前国内唯一一家纳入政府事业单位的专业琴馆——虞山派古琴艺术馆,这也是全国首家进入地方行政科层体系、直属地方政府的一个行政部门的古琴艺术机构。开创了国内首家以政府为投入主体的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径。
(二)古琴文化遗产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自2004年常熟被联合国国际民间艺术节组织评为亚太地区“古琴之乡”以后,常熟政府将古琴这个阶层文化成功改造为一个本土地域性文化资源,古琴已成为常熟市的城市文化名片。琴社立足于为地方政府服务,政府又反过来为琴社的发展提供经费。优秀传统文化在政府重视下,往往能转换为政治经济的资源,拥有成熟、精致、历史内涵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是地方综合实力的象征,是发展旅游和提升地方形象的文化招牌。据调查,虞山琴社为常熟市政府招待上级领导或官方宾客视察,安排了大量的演出,其占琴社活动的比例最多,2007年有21场,2008年38场。这可视为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一体性的地方发展新战略。
“使古琴成为常熟旅游文化的一部分,是常熟市利用‘非遗’为地方经济开发服务的又一个发展新战略。自2005年来在每双休日都有古琴在风景区的商业演出;古琴名家在亭台楼阁中现场向游客们演绎传统名曲。古琴文化与旅游资源集合,成为常熟旅游业的重大特色,在向大众普及宣传古琴的同时又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古琴作为地方文化大使形象在这种场合出现,不仅仅塑造了一个文化内涵深厚的城市形象,也为古琴本身的发展带来资源。古琴为常熟带来了文化发展,常熟的发展又扩大了古琴的艺术影响。”{12}
结语
常熟有着千年厚重的文化积累,几百年来,虞山琴派名家辈出。近年来,在“非遗”的语境下,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已初步建立了虞山派琴传承的立体架构,传承与保护古琴文化良好和谐的生态发展体系。
①章华英《虞山琴派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2002年硕士论文,第1页。
②⑥施咏《琴川泛新波,古琴奏和鸣——常熟虞山古琴保护传承现状调查与思考》,田耀农主编《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三十年论文选(1980—2010)》,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三卷第473—475页。
③④柏互玖、陶晓勇《“首届中国古琴艺术保护论坛”讲演精粹》,《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⑧{11}{12}朱晞、徐国清《构筑古琴艺术立体保护传承的格局—中国古琴江南保护》,2010年虞山琴派的工作总结报告。
⑤⑦⑨⑩取自笔者对虞山派古琴艺术馆朱晞馆长的访谈录。
(本课题来自于2010年苏州市重点资助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虞山琴派为例》)
诸炜 常熟理工学院艺术学院音乐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 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