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让每个孩子都能“有学上”,到让更多孩子都能“上好学”,海淀区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目标不断向前推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海淀区在坚持既有教育优势的同时,根据不同学校的基础和特点,倡导多样化、多元化、差异化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长与发展。
我们的努力效果如何?为了对海淀教育进行全面客观的诊断,我们请第三方机构进行了测评。这次调查对象包括三个群体——学生、家长和教师,共采集有效样本9.7万余条,主观评价19万余条。令海淀教育人自豪的是,近三年老百姓对海淀基础教育的满意度呈上升趋势,且2015年比2014年有大幅度提高,已经超过86%。这样的满意度,让海淀教育人有信心继续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提供丰富的教育供给,促进区域教育更加公平、优质、均衡,让人民更加满意。
保护教育生态,根据需求提供不同的供给
海淀区是教育大区,教育形态多样。从地域分布来看,既有城区学校,又有农村学校;从办学主体来看,既有公办学校,又有大学办的附中附小,还有民办学校和国际学校;从发展状况来看,既有全国最优秀的学校,也有相对需要提升的学校;从教育结构来看,既有独立的小学、初中和高中,也有九年或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从办学类型来看,既有普通高中,也有职业高中、特殊教育学校。
好的教育就是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家长和学生的需求有差异,教育就要有差异。在近几年的教育改革中,我们一方面努力提升整体教育品质,一方面努力保持海淀区教育生态的多样化,让不同的学校保持和发展不同特色,提供多元的教育服务和教育供给。
所以,我们赋予校长一定的办学自主权,强调在基本的原则和框架之下,校长依法办学,教师依法执教。近几年,海淀区各类学校的发展都非常快。名校、大校的发展自不待言,特别可喜的是,一些原来的普通学校发展态势也非常好。从2016年高考的情况来看,有超过90%的学校有600分以上的学生,绝大多数学校都有高分段的学生,本科上线率已经突破了90%,创下历年来最好成绩。这个数据说明,原来办学相对薄弱的一些学校,抓住改革的机遇,立足学校发展特色,实现了办学质量的快速提升。由此可见,我们提供的教育是有差异的,但是在育人品质上没有差距。
加强政策倾斜,逐步缩小南北差距
海淀区区域大,学生数量多,南北教育资源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差异,为了实现区域内教育的优质均衡,提高全区的教育水平,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首先,利用北部整体开发的契机,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新学校,提升北部地区的教育质量。目前已经建成了清华附中永丰学校、翠微小学温泉分校、一零一中学温泉校区,现在正在加快推进首师大附中北校区、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的建设,建成后能够提供近4000个优质学位。这些新学校从建校伊始就由南部的优质校来承办,纳入优质校集团化管理中,与本部统一课程设置、统一师资培训和教学管理。在优质校集团内,优秀的干部教师是流动的、资源是共享的,整体提升了办学质量。
其次,大力改善北部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我们通过“校安工程”“数字化校园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等一系列工程,使北部地区学校的硬件水平快速提升。
第三项,实施北部地区教师专项提升计划,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教研是海淀教育的核心优势。海淀区专门成立了北部教师研修中心,加强对北部地区教师的培训。同时,我们还成立了名师指导团,由海淀区各个学校的优秀教师组成,为农村学校送课上门,帮助北部地区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此外,增加北部地区教师的培训经费,提高北部地区教师待遇,以此吸引并留住优秀教师。海淀教育的南北差距有历史的原因,今后,我们将继续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不断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促进南北同步发展。
促进融合共享,盘活区域教育资源
海淀区是教育资源最丰厚、最密集的区域,为了盘活这些资源,我们采取了三种途径。
1.将区域优势发展为区域教育优势
教育和科技是海淀的两张名片。海淀区有驻区高校33所,国家级科研院所1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20000多家,海淀教育发展的创新思路是利用好这两大资源,将区域发展优势整合为区域教育发展优势。
我们先后与驻区13所高校、5家科研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支持全区30余所中小学发展。通过加挂或更名“附属学校”的形式,建立大中小联动的教育合作共同体,在硬件资源、课程建设、师资培训、特色发展等方面,充分借助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力量,促使高校深度参与中小学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师资培训和特色创建,形成协同培养、贯通育人的发展模式。
我们也在尝试把教育和科技进行整合,把海淀区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项目变成中小学生的实践项目。下一步,我们计划在北部建立一个海淀区中小学生STEAM教育实践学校,在这里,学生们将体验到不同于传统学校的跨越学科、跨越围墙的教育模式。基地将由海淀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承办,成为海淀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成果和区域教育成果的展示平台。将来,海淀区所有的中小学生都可以在这个基地进行综合学科实践、职业体验和创新实验。
2.通过九年一贯制打造中小衔接的育人模式
我们按照“强弱搭配,以强带弱”的思路,选择办学水平相对薄弱的小学和办学水平相对较高的中学,或合并成九年一贯制学校,或建立九年一贯对口直升机制,通过中小学课程衔接、资源共享等方式,带动小学发展。
在九年一贯制办学实践中,我们充分发挥区域大学附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如:委托人大附中承办知春里小学,成立人大附中实验小学;将丰联小学并入清华附中永丰学校,纳入清华附中一体化管理;由北大附中承办北医附中,并在北医附中和北医附小之间建立30%的直升比例;在八里庄小学和首师大附中之间建立直升机制。这些举措扩大了区域优质教育规模,搭建了“无障碍”的育人全链条。 3.通过学区制整合现有优质教育资源
2015年,海淀区启动学区制改革,在全国率先实施独立法人建制的学区管理模式,探索建立资源统筹新机制,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经过一年的实践和摸索,全区17个学区都已经在资源梳理、平台建设、资源共享三个环节初步建立了工作机制,围绕中小衔接、大中联动教育,在特色课程建设、教师研训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由于将高校、科研院所等驻区单位纳入了学区治理体系,经过学区平台的整合和统筹,原来辐射一所学校的外部优质资源又进一步扩大了辐射范围,加深了融合程度,发生了由点及面的量变,提升了资源使用效益。
定位未来五年,建设高品质均衡化教育强区
海淀教育的发展令人欣慰,但仍有进步的空间。我们在分析当前形势,系统梳理机遇挑战,听取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积极回应民生关切,制定发布了《海淀区“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未来五年,海淀区将重点实施“十大工程”——学位供给保障工程、校校优质工程、办学条件提升工程、教育名家聚集工程、未来教育探索工程、核心素养培育工程、STEAM教育学校建设工程、教育国际化提升工程、智慧教育建设工程、教育治理体系构建工程,以此实现“到2020年,在全市和全国继续引领教育现代化进程,教育整体质量、教学基础设施、师资水平和待遇继续保持全国一流,初步建成高水平均衡化教育强区,建设国际一流基础教育高地,教育对提升区域科学发展能力和软实力的贡献度不断提升”的总体目标。
目前,十大工程中一些项目已经启动。
新优质学校建设项目的目的是创建一批新的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学校。目前,海淀区已经有44所小学素质教育优质校,21所市区级示范性高中,50余所各类特色校和承办校。海淀区中小学生在优质校就读的比例达到70%以上,我们希望“十三五”期间在优质校就读的学生比例能提升到90%以上,这就需要建设新的优质学校。我们对新优质学校的定义是:教育观念是新的,通过提高办学管理水平,提升办学品质,让老百姓满意。参与新优质学校创建的学校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名校。我们为这些学校提供专家资源,对每个学校的办学进行个性化指导,指出改进和发展的方向。通过集群式的优质校建设工程,带动一批普通校在“十三五”期间成为新优质校。
新品牌学校建设项目的目的是创建一批高中阶段新的品牌学校。海淀区有一批名校,比如人大附中、十一学校、一零一中学等,这些品牌学校是老百姓认可的。但还有一些学校,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强烈的发展意愿,只是目前老百姓还不完全认可,我们要通过专家引领、政策支持等举措,帮助这些学校提炼办学特色,提升内涵发展水平,最终把这些学校变成老百姓认可的新品牌学校。
中国好老师项目是对“十二五”时期教育家工程的丰富和延伸,我们将该项目纳入教育名家聚集工程。我们认为,除了名校长、名教师,海淀教育的核心竞争力还在于一批处于塔基的好老师,我们要通过与北京师范大学的合作,加大对一线普通教师的培养力度,目标是建设一批覆盖面广、惠及更广大学生的优秀教师群体。
海淀教育改革既要立足当前、深思熟虑,又要放眼未来、求索创新,在党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海淀教育新一轮的改革将更加聚焦于通过转变行政管理职能,搭建发展平台,实现学校共享式集群式发展。原来的模式,是校长一个人带领学校团队在走,现在我们是若干所学校并肩向前。这种自下而上的改革,更能激发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从而汇聚成海淀教育新的发展经验和发展模式。
我们的努力效果如何?为了对海淀教育进行全面客观的诊断,我们请第三方机构进行了测评。这次调查对象包括三个群体——学生、家长和教师,共采集有效样本9.7万余条,主观评价19万余条。令海淀教育人自豪的是,近三年老百姓对海淀基础教育的满意度呈上升趋势,且2015年比2014年有大幅度提高,已经超过86%。这样的满意度,让海淀教育人有信心继续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提供丰富的教育供给,促进区域教育更加公平、优质、均衡,让人民更加满意。
保护教育生态,根据需求提供不同的供给
海淀区是教育大区,教育形态多样。从地域分布来看,既有城区学校,又有农村学校;从办学主体来看,既有公办学校,又有大学办的附中附小,还有民办学校和国际学校;从发展状况来看,既有全国最优秀的学校,也有相对需要提升的学校;从教育结构来看,既有独立的小学、初中和高中,也有九年或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从办学类型来看,既有普通高中,也有职业高中、特殊教育学校。
好的教育就是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家长和学生的需求有差异,教育就要有差异。在近几年的教育改革中,我们一方面努力提升整体教育品质,一方面努力保持海淀区教育生态的多样化,让不同的学校保持和发展不同特色,提供多元的教育服务和教育供给。
所以,我们赋予校长一定的办学自主权,强调在基本的原则和框架之下,校长依法办学,教师依法执教。近几年,海淀区各类学校的发展都非常快。名校、大校的发展自不待言,特别可喜的是,一些原来的普通学校发展态势也非常好。从2016年高考的情况来看,有超过90%的学校有600分以上的学生,绝大多数学校都有高分段的学生,本科上线率已经突破了90%,创下历年来最好成绩。这个数据说明,原来办学相对薄弱的一些学校,抓住改革的机遇,立足学校发展特色,实现了办学质量的快速提升。由此可见,我们提供的教育是有差异的,但是在育人品质上没有差距。
加强政策倾斜,逐步缩小南北差距
海淀区区域大,学生数量多,南北教育资源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差异,为了实现区域内教育的优质均衡,提高全区的教育水平,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首先,利用北部整体开发的契机,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新学校,提升北部地区的教育质量。目前已经建成了清华附中永丰学校、翠微小学温泉分校、一零一中学温泉校区,现在正在加快推进首师大附中北校区、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的建设,建成后能够提供近4000个优质学位。这些新学校从建校伊始就由南部的优质校来承办,纳入优质校集团化管理中,与本部统一课程设置、统一师资培训和教学管理。在优质校集团内,优秀的干部教师是流动的、资源是共享的,整体提升了办学质量。
其次,大力改善北部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我们通过“校安工程”“数字化校园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等一系列工程,使北部地区学校的硬件水平快速提升。
第三项,实施北部地区教师专项提升计划,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教研是海淀教育的核心优势。海淀区专门成立了北部教师研修中心,加强对北部地区教师的培训。同时,我们还成立了名师指导团,由海淀区各个学校的优秀教师组成,为农村学校送课上门,帮助北部地区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此外,增加北部地区教师的培训经费,提高北部地区教师待遇,以此吸引并留住优秀教师。海淀教育的南北差距有历史的原因,今后,我们将继续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不断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促进南北同步发展。
促进融合共享,盘活区域教育资源
海淀区是教育资源最丰厚、最密集的区域,为了盘活这些资源,我们采取了三种途径。
1.将区域优势发展为区域教育优势
教育和科技是海淀的两张名片。海淀区有驻区高校33所,国家级科研院所1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20000多家,海淀教育发展的创新思路是利用好这两大资源,将区域发展优势整合为区域教育发展优势。
我们先后与驻区13所高校、5家科研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支持全区30余所中小学发展。通过加挂或更名“附属学校”的形式,建立大中小联动的教育合作共同体,在硬件资源、课程建设、师资培训、特色发展等方面,充分借助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力量,促使高校深度参与中小学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师资培训和特色创建,形成协同培养、贯通育人的发展模式。
我们也在尝试把教育和科技进行整合,把海淀区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项目变成中小学生的实践项目。下一步,我们计划在北部建立一个海淀区中小学生STEAM教育实践学校,在这里,学生们将体验到不同于传统学校的跨越学科、跨越围墙的教育模式。基地将由海淀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承办,成为海淀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成果和区域教育成果的展示平台。将来,海淀区所有的中小学生都可以在这个基地进行综合学科实践、职业体验和创新实验。
2.通过九年一贯制打造中小衔接的育人模式
我们按照“强弱搭配,以强带弱”的思路,选择办学水平相对薄弱的小学和办学水平相对较高的中学,或合并成九年一贯制学校,或建立九年一贯对口直升机制,通过中小学课程衔接、资源共享等方式,带动小学发展。
在九年一贯制办学实践中,我们充分发挥区域大学附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如:委托人大附中承办知春里小学,成立人大附中实验小学;将丰联小学并入清华附中永丰学校,纳入清华附中一体化管理;由北大附中承办北医附中,并在北医附中和北医附小之间建立30%的直升比例;在八里庄小学和首师大附中之间建立直升机制。这些举措扩大了区域优质教育规模,搭建了“无障碍”的育人全链条。 3.通过学区制整合现有优质教育资源
2015年,海淀区启动学区制改革,在全国率先实施独立法人建制的学区管理模式,探索建立资源统筹新机制,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经过一年的实践和摸索,全区17个学区都已经在资源梳理、平台建设、资源共享三个环节初步建立了工作机制,围绕中小衔接、大中联动教育,在特色课程建设、教师研训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由于将高校、科研院所等驻区单位纳入了学区治理体系,经过学区平台的整合和统筹,原来辐射一所学校的外部优质资源又进一步扩大了辐射范围,加深了融合程度,发生了由点及面的量变,提升了资源使用效益。
定位未来五年,建设高品质均衡化教育强区
海淀教育的发展令人欣慰,但仍有进步的空间。我们在分析当前形势,系统梳理机遇挑战,听取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积极回应民生关切,制定发布了《海淀区“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未来五年,海淀区将重点实施“十大工程”——学位供给保障工程、校校优质工程、办学条件提升工程、教育名家聚集工程、未来教育探索工程、核心素养培育工程、STEAM教育学校建设工程、教育国际化提升工程、智慧教育建设工程、教育治理体系构建工程,以此实现“到2020年,在全市和全国继续引领教育现代化进程,教育整体质量、教学基础设施、师资水平和待遇继续保持全国一流,初步建成高水平均衡化教育强区,建设国际一流基础教育高地,教育对提升区域科学发展能力和软实力的贡献度不断提升”的总体目标。
目前,十大工程中一些项目已经启动。
新优质学校建设项目的目的是创建一批新的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学校。目前,海淀区已经有44所小学素质教育优质校,21所市区级示范性高中,50余所各类特色校和承办校。海淀区中小学生在优质校就读的比例达到70%以上,我们希望“十三五”期间在优质校就读的学生比例能提升到90%以上,这就需要建设新的优质学校。我们对新优质学校的定义是:教育观念是新的,通过提高办学管理水平,提升办学品质,让老百姓满意。参与新优质学校创建的学校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名校。我们为这些学校提供专家资源,对每个学校的办学进行个性化指导,指出改进和发展的方向。通过集群式的优质校建设工程,带动一批普通校在“十三五”期间成为新优质校。
新品牌学校建设项目的目的是创建一批高中阶段新的品牌学校。海淀区有一批名校,比如人大附中、十一学校、一零一中学等,这些品牌学校是老百姓认可的。但还有一些学校,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强烈的发展意愿,只是目前老百姓还不完全认可,我们要通过专家引领、政策支持等举措,帮助这些学校提炼办学特色,提升内涵发展水平,最终把这些学校变成老百姓认可的新品牌学校。
中国好老师项目是对“十二五”时期教育家工程的丰富和延伸,我们将该项目纳入教育名家聚集工程。我们认为,除了名校长、名教师,海淀教育的核心竞争力还在于一批处于塔基的好老师,我们要通过与北京师范大学的合作,加大对一线普通教师的培养力度,目标是建设一批覆盖面广、惠及更广大学生的优秀教师群体。
海淀教育改革既要立足当前、深思熟虑,又要放眼未来、求索创新,在党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海淀教育新一轮的改革将更加聚焦于通过转变行政管理职能,搭建发展平台,实现学校共享式集群式发展。原来的模式,是校长一个人带领学校团队在走,现在我们是若干所学校并肩向前。这种自下而上的改革,更能激发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从而汇聚成海淀教育新的发展经验和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