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寻找治疗颈性眩晕的方法。方法:采用针刺双侧风池,针刺方向为对侧眼睛方向斜刺,一日一次,十次为一疗程。结果:临床治疗25例中,总治愈率92.0%。结论:通过针刺和药物的双重作用,对颈性眩晕有很好的疗效。
【关键词】 风池穴;穴位注射;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常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及学习。近年来该病出现青年化趋势,为了更好的解决患者的痛苦,寻找理想的治疗方法,近年来我院以穴位注射风池穴治疗此病,疗效比较满意,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5例均为2009年6月-2010年6月在我院的住院患者,男14例,女11例,年龄20至关70岁,平均32岁,病程3-5年。
1.2 诊断与标准 诊断依据参照《实用神经病学》制定,症状表现:所有患者均有阵发性或持续性眩晕,多于回头转颈,起床卧床,伸屈脖子等体位改变时发生,并常伴有颈项僵直或酸麻胀痛不适,部分患者伴有上肢麻木或恶心呕吐,站立不稳,甚至跌到等症状。
1.3 治疗方法 采用针刺双侧风池,针刺方向向对侧眼睛方向斜刺。一日一次,十次为一疗程。注意:操作时要小心谨慎,针尖始终在骨面上活动,针刺风池穴针尖向对侧眼球方向直刺一寸左右,针感不佳可稍缓缓提插,不需改变针刺方向。注意勿太深,以防误及延髓。
2 疗效观察
2.1疗效标准 痊愈:治疗后头晕及伴随症状消失,脑血流图查示椎-基底动脉供血恢复正常,随访1年无复发;显效:治疗后主症明显好转,偶有轻微症状,但不影响工作,椎-基底动脉血流明显改善;好转:治疗后主症好转,但有局部症状,椎-基底动脉血流有改善;无效:治疗后诸症状无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无改善。
2.2治疗结果
本组25例中,痊愈15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 92.0%。
3 讨论
颈性眩晕多由于长期伏案工作,头部过度旋转,颈椎过度前屈、前伸,枕后部肌群急慢性损伤,导致椎枕肌痉挛,筋膜挛缩,椎体滑移,压迫相邻的椎动脉产生症状或者是由于颈椎退变,椎体移位,钩椎关节增生等引起无菌性炎症刺激颈上交感神经而导致椎-基底动脉痉挛收缩,供血减少而发生眩晕。
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经穴,位置:在颞颥后发际陷居中,取穴法:在项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取穴,具有祛风解表,平肝熄风,清热明目,健脑通络之功。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
针刺此穴能使血管弹性增加,促进脑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病理反应,达到健脑通络止痛。川芎嗪注射液具有活血通络止痛功效,维生素 B12注射液能营养筋膜。因此,针刺治疗颈性眩晕,刺激病灶点,激发经气,疏通经络,充分发挥经穴对疾病与人体的综合效应,使痉挛的组织得以松懈,粘连的组织得以分离,局部的血液循环得以改善,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钟士元.脊柱相关疾病治疗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
[2]史玉泉.实用神经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4
[3]杨甲三.腧穴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3
[4]张秀芬.针刀治疗寰枢关节紊乱引起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7,l5.
【关键词】 风池穴;穴位注射;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常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及学习。近年来该病出现青年化趋势,为了更好的解决患者的痛苦,寻找理想的治疗方法,近年来我院以穴位注射风池穴治疗此病,疗效比较满意,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5例均为2009年6月-2010年6月在我院的住院患者,男14例,女11例,年龄20至关70岁,平均32岁,病程3-5年。
1.2 诊断与标准 诊断依据参照《实用神经病学》制定,症状表现:所有患者均有阵发性或持续性眩晕,多于回头转颈,起床卧床,伸屈脖子等体位改变时发生,并常伴有颈项僵直或酸麻胀痛不适,部分患者伴有上肢麻木或恶心呕吐,站立不稳,甚至跌到等症状。
1.3 治疗方法 采用针刺双侧风池,针刺方向向对侧眼睛方向斜刺。一日一次,十次为一疗程。注意:操作时要小心谨慎,针尖始终在骨面上活动,针刺风池穴针尖向对侧眼球方向直刺一寸左右,针感不佳可稍缓缓提插,不需改变针刺方向。注意勿太深,以防误及延髓。
2 疗效观察
2.1疗效标准 痊愈:治疗后头晕及伴随症状消失,脑血流图查示椎-基底动脉供血恢复正常,随访1年无复发;显效:治疗后主症明显好转,偶有轻微症状,但不影响工作,椎-基底动脉血流明显改善;好转:治疗后主症好转,但有局部症状,椎-基底动脉血流有改善;无效:治疗后诸症状无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无改善。
2.2治疗结果
本组25例中,痊愈15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 92.0%。
3 讨论
颈性眩晕多由于长期伏案工作,头部过度旋转,颈椎过度前屈、前伸,枕后部肌群急慢性损伤,导致椎枕肌痉挛,筋膜挛缩,椎体滑移,压迫相邻的椎动脉产生症状或者是由于颈椎退变,椎体移位,钩椎关节增生等引起无菌性炎症刺激颈上交感神经而导致椎-基底动脉痉挛收缩,供血减少而发生眩晕。
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经穴,位置:在颞颥后发际陷居中,取穴法:在项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取穴,具有祛风解表,平肝熄风,清热明目,健脑通络之功。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
针刺此穴能使血管弹性增加,促进脑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病理反应,达到健脑通络止痛。川芎嗪注射液具有活血通络止痛功效,维生素 B12注射液能营养筋膜。因此,针刺治疗颈性眩晕,刺激病灶点,激发经气,疏通经络,充分发挥经穴对疾病与人体的综合效应,使痉挛的组织得以松懈,粘连的组织得以分离,局部的血液循环得以改善,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钟士元.脊柱相关疾病治疗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
[2]史玉泉.实用神经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4
[3]杨甲三.腧穴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3
[4]张秀芬.针刀治疗寰枢关节紊乱引起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7,l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