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纳博科夫你可能不知道的11件事

来源 :译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xke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博科夫这个名字总是与毁誉参半的长篇小说《洛丽塔》联系在一起。这部小说在许多国家甫一出版,即被列为禁书,一些批评家对此大加鞭撻,另一些则不吝溢美之词。而普通读者对该书的了解往往要远胜于它的作者——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在自传中,他自称是“一个美国作家,出生于俄罗斯,移居德国之前在英国学习了15年法国文学”。这只是他精彩人生的一部分,下面是你可能还不知道的关于纳博科夫的11件事。

收集蝴蝶


  还是孩提时代,生活在乡下的纳博科夫就开始四处捕捉蝴蝶了。他一生收集的蝴蝶无以计数,光种类就达4000多,而这其中有20种是纳博科夫首次发现的,后来以他小说中的人物命名。1940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工作了7年,醉心于研究和解剖蝴蝶。在昆虫学生涯中,他发表了许多有关蝴蝶的研究论文。去世后,纳博科夫收集的蝴蝶标本被珍藏在美国、瑞士和俄罗斯等国家的博物馆里。1967年,在接受《巴黎评论》专访时,纳博科夫坦言自己最大的爱好就是收集蝴蝶并研究它们,写作的乐趣及回报根本无法与发现一个蝴蝶新品种时的欣喜若狂相提并论。若不是造化弄人,他会成为一名鳞翅类昆虫学家。

具有超强的通感能力


  通感是一个神经学上的概念,指一种感官体验无意识地导向另一种感官体验,例如,一般人是通过眼睛来看到和分辨颜色的,但具有超强通感能力的人却可以听到或闻到颜色。纳博科夫的通感能力则表现在将字母与颜色相关联,这是他在很小时候就发现的一个奇异之处。事实上,除了纳博科夫自己,他的母亲和儿子也是通感者。通感并不是心理疾病,相反,它积极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知,因此毫不奇怪,许多著名的通感者都是艺术家。

想将自己的最后一部小说付之一炬


  纳博科夫是一位近乎苛刻的作家,他非常在意自己小说的品质,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方面都力求尽善尽美,决不会退而求其次。出于这一信念,纳博科夫临终前嘱咐妻子在他去世后将他的最后一部小说《劳拉的原型》付之一炬,因为这部小说尚未完成。他的妻子维拉保留了小说的手稿,交代儿子在她死后再将其焚毁。庆幸的是,他们的儿子没有听从父母的遗愿,而是在纳博科夫逝世32年后出版了这部小说。
纳博科夫和夫人维拉(1969年)

出身于俄罗斯贵族家庭


  纳博科夫出身于圣彼得堡一个显赫的贵族家庭。父亲是律师和政治家,是立宪民主党的领导人之一。母亲来自在金矿开采中集聚了巨量财富的鲁卡维什尼科夫家族。一家人住在圣彼得堡布尔沙亚·莫尔斯卡亚大街的豪宅中,纳博科夫在那里一直生活到18岁。现在这所老宅已改建为纪念纳博科夫的博物馆。

拥有双重国籍


  因为种种原因,纳博科夫的一生被迫在多个国家学习、生活和工作。1917年俄国革命爆发时,一家人搬到了克里米亚,但他们再也等不回旧时代的复返,最终不得不永远离开了俄罗斯。纳博科夫远赴英国剑桥大学求学,毕业后回到柏林和移居德国的家人团聚,并且结婚生子。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随着反犹太运动不断升级,一家人搬到了法国,然后又跨洋过海到了美国,并且获得了美国国籍。纳博科夫生命的最后十几年在瑞士度过,并于1977年在那里去世。
纳博科夫的晚年在瑞士度过,这是他在蒙特勒的雕像
练习拳击的纳博科夫(20世纪60年代)

痴迷于国际象棋


  国际象棋是纳博科夫的又一嗜好,他对此非常重视,并奉献了一生的热情。他年轻时就开始花大量时间设置国际象棋排局,但更多的时候他是作为一名沉默不语的棋手坐在棋盘前的。在晚年,即20世纪70年代,他又开始设置国际象棋排局,并将其发布在《国际象棋排局家》杂志上。1970年,他出版的《诗歌与排局》一书中,除了53首诗歌,还收录了18个国际象棋排局。

拥有语言天赋


  由于出身于上流社会,接受过良好教育,纳博科夫精通多种语言,并能娴熟运用。虽然生于俄罗斯,但他的英语阅读能力是在俄语阅读能力之前掌握的。事实上,纳博科夫从小就讲英语、法语和俄语。纳博科夫曾这样评述自己:“我的头说英语,我的心说俄语,我的耳朵说法语。”尽管最初开始用俄语写作,但在移居国外后纳博科夫便改用英语。他是唯一一位除了母语也能够用英语写作的俄罗斯作家。纳博科夫还翻译了自己的一些作品,但他不是逐字逐句地翻译,而是会根据不同语言的特点做适当调整。他毁誉参半的小说《洛丽塔》就是这种情况。

首倡使用微笑符号


  :-),这个由冒号、连字符和右括号形成的简单组合,就是互联网上最早的微笑符号,它为人们在网上的信息传递中增加了一份温馨和友善。很少有人知道使用微笑符号的想法最早来自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1969年的一次采访中,纳博科夫提到书面语言需要一种代表微笑的符号,以图形方式显示情感。他的这一天才设想终于在互联网时代得以实现。1982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斯科特·法尔曼在一个电子公告板上首次使用了这种微笑符号。这一符号很快进入商业领域,受到全球互联网用户的欢迎。
纳博科夫展示他的蝴蝶标本图集(1969年)

有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文学奖


  笔会/纳博科夫国际文学成就奖面向那些在美国以外出生或居住的作家,其作品用英文书写或翻译成英文,奖金为5万美元。获奖者被认定“具有纳博科夫的卓越才华和对文学的追求,以寻求最深刻的真理和最高尚的快乐”。该奖项由纳博科夫之子德米特里创立的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文学基金会资助。

讲授世界文学课程


  事实证明,纳博科夫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也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世界文学史家。20世纪四五十年代,纳博科夫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讲授俄罗斯文学翻译课程。纳博科夫去世后,他的妻子和儿子整理了他的文学讲稿,并以英文发表,其中包括《俄罗斯文学讲稿》和《〈堂吉诃德〉讲稿》。

翻译了多部经典作品


  如果纳博科夫的语言天赋没能得到充分利用,那真是太可惜了,幸运的是他做到了。他的第一批主要翻译作品之一是将《爱丽丝梦游仙境》翻译成俄文。此外,他为将俄罗斯文学翻译成英文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他的翻译作品中,有一本名叫《俄国三诗人》的诗集,汇集了普希金、莱蒙托夫和丘特切夫的许多诗歌。他还翻译了莱蒙托夫的代表作之一《当代英雄》、俄罗斯古代英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和普希金的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并做了大量注释。
其他文献
如果缺少对现行难民危机的反映,不管当前哪个电影节,无论其光环如何,我认为它都是不完整的。2017年戛纳电影节的参展影片《木星之卫》,讲述了一个难民如何重生并拥有了超人能力(不过我并不看好);同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反映全球难民危机的纪录片《人流》进行了首映。不过恕我直言,很难想象几十年后,这些电影中有哪些还能让人们反复回味。它们虽很应时,但易过时。然而,有部反映难民危机的电影——《卡萨布兰卡》,在1
都是阿加莎·克里斯蒂惹的祸。  “黄金书屋”书店周一休息,所以罗伯特·里普尔第二天被人发现时,尸体早已冰凉。他死在他称之为办公室的区域,没有哪个书商会选择以这种姿势进行最后一笔交易:脸朝下,屁股朝上,斜趴在一箱书上。箱子的一边裂开了,一些书从里面滑出来,呈扇形散落在地毯上,都是大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  周日晚些时候,罗伯特收到了克里斯蒂的小说。这些小说来自宾夕法尼亚州波克镇帕克大街的一栋房
人們都说,每一个伟大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若说到茜茜,一战爆发前欧洲最后一位重量级的皇后,情况就不同了,这个女人没有站在她的男人背后,而是与他并肩而立,甚至在许多时候站到他身前寻找出路。那么茜茜是如何做到的呢?作为魅力型领导者,她又是如何在男人的世界中彰显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发挥自己的天分的?  假如我们以过往为序章,茜茜仍能给我们不少启发。即使在鼓励女性向前一步和支持有影响力的女性成为总统
锡德和默娜·富兰克林夫妇家对面的克劳福德老人七个月前去世以后,房子一直空着。他在这里住了30多年。由于房子年久失修,与银湖社区其他房子相比显得有点寒碜。这里的房子是二战刚结束时兴建的,统一规格,远看像一排排小盒子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居民大部分是蓝领工人。  房子的新主人是来自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市的杰登夫妇,他们曾在大学任教。丈夫菲利普教拉丁语,妻子贝瑟尼教英国文学。菲利普刚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找到了一
一位富人花重金买了两只小鸟,作为宠物养在了他的花园里。这是两只他见过的最漂亮的鸟儿,他特意委派一名园丁照顾并训练它们。  园丁告诉富人,有一只鸟儿已经学会飞翔了,而且飞得很高。但是另一只鸟儿自买来那天起,寸步不离它栖身的那根树枝。他用尽了所有的办法教它飞,用吃的引诱它、哄它、吓唬它,可这只鸟儿就是趴在树枝上一动不动。  富人一听急了,忙请来几位有名的医生给鸟儿医治,但没一个人能让这只鸟儿飞起来。园
一哥:  我们做梦都希望假期能够长一点、再长一点,今年的寒假可算是梦想成真了,但一想到是以疫情防控为代价,这种悠长假期不要也罢。写作业、过年、睡懒觉、上辅导班,今年游山玩水和走亲戚就别想了。像电视上说的“大家的心更近了”,不过,大家的身体距离确实远了。我感觉老妈是有点开心的,因为这个寒假,她管我没那么严了,或许是知道我也沒地儿去,也不敢乱跑吧。所以,她老人家对空闲时间我在网络上度过,也就睁一只眼闭
伊莎贝尔·罗德里格斯·桑斯(Isabel Rodríguez Sanz),毕业于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的康普顿斯大学,专业从事英西翻译。2014年凭借《吉娜不再去美容院》获得由“欧洲反贫困网络”(EAPN )主办,富恩特塔哈写作俱乐部(Club de Escritura FUENTETAJA)协办的第二届“贫困与排斥”短篇小说竞赛(II Concurso de Relatos sobre Pobreza
12月6日,星期六  来韩国已经一周了,在一所培训学校做外教。这多亏了比我早来半年的大学校友托尼。要不是他(托尼两年前开始环游世界,为了挣些旅行费用,在韩国已经待了半年)给我发邮件,我可能会一辈子待在爱尔兰,慢慢老去。  托尼说,韩国是他去过的国家中最为梦幻的地方。这里的人都不睡觉,夜晚是他们的全部。果然,这个国家的夜晚比白天更明亮。在我的爱尔兰老家,一到晚上10点,连买瓶饮料的地方都没有。而这里
近年来,英国经典文学作品频频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活跃在银幕或荧屏上,大有蔚然成风之势。反观拥有大量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的俄罗斯,其间的差距难免让人嗟叹不已。  2012年,列夫·托尔斯泰创作于19世纪的经典小说《安娜·卡列尼娜》,被英国导演乔·赖特再次搬上银幕。影片上映后轰动一时,并赢得多项大奖。  2016年,托尔斯泰的另一部经典小说《战争与和平》被BBC拍摄成六集迷你剧登上荧屏。  评论家里斯
1  “那还是我当警察头一年发生的事,简直就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现实版。”远藤良一说着,眼光对我们扫了一圈。  这是一位年已七旬过半,有着一头银发,面目慈善的老人。  地点是我叔叔家的客厅。叔叔、婶婶、远藤先生和我,一共四人围坐在桌旁。桌上,杯子里的红茶正冒着热气,盘子里是婶婶手工制作的茶点。  叔叔鹿养大介是演员,今年已经55岁,在他30多年的演员生涯中,演的几乎都是反面角色。这缘于他有一双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