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胸有佳肴盛万种,冷暖由他若等闲
面对苦难的挑战、死亡的威胁,农妇白茹云不慌不忙,无畏无惧,把日子过成了诗。她坚信,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
1977年,白茹云出生于河南省南和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她16岁时,8岁的弟弟脑子里长了一个瘤。疼痛发作的时候,弟弟就使劲打自己的头。她只能抓住弟弟的手,不让他打。弟弟哭闹,为了转移弟弟的注意力,她就给他背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茹云一边哭一边背,弟弟安静下来。弟弟再哭再打头,她就再背。她有时带着弟弟去山上放羊,弟弟看着羊,她就沉浸在那些诗词的诗情画意里。许多次,等她从诗词中抬起头来,弟弟和羊都不见了,只有远处的残阳孤零零地悬在天边。生活的苦难没能磨灭白茹云的诗心,在一个冬天的傍晚,她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下了一句诗:“人生虽然已是冬天,但是我喜欢这样与众不同的时辰。”
白茹云后来到北京做保姆,再后来回乡结婚生子,去村里一家木材厂锯木材,像许许多多农村姑娘一样,白茹云过着春种秋收的农家日子。
2011年3月,白茹云感到鼻子不舒服,之后辗转多地检查,从县里到市里再到省里,最后在北京得到了确诊结果——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那年的夏天,北京异常地热,白茹云拿着诊断书,浑身冰冷地走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她想,36岁的生命,太年轻了,她就与世界上最可怕的癌症结缘,自己还会有未来吗?
白茹云开始在河北省第四医院化疗,每个月一次,每次10天。为了省钱,她早上5点就起床,步行1个小时到乡里,坐上去县城的班车。到县城换乘到市里的班车,再换车到邢台火车站乘坐到石家庄的火车。6个小时,她才能赶到石家庄医院。其实,村里有一辆大巴车直达石家庄,只要两个多小时,但车票是45元,白茹云一站一站地倒车可以省下24元钱。
钱都用来交医药费,白茹云住院期间就吃从家里背来的挂面。每天,她把鸡蛋放到开水里反复烫两次,再配上开水煮过的清水挂面,滴点香油,就是她的三餐。
有一天下午,不用輸液,白茹云去医院周围转了转,在一个书摊上,她看到了《诗词名句鉴赏辞典》。“女儿上初中,我想给她买回去学习,回到医院,我就躺在病床上翻看,这一看便一发不可收,对古诗词的热爱被重新激活了。”
病房里的病友来来去去,生离死别的哭声让她难以入睡,每当此时,她就拿起那本书,走到住院部的天井小院,就着路灯读诗。“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既然我的生命中有此一劫,那只能积极面对。”在许多个夜晚,她和古代的大师们对话,读着读着,夜就会沉沉睡去。白茹云仿佛忘记了病痛,她发现,自己在读诗时,病痛的自己不会被这个城市泄露出去,她像手纹一样被手掌隐藏起来,不再担忧自己的未来。
不去医院的日子里,白茹云在柴米油盐的间隙里,一头扎进古诗词中,体会着人生的喜怒哀乐,从中汲取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大量营养。杜甫的诗句“多病所需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让她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让她确定了积极的人生态度。
2016年,朋友邀约白茹云参加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因为经济的原因,她犹豫了很久。后来《中国诗词大会》导演告诉她,栏目组管吃住,还可以报销高铁车票,她便报了名。
朋友们得知白茹云要去北京参赛,劝她多带点钱,买几件漂亮衣服。但白茹云只把女儿淘汰的旧书包缝了缝,装了几件贴身衣服和100元现金。按照她最初的设想,去参赛也就是见见诗友,参与一下就好。可是上了台就有好胜心的白茹云从百人团一路打到了擂台上。
每个选手参赛前都要录制一段VCR介绍自己,但只有上了擂台的选手才会播出这一段。白茹云上了擂台,编导又找她要VCR,不好意思地说:“你开始交的我们没找到。”“人家肯定看我是农民,土了吧唧的,一定过不了关,上不了擂台,没保存。”白茹云说。
2017年2月7日,在《中国诗词大会》决赛现场,白茹云身穿从乡里花了40元钱购买的棉衣,用略带沙哑的嗓音介绍自己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叫白茹云,来自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郝桥乡的一个小村子……”
攻擂比赛中,白茹云全程非常淡定地答题,不骄不躁,一笔一划。9道题全部答对获得285分后也不欢呼雀跃,十分从容。最后,白茹云以微小的差距败给了姜闻页,她微笑着和众人告别:“生病的人不要太灰心,我们活着就好,活一天,就高兴一天!”
白茹云成了“网红”,蜂拥而来的媒体挤满了她家简陋的院子。“胸有佳肴盛万种,心头酸辣味千般。人间捧腹俱欢笑,冷暖由他若等闲。” 只有在夜晚来临时,“网红”白茹云才在她独自写下的诗里,记录诗人白茹云的细腻与感性。
荣誉接踵而来:南和县和邢台市妇联分别给白茹云家颁发了《最美家庭》称号。对于这份荣誉,白茹云自谦说:“我有何德何能,被选为这样的家庭?但既然选上了,就不辜负这个称号。希望培养孩子的书香之气,高雅之风;希望我的家庭成为书香家庭。就像王勃《滕王阁序》 里的‘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有人问白茹云成名后的感受,她答:“我一直不喜欢别人把我当作‘命不久矣’的绝症患者,输赢、生死,我每天都在抵抗,既不欣喜,也不抱怨。既然没能躲得开生活的修炼,那么我就要在诗词的世界里找到生活的真谛和最美的自己。”
(编辑/杨逸)
面对苦难的挑战、死亡的威胁,农妇白茹云不慌不忙,无畏无惧,把日子过成了诗。她坚信,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
1977年,白茹云出生于河南省南和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她16岁时,8岁的弟弟脑子里长了一个瘤。疼痛发作的时候,弟弟就使劲打自己的头。她只能抓住弟弟的手,不让他打。弟弟哭闹,为了转移弟弟的注意力,她就给他背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茹云一边哭一边背,弟弟安静下来。弟弟再哭再打头,她就再背。她有时带着弟弟去山上放羊,弟弟看着羊,她就沉浸在那些诗词的诗情画意里。许多次,等她从诗词中抬起头来,弟弟和羊都不见了,只有远处的残阳孤零零地悬在天边。生活的苦难没能磨灭白茹云的诗心,在一个冬天的傍晚,她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下了一句诗:“人生虽然已是冬天,但是我喜欢这样与众不同的时辰。”
白茹云后来到北京做保姆,再后来回乡结婚生子,去村里一家木材厂锯木材,像许许多多农村姑娘一样,白茹云过着春种秋收的农家日子。
2011年3月,白茹云感到鼻子不舒服,之后辗转多地检查,从县里到市里再到省里,最后在北京得到了确诊结果——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那年的夏天,北京异常地热,白茹云拿着诊断书,浑身冰冷地走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她想,36岁的生命,太年轻了,她就与世界上最可怕的癌症结缘,自己还会有未来吗?
白茹云开始在河北省第四医院化疗,每个月一次,每次10天。为了省钱,她早上5点就起床,步行1个小时到乡里,坐上去县城的班车。到县城换乘到市里的班车,再换车到邢台火车站乘坐到石家庄的火车。6个小时,她才能赶到石家庄医院。其实,村里有一辆大巴车直达石家庄,只要两个多小时,但车票是45元,白茹云一站一站地倒车可以省下24元钱。
钱都用来交医药费,白茹云住院期间就吃从家里背来的挂面。每天,她把鸡蛋放到开水里反复烫两次,再配上开水煮过的清水挂面,滴点香油,就是她的三餐。
有一天下午,不用輸液,白茹云去医院周围转了转,在一个书摊上,她看到了《诗词名句鉴赏辞典》。“女儿上初中,我想给她买回去学习,回到医院,我就躺在病床上翻看,这一看便一发不可收,对古诗词的热爱被重新激活了。”
病房里的病友来来去去,生离死别的哭声让她难以入睡,每当此时,她就拿起那本书,走到住院部的天井小院,就着路灯读诗。“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既然我的生命中有此一劫,那只能积极面对。”在许多个夜晚,她和古代的大师们对话,读着读着,夜就会沉沉睡去。白茹云仿佛忘记了病痛,她发现,自己在读诗时,病痛的自己不会被这个城市泄露出去,她像手纹一样被手掌隐藏起来,不再担忧自己的未来。
不去医院的日子里,白茹云在柴米油盐的间隙里,一头扎进古诗词中,体会着人生的喜怒哀乐,从中汲取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大量营养。杜甫的诗句“多病所需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让她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让她确定了积极的人生态度。
2016年,朋友邀约白茹云参加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因为经济的原因,她犹豫了很久。后来《中国诗词大会》导演告诉她,栏目组管吃住,还可以报销高铁车票,她便报了名。
朋友们得知白茹云要去北京参赛,劝她多带点钱,买几件漂亮衣服。但白茹云只把女儿淘汰的旧书包缝了缝,装了几件贴身衣服和100元现金。按照她最初的设想,去参赛也就是见见诗友,参与一下就好。可是上了台就有好胜心的白茹云从百人团一路打到了擂台上。
每个选手参赛前都要录制一段VCR介绍自己,但只有上了擂台的选手才会播出这一段。白茹云上了擂台,编导又找她要VCR,不好意思地说:“你开始交的我们没找到。”“人家肯定看我是农民,土了吧唧的,一定过不了关,上不了擂台,没保存。”白茹云说。
2017年2月7日,在《中国诗词大会》决赛现场,白茹云身穿从乡里花了40元钱购买的棉衣,用略带沙哑的嗓音介绍自己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叫白茹云,来自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郝桥乡的一个小村子……”
攻擂比赛中,白茹云全程非常淡定地答题,不骄不躁,一笔一划。9道题全部答对获得285分后也不欢呼雀跃,十分从容。最后,白茹云以微小的差距败给了姜闻页,她微笑着和众人告别:“生病的人不要太灰心,我们活着就好,活一天,就高兴一天!”
白茹云成了“网红”,蜂拥而来的媒体挤满了她家简陋的院子。“胸有佳肴盛万种,心头酸辣味千般。人间捧腹俱欢笑,冷暖由他若等闲。” 只有在夜晚来临时,“网红”白茹云才在她独自写下的诗里,记录诗人白茹云的细腻与感性。
荣誉接踵而来:南和县和邢台市妇联分别给白茹云家颁发了《最美家庭》称号。对于这份荣誉,白茹云自谦说:“我有何德何能,被选为这样的家庭?但既然选上了,就不辜负这个称号。希望培养孩子的书香之气,高雅之风;希望我的家庭成为书香家庭。就像王勃《滕王阁序》 里的‘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有人问白茹云成名后的感受,她答:“我一直不喜欢别人把我当作‘命不久矣’的绝症患者,输赢、生死,我每天都在抵抗,既不欣喜,也不抱怨。既然没能躲得开生活的修炼,那么我就要在诗词的世界里找到生活的真谛和最美的自己。”
(编辑/杨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