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绍先:
伊核谈判协议达成后,还将对中东现有的地缘政治格局带来冲击。从整体而言就是,传统大国的分量在下降,而伊朗则晋升为该地区最有分量的国家,中东地缘政治力量失衡的局面恐将长时间存在。
首先是位于中东核心区域的伊拉克和叙利亚。这两个国家从某种程度上看已经完了,原有秩序已经坍塌,以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重建秩序,而不是与他国竞争。至于如何重建秩序,现在谁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方案,至少未来三五年内看不到有什么成形的东西。因为“伊斯兰国”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怪圈,其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这个地方没有了秩序,而要重新建立秩序,又必须先打掉“伊斯兰国”,但在没有秩序的情况,怎么能彻底消灭“伊斯兰国”呢?现在有关各方都没想好“伊斯兰国”控制的区域以后该怎么办。据说有人策划让沙特和伊朗去谈如何在这个地方进行利益交换。只有地区国家之间达成一致,这个地方才有可能建立新的秩序。
其次是埃及。埃及现已自顾不暇,在未来三五年内主要是个内向型国家。虽然现在埃及国内局势出现了一些好的势头,但塞西政权要维持稳定、带领埃及走出困境很不容易,面临的困难太大了。一方面,恐怖主义势力紧紧盯着埃及,前些天埃及总检察长也被炸身亡了。另一方面,埃及要恢复经济发展困难重重,政府补贴根本取消不了,政府也不具备进行改革的能力,现在轰轰烈烈搞一些大项目,主要还是为了保持老百姓对政府的支持率,同时做给国际社会看。因此,未来几年内,埃及还远远走不上正轨。当然,一旦埃及调整过来,会是一个很有前景的地区国家。
海湾大国沙特虽然很有钱,但各方面的能力很弱,内部体制、对外交往能力等都存在一定问题。以前大部分时候沙特都是躲在幕后的,现在被形势逼得没办法只好跳出来与伊朗叫板。而且沙特新的领导层相对年轻,具有一定的冒险精神,试图改变沙特以往懒人政治、懒人外交的做法,想要有所作为。这一点从干预也门危机中可以看出来。沙特王室本想通过也门事件检验一下自己的号召力,但真正积极回应的并不多,只好自己领着几个小伙伴蛮干。虽然沙特王室的统治不成问题,但沙特这个国家在中东未来形势演变中是一个不确定因素。美国对沙特其实也很头疼,因为其与极端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鉴于沙特在石油、宗教、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分量,美国拿它没办法。
土耳其是新兴经济体,同时是二十国集团成员,号称GDP要在2023年土耳其共和国建立100周年的时候进入世界前十。而且土耳其国内局势相对稳定,社会比较成熟,也大致解决了转型动荡的难题。今年的议会选举虽然有些意外的波折,但正义与发展党的执政地位没有受到根本影响。但是,这些年土耳其有点找不到北,把外交搞得很砸。向西去,欧洲不要它;向东来,阿拉伯国家也抵制它,现在又面临着悬而未决的叙利亚问题和库尔德问题等。所以土耳其在地区的分量短时间内不能看得太大。
以色列在中东占的分量在下降。这并不是说以色列的实力下降了,而是与其息息相关的和平进程已经被边缘化,比如今年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谈到中东,主要谈的是三个问题——伊核、叙利亚和伊拉克,没有巴以问题。对于中东现在的主要问题,以色列都是配角,只能吵吵杂音而已。而且美国和以色列的关系也趋于疏离,当然美国仍会保护以色列的安全,但是以色列在美国中东政策中的砝码作用显然已经减轻了。
所以说,伊朗现在的风头没有任何一个地区国家可以盖过。在未来三五年内,它的分量只会加重,不会减轻。从内部看,伊朗不太可能会出现大的政策失误;从外部看,美伊关系趋向和解、伊核问题解决的态势比较乐观,即使伊核协议达不成或者协议执行过程中出现困难,但对伊朗的制裁一旦放松,再重新收紧有难度。道理很简单,就相当于门打开了一条缝隙,风已经吹进来,再关上门已很难。伊朗是一个肥得流油的大蛋糕,欧洲国家一直盯着,而且当初制裁伊朗并不是欧洲国家的利益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被美国强压的。因此对伊朗的制裁一旦放松,大家就会争先涌入伊朗市场,美国想拦也拦不住。实际上,在过去一年,以德国为首的欧洲经济界与伊朗的经济联系已经悄然预热。德国外贸协会统计的资料显示,2014年德伊之间的商品贸易额已经上升到26.8亿欧元,虽然这与2010年47.1亿欧元的峰值有距离,但是与2013年相比,德国对伊朗的出口已经猛增了30%,表现出上升势头。出口货物排在前几位的主要是机械、医药产品、化工产品和电器设备。再比如,伊核谈判在洛桑达成框架协议后,印度很快就派代表团前往伊朗寻求签署贸易、能源和基础设施协议。尽管美国提醒印度等国家不要在伊核全面协议达成之前加强与伊朗的关系,但印度官员称,印度政府不能忽视国家利益。
试想一下,这还是西方对伊朗的制裁还没解除情况下的伊朗,如果所有相关制裁全部解除的话,那伊朗更不得了。伊朗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一旦重回国际社会并能大致理顺国内政治,将很快崛起。
李国富:
鲁哈尼上台之后,外交重点放在与美欧关系上,特别是与美国关系。如果伊核问题得到解决,伊美关系僵局打破之后,伊朗对地区关系、特别是与沙特之间的关系将会成为鲁哈尼政府下一个阶段的外交重点之一。
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后,美国与地区盟国在中东的安全体系和架构是建立在对抗和防范伊朗的支点上的。达成伊核协议虽不能使美伊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但为美伊改善和发展关系带来了各种可能性,这无疑将对现有的地区安全体系和地区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美伊若达成协议,则体现了奥巴马政府对中东政策的大调整,是美国加紧实施全球“再平衡”战略的重要步骤,但也要看到伊核协议无疑将提高伊朗在地区的战略地位和影响,引起了美国地区盟国的不安和担忧。为了安抚地区盟国,美国不仅密切了与以色列的军事合作,最近还特地与海合会举行了“戴维营峰会”,旨在加强与海合会国家的军事关系,以“平衡”伊朗崛起的势头。
奥巴马的如意算盘是经过对中东地区如此一番战略调整之后,既可维持美国在中东的领导地位,又可腾出手来应对对美国更重要的亚太地区。因为,美国认为其地区盟友虽对美国政策不满,但由于它们的安全仍需要美国提供保护,因此,双方的关系不会有实质性的变化。在目前美国力不从心的大背景下,维持中东地区“可控”稳定符合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奥巴马的中东政策不是奥巴马的中东政策,而是美国的中东政策。今后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上台,新的白宫主人还会在不同程度上延续奥巴马现在的政策。
与此相对应的是,欧洲对中东地区的重视程度在提高。其中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极端主义在中东地区泛滥,对欧洲的安全产生了威胁;二是蜂拥而至的西亚北非地区难民势必给欧洲社会带来巨大影响。所以欧洲正在试图填补美国从中东战略收缩留下的真空。近些年欧洲关注中东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是巴以问题。虽然大家似乎忘记了巴以问题,但欧洲人反而更加关注。最近一两年欧洲对以色列的压力在加大,去年以来多个欧洲国家接连承认巴勒斯坦,未来以色列跟欧洲的关系摩擦会更多。
阅读背景:安理会有关制裁伊朗的决议
2006年第1737号决议:要求世界各国应对进出伊朗的与铀浓缩、重水反应堆和弹道导弹相关的物资、技术和设备实行禁运;冻结与伊朗核计划和弹道导弹项目有关的人员和公司的资产,防止向伊朗提供相关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在有关人员出入境时进行严密监督并向安理会下属的制裁委员会报告。
2007年第1747号决议:禁止伊朗出口武器,并呼吁国际社会对伊朗进口重武器保持警惕和克制;继续对涉及伊朗核计划和弹道导弹项目的个人及实体实施资产冻结,并扩大了制裁对象的范围;呼吁各国与国际金融机构不再承诺向伊朗政府提供赠款、财政援助和优惠贷款。
2008年第1803号决议:在前两份决议基础上增加制裁措施,包括扩大旅行限制和冻结资产对象名单、禁运敏感双用途物项、呼吁各国对部分对伊金融活动保持警惕、依法有条件地在机场和港口检查伊朗空运公司和伊斯兰航运公司的货物等。
2010年第1929号决议:近年来安理会对伊朗制裁最严厉的一次。禁止伊朗在国外参与核领域的投资活动;禁止各国向伊朗出口坦克、战斗机和军舰等重型武器装备;禁止伊朗进行任何与可运载核武器弹道导弹有关的活动;加强在港口和公海对涉嫌运送违禁品货船的检查措施;禁止各国与伊朗进行与核活动有关的金融交易,同时禁止伊朗在国外开设可能会被用于资助其核活动的独资或合资金融机构。
伊核谈判协议达成后,还将对中东现有的地缘政治格局带来冲击。从整体而言就是,传统大国的分量在下降,而伊朗则晋升为该地区最有分量的国家,中东地缘政治力量失衡的局面恐将长时间存在。
首先是位于中东核心区域的伊拉克和叙利亚。这两个国家从某种程度上看已经完了,原有秩序已经坍塌,以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重建秩序,而不是与他国竞争。至于如何重建秩序,现在谁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方案,至少未来三五年内看不到有什么成形的东西。因为“伊斯兰国”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怪圈,其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这个地方没有了秩序,而要重新建立秩序,又必须先打掉“伊斯兰国”,但在没有秩序的情况,怎么能彻底消灭“伊斯兰国”呢?现在有关各方都没想好“伊斯兰国”控制的区域以后该怎么办。据说有人策划让沙特和伊朗去谈如何在这个地方进行利益交换。只有地区国家之间达成一致,这个地方才有可能建立新的秩序。
其次是埃及。埃及现已自顾不暇,在未来三五年内主要是个内向型国家。虽然现在埃及国内局势出现了一些好的势头,但塞西政权要维持稳定、带领埃及走出困境很不容易,面临的困难太大了。一方面,恐怖主义势力紧紧盯着埃及,前些天埃及总检察长也被炸身亡了。另一方面,埃及要恢复经济发展困难重重,政府补贴根本取消不了,政府也不具备进行改革的能力,现在轰轰烈烈搞一些大项目,主要还是为了保持老百姓对政府的支持率,同时做给国际社会看。因此,未来几年内,埃及还远远走不上正轨。当然,一旦埃及调整过来,会是一个很有前景的地区国家。
海湾大国沙特虽然很有钱,但各方面的能力很弱,内部体制、对外交往能力等都存在一定问题。以前大部分时候沙特都是躲在幕后的,现在被形势逼得没办法只好跳出来与伊朗叫板。而且沙特新的领导层相对年轻,具有一定的冒险精神,试图改变沙特以往懒人政治、懒人外交的做法,想要有所作为。这一点从干预也门危机中可以看出来。沙特王室本想通过也门事件检验一下自己的号召力,但真正积极回应的并不多,只好自己领着几个小伙伴蛮干。虽然沙特王室的统治不成问题,但沙特这个国家在中东未来形势演变中是一个不确定因素。美国对沙特其实也很头疼,因为其与极端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鉴于沙特在石油、宗教、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分量,美国拿它没办法。
土耳其是新兴经济体,同时是二十国集团成员,号称GDP要在2023年土耳其共和国建立100周年的时候进入世界前十。而且土耳其国内局势相对稳定,社会比较成熟,也大致解决了转型动荡的难题。今年的议会选举虽然有些意外的波折,但正义与发展党的执政地位没有受到根本影响。但是,这些年土耳其有点找不到北,把外交搞得很砸。向西去,欧洲不要它;向东来,阿拉伯国家也抵制它,现在又面临着悬而未决的叙利亚问题和库尔德问题等。所以土耳其在地区的分量短时间内不能看得太大。
以色列在中东占的分量在下降。这并不是说以色列的实力下降了,而是与其息息相关的和平进程已经被边缘化,比如今年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谈到中东,主要谈的是三个问题——伊核、叙利亚和伊拉克,没有巴以问题。对于中东现在的主要问题,以色列都是配角,只能吵吵杂音而已。而且美国和以色列的关系也趋于疏离,当然美国仍会保护以色列的安全,但是以色列在美国中东政策中的砝码作用显然已经减轻了。
所以说,伊朗现在的风头没有任何一个地区国家可以盖过。在未来三五年内,它的分量只会加重,不会减轻。从内部看,伊朗不太可能会出现大的政策失误;从外部看,美伊关系趋向和解、伊核问题解决的态势比较乐观,即使伊核协议达不成或者协议执行过程中出现困难,但对伊朗的制裁一旦放松,再重新收紧有难度。道理很简单,就相当于门打开了一条缝隙,风已经吹进来,再关上门已很难。伊朗是一个肥得流油的大蛋糕,欧洲国家一直盯着,而且当初制裁伊朗并不是欧洲国家的利益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被美国强压的。因此对伊朗的制裁一旦放松,大家就会争先涌入伊朗市场,美国想拦也拦不住。实际上,在过去一年,以德国为首的欧洲经济界与伊朗的经济联系已经悄然预热。德国外贸协会统计的资料显示,2014年德伊之间的商品贸易额已经上升到26.8亿欧元,虽然这与2010年47.1亿欧元的峰值有距离,但是与2013年相比,德国对伊朗的出口已经猛增了30%,表现出上升势头。出口货物排在前几位的主要是机械、医药产品、化工产品和电器设备。再比如,伊核谈判在洛桑达成框架协议后,印度很快就派代表团前往伊朗寻求签署贸易、能源和基础设施协议。尽管美国提醒印度等国家不要在伊核全面协议达成之前加强与伊朗的关系,但印度官员称,印度政府不能忽视国家利益。
试想一下,这还是西方对伊朗的制裁还没解除情况下的伊朗,如果所有相关制裁全部解除的话,那伊朗更不得了。伊朗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一旦重回国际社会并能大致理顺国内政治,将很快崛起。
李国富:
鲁哈尼上台之后,外交重点放在与美欧关系上,特别是与美国关系。如果伊核问题得到解决,伊美关系僵局打破之后,伊朗对地区关系、特别是与沙特之间的关系将会成为鲁哈尼政府下一个阶段的外交重点之一。
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后,美国与地区盟国在中东的安全体系和架构是建立在对抗和防范伊朗的支点上的。达成伊核协议虽不能使美伊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但为美伊改善和发展关系带来了各种可能性,这无疑将对现有的地区安全体系和地区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美伊若达成协议,则体现了奥巴马政府对中东政策的大调整,是美国加紧实施全球“再平衡”战略的重要步骤,但也要看到伊核协议无疑将提高伊朗在地区的战略地位和影响,引起了美国地区盟国的不安和担忧。为了安抚地区盟国,美国不仅密切了与以色列的军事合作,最近还特地与海合会举行了“戴维营峰会”,旨在加强与海合会国家的军事关系,以“平衡”伊朗崛起的势头。
奥巴马的如意算盘是经过对中东地区如此一番战略调整之后,既可维持美国在中东的领导地位,又可腾出手来应对对美国更重要的亚太地区。因为,美国认为其地区盟友虽对美国政策不满,但由于它们的安全仍需要美国提供保护,因此,双方的关系不会有实质性的变化。在目前美国力不从心的大背景下,维持中东地区“可控”稳定符合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奥巴马的中东政策不是奥巴马的中东政策,而是美国的中东政策。今后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上台,新的白宫主人还会在不同程度上延续奥巴马现在的政策。
与此相对应的是,欧洲对中东地区的重视程度在提高。其中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极端主义在中东地区泛滥,对欧洲的安全产生了威胁;二是蜂拥而至的西亚北非地区难民势必给欧洲社会带来巨大影响。所以欧洲正在试图填补美国从中东战略收缩留下的真空。近些年欧洲关注中东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是巴以问题。虽然大家似乎忘记了巴以问题,但欧洲人反而更加关注。最近一两年欧洲对以色列的压力在加大,去年以来多个欧洲国家接连承认巴勒斯坦,未来以色列跟欧洲的关系摩擦会更多。
阅读背景:安理会有关制裁伊朗的决议
2006年第1737号决议:要求世界各国应对进出伊朗的与铀浓缩、重水反应堆和弹道导弹相关的物资、技术和设备实行禁运;冻结与伊朗核计划和弹道导弹项目有关的人员和公司的资产,防止向伊朗提供相关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在有关人员出入境时进行严密监督并向安理会下属的制裁委员会报告。
2007年第1747号决议:禁止伊朗出口武器,并呼吁国际社会对伊朗进口重武器保持警惕和克制;继续对涉及伊朗核计划和弹道导弹项目的个人及实体实施资产冻结,并扩大了制裁对象的范围;呼吁各国与国际金融机构不再承诺向伊朗政府提供赠款、财政援助和优惠贷款。
2008年第1803号决议:在前两份决议基础上增加制裁措施,包括扩大旅行限制和冻结资产对象名单、禁运敏感双用途物项、呼吁各国对部分对伊金融活动保持警惕、依法有条件地在机场和港口检查伊朗空运公司和伊斯兰航运公司的货物等。
2010年第1929号决议:近年来安理会对伊朗制裁最严厉的一次。禁止伊朗在国外参与核领域的投资活动;禁止各国向伊朗出口坦克、战斗机和军舰等重型武器装备;禁止伊朗进行任何与可运载核武器弹道导弹有关的活动;加强在港口和公海对涉嫌运送违禁品货船的检查措施;禁止各国与伊朗进行与核活动有关的金融交易,同时禁止伊朗在国外开设可能会被用于资助其核活动的独资或合资金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