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就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感,从诵读,激活语感;形象再现,诱发语感;结合语境,把握语感;比较揣摩,增强语感;生活体验,引发语感,五方面进行阐述,遵循语言感受力最主要是依靠阅读来培养,并在长期的阅读训练中不断得到积累的原则,多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语感。
【关键词】阅读教学;个性体验;语感培养
Reading, experience, language-talk the language in the reading teaching development
Ge Xia-ling
【Abstract】This text how development on the reading teaching student language, from cantillate to read, activate language;The image reappear and induct language;Combine language Jing, confidence language;Comparison surmise, strengthen language;Life experience, cause language, five aspects carry on elaborate and follow language feeling dint most is to depend on reading to come to develop, and continuously get the principle of backlog in the long-term of the reading the training, in many ways, many angle development student language.
【Key words】Reading teaching;Character experience;Language development
语文教学我们所追求的就是那种“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的语感最佳境界。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培养学生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支点和重点。而语感就是读者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就是在感知语言材料时直接产生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含义、情味和理趣的理解力。语言感受力最主要是依靠阅读来培养,并在长期的阅读训练中不断得到积累。
语感的主要特征是直觉性和自动化。根据这一特点在阅读教学中摸索出 “321”课堂教学模式,既“三读二感一悟”(三读:初读——-精读——-熟读或赏读;二感:带着文本背景去感悟、带着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去感悟;一悟:每位学生自身独特的感悟);以“321”教学模式有选择结合语感训练五方面达到培养目的。
1. 诵读,激活语感
《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单纯地读通句子不能算培养语感,只有将语音与语意、语意与语境联系起来,才算是语感训练的开始。课文的语意之美、语境之美,全靠一个“读”字,轻舒慢展,徐徐铺开。学生的语感训练即在不知不觉中做成了。
以诵读为主,听读中仔细品味语气、声调、节奏从而感知文本意蕴情趣,读的有层次,听的有深度,培养学生准确灵敏的语音感,只有通过多次朗读,才能使学生逐步掌握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表达出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图,领悟课文的用词、造句和巧妙的布局及动人的情感,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的感受。指导学生通过初读探索,萌声情感;范读、品读诱发,渲染情感;重点赏读,体味情感;回读抒发情感,这样一个反复读的过程,使学生的语感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引导学生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 读的形式可多样化,对于结构严谨的段落,采用“问读”的形式,为理清层次、分析段落做准备;对于段落较长,精彩句子较多的段落,采用“选择读,”激发学生的情趣;对于文章的对话部分,指导学生抓住人物表达情感的提示语分角色朗读;“接读、默读、轻声读、集体读、个人读、感情引读”等形式,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置身于规范的语言环境中,接受 熏陶、感染,极大地提高感受语言的能力。
2. 形象再现,诱发语感 阅读时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世界,进入一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到气味,能听到音响,能辩出色彩的世界,一个活生生的具体的形象世界,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
以《伯牙绝弦》为例:
伯牙绝弦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学生感悟说:伯牙鼓琴,志在草原,钟子期曰:“茫茫兮若草原。”志在雪山,钟子期曰:“皑皑兮若昆仑。”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徐徐兮若柳城。”志在细雨,钟子期曰:“绵绵兮若西湖。”
形象再现阅读时脑海里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活泼的立体画面,语言的形象化,既减轻了学生感知课文的难度,又达到了在轻松愉快之中培养语感能力。
3. 结合语境,把握语感
文章的语言形式多种多样:或前呼后应,伏言埋笔;或上勾下联;环环相扣:或以此达彼,潜义横生。但不管形式如何,它都有固有的规律,把词和词组合成有机整体。构成这个整体的词句不是孤立的。其次,反映纷繁多变的客观事物的语言文字,有概括性,多义性,灵活性的特点,所以,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的指代也往往不同,有很大的独特性。基于这两点,联系上下文,充分利用语境功能来准确把握语言文字,从而训练语感,是科学、有效的途径。
4. 比较揣摩,增强语感
语文中的有些词语虽不深奥,却用得传神,可以通过比较,反复琢磨,引发语感,达到意会,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比较,不仅能使他们提高对词语的感知能力,而且能使他们懂得作者谴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妙处,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语感。
词的比较:运用选择比较,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感的敏锐性。如:《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为了强调英法联军的强盗嘴脸文中词语:前文用“理想、幻想、梦”来形容圆明园,后文接着用到“消失、荡然无存”等词图凸显文章悲剧效果,使学生产生强烈情感共鸣,体会用词之妙。
句子的比较:采用增删比较,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强化感性认识,使之对事物产生鲜明深刻的印象,增强语感。
段的比较:段的训练,也尝试使用比较法,如《三峡》一文通过写盛夏、春冬、秋季的自然景象,展现三峡山水地雄奇险拔、清幽秀丽,本首诗总共只有四段,后三段比较学习,学生很容易体会三峡神奇的景象,产生遐想;夏日的奔放、春冬错落有致的点染,课堂气氛活跃,课文写得美、学生学得美,仿佛浸润在雨中。
篇的比较:《索溪峪的“野”》《大兴安岭》《林海》几篇写景课文比较,课文表达手法相似之处,独特之处,尤其是《索溪峪的“野”》,学生能说出:走进南山,脑子里只剩一个字“秀”;来到喀那斯湖,眼前只剩一个字“奇”等等。
比较训练是培养精确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对词、句、段、篇进行“增补”、“删减”、“替换”、“变序”、“归纳”等方法,采用比比读读、想想,讲讲等形式,使学生感受语言的精练与罗嗦、具体与空洞、细腻与粗造、形象与干巴之区别,学会准确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
5. 生活体验,引发语感
宗白华先生说:“只有到了徽州,登临黄山,方可领略中国之诗、山水、艺术的韵味和意境”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积聚多了,了解越见深切。理解文章应一边读,一边回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人生或者自己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生活中去。可见语感训练中应善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人物的神态、推测人物的内心,设想人物的语言……
生活体验是语感生成不可或缺的基础。一定的言语总在一定的生活场景中出现,离开了生活体验,语感的培养是苍白的。只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此时的感受才是真实的。
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一组课文《阿长与<山海经>》、《背影》、《台阶》、《老王》《信客》讲述的都是普通人之间事情,与学生生活联系较紧密,在动态情境中培养学生语感。
语感虽不易感知,不好培养,但只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积极探寻语感培养的途径,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的机会,学生的语感就能获得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
[2]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3] 2007年《语文教师》
收稿日期:2010-07-22
【关键词】阅读教学;个性体验;语感培养
Reading, experience, language-talk the language in the reading teaching development
Ge Xia-ling
【Abstract】This text how development on the reading teaching student language, from cantillate to read, activate language;The image reappear and induct language;Combine language Jing, confidence language;Comparison surmise, strengthen language;Life experience, cause language, five aspects carry on elaborate and follow language feeling dint most is to depend on reading to come to develop, and continuously get the principle of backlog in the long-term of the reading the training, in many ways, many angle development student language.
【Key words】Reading teaching;Character experience;Language development
语文教学我们所追求的就是那种“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的语感最佳境界。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培养学生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支点和重点。而语感就是读者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就是在感知语言材料时直接产生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含义、情味和理趣的理解力。语言感受力最主要是依靠阅读来培养,并在长期的阅读训练中不断得到积累。
语感的主要特征是直觉性和自动化。根据这一特点在阅读教学中摸索出 “321”课堂教学模式,既“三读二感一悟”(三读:初读——-精读——-熟读或赏读;二感:带着文本背景去感悟、带着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去感悟;一悟:每位学生自身独特的感悟);以“321”教学模式有选择结合语感训练五方面达到培养目的。
1. 诵读,激活语感
《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单纯地读通句子不能算培养语感,只有将语音与语意、语意与语境联系起来,才算是语感训练的开始。课文的语意之美、语境之美,全靠一个“读”字,轻舒慢展,徐徐铺开。学生的语感训练即在不知不觉中做成了。
以诵读为主,听读中仔细品味语气、声调、节奏从而感知文本意蕴情趣,读的有层次,听的有深度,培养学生准确灵敏的语音感,只有通过多次朗读,才能使学生逐步掌握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表达出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图,领悟课文的用词、造句和巧妙的布局及动人的情感,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的感受。指导学生通过初读探索,萌声情感;范读、品读诱发,渲染情感;重点赏读,体味情感;回读抒发情感,这样一个反复读的过程,使学生的语感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引导学生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 读的形式可多样化,对于结构严谨的段落,采用“问读”的形式,为理清层次、分析段落做准备;对于段落较长,精彩句子较多的段落,采用“选择读,”激发学生的情趣;对于文章的对话部分,指导学生抓住人物表达情感的提示语分角色朗读;“接读、默读、轻声读、集体读、个人读、感情引读”等形式,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置身于规范的语言环境中,接受 熏陶、感染,极大地提高感受语言的能力。
2. 形象再现,诱发语感 阅读时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世界,进入一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到气味,能听到音响,能辩出色彩的世界,一个活生生的具体的形象世界,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
以《伯牙绝弦》为例:
伯牙绝弦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学生感悟说:伯牙鼓琴,志在草原,钟子期曰:“茫茫兮若草原。”志在雪山,钟子期曰:“皑皑兮若昆仑。”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徐徐兮若柳城。”志在细雨,钟子期曰:“绵绵兮若西湖。”
形象再现阅读时脑海里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活泼的立体画面,语言的形象化,既减轻了学生感知课文的难度,又达到了在轻松愉快之中培养语感能力。
3. 结合语境,把握语感
文章的语言形式多种多样:或前呼后应,伏言埋笔;或上勾下联;环环相扣:或以此达彼,潜义横生。但不管形式如何,它都有固有的规律,把词和词组合成有机整体。构成这个整体的词句不是孤立的。其次,反映纷繁多变的客观事物的语言文字,有概括性,多义性,灵活性的特点,所以,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的指代也往往不同,有很大的独特性。基于这两点,联系上下文,充分利用语境功能来准确把握语言文字,从而训练语感,是科学、有效的途径。
4. 比较揣摩,增强语感
语文中的有些词语虽不深奥,却用得传神,可以通过比较,反复琢磨,引发语感,达到意会,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比较,不仅能使他们提高对词语的感知能力,而且能使他们懂得作者谴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妙处,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语感。
词的比较:运用选择比较,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感的敏锐性。如:《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为了强调英法联军的强盗嘴脸文中词语:前文用“理想、幻想、梦”来形容圆明园,后文接着用到“消失、荡然无存”等词图凸显文章悲剧效果,使学生产生强烈情感共鸣,体会用词之妙。
句子的比较:采用增删比较,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强化感性认识,使之对事物产生鲜明深刻的印象,增强语感。
段的比较:段的训练,也尝试使用比较法,如《三峡》一文通过写盛夏、春冬、秋季的自然景象,展现三峡山水地雄奇险拔、清幽秀丽,本首诗总共只有四段,后三段比较学习,学生很容易体会三峡神奇的景象,产生遐想;夏日的奔放、春冬错落有致的点染,课堂气氛活跃,课文写得美、学生学得美,仿佛浸润在雨中。
篇的比较:《索溪峪的“野”》《大兴安岭》《林海》几篇写景课文比较,课文表达手法相似之处,独特之处,尤其是《索溪峪的“野”》,学生能说出:走进南山,脑子里只剩一个字“秀”;来到喀那斯湖,眼前只剩一个字“奇”等等。
比较训练是培养精确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对词、句、段、篇进行“增补”、“删减”、“替换”、“变序”、“归纳”等方法,采用比比读读、想想,讲讲等形式,使学生感受语言的精练与罗嗦、具体与空洞、细腻与粗造、形象与干巴之区别,学会准确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
5. 生活体验,引发语感
宗白华先生说:“只有到了徽州,登临黄山,方可领略中国之诗、山水、艺术的韵味和意境”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积聚多了,了解越见深切。理解文章应一边读,一边回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人生或者自己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生活中去。可见语感训练中应善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人物的神态、推测人物的内心,设想人物的语言……
生活体验是语感生成不可或缺的基础。一定的言语总在一定的生活场景中出现,离开了生活体验,语感的培养是苍白的。只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此时的感受才是真实的。
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一组课文《阿长与<山海经>》、《背影》、《台阶》、《老王》《信客》讲述的都是普通人之间事情,与学生生活联系较紧密,在动态情境中培养学生语感。
语感虽不易感知,不好培养,但只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积极探寻语感培养的途径,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的机会,学生的语感就能获得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
[2]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3] 2007年《语文教师》
收稿日期:2010-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