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漫画家的回忆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engy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家名言
  我和卡通有缘,早在我国的卡通事业几乎处于一片空白的年代,我很偶然地接触到一些国外精美的卡通读物,惊异于它独特而生动的艺术魅力,感悟到这正是自己绘画创作中最亲切的表达方式。
  我渴望能为孩子们创作出最具民族特色、最具天真童趣的卡通形象,经过反复酝酿,我设计出了“小狗乖乖”这个令孩子们喜爱的卡通造型,并以它为我的长篇连环画的主人公,展开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能用卡通这种特殊的绘画语言来和千万小读者进行交流,实在是人生的一种享受。神奇的想象常常唤起我童年的回忆,虽然流逝的岁月已然白我的鬓发,但在“小狗乖乖”的创作中,我的童心依旧。
   —彭国良
  
  说起在我生长的那个年代,可以说是个书慌的年代,国内几乎看不到漫画连环画,或者说是卡通连环画。生活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孩子们,对小人书都有着特殊的感情,一分钱就能租一本,美美地看上半天。那时的小人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指的连环画。更早一些年代,连环画的内容大多以国家大事为题材;也有一些是表现古典名著故事内容的,作品题材及表现形式比较单一。五十年代后,中国的连环画创作进入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作品内容百花齐放,绘画风格异彩纷呈。到了八十年代,连环画出现了现代题材的作品,除此之外,一批中外名著陆续再版或重新创作。记得那个时候的我刚看到《米老鼠与唐老鸭》的动画片时特别欢喜,为此自己还买了录像机把它录下来,那时就觉得有了新的见识,开阔了自己的思路,并且十分欣喜。看了那些作品才知道连环画中可以设定一个主人公,然后围绕主人公展开一系列的故事情节,也了解了国外连环画的发展状态。在此之前,我在创作连环画的时候只能自己挖空心思去构思,没有任何的资料可以作为参考,就是这样也练就了我自己的一套创作功夫。
  我没有受过专门的绘画训练,就凭着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一直坚持到今天,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开始喜欢涂涂画画,上课时老师在上面讲,我就在下面画。课本上印的有人物,我就一边听课,一边给小人画上衣服、帽子、鞋子,等到一堂课结束后,我的书本上及书本的边边角角都是我画的画。那时候就只是单纯的喜欢画,只要一有空就想画上两笔,即使是现在我也能坐上一整天来画画。画了这么多年,我从来就没有感到枯燥。第一次发表作品是在我上中学的时候,那时候我有两个很要好的朋友,我们经常结伴去报社投稿。第一次拿到稿费时特别兴奋,稿费一共是8块钱,拿到稿费的当天我就高兴地去看了场电影,好好地奖赏了自己一下。现在想想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的经济收入,呵呵。
  那时在中国流行的是日本漫画,只要一说漫画首先想到的就是日本,而我却喜欢法国等西欧国家的绘画风格。法国的连环画很感性,技巧也比日本的好,但表现出来的效果在当时却得不到孩子们的喜爱,当时连环画发行量居首位的就是日本。在日本,连环画并非“小人书”,它拥有各种年龄和文化层次的广泛读者群,根据读者不同的需要,推出了五花八门的连环画。连环画通常以写实手法表现,而且篇幅很长,强调故事性,往往以一个或几个中心人物贯穿于情节之中。我画了这么多年的连环画,一直偏好西欧的风格,从我的那本卡通连环画《小狗乖乖》(右下图)中就能看出来。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之所以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不是偶然,而是靠我自己的信念和坚持。我小的时侯没有什么特别的理想和抱负,也可能是无形中就已经把画画当成了自己的理想,那时的想法就只有一个——只要我能做我喜欢的事,并且能坚持下去就是我最大的心愿。当然,那时的父母也是比较支持我的,知道我喜欢画画,时常也会从印刷厂拿回来几本相关的图画书。现在的社会也出现了一大批的优秀漫画连环画创作者,但是我认为还是缺少一种积累,文化的积累。比如为了赶潮流,只注重了形式上的“前卫”,而内容却显空洞,深入不下去,故事情节也紧凑不起来,知识点也略显单薄。所以我认为,现在的学生从小就应该多看一些经典的图书,积累一些文化知识,既能适应现在的社会生活环境,也能了解过去的历史和环境,这些都对以后的创作有莫大的帮助。
  近些年,我国的动漫事业不断发展,也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相信会出现一大批更优秀的创作者。在这里也衷心地祝愿爱好漫画连环画的孩子们,未来有个好的发展。
其他文献
集体教育是“着眼于集体”,面向某个群体,而不是独对某个人的教育,以影响集体成员身心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形式。它是辅导员开展日常工作的常用形式,深入理解和体会它的内涵及特点,对辅导员有效开展集体教育活动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集体教育 辅导员 “一对多” 话语情境  集体教育的吸引力,就在于通过集体或成员之间交往所产生的巨大的教育力量。辅导员不仅是集体的成员,还是集体教育的实施着,面对“一对多”的话语情境
期刊
作为一个社会性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是外因和内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就业能力不足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现状,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关键。高校应通过多种途径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同时大学生自身也应提高主动意识,尽早做好职业规划,不断提高就业能力。  大学生 就业能力 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大学生就业难日益凸显,已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而至今仍在持
期刊
《红烛》与《死水》是闻一多20世纪二十年代的代表作,除了语言和形式上的革新之外,其诗歌中的“国殇”体验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人近现代史上的生存境遇。这种“国殇”体验一方面源自传统文化,另一方又源自近现代民族危机意识的燃点。他诗歌中那浓郁深厚的家园意识、孤独落寞的现代心绪和浴火重生的涅槃情结都是这种“国殇”现代体验的心理折射与真情流露。  闻一多 现代诗作 “国殇”体验  《红烛》(1923年)和《死水》
期刊
通过直接面谈,采用来访者中心,倾听、了解来访者目的;运用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六岛环游游戏”、MBTI职业性格测试、“职业能力评估单”等测评工具帮助来访者了解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通过“人物访谈”等形式启发来访者锁定未来职业发展目标,运用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帮助来访者做出职业选择。以此来反映个案咨询的过程、效果及意义。  生涯规划 职业选择 个案咨询  一、案例背景  王同学,上海人,即将
期刊
新媒体日渐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等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信息发展的迅捷,挑战英语教师原有的学术权威地位,高科技的发展让师生变懒了:学生拷贝课件或者拍照成为上课的主要活动,教师为课堂教学和科研所累。分析了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现状和问题,试图通过提高双方自身的信息素养来提高实际的英语教学效果。  英语教学 信息素养 互动  现代技术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获得信息的便捷途径,英语作为互联网上的重要信息载体更是
期刊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能够与之接轨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的呼声越来越高。概念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和认知的重要工具。隐喻式的思维方式的培养,能有效建立已知和未知之间联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创新性思维的能力,优化教学效果。  概念隐喻 体验性 大学英语教学  传统的隐喻理论,最早是由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他将隐喻看作是一种语言内部的修辞手段。美国的两位
期刊
“柏林模式”是德国著名的教学法理论,以其对实际教学的指导意义见长。笔者所工作的江苏理工学院中德国际学院是合作办学项目,学生以专业学习为主,但是德语学习是基础。笔者想通过对“柏林模式”的介绍和分析,探讨一下合作办学项目中德语教学情况,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和促进教学成果。  柏林模式 合作办学 德语教学  “柏林模式”(das Berliner Modell)作为德国60年代兴起的教学法模式,因其对教
期刊
目标  在学习了卡通五官基本造型、比例的基础上,学习面部表情哭与笑的造型特点及情感传达要素。  通过对富含情感的哭笑表情的赏析、体验、绘画、制作的过程,让学员快乐、轻松地掌握复杂表情的变化知识。  准备  表情资料、纸制餐盘、色卡纸、双面胶、彩色铅笔、橡皮、记号笔等。  实施  一、展示“哭与笑”的图片,和学员一起欣赏、体会、分析其表情特点(图01、图02)。  二、展示富含不同情感的卡通哭笑表情
期刊
当漫画卡通成为老幼皆宜的艺术作品,当孩子们张口闭口卡通人物、动漫故事的时候,现代卡通漫画已经与游戏紧密结合起来,在许多国家已形成相当规模的卡通文化产业,而在教育领域的影响作用也与日俱增。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本文拟从几个方面分析动漫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与教学对策:    一、寓教于乐,潜移默化    许多国家早已开始关注动漫作品对基础教育所产生的传统教育手段难以实现的特殊作用,部分国家已经将动漫作品
期刊
在前面的几期美术杂志中,我们介绍了很多漫画主人公设计的基本常识,有关于如何画人物特点的,包括五官、发型、表情、四肢等等,这些都是完成主人公的基本要素,但是单有这些“零件”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学会如何将这些“零件”组装成我们想要的角色。这些“零件”放多少,用多大的“型号”,可是有规律的呦。在漫画中,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头身比例”。  那么,什么是头身比例呢?头身是身高与头部的比例,几头身代表身高为头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