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多年前,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一句:“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被奉为医者誓言。而今,在我们的身边,有一大批身体力行践行誓言的医者。时代在变,他们的医者情怀却始终如一。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张蓬勃教授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不论是作为医者应对日常繁忙的医疗工作,还是作为教授潜心麻醉学研究,张蓬勃始终都遵循着自己的“医者之道”。
医者之道:一心追索 只为性命相托
1987年9月,从张蓬勃进入西安医科大学医学系临床医学专业就读的那一刻起,“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在耳边响起,从此就再没在他心底被抹去过。至此,肩负救人性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开始在医学探索的海洋里吸取所需的知识来夯实基础。随着学习和研究越是深入,他到更广阔的领域里涉足更为丰富的知识以不负生命相托的愿望越是强烈。
也正因为怀有这一愿望,他追索的脚步从未停止过。从1992年7月本科毕业后,张蓬勃就开始就职于原西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由此开启了他与麻醉学科探索研究深厚的渊源。1995年9月至1998年6月他又就读于原西安医科大学内科学系心血管内科学专业,获硕士学位。因为经验的累积和出色的工作,他于1998年7月顺利晋升为麻醉科主治医师。在众人以为他会就此停下脚步的时候,2000年9月,他又踏上了又一征程,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神经生物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并于2007年晋升为西安交通大学副主任医师、副教授,2008年受聘西安交通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教授,2008年5月被批准为博士生指导教师;2011年12月晋升为西安交通大学主任医师……
回顾张蓬勃的医学探索生涯,就像一部拾级而上的生命进行曲,但每每谈及此,他总是笑一笑说,在他身边,类似这样的医学追索故事数不胜数。医者肩负生命安危,基础越是牢固,涉猎越是广泛,就越能保证医疗工作的质量。
近二十年从医经历,张蓬勃一路走来,见多了患者及其家属所经历的苦难,也常常因为能为他们解除痛苦而感到欢喜和欣慰。为这一刻的欢喜,他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一心追索,只为性命相托。
医者之道:一心钻研 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自古以来,精通医术都被世人认为是医者必备的品质之一。认为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自本科毕业入职麻醉科后,张蓬勃就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实践积累与科研探索,两者相互促进,获得了显著的效果。
麻醉是保障手术安全和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麻醉手术过程中的心跳骤停、严重失血、低血压、脑栓塞等常导致脑缺血缺氧损伤,引发严重的后果。除完成紧张繁忙的医疗工作之外,张蓬勃针对脑缺血缺氧后神经干细胞的反应和机制以及损伤修复等问题,展开了脑损伤后室管膜/室下区细胞的反应和在损伤修复中的作用;低氧和自由基在脑缺血损伤急性期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中的作用,以及低氧靶向调控的基因治疗在脑缺血损伤治疗中的应用等研究。每一项都是立足于重大需求,每一项都属于国际前沿课题。
瞄准科研方向,他先后主持了多项具有重要重要科学和临床意义的科研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项、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等5项,还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5项。
业精于勤,近二十年如一日埋首相关科研项目研究,张蓬勃和他的科研团队因此收获了不少科研成果,包括揭示了室管膜细胞的新生物学功能;发现了脑缺血后川芎嗪治疗增加室下区和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层的神经发生及其潜在机制;证实了脑缺血损伤急性期神经干细胞移植后的存活、迁移、分化和对损伤的治疗作用,提出了以低氧、干细胞和血管为靶点治疗脑缺血损伤的新思路;创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缺氧反应元件基因治疗载体等。
2012年3月27日,由陕西省科技厅组织,陕西省省卫生厅主持,对张蓬勃等完成的“脑损伤的细胞分子机制与神经保护治疗”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鉴定,一致认为:应用医学影像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种技术,以脑损伤的发病和治疗为切入点,针对脑损伤的细胞分子机制与神经保护等进行了系列研究,立论依据充分,实验设计严谨,技术方法先进,研究结果被多家单位应用,在相关学术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该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因出色的科研表现,张蓬勃曾先后荣获第五届陕西青年科技奖(第1完成人),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第1完成人)。在他的带领之下,2014年,团队先后获得西安交通大学创新团队和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
医者之道:一颗仁心 哪儿需要往哪儿搬
应对日常繁忙的医疗工作,潜心科研之外,张蓬勃教授还担任了医院麻醉科的副主任,并且是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的学术带头人,也是医院主管学科建设的人力资源部副主任。“不管到哪儿,只要能加强和提升医院的学科建设水平,只要是为患者分忧解难,我当不遗余力……”秉持这样的想法,他毫无怨言,哪儿需要往哪儿搬。
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的学术带头人,张蓬勃教授依托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985”II、III 期创新平台,建设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梯队合理、学科交叉的科研团队。团队成员平均年龄45.5 岁,年富力强,团结向上。为给青年人才创造更好的条件,他积极帮助多名青年科技人员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人中标省部级基金项目。
此外,他还是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985”工程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平台”的学术骨干,并担任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评审专家;陕西省麻醉学会、陕西省疼痛学会常委;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Journal of Anesthesiology and Clinical Research编委;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Neuroscience 、Chinese Medical Journal等数十种国内外期刊的审稿专家。
“凡医者,其德能仁恕博爱”,凭借一颗医者仁心,张蓬勃就像一个不停转的陀螺,他的身影出现在每一个需要他的场合。有时候也会很累,但责任心驱使他努力地向前走。伴随着团队的日益发展,他又有了一个新的蓝图计划:除完成现承担的科研项目外,要积极推进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的转化。
不论是作为医者应对日常繁忙的医疗工作,还是作为教授潜心麻醉学研究,张蓬勃始终都遵循着自己的“医者之道”。
医者之道:一心追索 只为性命相托
1987年9月,从张蓬勃进入西安医科大学医学系临床医学专业就读的那一刻起,“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在耳边响起,从此就再没在他心底被抹去过。至此,肩负救人性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开始在医学探索的海洋里吸取所需的知识来夯实基础。随着学习和研究越是深入,他到更广阔的领域里涉足更为丰富的知识以不负生命相托的愿望越是强烈。
也正因为怀有这一愿望,他追索的脚步从未停止过。从1992年7月本科毕业后,张蓬勃就开始就职于原西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由此开启了他与麻醉学科探索研究深厚的渊源。1995年9月至1998年6月他又就读于原西安医科大学内科学系心血管内科学专业,获硕士学位。因为经验的累积和出色的工作,他于1998年7月顺利晋升为麻醉科主治医师。在众人以为他会就此停下脚步的时候,2000年9月,他又踏上了又一征程,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神经生物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并于2007年晋升为西安交通大学副主任医师、副教授,2008年受聘西安交通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教授,2008年5月被批准为博士生指导教师;2011年12月晋升为西安交通大学主任医师……
回顾张蓬勃的医学探索生涯,就像一部拾级而上的生命进行曲,但每每谈及此,他总是笑一笑说,在他身边,类似这样的医学追索故事数不胜数。医者肩负生命安危,基础越是牢固,涉猎越是广泛,就越能保证医疗工作的质量。
近二十年从医经历,张蓬勃一路走来,见多了患者及其家属所经历的苦难,也常常因为能为他们解除痛苦而感到欢喜和欣慰。为这一刻的欢喜,他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一心追索,只为性命相托。
医者之道:一心钻研 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自古以来,精通医术都被世人认为是医者必备的品质之一。认为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自本科毕业入职麻醉科后,张蓬勃就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实践积累与科研探索,两者相互促进,获得了显著的效果。
麻醉是保障手术安全和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麻醉手术过程中的心跳骤停、严重失血、低血压、脑栓塞等常导致脑缺血缺氧损伤,引发严重的后果。除完成紧张繁忙的医疗工作之外,张蓬勃针对脑缺血缺氧后神经干细胞的反应和机制以及损伤修复等问题,展开了脑损伤后室管膜/室下区细胞的反应和在损伤修复中的作用;低氧和自由基在脑缺血损伤急性期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中的作用,以及低氧靶向调控的基因治疗在脑缺血损伤治疗中的应用等研究。每一项都是立足于重大需求,每一项都属于国际前沿课题。
瞄准科研方向,他先后主持了多项具有重要重要科学和临床意义的科研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项、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等5项,还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5项。
业精于勤,近二十年如一日埋首相关科研项目研究,张蓬勃和他的科研团队因此收获了不少科研成果,包括揭示了室管膜细胞的新生物学功能;发现了脑缺血后川芎嗪治疗增加室下区和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层的神经发生及其潜在机制;证实了脑缺血损伤急性期神经干细胞移植后的存活、迁移、分化和对损伤的治疗作用,提出了以低氧、干细胞和血管为靶点治疗脑缺血损伤的新思路;创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缺氧反应元件基因治疗载体等。
2012年3月27日,由陕西省科技厅组织,陕西省省卫生厅主持,对张蓬勃等完成的“脑损伤的细胞分子机制与神经保护治疗”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鉴定,一致认为:应用医学影像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种技术,以脑损伤的发病和治疗为切入点,针对脑损伤的细胞分子机制与神经保护等进行了系列研究,立论依据充分,实验设计严谨,技术方法先进,研究结果被多家单位应用,在相关学术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该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因出色的科研表现,张蓬勃曾先后荣获第五届陕西青年科技奖(第1完成人),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第1完成人)。在他的带领之下,2014年,团队先后获得西安交通大学创新团队和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
医者之道:一颗仁心 哪儿需要往哪儿搬
应对日常繁忙的医疗工作,潜心科研之外,张蓬勃教授还担任了医院麻醉科的副主任,并且是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的学术带头人,也是医院主管学科建设的人力资源部副主任。“不管到哪儿,只要能加强和提升医院的学科建设水平,只要是为患者分忧解难,我当不遗余力……”秉持这样的想法,他毫无怨言,哪儿需要往哪儿搬。
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的学术带头人,张蓬勃教授依托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985”II、III 期创新平台,建设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梯队合理、学科交叉的科研团队。团队成员平均年龄45.5 岁,年富力强,团结向上。为给青年人才创造更好的条件,他积极帮助多名青年科技人员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人中标省部级基金项目。
此外,他还是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985”工程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平台”的学术骨干,并担任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评审专家;陕西省麻醉学会、陕西省疼痛学会常委;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Journal of Anesthesiology and Clinical Research编委;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Neuroscience 、Chinese Medical Journal等数十种国内外期刊的审稿专家。
“凡医者,其德能仁恕博爱”,凭借一颗医者仁心,张蓬勃就像一个不停转的陀螺,他的身影出现在每一个需要他的场合。有时候也会很累,但责任心驱使他努力地向前走。伴随着团队的日益发展,他又有了一个新的蓝图计划:除完成现承担的科研项目外,要积极推进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