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习惯过去的“文体四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已经几十年了,无论初中还是高中,乃至于小学,都习惯性地不自觉地把文章分为这几类。写作教学也是按照这样的分类进行,只是特别侧重于记叙文和议论文的写作。课程改革以来,尤其是高中课程改革以来,对于文章的分类提出了三分法,即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里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一条“必修课程”第四款中要求“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在“表达与交流”部分,不再具体提记叙文、议论文等文体的写作要求。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传统的分类在实践中是难以自圆其说的,就是同一篇作品,在文学类体裁中被分类为散文,在文章学中被分类为记叙文。“文学类”中的小说、文艺散文等与记叙文交叉;说明文中的产品说明书、广告词等与应用文交叉;应用文中的演讲词、总结、读书笔记、调查报告与议论文交叉;应用文中的日记、新闻报道、广播稿等又和记叙文交叉。类似交叉的情况还有很多。分类标准上的不统一导致类种属概念搅合一起,欲理还乱。
稍加分析就知道,原来主要是按照表达方式来分类的,又没有包括进文学作品,引起很多的问题与质疑。现在的三分法,基本上是按照文章功能和写作目的来分类的,三大文体在阅读和写作中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与功用,符合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不同的阅读和写作目的,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但是,新课标所提的“三类文本”,是出现在“必修课程”(阅读教学)这一块的,如果用这三大文本要求学生写作,将会存在很大的麻烦。以“实用类”来说,这是一个范畴比较大的文体概念,实际的作文教学操作是很难的。新课标编写者可能也意识到这一点,在“表达与交流”这部分就干脆不提文章的体或类,只是强调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表达真情实感”、“避免为文造情”等等,没有具体的文体要求。现行高中教材,各地使用的版本不同,但一般不再以“文体”来组织单元,而是以人文专题的形式(一个专题一个主题)组元。高考作文的要求,现在一般也是“文体不限”。从这些变化来看,不能不说新课标、教材与高考都有“淡化文体”的倾向。
可是从本地和笔者所了解的一些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的教师还是在用“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这样的分类在教学生写作,学生还是在学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我连续几年参加省高考作文的阅卷工作,我们还是在用传统意义上的“记叙文、议论文”的标准评价考生作文,给他们打分,“写什么要像什么”还是一个重要的评分依据。报刊上、网络上“淡化文体不是不要文体”的呼声也很高。也就是说,尽管传统的“文体四分”有它的局限性,概念上有很多交叉混乱的现象,但因为旧教材广泛而长久的使用,“文体四分”的教学体系得到最大限度的认可,已成了语文教育界学术交流、教学交流一套难以回避的公用语言,一时间要教师学生改旧换新,不现实。再说新课标也只是在“必修课程”中提出“三类文本”的新说法,在写作这一块并没有新的作文训练的文体分类,教师手头没有新的很权威的作文教学课程教材,所以基本上还是按照旧的作文教学模式在工作。或者说,不少教师也意识到要改良,要变化,可是原来体系的惯性还在有力地运转,教师们显得很无奈与困惑。
要特别提一下的是,高考的“指挥棒”还有着很大的“魔力”。虽说高考作文要求是“文体不限”,但高考作文仍以写记叙文、议论文为正宗。因此,高中作文平时训练基本以这两种文体为主,至于教材中列出的诗歌、课本剧、人物评传、读史随笔、书信、演讲稿、消息或通讯等,只是蜻蜓点水,让学生看一看,有的根本不去“实践”,以致学生到高二也不知演讲辞的写法和演讲的具体要求。
鉴于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在大的方面,首先要完善作文教学课程,要根据写作的特点与规律,根据高中生的心智水平、兴趣取向,明确课程目标、内容,编写权威、精美的课程教材。
在2010年上海市及华东六省第三届写作教学峰会上,上海师大吴忠豪教授指出:作文教学问题更主要存在于课程层面上。诸如课程形态设计不合理,课程内容不成体系,课程重点取向不当等;没有课程,甚至没有“课程”意识,作文教学的方向和路线模糊,教学过程混乱无序,教学效果难以实现,也从根本上消解着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热情。①吴教授的观点是符合现在的作文教学实际的,可以说抓住了问题的要害。事实正是这样,旧的体系没有淡出,还显得有较强的生命力,新的体系又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教师确实有无所适从的感觉,现在就好像处于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
是的,新教材中是包含了作文训练,分了不少写作的“知识点”,但使用过程中问题不少,主要表现就是吴忠豪教授提出的几点。大部分新课标教材在袭用旧有分类框架情况下,关于作文知识的解说与指导大都换汤不换药。旧有分类框架的弊端已经太过明显,需要构建新的教学文体分类体系来取而代之。②
客观地说,江苏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写作”部分的编写还是走在前面的,它打破了传统教材一般以文体或以写作知识为序的体例,依托专题,凸现出人文性、整合性、选择性的显著特点。但其淡化“系统化”、淡化文体形式的倾向,也带来新的问题,其编写理念和结构体系的更新能否从根本上改变以往中学写作教学的窘况,在不到三个学期的时间里,如何通过写作训练有效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还有待论证。
下面我还是从文体分类这个角度作一番阐述。上文谈到新课程的“文体三分”,主要是作为针对阅读教学中旧分类的缺陷而提出的新分类,这个分类在作文教学中是不适用的,可作文教学一定是有体式的教学,淡化文体绝对不是不要文体。这样就存在两对矛盾,一是作文教学旧的文体分类需要重新审视与新的文体分类尚没有明确之间的矛盾,二是新课标、语文教材、高考作文都有明显的淡化文体的趋向与实际的写作、作文评价又需要文体规范和一定的标准之间的矛盾。
有人可能要说,在文体分类上纠缠不清有意义吗?如果这样看,说得不好听一点,那就有点得过且过的意味了,是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们以学游泳打个比方,任何人学的肯定是某一类具体的游泳,任何教练教的也是某一类具体的游泳,如蛙泳、蝶泳,但如果教的是一种笼统的游泳,学的人必然云里雾里,不能说一点也没学会,至少效率不会太高,而且学到的可能就是既不是蝶泳也不是蛙泳的“四不像”。
现在的教材大都不再笼统地讲解记叙文、议论文等文体的特征了,就好比游泳教练不是在教笼统的游泳一样;那现行教材中指导学生写作的专题如“写人要凸显个性”、“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等等,是不是就是在教“某一类具体的游泳”了呢?又不是!虽然比起教笼统的文体特征有进步,但这些专题只是“某一类游泳的分解动作”,而且是分散着的。现在的情况是,把这些“分解动作”整合起来,学生对某一种文体的写作依旧是模糊的,甚至更加模糊。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为例,其“写作”部分的编排共四点:燃烧我们的激情;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夹叙夹议,枝繁叶茂;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这四点编排无序且不谈,这些“分解动作”归属于哪种文体都很难说,就遑论学生有什么清晰的文体意识了。
概括地说,在新教材使用的过程中,我们既感到教材在作文部分的编写有它的新意,有它的进步性,又同时感到还有很多的遗憾与不足,有的问题还很严重。
高明的语文教师可以不要统一的作文课程教材,他们甚至可以自编教材,把学生的作文教好。可平心而论,这样的教师毕竟是少数,要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真正让“表达与交流”上一个台阶,教学主管部门和专家学者应该给力,建立和完善中学作文教学的新体系,编制有普适性的作文教学新教材,建立专门的作文教学新的检测评价机制,从而让作文教学走向秩序井然、步步递升的良性发展轨道。
这些年,语文教学界也诞生了不少有影响的作文教学流派,但有的训练体系只重于对表达技法的传授,而不注意对作文本身内部规律的研究,不完全符合写作过程的基本规律;有的训练体系缺少坚实的理论基础;有的研究成果不能转化成现实的作文教学实践。加之高考的威力很大,还是左右平时作文教学的杠杆,师生急功好利的做法还在大张旗鼓地进行。因此我们期待语文界高度重视,大力推进高中作文教学的课程改革。
总之,现在语文教学重阅读轻作文的现象很普遍,作文教学无序、低效的问题比较突出。要扭转这个局面,应该也必须大力建立全新的作文教学课程。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比较浩大的工程,它涉及高中生写作的基本定位,涉及文学与文章的分野与结合,涉及日常作文教学的诸多方面。但如果我们高度重视,用改革阅读教学课程的精神和干劲来改革作文教学课程,而不是依附在阅读教学改革的后面仅在旧的体系基础上做小的“手术”,那作文教学焕发生机充满活力,还是指日可待的。
注释:
①《第三届上海市及华东六省写作教学峰会综述》,《语文学习》2011年第2期。
②胡根林《百年语文“教学文体”分类的审视与反思》,《中学语文·教师版》2008年第7期。
(作者单位:兴化中学)
稍加分析就知道,原来主要是按照表达方式来分类的,又没有包括进文学作品,引起很多的问题与质疑。现在的三分法,基本上是按照文章功能和写作目的来分类的,三大文体在阅读和写作中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与功用,符合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不同的阅读和写作目的,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但是,新课标所提的“三类文本”,是出现在“必修课程”(阅读教学)这一块的,如果用这三大文本要求学生写作,将会存在很大的麻烦。以“实用类”来说,这是一个范畴比较大的文体概念,实际的作文教学操作是很难的。新课标编写者可能也意识到这一点,在“表达与交流”这部分就干脆不提文章的体或类,只是强调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表达真情实感”、“避免为文造情”等等,没有具体的文体要求。现行高中教材,各地使用的版本不同,但一般不再以“文体”来组织单元,而是以人文专题的形式(一个专题一个主题)组元。高考作文的要求,现在一般也是“文体不限”。从这些变化来看,不能不说新课标、教材与高考都有“淡化文体”的倾向。
可是从本地和笔者所了解的一些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的教师还是在用“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这样的分类在教学生写作,学生还是在学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我连续几年参加省高考作文的阅卷工作,我们还是在用传统意义上的“记叙文、议论文”的标准评价考生作文,给他们打分,“写什么要像什么”还是一个重要的评分依据。报刊上、网络上“淡化文体不是不要文体”的呼声也很高。也就是说,尽管传统的“文体四分”有它的局限性,概念上有很多交叉混乱的现象,但因为旧教材广泛而长久的使用,“文体四分”的教学体系得到最大限度的认可,已成了语文教育界学术交流、教学交流一套难以回避的公用语言,一时间要教师学生改旧换新,不现实。再说新课标也只是在“必修课程”中提出“三类文本”的新说法,在写作这一块并没有新的作文训练的文体分类,教师手头没有新的很权威的作文教学课程教材,所以基本上还是按照旧的作文教学模式在工作。或者说,不少教师也意识到要改良,要变化,可是原来体系的惯性还在有力地运转,教师们显得很无奈与困惑。
要特别提一下的是,高考的“指挥棒”还有着很大的“魔力”。虽说高考作文要求是“文体不限”,但高考作文仍以写记叙文、议论文为正宗。因此,高中作文平时训练基本以这两种文体为主,至于教材中列出的诗歌、课本剧、人物评传、读史随笔、书信、演讲稿、消息或通讯等,只是蜻蜓点水,让学生看一看,有的根本不去“实践”,以致学生到高二也不知演讲辞的写法和演讲的具体要求。
鉴于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在大的方面,首先要完善作文教学课程,要根据写作的特点与规律,根据高中生的心智水平、兴趣取向,明确课程目标、内容,编写权威、精美的课程教材。
在2010年上海市及华东六省第三届写作教学峰会上,上海师大吴忠豪教授指出:作文教学问题更主要存在于课程层面上。诸如课程形态设计不合理,课程内容不成体系,课程重点取向不当等;没有课程,甚至没有“课程”意识,作文教学的方向和路线模糊,教学过程混乱无序,教学效果难以实现,也从根本上消解着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热情。①吴教授的观点是符合现在的作文教学实际的,可以说抓住了问题的要害。事实正是这样,旧的体系没有淡出,还显得有较强的生命力,新的体系又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教师确实有无所适从的感觉,现在就好像处于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
是的,新教材中是包含了作文训练,分了不少写作的“知识点”,但使用过程中问题不少,主要表现就是吴忠豪教授提出的几点。大部分新课标教材在袭用旧有分类框架情况下,关于作文知识的解说与指导大都换汤不换药。旧有分类框架的弊端已经太过明显,需要构建新的教学文体分类体系来取而代之。②
客观地说,江苏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写作”部分的编写还是走在前面的,它打破了传统教材一般以文体或以写作知识为序的体例,依托专题,凸现出人文性、整合性、选择性的显著特点。但其淡化“系统化”、淡化文体形式的倾向,也带来新的问题,其编写理念和结构体系的更新能否从根本上改变以往中学写作教学的窘况,在不到三个学期的时间里,如何通过写作训练有效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还有待论证。
下面我还是从文体分类这个角度作一番阐述。上文谈到新课程的“文体三分”,主要是作为针对阅读教学中旧分类的缺陷而提出的新分类,这个分类在作文教学中是不适用的,可作文教学一定是有体式的教学,淡化文体绝对不是不要文体。这样就存在两对矛盾,一是作文教学旧的文体分类需要重新审视与新的文体分类尚没有明确之间的矛盾,二是新课标、语文教材、高考作文都有明显的淡化文体的趋向与实际的写作、作文评价又需要文体规范和一定的标准之间的矛盾。
有人可能要说,在文体分类上纠缠不清有意义吗?如果这样看,说得不好听一点,那就有点得过且过的意味了,是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们以学游泳打个比方,任何人学的肯定是某一类具体的游泳,任何教练教的也是某一类具体的游泳,如蛙泳、蝶泳,但如果教的是一种笼统的游泳,学的人必然云里雾里,不能说一点也没学会,至少效率不会太高,而且学到的可能就是既不是蝶泳也不是蛙泳的“四不像”。
现在的教材大都不再笼统地讲解记叙文、议论文等文体的特征了,就好比游泳教练不是在教笼统的游泳一样;那现行教材中指导学生写作的专题如“写人要凸显个性”、“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等等,是不是就是在教“某一类具体的游泳”了呢?又不是!虽然比起教笼统的文体特征有进步,但这些专题只是“某一类游泳的分解动作”,而且是分散着的。现在的情况是,把这些“分解动作”整合起来,学生对某一种文体的写作依旧是模糊的,甚至更加模糊。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为例,其“写作”部分的编排共四点:燃烧我们的激情;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夹叙夹议,枝繁叶茂;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这四点编排无序且不谈,这些“分解动作”归属于哪种文体都很难说,就遑论学生有什么清晰的文体意识了。
概括地说,在新教材使用的过程中,我们既感到教材在作文部分的编写有它的新意,有它的进步性,又同时感到还有很多的遗憾与不足,有的问题还很严重。
高明的语文教师可以不要统一的作文课程教材,他们甚至可以自编教材,把学生的作文教好。可平心而论,这样的教师毕竟是少数,要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真正让“表达与交流”上一个台阶,教学主管部门和专家学者应该给力,建立和完善中学作文教学的新体系,编制有普适性的作文教学新教材,建立专门的作文教学新的检测评价机制,从而让作文教学走向秩序井然、步步递升的良性发展轨道。
这些年,语文教学界也诞生了不少有影响的作文教学流派,但有的训练体系只重于对表达技法的传授,而不注意对作文本身内部规律的研究,不完全符合写作过程的基本规律;有的训练体系缺少坚实的理论基础;有的研究成果不能转化成现实的作文教学实践。加之高考的威力很大,还是左右平时作文教学的杠杆,师生急功好利的做法还在大张旗鼓地进行。因此我们期待语文界高度重视,大力推进高中作文教学的课程改革。
总之,现在语文教学重阅读轻作文的现象很普遍,作文教学无序、低效的问题比较突出。要扭转这个局面,应该也必须大力建立全新的作文教学课程。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比较浩大的工程,它涉及高中生写作的基本定位,涉及文学与文章的分野与结合,涉及日常作文教学的诸多方面。但如果我们高度重视,用改革阅读教学课程的精神和干劲来改革作文教学课程,而不是依附在阅读教学改革的后面仅在旧的体系基础上做小的“手术”,那作文教学焕发生机充满活力,还是指日可待的。
注释:
①《第三届上海市及华东六省写作教学峰会综述》,《语文学习》2011年第2期。
②胡根林《百年语文“教学文体”分类的审视与反思》,《中学语文·教师版》2008年第7期。
(作者单位:兴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