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远县是江西省唯一、全国少有的没有国道、没有高速公路、没有铁路也没有水路的国定贫困县。版石镇地处安远县北部安信线、版佑线的交汇口,2003年还是一个集镇面积0.5平方公里、人口2400人、财税收入180万元的“穷乡僻壤”,随着新农村建设的纵深推进和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如今已成为全县北部九个乡镇的工业、商贸、文化中心,镇区面积达到3.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万、工业产值4亿多元、财税收入6000万元、人均绿地12平方米、城镇化率41.9%,被列为江西省小城镇重点管理镇和赣州市小城镇建设示范镇。
近年来,版石镇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始终按照“三个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规模集小)推动“三化进程”(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思路,大胆创新操作方式和运作模式,积极稳妥地推进以“中心镇建设为主”的城镇化进程。
超前规划定形 突出特色定位
规划是建设的灵魂。版石镇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先后投入200余万元资金,高标准、高起点地编制布局合理、具有特色、适应市场经济的城镇体系规划,合理确定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做到先规划后建设。一是注重城镇总体规划,按照打造安远北部几个乡镇的经济、商贸、物流、文化“四大中心”的定位,进行了系统地修编,修编后的集镇中心区规划面积达8平方公里,可容纳8—10万人。二是注重各功能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先后完成了“二城、四市场”的详规编制,即版石商贸城、文化娱乐城、农贸市场、成衣市场、建材市场、小商品市场,使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80%,形成了完善的规划体系。三是注重镇域中心村、社区中心村的规划。通过聘请赣州市环境工程学院的专家为中心村建设编制详规,现已建成3个镇域中心村和12个社区中心村。在建设理念上,版石镇充分利用毗邻工业园区的优势,坚持“工业带动型”的发展道路,把集镇定位为工业同区的配套服务平台,完善中心镇区功能,努力把其建没成为乡村经济的中心、商品集散的中心、科技教育的中心和政治文化的中心。
群众主体操盘 五老理事破难
版石镇选择符合当地实际的“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理事会运作”的中心乡镇建设模式,引导版石圩镇“五老”(老党员、老十部、老模范、老工人、老教师)人员组成“版石镇圩镇建设理事会”,让理事会牵头组织处理中心镇建设的符种事务,并积极鼓励群众参与中心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一是事关居民生产中活的重大决策让群众参与。对于小城镇建设中诸如规划的编制、规章的起草、重大工程建设、重大活动的策划等,都要通过电视宣传、张贴通告等形式向群众公开,让群众参与,做到广开言路、集思广益。二是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由群众参与。一方面积极引导群众加大投入建设好房屋,搞好沟渠管道,装修好临街门面,布置好灯饰;引导每个家庭搞好门前步行道、庭院绿化、阳台美化等。另一方面,为解决圩镇公益事业投入不足情况,由理事会牵头组织人员向全镇及外出务工人员开展募捐、从2005年起至今,理事会共募捐圩镇改造资金200多万元。三是圩镇卫生管理靠群众参与,让人民群众把政府在城市管理中“不好管、管不好”的事情管好管到位。
移用城市理念 集聚建设资金
在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政府注资的同时,积极开腱市场化运作,探索建立多元化、多形式、多渠道的投资机制。一是以地生资,对规划区内的土地实行“一级垄断、二级开放、总量控制”,采取有偿使用、分类供应等方式,盘活闲置土地,以地生财同时,探索以土地转换、使用权有偿转让等方式从民间融资,调动个人及外资参与小城镇建设的积极性。二是政策引资。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鼓励农民带资进城、兴办项目、建设城镇,鼓励他们领办、创办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广开资金渠道三是激活民资。对公用设施经营权、城镇道路冠名权和广告经营权等实行转让拍卖,鼓励和吸引个私企业参与投资建设城镇的公用设施。四是向上争资。对收益可观、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的优势项目,加强编制申报,加大运作力度,争取金融部门对城镇建设的信贷投入。
兴业带动建城 成就事业留人
当目前影响小城镇建设进程的重要原因是城镇产业发展不完善、不配套,难以满足农村劳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需要。版石镇坚持以建城兴业、以兴业带动建城,增强城市就业吸纳能力,切实解决中心镇劳动力就业创业难题。一是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最有效途径。版石镇依托“两城、四市场”,通过优化服务环境,制定优惠政策,拓展融资渠道,破除行业垄断,吸引40多家工业企业落户,集聚各地商户880户,催生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民营经济创造商机、为农民进城创造就业岗位。二是大力发展工业。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工业同区为平台,加大主攻工业力度,做强做大工业经济。随着转移人口的激增和全民创业意识的增强,我县在版石镇规划建设面积达10018亩的工业园小区,重点发展引进一批制衣、电子等劳动密集型或制造加工型企。三是大力发展劳动力产业和社区服务业。服务业既是劳动容量大的产业,也是农民容易进入的行业。在推进中心镇建设过程中,逐步加强物业管理,积极推行弹性大、灵活性强的社区服务项目。
创新治理机制 方便农民进城
因中心城镇处于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其居民大部分来自于农利,所以在城镇建设目标上,致力于建设“属于农民”的城镇。切实围绕农民的生产、生活、生态需求,创新城镇治理机制,让农民能“进得去、住得稳”,切实解决好“高标准”与“平民化”的矛盾。一是改进村居设置模式。将圩镇所在村和圩镇居委会进行合并整合,推进村改居。在镇居委会积极推行以“一区两会三中心”(组建农村村落社区,社区设立理事会、监事会,理事会下没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和谐社区服务中心、公共资源管理中心)为主要框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治理新机制,加强对城区居民的管理,实现了社区服务管理由“低效型”向“高效型”转变。二是建立农民服务中心。投入100多万元建设了农民服务大楼,内设土地流转、社会保障、农田水利、民政公安、农技推广等12个服务中心窗口,实行统一办公和一条龙服务,切实解决农民进城办事难的问题。三是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充分发挥镇农民服务中心及农民培训机构的作用,及时发布职业介绍信息,推进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四是建立城镇环卫管理机制,~方面,成立了一支由5人组成的城管中队,制定了《圩镇管理办法》,配备了清洁车,核定了工作经费,做到有人管事、有章管事、有钱办事,实现了圩镇管理的常态化。特别是通过县物价部门审批,核准了各类住户、工商户的卫生费和户外广告收费标准,做到专款专用,今年起可实现在环境卫生管理领域镇政府财务的“零负担”。另一方面,通过整合镇村和所在单位的力量,定期组织工商、城管、公安、文化、卫生、离退办以及全镇人员开展圩镇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增强其创建文明城镇、争做文明市民的意识。
完善利民政策 力促快速发展
坚持“进得城、留得住、富得起”的原则,完善配套政策,为进入城镇农民的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一是完善户籍管理政策。为逐步消除农民进城镇的隐性限制,降低农民进城镇的门槛,放开农民进城镇落户的限制,逐步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事业划分农业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管理制度,从而实现城乡户籍管理一体化。二是完善土地使用政策。以稳定农村现行土地政策为前提,妥善处理农民离土进城镇与稳定土地承包政策的关系,解决好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问题。大力推广合伙经营、土地入股等形式,引导土地向规模农业、种田能手集中,逐步割断农民与土地的“脐带”。2008年至今,全镇分别流转了300亩药材基地、2500亩能源林基地和200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其中现代农业示范园直接培育转移农业工人150人。三是完善文化教育与社会保障政策,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与城镇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业。建成占地5000平方米的人民文化广场和1420平方米的文化站综合楼;成立全省首家城镇“楹联协会”,人文底蕴逐渐浓厚。在搞好规划的基础上,先后对镇政府、中心小学、农贸市场、敬老院等四个单位实施了整体搬迁。
责任编辑:李志敏
近年来,版石镇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始终按照“三个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规模集小)推动“三化进程”(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思路,大胆创新操作方式和运作模式,积极稳妥地推进以“中心镇建设为主”的城镇化进程。
超前规划定形 突出特色定位
规划是建设的灵魂。版石镇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先后投入200余万元资金,高标准、高起点地编制布局合理、具有特色、适应市场经济的城镇体系规划,合理确定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做到先规划后建设。一是注重城镇总体规划,按照打造安远北部几个乡镇的经济、商贸、物流、文化“四大中心”的定位,进行了系统地修编,修编后的集镇中心区规划面积达8平方公里,可容纳8—10万人。二是注重各功能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先后完成了“二城、四市场”的详规编制,即版石商贸城、文化娱乐城、农贸市场、成衣市场、建材市场、小商品市场,使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80%,形成了完善的规划体系。三是注重镇域中心村、社区中心村的规划。通过聘请赣州市环境工程学院的专家为中心村建设编制详规,现已建成3个镇域中心村和12个社区中心村。在建设理念上,版石镇充分利用毗邻工业园区的优势,坚持“工业带动型”的发展道路,把集镇定位为工业同区的配套服务平台,完善中心镇区功能,努力把其建没成为乡村经济的中心、商品集散的中心、科技教育的中心和政治文化的中心。
群众主体操盘 五老理事破难
版石镇选择符合当地实际的“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理事会运作”的中心乡镇建设模式,引导版石圩镇“五老”(老党员、老十部、老模范、老工人、老教师)人员组成“版石镇圩镇建设理事会”,让理事会牵头组织处理中心镇建设的符种事务,并积极鼓励群众参与中心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一是事关居民生产中活的重大决策让群众参与。对于小城镇建设中诸如规划的编制、规章的起草、重大工程建设、重大活动的策划等,都要通过电视宣传、张贴通告等形式向群众公开,让群众参与,做到广开言路、集思广益。二是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由群众参与。一方面积极引导群众加大投入建设好房屋,搞好沟渠管道,装修好临街门面,布置好灯饰;引导每个家庭搞好门前步行道、庭院绿化、阳台美化等。另一方面,为解决圩镇公益事业投入不足情况,由理事会牵头组织人员向全镇及外出务工人员开展募捐、从2005年起至今,理事会共募捐圩镇改造资金200多万元。三是圩镇卫生管理靠群众参与,让人民群众把政府在城市管理中“不好管、管不好”的事情管好管到位。
移用城市理念 集聚建设资金
在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政府注资的同时,积极开腱市场化运作,探索建立多元化、多形式、多渠道的投资机制。一是以地生资,对规划区内的土地实行“一级垄断、二级开放、总量控制”,采取有偿使用、分类供应等方式,盘活闲置土地,以地生财同时,探索以土地转换、使用权有偿转让等方式从民间融资,调动个人及外资参与小城镇建设的积极性。二是政策引资。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鼓励农民带资进城、兴办项目、建设城镇,鼓励他们领办、创办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广开资金渠道三是激活民资。对公用设施经营权、城镇道路冠名权和广告经营权等实行转让拍卖,鼓励和吸引个私企业参与投资建设城镇的公用设施。四是向上争资。对收益可观、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的优势项目,加强编制申报,加大运作力度,争取金融部门对城镇建设的信贷投入。
兴业带动建城 成就事业留人
当目前影响小城镇建设进程的重要原因是城镇产业发展不完善、不配套,难以满足农村劳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需要。版石镇坚持以建城兴业、以兴业带动建城,增强城市就业吸纳能力,切实解决中心镇劳动力就业创业难题。一是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最有效途径。版石镇依托“两城、四市场”,通过优化服务环境,制定优惠政策,拓展融资渠道,破除行业垄断,吸引40多家工业企业落户,集聚各地商户880户,催生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民营经济创造商机、为农民进城创造就业岗位。二是大力发展工业。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工业同区为平台,加大主攻工业力度,做强做大工业经济。随着转移人口的激增和全民创业意识的增强,我县在版石镇规划建设面积达10018亩的工业园小区,重点发展引进一批制衣、电子等劳动密集型或制造加工型企。三是大力发展劳动力产业和社区服务业。服务业既是劳动容量大的产业,也是农民容易进入的行业。在推进中心镇建设过程中,逐步加强物业管理,积极推行弹性大、灵活性强的社区服务项目。
创新治理机制 方便农民进城
因中心城镇处于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其居民大部分来自于农利,所以在城镇建设目标上,致力于建设“属于农民”的城镇。切实围绕农民的生产、生活、生态需求,创新城镇治理机制,让农民能“进得去、住得稳”,切实解决好“高标准”与“平民化”的矛盾。一是改进村居设置模式。将圩镇所在村和圩镇居委会进行合并整合,推进村改居。在镇居委会积极推行以“一区两会三中心”(组建农村村落社区,社区设立理事会、监事会,理事会下没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和谐社区服务中心、公共资源管理中心)为主要框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治理新机制,加强对城区居民的管理,实现了社区服务管理由“低效型”向“高效型”转变。二是建立农民服务中心。投入100多万元建设了农民服务大楼,内设土地流转、社会保障、农田水利、民政公安、农技推广等12个服务中心窗口,实行统一办公和一条龙服务,切实解决农民进城办事难的问题。三是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充分发挥镇农民服务中心及农民培训机构的作用,及时发布职业介绍信息,推进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四是建立城镇环卫管理机制,~方面,成立了一支由5人组成的城管中队,制定了《圩镇管理办法》,配备了清洁车,核定了工作经费,做到有人管事、有章管事、有钱办事,实现了圩镇管理的常态化。特别是通过县物价部门审批,核准了各类住户、工商户的卫生费和户外广告收费标准,做到专款专用,今年起可实现在环境卫生管理领域镇政府财务的“零负担”。另一方面,通过整合镇村和所在单位的力量,定期组织工商、城管、公安、文化、卫生、离退办以及全镇人员开展圩镇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增强其创建文明城镇、争做文明市民的意识。
完善利民政策 力促快速发展
坚持“进得城、留得住、富得起”的原则,完善配套政策,为进入城镇农民的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一是完善户籍管理政策。为逐步消除农民进城镇的隐性限制,降低农民进城镇的门槛,放开农民进城镇落户的限制,逐步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事业划分农业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管理制度,从而实现城乡户籍管理一体化。二是完善土地使用政策。以稳定农村现行土地政策为前提,妥善处理农民离土进城镇与稳定土地承包政策的关系,解决好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问题。大力推广合伙经营、土地入股等形式,引导土地向规模农业、种田能手集中,逐步割断农民与土地的“脐带”。2008年至今,全镇分别流转了300亩药材基地、2500亩能源林基地和200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其中现代农业示范园直接培育转移农业工人150人。三是完善文化教育与社会保障政策,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与城镇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业。建成占地5000平方米的人民文化广场和1420平方米的文化站综合楼;成立全省首家城镇“楹联协会”,人文底蕴逐渐浓厚。在搞好规划的基础上,先后对镇政府、中心小学、农贸市场、敬老院等四个单位实施了整体搬迁。
责任编辑:李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