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自古无凭据,惟愿朱衣一点头。"欧阳修的这两句诗应该最能引起莘莘学子的共鸣了。为了写好文章,学子们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仍需费工夫"。由于考场作文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写同一个题目,所以相互雷同、千人一面的现象无法避免。为了避免雷同,不少学生绞尽脑汁,在形式上花样百出,采用小说、日记、书信等形式,想以此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只想从形式上有所突破,获取高分,已不是一条思路,而是一条死路。新课改背景下的作文教学,应该呼唤真情的回归,鼓励灵性的飞扬,提倡自由自在地抒写,文章中应流淌着学生的真情实感,闪烁着学生思想的火花。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想在考场作文中写出独具风采的文章,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老师就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关注自我、展现自我,以"我手写我心",展现个人有价值的思考,体现个人有意义的审美情趣。
一、观察生活,感受生活
我们的身边每天都演绎无数精彩的故事,但我们是否关心过自己的生活?是否留心过身边的人与事?其实,我们生活的世界丰富多彩,魅力无穷,有无限探索的空间。作为老师,我们应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用心体味生活,用笔书写生活。可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观察家庭成员、身边的好人好事、留守孩子的生活等等,围绕这些活动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进而激发出学生的灵感,说想说的话,写想写的人。这样学生会发现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从而增强自觉主动关注生活的兴趣,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写自己的发现,写自己的感悟,这样的文章自然与众不同。
二、 展现个人有价值的思考
在教学中,我们常发现许多学生的作文的确是在写生活中熟悉的人与事,抒发自己独特的感受,但仍让人感觉千篇一律,这是因为文章中缺少个人有价值的思考。要在作文中表现出个人有价值的思想认识,就要在观察问题的角度和认识问题的深度上做文章。
1、选择最佳角度。选择最佳的角度就要运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的方法,以文题为中心,进行多向思维,选优择新;出人意表,超前想新;逆向反思,领异标新。从文题的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反复思考。如2012年安徽省高考作文《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可以有多个角度供考生选择。如:1、未雨绸缪,在事情未发生时做好准备;2、学会审时度势,梯子竖起才有价值,但横着是为了再竖起;3、梯子不用时横着放,应该成为一种好习惯。所谓细节决定成败,一些习焉不察的细节,往往能反应一个人的素质......
"一树梅花万首诗",这则材料作文从不同的角度立论,则得出不同的观点。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在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角度上发散思考、独辟蹊径,选取最能体现个人思想价值的角度立意,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文章具有新颖性、创造性。
2、挖掘足够深度。思想含量的稀薄和缺乏新鲜动人的感染力是许多文章的弱点。一篇文章有了新思想的火花,犹如闪电划过长空,给人留下永久的记忆。古人名篇之所以能流传而成为经典,除了艺术美之外,大都因为他们超越前人的新思想。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这些至理名言就是裹藏在文章中的思想,这些思想正是作者对生活认真思考的结果。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在观察中投入思考,努力让学生把自我生活与历史事件、社会现象、时事热点紧密关联,博古通今,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可以让学生们围绕一些热点问题进行思考,如"毒胶囊事件"、"钓鱼岛事件"、民生工程等等,就其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表达对事件的认识和判断,这样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问题的发现者,既有利于提高学生观察思考的积极性,积累写作的素材,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价值,做心灵的主人。
三、体现个人有意义的审美情趣
从写作而言,"长篇看结构,短篇看语言",学生几百字的作文,结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老师看作文更关注的是内容、是语言。有学生经常抱怨写不出要表达的东西。这既与思想不成熟有关,也与词汇量、表达技巧不足有关。这就需要注意文章的密度与精度。
文章"疏可跑马",也可"密不透风"。"密"就是要在有限的文字空间内,以有质地的词语维持足够的密度,满足读者对美感的要求。好文章需要有丰富的语言作保证,而语言的丰富又离不开词汇的丰富。写文章就要尽量选用涵义具体并富有形象性的词语,以及新鲜活泼的词语,避免人云亦云的"学生腔";还要注意在特定的语境中,选用最准确的词语,使整个句子生动起来。为了追求特殊的表达效果,还可活用词语,改变词语的感情色彩等。
如彭学明的《鼓舞》:
......满头霜降的父亲,靠在土色的墙根,为我们打一双跋山涉水的草鞋。母亲在青青的河边,为我们洗去流浪的风尘。兄弟们撑一河运送歌谣的船队远去。鼓声,以漫天飞舞的羽毛,变幻着纷繁的队形,从山谷到山顶,从平地到河流,风雨兼程。
无论是描写人物,还是抒写内心,都采用了曲折成趣的意象,新鲜生动的用语,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对故乡、对鼓舞的热爱,文采斐然。
一篇好文章,是靠很有功底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语言如何有精度?不少老师把指导重点放在了漂亮的词语和句子上,结果成了华词丽句的大堆砌。描写生动不是堆砌许多形容词,一句话有一两个形容词是美丽的,满纸形容词就过于浓艳了,就如新娘子头上戴一朵花是美丽的,满脑袋都插上花就惨不忍睹了。
如《美丽的景,诗化的心》结尾:
自然之于心灵是无私的奉献与启迪,心灵之于自然是永恒的回报与感恩。"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不知道是佛祖启示了草叶,还是花木度化了佛祖,因为美丽的景与诗化的心是永远交织在一起的。
面对大自然美丽的景色,作者把那些美丽的景与诗化的心结合在一起的人和事,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没有华词丽句,但融入作者独特的审美体验与理性思考,读来宛如清风扑面。
"我思故我在",我们应当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地抒写心灵之歌,展现自我风采。当学生们在文章中融入更多个性化的思考,投入更多个体审美体验,以"我手写我心",文章一定会变得更有趣、更耐读,老师们也无须为"千人一面"而忧心如焚了。
一、观察生活,感受生活
我们的身边每天都演绎无数精彩的故事,但我们是否关心过自己的生活?是否留心过身边的人与事?其实,我们生活的世界丰富多彩,魅力无穷,有无限探索的空间。作为老师,我们应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用心体味生活,用笔书写生活。可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观察家庭成员、身边的好人好事、留守孩子的生活等等,围绕这些活动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进而激发出学生的灵感,说想说的话,写想写的人。这样学生会发现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从而增强自觉主动关注生活的兴趣,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写自己的发现,写自己的感悟,这样的文章自然与众不同。
二、 展现个人有价值的思考
在教学中,我们常发现许多学生的作文的确是在写生活中熟悉的人与事,抒发自己独特的感受,但仍让人感觉千篇一律,这是因为文章中缺少个人有价值的思考。要在作文中表现出个人有价值的思想认识,就要在观察问题的角度和认识问题的深度上做文章。
1、选择最佳角度。选择最佳的角度就要运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的方法,以文题为中心,进行多向思维,选优择新;出人意表,超前想新;逆向反思,领异标新。从文题的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反复思考。如2012年安徽省高考作文《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可以有多个角度供考生选择。如:1、未雨绸缪,在事情未发生时做好准备;2、学会审时度势,梯子竖起才有价值,但横着是为了再竖起;3、梯子不用时横着放,应该成为一种好习惯。所谓细节决定成败,一些习焉不察的细节,往往能反应一个人的素质......
"一树梅花万首诗",这则材料作文从不同的角度立论,则得出不同的观点。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在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角度上发散思考、独辟蹊径,选取最能体现个人思想价值的角度立意,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文章具有新颖性、创造性。
2、挖掘足够深度。思想含量的稀薄和缺乏新鲜动人的感染力是许多文章的弱点。一篇文章有了新思想的火花,犹如闪电划过长空,给人留下永久的记忆。古人名篇之所以能流传而成为经典,除了艺术美之外,大都因为他们超越前人的新思想。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这些至理名言就是裹藏在文章中的思想,这些思想正是作者对生活认真思考的结果。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在观察中投入思考,努力让学生把自我生活与历史事件、社会现象、时事热点紧密关联,博古通今,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可以让学生们围绕一些热点问题进行思考,如"毒胶囊事件"、"钓鱼岛事件"、民生工程等等,就其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表达对事件的认识和判断,这样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问题的发现者,既有利于提高学生观察思考的积极性,积累写作的素材,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价值,做心灵的主人。
三、体现个人有意义的审美情趣
从写作而言,"长篇看结构,短篇看语言",学生几百字的作文,结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老师看作文更关注的是内容、是语言。有学生经常抱怨写不出要表达的东西。这既与思想不成熟有关,也与词汇量、表达技巧不足有关。这就需要注意文章的密度与精度。
文章"疏可跑马",也可"密不透风"。"密"就是要在有限的文字空间内,以有质地的词语维持足够的密度,满足读者对美感的要求。好文章需要有丰富的语言作保证,而语言的丰富又离不开词汇的丰富。写文章就要尽量选用涵义具体并富有形象性的词语,以及新鲜活泼的词语,避免人云亦云的"学生腔";还要注意在特定的语境中,选用最准确的词语,使整个句子生动起来。为了追求特殊的表达效果,还可活用词语,改变词语的感情色彩等。
如彭学明的《鼓舞》:
......满头霜降的父亲,靠在土色的墙根,为我们打一双跋山涉水的草鞋。母亲在青青的河边,为我们洗去流浪的风尘。兄弟们撑一河运送歌谣的船队远去。鼓声,以漫天飞舞的羽毛,变幻着纷繁的队形,从山谷到山顶,从平地到河流,风雨兼程。
无论是描写人物,还是抒写内心,都采用了曲折成趣的意象,新鲜生动的用语,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对故乡、对鼓舞的热爱,文采斐然。
一篇好文章,是靠很有功底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语言如何有精度?不少老师把指导重点放在了漂亮的词语和句子上,结果成了华词丽句的大堆砌。描写生动不是堆砌许多形容词,一句话有一两个形容词是美丽的,满纸形容词就过于浓艳了,就如新娘子头上戴一朵花是美丽的,满脑袋都插上花就惨不忍睹了。
如《美丽的景,诗化的心》结尾:
自然之于心灵是无私的奉献与启迪,心灵之于自然是永恒的回报与感恩。"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不知道是佛祖启示了草叶,还是花木度化了佛祖,因为美丽的景与诗化的心是永远交织在一起的。
面对大自然美丽的景色,作者把那些美丽的景与诗化的心结合在一起的人和事,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没有华词丽句,但融入作者独特的审美体验与理性思考,读来宛如清风扑面。
"我思故我在",我们应当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地抒写心灵之歌,展现自我风采。当学生们在文章中融入更多个性化的思考,投入更多个体审美体验,以"我手写我心",文章一定会变得更有趣、更耐读,老师们也无须为"千人一面"而忧心如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