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及缓解对策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m020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高职教育已经撑起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建设一支健康、有活力的高职教师队伍尤其重要。目前,由于心理、社会等因素的影响,高职教师成了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要缓解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既需要建立良性的社会支持系统,也需要个体加强心理自我调适。
  [关键词]高职教师 职业倦怠 影响因素 对策
  [作者简介]赵孟静(1972- ),女,河南浚县人,鹤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河南鹤壁458030)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6-0045-02
  
  一、引言
  
  在高职教育撑起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今天,建设一支健康、有活力的高职教师队伍显得尤其重要,他们的整体素质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他们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工作中起着决定作用。
  高职教师作为我国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职业角色和社会地位既区别于普通高校教师,同时也不同于中小学教师。人们在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和职业生涯的同时,却往往容易忽视高职教师这一特殊群体。即使在高职教育内部,也一贯比较注重教师文化素质和教学技能的提高,却相对忽视了对教师职业生涯及其心理、行为变化的研究。实际上,高职教师已经成了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可以说,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已经成为“职业教育中的危机”。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就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高职教育工作中的压力时,所处于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这时的教师显得不知所措,筋疲力尽,疲惫不堪,工作热情下降,开始与人疏离,对人的态度缺乏人性,自身潜能不能充分发挥,创造力丧失,对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下降,工作表现越来越糟糕,从而影响到教育效果的发挥。
  高职教师作为一种新兴类型的教师,其职业倦怠现象与其他教师相比,具有特殊性。高职教师面对的不是升学、成绩排名等硬性指标的压力,他们更多的是面对如何跟上知识更新速度、如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等专业发展压力,以及从中专教师向高职教师角色转变的适应压力等。高职教育大规模的迅速扩张,致使高职教师队伍的数量有极大的增长,而增量中最主要的成分是高学历的年轻教师。据1993年Cordes等的研究表明:30岁以下年轻人群易患职业倦怠;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不仅发病率高,而且症状也较重。因此,关注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是对教师职业生涯的一种人文关怀,更是一个影响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乃至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现实问题。
  
  二、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一)心理因素
  1.人格特征的偏激。教师的人格特征是职业倦怠产生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说,倔犟、低自尊、外控型、神经质、A型性格、感觉型以及逃避型应激策略的人会表现出较高的工作倦怠。外控的人,由于其将事件和成就归因于强有力的他人或机遇,因而比内控的人更多地体验到倦怠。对大五人格维度的研究发现,倦怠与神经质维度的关系密切。神经质指个体体验消极情绪的倾向,神经质维度得分高的人更容易体验到诸如焦虑、抑郁等消极的情绪,他们对外界刺激反应比一般人强烈,对情绪的调节能力比较差,并且这些人思维、决策以及有效应对外部压力的能力比较差。据弗里德曼·罗斯曼的研究表明:产生教师职业倦怠的人群,大部分是具有A型人格特征的人。主要表现是:喜欢极端的竞争,具有较高的成就感,具有攻击性倾向,性情急躁,缺乏耐心,并且不安定。也有证据表明,“感觉型”的个体比“思维型”(依据荣格的分析)的个体更容易体验到倦怠,特别是人格解体。
  2.自我价值的失落。根据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是由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被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排列的,一般在低级需要满足的基础上才会产生高级的需要。在满足了温饱需求的今天,教师作为知识分子获得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将更加强烈。在平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他们尽管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由于高职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素质欠缺,教师的付出并没有显著的效果,有时候,教师的付出还得不到学生的认可。这样的状况会降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导致其成就感低落,致使其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期望值高或成就动机大的个体对工作投入程度高,且希望承担更多的工作,容易体验到情绪衰竭,而且一旦期望落空,就会随之出现去个性化应对方式及成就感降低。
  3.应对方式的消极。人们遇到压力时,常产生焦虑、沮丧等情绪。个体的应对方式对于倦怠体验也有重要的影响。有研究者发现,低的坚韧性、低的自尊、外控和被动的应对方式构成了应激倾向个体的典型剖面图。如果在遇到应激事件时不采取积极行动并寻求外界支持,而是逃避问题,则会增强情绪的疲惫感及工作的冷落感,也可降低教师的个人成就感,不利于教师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从而使个体较多地体验到倦怠。
  4.职业认同感的削减。一般说来,个体从事同一工作的时间越长,越容易产生职业冷漠感。这是因为,非常有规律的工作、按部就班的生活,很容易熄灭一个人的激情。有教师说,一个内容讲了无数遍,感觉很乏味,十几年过去了,实在很无奈。对生活富有激情的内心追求与客观情况的差异,往往会引起人的矛盾心理,使之产生对职业的抵触情绪,导致拒绝感、平淡感等消极心理的发生。
  (二)社会因素
  1.社会公众的高期望。教师职业一向被社会视为是崇高的,其所承受的社会期望值更具体、更直接。我国素来就把教师比喻为“园丁”“春蚕”“蜡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这些观念无形地赋予了教师角色过高的标准,造就了教师职业的“崇高”形象,当这些标准在教师的努力过程中变得可望而不可即的时候,教师的热情、希望都将逐渐销蚀,变得悲观,失去了奋斗的力量,便加剧其职业倦怠的产生。
  2.社会地位的尴尬。目前社会大众仍受“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对职业教育心存偏见,认为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二三流教育”,不能与普通高校相提并论。处于这种背景下的广大高职院校的教师,不论是其社会地位还是经济地位,都被认为是区别于普通大学教师的“低层次”教师,这种尴尬的境遇严重地影响着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3.角色适应的压力。高职教师在学校承担着众多的角色:知识传授者、行为示范者、班级管理者、教育研究者、学生的知心朋友、心理咨询师等。这些角色在每天的工作中要不断地转换和定位,容易出现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研究表明,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与职业倦怠存在中等或高强度的相关性。在高职教师的众多角色中,有些角色有时是矛盾的,如教师既要充当班级管理者、家长代理者,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知己。我国许多高职院校是由中专改制或合并升格而成的,教师们在对自身角色的认知上,往往觉得自己既算不上高校教师,又不是中专或中学教师,而是处于一种边缘地位,教师往往找不准自己的定位,从而在自身发展目标等方面的意识模糊。角色适应带来的心理压力如果长期得不到调适,极易造成这一群体产生心理问题。
  4.社会支持的缺乏。许多研究发现,社会支持的缺乏与教师的职业倦怠之间往往存在着显著的高相关。研究指出,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相比,教师很少有时间与家人、朋友进行轻松的交谈。即使在同一个学校里,教师之间的教学互助和合作行为也少得可怜。也就是说,教师职业实际上是一项“孤独的职业”。
  
  三、缓解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缓解高职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教师本人的不懈努力,既需要政治上的关心,还需要舆论上的宽松和心理上的支持。
  (一)建立良性的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是个体面对应激事件时从外部获得的物质和精神支持。社会支持主要是来自家庭、亲友、社会各方面(同事、组织、团体等)在情绪上和物质上的帮助与援助,它反映了一个人与社会联系的密切程度和质量。支持系统可以减轻个体的压力,缓和倦怠的产生。为此,在政府层面,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功能,加大宣传力度,倡导新型职业价值观,破除鄙视高职教育的陈腐观念,从而提高高职教师的社会地位,这对高职教师是很重要的支持。在社会层面,要给予教师更多的理解和关怀,针对社会对教师的过高期望,积极优化社会舆论,确立对高职教师合理的角色期待,给教师创造一个宽松的舆论环境。在学校层面,应为广大教师营造一种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和谐人际环境与工作环境,并给予教师更多的工作灵活性和自主权,以使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得以发挥。有研究表明,如果某个职业的从业者对工作中所需资源没有足够的控制,或者个体对使用他们认为最有效的工作方式上没有足够的权威,则容易产生无力感,并最终导致职业倦怠。所以,给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对缓解和预防高职教师职业倦怠显得尤其重要。
  (二)加强个体自我调适
  1.了解自己,确立正确的自我认知。了解自己就是能够正确地评价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并能悦纳自己。高职教师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要摆正职业立场,建立适度的成就动机,促使自身专业化成长与发展。与此同时,还必须提高角色知觉水平,努力促进自身与他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促进自我的完善。
  2.不断提升人格。阿尔波特认为:“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心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一个人对环境独特的适应。”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建立在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资源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高职教师应自觉加强人格锻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这样才能坦然面对教育的压力,不消沉,不沮丧,满怀自信地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3.学会调节情绪,加强心理保健。现代心理学认为,情绪在心理健康中具有核心作用,如果自己的情绪长期得不到合理的宣泄,日积月累就形成了潜在的能量,即“感情势能”,它一旦超过了个体所能承受的限度,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高职教师如果出现了异常的情绪,就要进行积极的调节,以保持心理平衡。如采用“阿Q式”的精神自慰法;通过体育锻炼、听音乐、写日记等活动合理宣泄压力;转换思维方式,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认识问题和调适心理等。在遇到难以自行解脱的危机时,不妨求助心理咨询,心理咨询被誉为“温柔的精神按摩”,要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摆脱危机,进而保持身心健康。
  4.积极进行人际交往。卡耐基曾说过,人际关系在一个人成功中起85%的作用,这充分说明人际关系的作用。当一个人感到有可以依赖的人在关心、照顾、尊重和爱护自己时,就会减轻挫折反应的强度,增加对挫折的承受力和适应性。因此,高职教师要积极进行人际交往,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钭启升.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
   [2]王彬.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杨芳.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心理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7).
   [4]杨莉.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矫正与调适[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5]Cordes C L,Doughtery T W.A review and an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on job burnout[J].Acad Manage Rev,1993(5).
其他文献
[摘要]法律人才的“过剩”与“短缺”凸显法律人才培养缺乏特色和个性的缺陷。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立足法学教育现状,把握其多样化的特点,形成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并建议从压缩办学层次、统一办学标准、实行分层次办学、发挥自身优势等方面渐进推行法律人才特色培养方案,以满足国家对多种层次、类型、规格法律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法学教育多样化特色培养   [作者简介]时昌云(1973- ),女,山东章丘
2月27日,西安文理学院隆重举行西安轨道交通、软件服务外包、动漫和旅游职业教育集团成立大会。大会由西安市委常委、副市长李秋实主持,西安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宝根出席会议并
(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重庆 401331)  【摘要】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辅助手段, 音乐教育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德育被渗透到音乐教育中已成为普遍的教育模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亦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鉴于此,针对德育对中职音乐教育的渗透作用及有效渗透途径,本文进行了详实地分析探讨。  【关键词】中职音乐教育;德育;渗透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9
班级管理模式对临床医学八年制医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北医三院在临床医学八年制医学生班级管理中引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管理工具,将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经历了恢复与调整、快速发展和全面发展三个重要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到现在,政策环境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党和政府应对这些变化给予足够的重视,以此探索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 政策变迁 政策环境 路径选择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政策的重要内容,而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整个职业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又将影响国家教育政策的实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