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张铁路开往春天的列车

来源 :民生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huaqiu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源源妫水河的老图腾、静静官厅湖的新地标,彩虹飞架、巨龙飞驰,新老京张路在这里历史性地完成了“天佑精神”百年传承与完美演绎。京张铁路与京张高铁,奇迹般地在青龙桥车站理空间上完成了中国铁路由“人”变“大”,从追赶到超越的精神涅槃与升华……
  随着2021年1月20日新列车运行图的实施,从呼和浩特始发经怀安站折返途经山西大同、太原、河北石家庄,终到山东济南,又一条从草原连中原到海边的高铁列车新通途即将开行。
  如果说,当年詹天佑先生在青龙桥车站设计“人”字型线路,是受工程技术条件限制不得已而为之。那么,110年后京张、大张、呼张惊艳组合成的“人”字型高铁新通途,则无疑就是中国铁路进入新时代的“大写意”,描绘在神州大地上的“工笔画”。
  汽笛悠扬、车轮铿锵,古老东方民族的复兴脚步正在不断加速与提速,讲述并续写着属于新时代更新更好更美春天的故事。
《春天的列车》穿越花海,运行在S2線原京张铁路上的被誉为“开往春天的列车。
当年在京张铁路线上,穿越人字型线路的列车。
穿越百年青龙桥站。
京张、大张、呼张惊艳组合成的“人”字型高铁新通途,实现高铁“走西口”的神来之笔。
“彩虹飞渡”实现新老京张线同台演绎的跨官厅湖特大桥。
其他文献
2017年出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1]在五大学科核心素养中,作为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综合体现的“历史解释”尤为抽象与复杂。因此,笔者试图借助《一国两制》一课,对“历史解释”进行深入的理論研究与教学尝试。  一、历史解释是什么?——真相、能力  历史哲学领域对“历史解释”的争论从未停止。早在上世纪初,发生了“历史解释本身能否可能”的争论:1935
史料教学是一种最能凸现历史学科个性的教学方式。但是,当前史料教学存在着一些误区,譬如:以对教材内容“变相复述”为特征的“注解式”史料教学,以穿插主观性习题为特征的“习题式”史料教学,以引述大容量史料为特征的“冗长式”史料教学,等等,这些史料教学有悖史料教学的本义。  笔者认为,史料教学的基本特征是:“论从史出”的学科意识贯穿历史教学的整个过程(但并不意味着每个环节都需运用大量史料);围绕主题,精选
2012年初,2011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颁布,2017年9月部编七年级上册历史教科书全面推开。为了推动一线教师对部编教科书问题探讨,2018年我刊开辟了“部编教科书研究”专栏。一年来,我们持续发表了30多篇相关文章,对部编教科书编写结构、内容选取、内容表述、图片选取,以及课堂教学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我们也在教学观摩与交流中,与一线老师们研讨、与职前教师讨论,探讨如何将2011版初中课程
“生活在山青、水美、天蓝的环境下,这是千百年来韩城人的梦想,今天成了现实。”陕西韩城市民陈女士在网帖上留下这样一段话。  对于熟悉韩城的人来说,钢铁之城、煤炭之城是一直以来贴在这座并不大的城市身上的标签。作为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角之一,作为陕西省最大钢铁企业所在地,无论是大气污染防治,抑或对于母亲河黄河的水污染治理,韩城这些年压力一直很大。  转折出现在2017年和2018年,陕西省环保督察和
在交通运输史上,寻找高效、省力的交通工具一直是人們追求的目标。汽车的发明,就是人们对机械化交通工具渴求而不懈探索的结果。早期的“汽车”只能使用蒸汽引擎,这是当时能够获得的唯一动力来源。直到19世纪末,德国的两位工程师卡尔·本茨(1844-1929)和戈特利普·戴姆勒(1846-1900)意识到汽油发动机作为汽车动力来源的巨大潜力,由此开创了汽车发明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早在1878年,本茨便制造出
历史教材不仅是课程标准的体现与细化,也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第一手资料。2010年以来历史教育界对教材的研究所在多有,资料较为丰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对部分较为优秀的期刊论文进行转载,数量不多,但研究范围较广且富有代表性。统观2010至2017年转载的文章,对历史教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教材的编写与教材的使用。随着2017年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初中部编教材的使用,教育界更是掀起了一股讨论的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不可或缺。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是历史学科的本质体现,也是在特定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1]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解释。在把握历史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方面,“时空观念
高考考什么?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刚撰文指出,高考的四层考查目标为“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1]。本文拟就历史学科在高三复习备考中如何落实“必备知识”这一考查目标谈谈粗浅看法。  “必备知识”指学生长期学习的知识储备中的基础性、通用性知识,是学生今后进入大学学习以及终身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具体到历史学科而言,哪些知识是“必备知识”?从考试测量的要求看,至少包括历史学科考试大纲规定
一、起源  在不久前的全区统一测试中,遇到一道有关“筷子文化”的题。题目如下:  据《史记·微子世家》载:“纣始有象箸”,这是目前发现关于筷子最早的文献记载。中国筷子是讲道理的,一双筷子代表了阴阳两和、合二为一,筷子应用的手指分为三部分,对应中国文化的“三才”即天、地、人。根据材料可知  A.中国的筷子文化最早应可以追溯到商朝末年  B.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筷子是采用象牙为材质  C.筷子蕴含的文化
历史解释有两大要义:探求因果和阐释意义。自高中历史新课标颁布以来,学界探讨历史解释素养的文章可谓是汗牛充栋,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丰富了人们对历史解释素养的认识。美中不足的是,这些文章探讨的主要是因果关系,阐释意义的文章较为少见。这就好比鸟少一翼,车缺一轮。为此,本文拟择一案例,解剖麻雀,进而探讨阐释历史意义的策略,以求教于方家。  本文选择的案例是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记载的陈尧咨与卖油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