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 ,TP)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性交传染。近年来,世界各地梅毒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我国梅毒发患者数也快速增长,据报道,2010年全国报告梅毒病例358534例,2010年发病率26.86/10万,比2009年增加17.02%,居全国乙类传染病的第3位。本病危害大,可侵犯皮肤黏膜、心血管、神经、骨骼等造成多系统损害,也可使妊娠期妇女发生流产、死胎和分娩先天梅毒儿。在性传播疾病中,梅毒致死性仅次于艾滋病,其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相似,同时,梅毒作为一种溃疡性性病,可大大增加感染 HIV的风险,有报道称生殖器溃疡患者较健康人感染 H IV的危险性增加4~5倍[1],因此,梅毒的流行在客观上促进了 HIV的传播,控制梅毒等相关的生殖器溃疡疾病,能有效控制 H IV的传播和艾滋病的发生。目前,国内外学者也越来越重视梅毒螺旋体的研究。梅毒螺旋体分子亚型研究不仅与梅毒流行病学紧密相关,也可用于识别和分析梅毒的再感染。 TP不能根据血清学方法进行区分,有学者曾通过DNA杂交及单核苷酸多态性等进行分型,未成功[2-3]。自从 Fraser等[4]揭示了 T P的基因序列后,有关TP的研究进入了分子生物学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