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起点,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培养习惯、传授方法、创设情境和设置疑点,促进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让学生敢问、乐问和善问,并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质疑 习惯 方法 情境 疑点
学贵质疑,教贵用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质疑是小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点,是学生积极思考数学问题的表现,更是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基石。质疑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教师训练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是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的纽带,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是进行了学生质疑的习惯培养、方法传授、情境创设、疑点设置和行为激励等尝试。
一、培养质疑习惯。数学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断地置身于生疑、质疑、解疑中,从而使之成为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使每个学生具有质疑的意识,养成质疑的习惯,以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比如在奇数与偶数的区别时,解答:1、3、5、7、10、这五个数中,哪一个数与众不同?要看选择怎样的标准,不同的标准就有不同的答案。
(1)10与众不同:理由是1、3、5、17是奇数,而10是偶数;
(2)10与众不同:理由是1、3、5、7都是一位数,而10是两位数;
(3)1与众不同:理由是其他数都大于1,只有1小于3;
(4)5与众不同:理由是只有5既大于3又小于7;
……
学生都能找到一种以上的答案,不再是一个依赖老师的模仿者,这样一种民主,平等的交流氛围,学生都经过独立思考,他们有话想说,有话能说,为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二传授质疑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教学中我很注重质疑的“言传身教”。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进而达到问得准、问得精、问得新、问得值。我从四个方面引导学生质疑:
(1) 对新旧知识的演变衔接进行质疑;
(2) 对法则、规律和公式的推导进行质疑;
(3) 对概念的词句,结论进行质疑;
(4) 对操作实践与解题思路进行质疑。
案例: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鼓励学生质疑。
生1:为什么要把除数变成整数呢?(这个正是小数除法的重点,也是难点)我认为把被除数变成整数,也可以算出结果。并举例说明了自己的观点:7.98÷0.42可以化成798÷42来计算。
师:你真了不起,敢于提出疑问,但大家认为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2:这种方法有局限性,并举例说明:7.98÷0.042=,按他的方法,把被除数化成了整数,但除数仍然是小数。
师:你们用这两种方法计算7.98÷0.42=,看那种方法比较好?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计算,很快发现把除数化成整数的方法适用性强,具有普遍意义。学生通过自己的质疑、互相的启发与争辩,最后释疑成功。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质疑过程对教学重、难点有了更清楚的认识,还能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质疑。
三、创设质疑情境。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与教学目标,创设新奇别致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的状态,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
(1) 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质疑兴趣;
(2) 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质疑兴趣;
(3) 创设故事、游戏情景,激发学生质疑兴趣。
案例:教授五年级数学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课时,可以结合游戏情景展开教学:
今天我让你们学生出题考老师,看哪位学生能把老师难到?(请学生报出一些自然数,让教师迅速判断这个数能否被5整除,)这时,学生思维积极,纷纷举手报出一些较复杂的自然数,教师边在黑板上写下这些数,边轻松地说出这些自然数能否被5整除,同时让部分学生验证老师的判断,结果使学生感到老师太神奇了。这时,我因势利导,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些数后,提出一个问题?然后交流整理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被5整除数的特征是什么?怎样判断一个数能被5整除?问题稍复杂,但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以能引起学生的主动质疑,并由平时的厌学变乐学,促进学生质疑兴趣的形成。
四、设置质疑疑点。 问要问点子上,问在关键处,在知识关键处精心设计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的障碍。①在知识生长点处提问,要从一个知识点延伸出更多的知识来,为新知识找准生长点,诱发学生从已有知识向新知方向思考。②在知识重点处提问,引导学生回想相关的知识,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记忆,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寻找难点。③在知识联系处提问,用联系的观点把新知识纳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网络中,以新知识联想旧知识,并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学习水平,自己去自学、去发现、去再创造。④在知识的难点处提问。难点是学生认知上的障碍,不同学生的学习难点也会有所不同,教师要有意识地去了解每一位学生,有针对性地反复引导,学生才能有所突破。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质疑的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且教师的精心设疑会启发学生有序的思维,这会逐渐影响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
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引入1/2+1/3后,教师可以提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这样设计的提问问在知识的关键点,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为学生的思维指明了方向,也有助于学生反思。
五、引导质疑探究。课堂质疑切忌出现漫无边际的“放羊式”局面,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现象到本质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让学生慢慢地学会质疑的方法。
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已学过的什么图形?
2)拼成的图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哪一条边?
3)拼成的图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
4)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5)怎样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6)为什么求三角形面积要用底乘以高除以2……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探究质疑的能力。放手让学生探讨和解决问题,教师就顺流而下,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质疑过程,并给予学生足够的质疑时空,从而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由不会提问逐渐过渡到提一般问题,最后到提理解性问题、探究性问题,而探究性问题是质疑的最高境界,它有助于深化认识,培养学生质疑的深度。
总之,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培养习惯、传授方法、创设各种情境,营造一种民主和谐气氛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促进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让学生敢问、乐问和善问并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要在保持教学过程中具有较高思维活动的质和量的基础上,使学生整体的思维能力、思维素质有显著的提高。
关键词:数学质疑 习惯 方法 情境 疑点
学贵质疑,教贵用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质疑是小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点,是学生积极思考数学问题的表现,更是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基石。质疑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教师训练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是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的纽带,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是进行了学生质疑的习惯培养、方法传授、情境创设、疑点设置和行为激励等尝试。
一、培养质疑习惯。数学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断地置身于生疑、质疑、解疑中,从而使之成为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使每个学生具有质疑的意识,养成质疑的习惯,以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比如在奇数与偶数的区别时,解答:1、3、5、7、10、这五个数中,哪一个数与众不同?要看选择怎样的标准,不同的标准就有不同的答案。
(1)10与众不同:理由是1、3、5、17是奇数,而10是偶数;
(2)10与众不同:理由是1、3、5、7都是一位数,而10是两位数;
(3)1与众不同:理由是其他数都大于1,只有1小于3;
(4)5与众不同:理由是只有5既大于3又小于7;
……
学生都能找到一种以上的答案,不再是一个依赖老师的模仿者,这样一种民主,平等的交流氛围,学生都经过独立思考,他们有话想说,有话能说,为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二传授质疑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教学中我很注重质疑的“言传身教”。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进而达到问得准、问得精、问得新、问得值。我从四个方面引导学生质疑:
(1) 对新旧知识的演变衔接进行质疑;
(2) 对法则、规律和公式的推导进行质疑;
(3) 对概念的词句,结论进行质疑;
(4) 对操作实践与解题思路进行质疑。
案例: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鼓励学生质疑。
生1:为什么要把除数变成整数呢?(这个正是小数除法的重点,也是难点)我认为把被除数变成整数,也可以算出结果。并举例说明了自己的观点:7.98÷0.42可以化成798÷42来计算。
师:你真了不起,敢于提出疑问,但大家认为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2:这种方法有局限性,并举例说明:7.98÷0.042=,按他的方法,把被除数化成了整数,但除数仍然是小数。
师:你们用这两种方法计算7.98÷0.42=,看那种方法比较好?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计算,很快发现把除数化成整数的方法适用性强,具有普遍意义。学生通过自己的质疑、互相的启发与争辩,最后释疑成功。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质疑过程对教学重、难点有了更清楚的认识,还能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质疑。
三、创设质疑情境。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与教学目标,创设新奇别致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的状态,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
(1) 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质疑兴趣;
(2) 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质疑兴趣;
(3) 创设故事、游戏情景,激发学生质疑兴趣。
案例:教授五年级数学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课时,可以结合游戏情景展开教学:
今天我让你们学生出题考老师,看哪位学生能把老师难到?(请学生报出一些自然数,让教师迅速判断这个数能否被5整除,)这时,学生思维积极,纷纷举手报出一些较复杂的自然数,教师边在黑板上写下这些数,边轻松地说出这些自然数能否被5整除,同时让部分学生验证老师的判断,结果使学生感到老师太神奇了。这时,我因势利导,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些数后,提出一个问题?然后交流整理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被5整除数的特征是什么?怎样判断一个数能被5整除?问题稍复杂,但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以能引起学生的主动质疑,并由平时的厌学变乐学,促进学生质疑兴趣的形成。
四、设置质疑疑点。 问要问点子上,问在关键处,在知识关键处精心设计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的障碍。①在知识生长点处提问,要从一个知识点延伸出更多的知识来,为新知识找准生长点,诱发学生从已有知识向新知方向思考。②在知识重点处提问,引导学生回想相关的知识,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记忆,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寻找难点。③在知识联系处提问,用联系的观点把新知识纳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网络中,以新知识联想旧知识,并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学习水平,自己去自学、去发现、去再创造。④在知识的难点处提问。难点是学生认知上的障碍,不同学生的学习难点也会有所不同,教师要有意识地去了解每一位学生,有针对性地反复引导,学生才能有所突破。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质疑的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且教师的精心设疑会启发学生有序的思维,这会逐渐影响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
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引入1/2+1/3后,教师可以提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这样设计的提问问在知识的关键点,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为学生的思维指明了方向,也有助于学生反思。
五、引导质疑探究。课堂质疑切忌出现漫无边际的“放羊式”局面,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现象到本质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让学生慢慢地学会质疑的方法。
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已学过的什么图形?
2)拼成的图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哪一条边?
3)拼成的图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
4)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5)怎样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6)为什么求三角形面积要用底乘以高除以2……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探究质疑的能力。放手让学生探讨和解决问题,教师就顺流而下,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质疑过程,并给予学生足够的质疑时空,从而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由不会提问逐渐过渡到提一般问题,最后到提理解性问题、探究性问题,而探究性问题是质疑的最高境界,它有助于深化认识,培养学生质疑的深度。
总之,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培养习惯、传授方法、创设各种情境,营造一种民主和谐气氛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促进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让学生敢问、乐问和善问并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要在保持教学过程中具有较高思维活动的质和量的基础上,使学生整体的思维能力、思维素质有显著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