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版课程标准科学实验教材,具体、生动、形象地诠释了《标准》理念,凸现了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选材的生活化、趣味性,教学的指导性、开放性,是教与学的良好载体。我们在使用这套教材的过程中,要做到尊重教材但不囿于教材,整合教材但不游离教材之外。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供同行参考。
一、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标准》指出: 科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猜想、推理、实验、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科学实践活动,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科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为此,教材设计了大量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有卡通漫画、动物故事、生活场景……有效地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对教材提供的情境,我们针对不同的内容,分别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1、化虚拟为实体
教材是一种“文本”,要转化成教学行为,需要对文本进行再加工,再处理。尤其要把虚拟的情境转化为生动有趣、富有研究价值的教学活动。教学中,我们努力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力求使教学更具吸引力。如在教《桥的形状与结构》前,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已见识过的各种各样的桥。而根据学生的实验得知,桥应该建成拱形的才能经受更大的力,根据这种现象,我鼓励学生用眼睛去观察——观察各种桥身的长短、桥面的宽窄、建桥所在的位置地方,然后去思考。最后用实验去探究:建哪种桥最合适?找到符合事实的答案。同学们高兴的说,我们用事实证明了专家的结论,我们不应该迷信权威,事实才是真正的权威。这样,以学生实际活动获得的结果作为研究素材,增加了学生对问题的体验,激发了学习兴趣。
2、变被动为主动
教材由于受篇幅的限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每一个教学内容呈现得十分具体,这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中,我们积极搭建教材与生活的桥梁,通过创设情境,以旧引新,缓解学生学习的压力,降低教学的难度。如在教《水缸里的金鱼》时,我设计了 “会沉浮的气球”用气球模拟金鱼体内鳔的充气在不同水层中会发生变化,书本中用三个充气量不同的气球放入水中表示鱼膘在不同水层中充气状态,该实验在实际操作中充气量难以控制,特别是悬浮状态气球的充气量很难实现,不利于实验操作。同时该实验无法展示金鱼沉浮的整个过程,学生很难理解实验表示的真实意义。针对上述实际情况,我和学生一起作了如下自制实验器材,把一根导气管插入未充气的气球中,在气球下系上一定重量的石头,然后把导气管的另一端接在针筒上,通过针筒向气球送气。该器材中石头表示鱼身体重量,气球表示鱼膘,通过针筒向气球缓缓送气,气球慢慢膨胀,带着石头上浮,又通过针筒从气球中抽气,气球缩小,气球和石头一起下沉,整个过程操作方便,生动形象地反映了金鱼膘的充气在不同水层中的变化,学生兴趣浓厚,易学易懂。通过此实验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在学科教学方面起到了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
3、以动改静
活泼好动是学生的天性。变静为动,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有利于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教材中许多情境是静止的,并以语言叙述为主,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将这些静止的情境,还原成动态的、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我们在教学中提出的要求是:教材中要求“动”的必须动起来,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动”的,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 在课堂中,我还通过一些小游戏,当一把“小老师”,学生自学讨论,学生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才是最重要的,才具有实际的意义。学生的一段话,让我感觉到很欣慰,“老师我以前的不爱学科学,现在喜欢学习科学,并且现在感觉到科学也很有趣,感觉科学也很容易了”从学生朴实的话语中看到了学生的点滴进步,并且对科学逐步有了兴趣,感觉到自己的努力还是没有白费的。
二、 整合资源丰富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标准》指出: 科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教材对每一教学内容都作了科学的、螺旋上升的处理。我们在教学时努力做到尊重教材,适度整合,以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
1、融入环境
科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但生活中的科学不可能全部纳入教材。因此,我们在教学时,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及时将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课堂,既丰富了教学资源,又提高了探究的热情。如在上摩擦内容时,为了使学生更清楚摩擦力的作用,我设计了 “稻草绳的妙用”一课。开春时下了一场雪,为了增加学生对摩擦力的理解和运用,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了二根稻草绳去爬山。一开始学生们不知道稻草绳的用法,只觉得雪天山路比较滑,我让学生们把准备好的稻草绳系到脚上,发现山路不再像原先那样滑了,让学生们亲身感受到稻草绳在雪天山路上增加摩擦力的作用。通过这次爬山活动,学生们对类似的情况就有了比较,对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多了一份思考。
2、与各科整合
实现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因此,在使用教材时,我们要求教师“跳出科学教科学”,高瞻远瞩育人才。首先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积极组织学生阅读、关注课本中的信息,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多科学、社会等方面的信息。 如在“观察圆周运动”这一课中,我们在圆周运动的速度方向的科技教学活动中,采用了很常见的小弹珠作为研究对象,让学生自己探究小弹珠从塑料圆盘的缺口中滚出后的运动情况,很直观地发现了小弹珠由于惯性保持直线运动,此方向就是小弹珠在圆周运动中脱离圆盘这一点的速度方向,然后又引导学生接着探究小弹珠直线运动的方向与圆盘的位置关系,从而得到了圆周切线方向的结论,至此学生对圆周运动的速度方向就有了深刻的印象。
在练习时,我们要求学生用尽可能多、尽可能简单的方法处理问题。注意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注意让不同的方法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在思维的碰撞中“生成”新的问题,使课堂成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标准》指出: 科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猜想、推理、实验、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科学实践活动,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科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为此,教材设计了大量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有卡通漫画、动物故事、生活场景……有效地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对教材提供的情境,我们针对不同的内容,分别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1、化虚拟为实体
教材是一种“文本”,要转化成教学行为,需要对文本进行再加工,再处理。尤其要把虚拟的情境转化为生动有趣、富有研究价值的教学活动。教学中,我们努力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力求使教学更具吸引力。如在教《桥的形状与结构》前,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已见识过的各种各样的桥。而根据学生的实验得知,桥应该建成拱形的才能经受更大的力,根据这种现象,我鼓励学生用眼睛去观察——观察各种桥身的长短、桥面的宽窄、建桥所在的位置地方,然后去思考。最后用实验去探究:建哪种桥最合适?找到符合事实的答案。同学们高兴的说,我们用事实证明了专家的结论,我们不应该迷信权威,事实才是真正的权威。这样,以学生实际活动获得的结果作为研究素材,增加了学生对问题的体验,激发了学习兴趣。
2、变被动为主动
教材由于受篇幅的限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每一个教学内容呈现得十分具体,这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中,我们积极搭建教材与生活的桥梁,通过创设情境,以旧引新,缓解学生学习的压力,降低教学的难度。如在教《水缸里的金鱼》时,我设计了 “会沉浮的气球”用气球模拟金鱼体内鳔的充气在不同水层中会发生变化,书本中用三个充气量不同的气球放入水中表示鱼膘在不同水层中充气状态,该实验在实际操作中充气量难以控制,特别是悬浮状态气球的充气量很难实现,不利于实验操作。同时该实验无法展示金鱼沉浮的整个过程,学生很难理解实验表示的真实意义。针对上述实际情况,我和学生一起作了如下自制实验器材,把一根导气管插入未充气的气球中,在气球下系上一定重量的石头,然后把导气管的另一端接在针筒上,通过针筒向气球送气。该器材中石头表示鱼身体重量,气球表示鱼膘,通过针筒向气球缓缓送气,气球慢慢膨胀,带着石头上浮,又通过针筒从气球中抽气,气球缩小,气球和石头一起下沉,整个过程操作方便,生动形象地反映了金鱼膘的充气在不同水层中的变化,学生兴趣浓厚,易学易懂。通过此实验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在学科教学方面起到了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
3、以动改静
活泼好动是学生的天性。变静为动,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有利于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教材中许多情境是静止的,并以语言叙述为主,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将这些静止的情境,还原成动态的、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我们在教学中提出的要求是:教材中要求“动”的必须动起来,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动”的,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 在课堂中,我还通过一些小游戏,当一把“小老师”,学生自学讨论,学生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才是最重要的,才具有实际的意义。学生的一段话,让我感觉到很欣慰,“老师我以前的不爱学科学,现在喜欢学习科学,并且现在感觉到科学也很有趣,感觉科学也很容易了”从学生朴实的话语中看到了学生的点滴进步,并且对科学逐步有了兴趣,感觉到自己的努力还是没有白费的。
二、 整合资源丰富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标准》指出: 科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教材对每一教学内容都作了科学的、螺旋上升的处理。我们在教学时努力做到尊重教材,适度整合,以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
1、融入环境
科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但生活中的科学不可能全部纳入教材。因此,我们在教学时,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及时将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课堂,既丰富了教学资源,又提高了探究的热情。如在上摩擦内容时,为了使学生更清楚摩擦力的作用,我设计了 “稻草绳的妙用”一课。开春时下了一场雪,为了增加学生对摩擦力的理解和运用,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了二根稻草绳去爬山。一开始学生们不知道稻草绳的用法,只觉得雪天山路比较滑,我让学生们把准备好的稻草绳系到脚上,发现山路不再像原先那样滑了,让学生们亲身感受到稻草绳在雪天山路上增加摩擦力的作用。通过这次爬山活动,学生们对类似的情况就有了比较,对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多了一份思考。
2、与各科整合
实现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因此,在使用教材时,我们要求教师“跳出科学教科学”,高瞻远瞩育人才。首先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积极组织学生阅读、关注课本中的信息,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多科学、社会等方面的信息。 如在“观察圆周运动”这一课中,我们在圆周运动的速度方向的科技教学活动中,采用了很常见的小弹珠作为研究对象,让学生自己探究小弹珠从塑料圆盘的缺口中滚出后的运动情况,很直观地发现了小弹珠由于惯性保持直线运动,此方向就是小弹珠在圆周运动中脱离圆盘这一点的速度方向,然后又引导学生接着探究小弹珠直线运动的方向与圆盘的位置关系,从而得到了圆周切线方向的结论,至此学生对圆周运动的速度方向就有了深刻的印象。
在练习时,我们要求学生用尽可能多、尽可能简单的方法处理问题。注意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注意让不同的方法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在思维的碰撞中“生成”新的问题,使课堂成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