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认知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fe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作为认知和语言的纽带,隐喻在词汇教学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将隐喻理论引入词汇教学中,是隐喻研究发展的必然,也是英语教学的需要。它能够充分解释英语词汇中的诸多语言表达习惯,深化学习研究者对具体话语中潜在概念的理解,帮助他们从一个已知领域通向一个新的认知领域。本文从英语基本范畴词的理解、词义的延伸、词义的文化内涵等几个方面详释认知隐喻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以揭示隐喻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隐喻认知理论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应用
  
  1.引言
  隐喻的研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统的隐喻研究将隐喻仅仅看作是一种语言现象,一种用于修饰话语的修辞现象。近年来,隐喻研究已从“将隐喻作为一种语言‘偏离现象’、‘寄生现象’过渡到将其作为人类不可或缺的认知工具进行多层次的考察和阐释”。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它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认知、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Hester,1967:35)。在许多师生看来,英语词汇量大,词义变化复杂,可遵循的规律较少,是语言学习中的难点之一。如何改进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方法,使学生准确、高效地习得英语词汇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急待解决的难题。
  2.隐喻认知理论
  古希腊的Aristotle最早对隐喻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他在On Rhetoric中将隐喻归为修辞学的范畴。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看作是一种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手段。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一种修辞手段,它还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就是从源模式(source model)到目标模式(target model)的映射。源域通常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中,和人们所熟悉的物质世界的事物、动作和事件有关。而目标域对人们来说则是抽象的、不熟悉的,远离了人们的物质世界的日常经验。Lakoff与Johnson在他们所著的将隐喻研究真正纳入认知语言学研究范畴的标志性著作Metaphors We Live By中指出,隐喻是基于身体经验的一种称为“隐喻概念体系”的本体思维方式,是人们认知、思维、语言甚至行为的基础。
  Lakoff与 Johnson将隐喻分为三种类型:方位隐喻、结构隐喻及实体隐喻。方位隐喻指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英语中的up—down,high—low,in—out,front—back,等等,本来是用于区分客观事物之间相对的空间方位,但这种区分常常被应用于抽象领域,表示人的情绪、身体状况、社会地位和事物的优劣、数量等。如“up”在“I am feeling up today.”中,隐喻为“happy”;而“low”在“That was a low trick.”一句中,则意为“bad”。
  结构隐喻表达的是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将描述某一抽象概念的词语用来描述另一概念。如在ARGUMENT IS WAR中,用于描述WAR的词语可以用于ARGUMENT这一概念领域。实体隐喻出现得最晚,在这类隐喻概念中,人们将由经验得来的抽象的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语言是隐喻性的,隐喻是人类拥有的最具语言生成力的力量,是词义发展的重要方式。因此将隐喻认知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3.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
  词汇教学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应该始终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然而,对于大多数中国大学生来说,英语词汇学习是很难攻克的堡垒。此外,大学和中学课堂英语教学的差异使得很多大学生的学习策略不得法。我国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对词汇教学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词汇教学的现状却是“费时低效”,即学生花了时间,记忆了大量的词汇,却仅停留在对词汇的浅层次理解和记忆上而不能有效运用。因此如何短时高效地帮助学生储存单词就成为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传统词汇教学通常是教师先教读音,然后讲解单词意义和用法;有的教师根据英语词汇的一些特征,如前、后缀,总结一些规律帮助学生记忆单词,但由于英语词汇较多,学生单凭读音、词义、前后缀等方法来学习还远远不够。而且在实际的口语、阅读和写作运用中,面对一个单词有众多的义项和搭配,学生往往显得束手无策。
  4.隐喻认知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每一种新的语言理论的出现都会伴随对其理论的应用。隐喻的认知本质及其功能体现其对于语言教学的积极指导作用:语言教师可利用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意义的变化发展过程,解释词汇意义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可利用概念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中各种不同形式的隐喻之间的系统性和相互关系。以下从英语词汇教学的几个方面体现当代认知隐喻理论在词汇学习中的应用及其指导意义。
  4.1隐喻认知理论应用于基本词汇意义教学
  从认知的观点来看,人们为了认识世界,必须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和范畴化,若没有对千差万别的现实加以范畴化的能力,人类便无法对经验进行处理、构造和储存。基本范畴词语多是词形简单、音节较少的不可分析的本族语词,用来指代那些与人们有直接关系的、经常接触的基本范畴事物。“大部分隐喻思维和语言都是在基本范畴等级上发展的。基本范畴的词比其他范畴词有更多的隐喻用法,如bird,flower,dog,fox,wolf,lion等比dove,rose,animal隐喻用法多”。
  既然大多数新词义或新事物都是在认知基本范畴事物的基础上通过隐喻这一认知功能发展出来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充分重视基本范畴事物的词汇。基本范畴词汇是人们与世界相互作用最直接、最基本的层面,其词汇多是不可分析的稳定词,构成了基本词汇和词的基本概念,成为最常用的词和最基本的意义。因此,注重基本词汇的教学应作为词汇教学的重点,我们让学生了解哪些属基本范畴词汇,其引申意义和具体用法,这对于学生词汇量的扩大、语言的正确理解和使用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2隐喻认知理论在词义的延伸及构词中的应用
  英语不仅词汇丰富,而且几乎每个单词都有许多词义。打开任何一部词典,几乎每个词条下面都罗列了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含义。扩大词汇意义认知与扩大词汇量都是英语词汇教学的任务。隐喻的认知理论也为扩大词汇意义认知教学提供了启示。如“head”这个词,最初是用来认知和表达人自身的一个部位,通过隐喻的认知功能发展为指其他动植物及其他物体的头(顶)部:head of a match,head of an arrow,head of the parade,或抽象概念:head of the committee,head of the state,等等。
  不仅head如此,我们身上的许多器官都通过隐喻发展出新意义,如“back”最初意指人的“后背、脊背”,之后被应用到动物和物体的背,如file back of a horse(马背),the back of a chair(椅背),这些语义延伸的背后实是隐喻或转喻的认知方式在起作用,人体名词和物体名词相结合,在事物某个特征相似性的基础上实现跨概念的隐喻映射。
  如前所述,隐喻是语言的再生系统,它不仅是词义扩展和创造的工具,而且是新词产生的重要渠道。如新科学的创立必伴随着新概念的定义和命名,新思维的产生和发现也需新词语来表达。在新词语或旧词新义的创造过程中,形象化的类比、想象、联想等多种隐喻思维方式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计算机技术中的术语highway(信息高速公路),computer virus(计算机病毒),address(网址),cyberspace(网络空间)等。
  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应用隐喻认知特性讲解多义词和新词,能激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开发生动的隐喻思维,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语义内在机制演变和词语意义之间的关系,在形象和正确地理解词语内涵的基础上有效扩大词汇量。
  4.3隐喻认知理论在词义文化内涵中的应用
  隐喻作为重要的认知手段,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共性。人类社会文化背景存在种种相似之处,尽管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语言,但基于共同的认知结构,扎根于不同文化中的隐喻便可能重合,形成“文化共核”。文化共核反映到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上,自然会产生许多相似之处,如都以钢铁比喻坚强,用狐狸比喻狡猾,用绵羊比喻温顺。再以英汉两种词汇中的成语为例,许多隐喻都类似甚至等同:
  burn one’s boats(破釜沉舟)
  add fuel to the flames(火上浇油)
  in the same boat(同舟共济)
  教师可运用隐喻文化的相似性引导学生正确利用母语文化的正迁移,使学生深化这些词汇的理解,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隐喻作为认知现象又体现着文化的差异,具有民族性和约定性。不同民族的文化意识、风俗习惯、历史地域等方面存在差异,人们对事物的思维、理解和语言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不同的民族文化沉淀必然在隐喻上打下深深的烙印。以白(white)这一基本范畴词为例,“white”在英语中或多或少包含好的意味,如“the white collar”,“white lie”,“white wash”,而汉语中的“白”则相反,如“白痴”“白色恐怖”“一穷二白”等。“狗”(dog)这个基本范畴词同样也能体现出两者隐喻意义的文化差异。“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总是贬义的,如我们常用“癞皮狗”“走狗”等来描写所厌恶的人。但在英语中dog一词往往是褒义,如“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be top dog”(身居要位),“work like a dog(拼命工作)”,“old dog(行家里手)”。由此看来,在不同的自然与社会背景下,英汉两种词汇具有显著不同的隐喻意义。教师自身应具备跨文化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注意词汇隐喻意义的跨文化比较,使学生在词汇学习中能够自觉比较英汉两种词汇隐喻意义的异同,继而正确地运用英语词汇。
  5.结语
  综上所述,从认知角度出发的隐喻理论对词汇教学有深远影响。把认知隐喻引入英语词汇教学中,为词汇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丰富了词汇教学法。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隐喻思考技能,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词汇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助于改善和发展学生的词汇能力,有助于他们触类旁通地领悟和应用词汇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对词汇之间的广泛联系和组合搭配进行准确合理的挖掘、提炼和引申,从而有效地促进整个英语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学生语言能力的加强。
  
  参考文献:
  [1]Hester.The Meaning of Poetic Metaphor[M].The Hague:Mouton,1967:34-36.
  [2]Lakoff
其他文献
孔雀石绿(Malachite Green,MG)是一种合成的三苯甲烷类工业染料,曾被广泛用作驱虫剂和杀菌剂,以有效杀灭水产动物体外的寄生虫、原生动物和鱼卵中的霉菌等闻名一时。但由于孔雀石
摘要: 语文教学要以语言实践能力训练为中心,而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又以语感训练为中心。语感是语言文字刺激源作用于人的视听感官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即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的深层意义。语感的强弱直接体现学生阅读文章和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学生的语文修养。  关键词: 语文教学语感    半个多世纪以前,夏丏尊和叶圣陶两位老先生就倡导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感训练。长期以来,一些学者专家和许多语文教
摘要: 《老子》一书有着丰富的教育内涵,但由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教化一直在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传承至今 。而作为其对立面的道家却有意无意地被摈除在外。但本文作者认为,在教育思想方面老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今语文教学有深刻的影响,并从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方面论述老子思想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 语文教师老子思想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一直以来,《论语》被定为我国教育思想
《新课程》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所谓平等对话,就是把本该属于孩子的课堂还给孩子,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即生与生、师与生融为一体,实现接触零距离,沟通无障碍,有问题随时提出,有意见随时发表,无拘无束地交流,使课堂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只有实现了平等对话,语文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学生才能充分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他们在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空间里飞扬自主
论文对本实验室鉴定的鸭瘟病毒UL31基因(GenBank登录号EF643559)进行了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原核表达及抗体制备,并利用制备的的多克隆抗体对其部分生物学特性及在感染宿主
北宋和明朝进入中叶后,都面临着“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和张居正就是在这种相近的背景下各自进行了变法与改革。但是,我们将王安石的变法与张居正的改革进行比较,就会发现王安石变法的成就不能与张居正的改革相提并论。   尽管王安石和张居正都是为了除弊图兴而进行改革,但他们的改革却产生了迥异的社会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改革策略不同    改革是社会危机的产物,但即使是同一类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