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广大语文教师要重视写前指导,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写真事、抒真情、做真人;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写作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建立科学的作文评价模式,“批”“改”结合,激励为主。这样长期坚持,小学生的作文水平才能得以提高,作文教学改革才能走向成功。
关键词: 小学作文教学 指导原则 再创造
《语文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可是长期以来,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的问题困扰着我们。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教学做合一,手口脑并用”的教学思想,为作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指导小学生写作应遵循的原则
1.生活化原则
生活化原则有两个方面的含意:一是作文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生命交流的需要;二是作文的源泉是生活。在教学实践中,要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让孩子们多角度地观察生活,深层次地思考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学习有创意地表达,从而表现出自己的个性。
(1)培养学生作文是生命交流需要的观念。
在作文教学中,要反复让学生领悟作文是生命交流需要的观念,把它作为一个指导思想融入学生的思想深处。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把作文写真写实,具备写好作文的思想素养。在我指导写作“夸夸同学的闪光点”后,学生从生活中选材,表现了同学的友爱、好学、负责、勤劳、阳光、热情、守信、博学、热爱体育……修改后我又组织了“诵读美文”活动。这样,同学们把平时藏在心底的赞扬大声说出来,互相学习,心与心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了。在这里,作文满足了生命体交流的需要,充分发挥了本质作用。
(2)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
作文源于生活,“生活”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直接经验,包括经历过的、观察到的、感受过的、长期积淀的材料;二是间接接受前人的知识及所有的文化成果,这也是写作的重要材料。在“童年趣事”的作文指导中,我和同学们用了两节课的时间,互相启发,师生共同回忆了往日的好时光。于是,他们在文章中写了斗羊的危险经历,写了粘知了、摸鱼、看斗牛、观海、冬天逮麻雀,写了拔花生、种草莓……生活是多么的快乐美好。
因此,作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为写作而积累的习惯。可以指导学生建立写作的“信息资源库”,把直接的生活感受用日记、观察笔记、随笔等方式记写下来,平时从各种渠道获取的有用的知识材料,可用剪贴、摘录的方式储存,有条件的还可从网上下载,分门别类编辑出素材“集装箱”,准备随时调出使用。
2.主体性原则
作文是学生主体的生命活动,是他们生活和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和启发学生去表达自己的意愿,实现生命的需求,并在表达中渗透自己的做人原则、价值观念、是非观念、个人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意趣等,让写作成为生命的真实写照和享受生命的方式,真正做到“人”“文”的统一。作文教学应做到以下三点。
(1)激发主体的主动性。
在一些作文课堂中,学生陷入被动完成任务的状态,作文成了负担,而不是学生自身的需要。久而久之,学生便厌倦作文,甚至厌恶作文。所以,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保证学生在作文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创造学生自主写作的气氛和空间。
(2)培养主体的真诚性。
叶圣陶先生说:“从原材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实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蔑、卑鄙的态度。”这有两层意思:一是选材要实在;二是行文、言语要诚恳。也就是说,在作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写“真人真事真性情”。
(3)鼓励创造性。
作文教学应提倡创新,鼓励创新,放飞精神,放飞思想。在作文教学中要珍惜学生迸发的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对学生作文中表现出的一个有价值的新观点,一段有特色的生活记录,一个新颖的细节,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或者是一种新的结构表彰鼓励。这是具有导向性意义的。
二、在作文批改过程中激励学生再创造
1.探索科学的作文批改模式
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对作文批改的意义、任务、要求有着新的认识,摸索出了一套比较完整、有效的作文批改办法,现总结如下。
(1)保持一种热情。
那厚厚的一摞作文,批改起来着实吃力。可如果你拿起一本作文,把它当作一次心灵旅行,那批改作文的任务就变得轻松多了。看着那稚嫩的文字,品读着那一颗颗天真的童心,这是一种巨大的享受。如果你带一批学生好几年,从作文中发现他们长高了、有劲儿了、丰富了、深刻了,你品尝不到成功的喜悦吗?
(2)坚持一种原则——平等交流和广泛激励的原则。
“批改”是日常作文教学中最基本的工作。我认为,“批改”二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态度,它着眼于学生的不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不符合新课程平等对话、民主交往的精神。所以,我认为,改革作文的评估方式,应把“批改”变为“交流”。教师就作文和学生平等交流,以学习的态度、发现的眼光、欣赏的心情对待学生的作文,并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给出自己的建议式、商量式、比较式的评估结果,这样对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学生形成写作个性和表述特色都有极大的帮助。
(3)树立一种思想——修改是写作的一部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这是非常重要的。作文不仅仅是让学生“写”完就了事,更重要的是“改”——文章不厌百回改。一篇不像样的文章,读、改三遍,就会很优秀。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指导学生修改文章的工作,要教育学生明确“修改也是写作”的思想,教给学生修改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修改。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才会越写越好、越改越好,作文兴趣才会越来越浓厚,作文教学才会焕发活力。
(4)试验一种方法——“批”“改”结合。
作文批改模式中的“精批”是教师应该继承和发扬的,至于“细改”,就要留给学生自己去做。让学生从教师的精批中品味自己作文的佳处,提高鉴赏能力,激发写作兴趣;让学生在自己的细改实践中,训练思维,培养创造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探索科学的作文批改模式,总的精神,是让批改作文的主体由教师变为师生结合乃至学生自己,这样做能调动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叶圣陶先生说:“写成之后自己看,优点何在,毛病何在。眼光渐高,笔下渐熟,定会写成较好的东西。”(《语文教育书简》)学生能达到这一步,我们的作文教学才算成功了。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语文教师应本着负责的精神,怀着巨大的热情,潜心钻研、长期坚持,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让学生品尝写作的乐趣,爱表达、会表达,真正地发挥作文交流的作用。
关键词: 小学作文教学 指导原则 再创造
《语文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可是长期以来,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的问题困扰着我们。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教学做合一,手口脑并用”的教学思想,为作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指导小学生写作应遵循的原则
1.生活化原则
生活化原则有两个方面的含意:一是作文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生命交流的需要;二是作文的源泉是生活。在教学实践中,要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让孩子们多角度地观察生活,深层次地思考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学习有创意地表达,从而表现出自己的个性。
(1)培养学生作文是生命交流需要的观念。
在作文教学中,要反复让学生领悟作文是生命交流需要的观念,把它作为一个指导思想融入学生的思想深处。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把作文写真写实,具备写好作文的思想素养。在我指导写作“夸夸同学的闪光点”后,学生从生活中选材,表现了同学的友爱、好学、负责、勤劳、阳光、热情、守信、博学、热爱体育……修改后我又组织了“诵读美文”活动。这样,同学们把平时藏在心底的赞扬大声说出来,互相学习,心与心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了。在这里,作文满足了生命体交流的需要,充分发挥了本质作用。
(2)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
作文源于生活,“生活”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直接经验,包括经历过的、观察到的、感受过的、长期积淀的材料;二是间接接受前人的知识及所有的文化成果,这也是写作的重要材料。在“童年趣事”的作文指导中,我和同学们用了两节课的时间,互相启发,师生共同回忆了往日的好时光。于是,他们在文章中写了斗羊的危险经历,写了粘知了、摸鱼、看斗牛、观海、冬天逮麻雀,写了拔花生、种草莓……生活是多么的快乐美好。
因此,作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为写作而积累的习惯。可以指导学生建立写作的“信息资源库”,把直接的生活感受用日记、观察笔记、随笔等方式记写下来,平时从各种渠道获取的有用的知识材料,可用剪贴、摘录的方式储存,有条件的还可从网上下载,分门别类编辑出素材“集装箱”,准备随时调出使用。
2.主体性原则
作文是学生主体的生命活动,是他们生活和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和启发学生去表达自己的意愿,实现生命的需求,并在表达中渗透自己的做人原则、价值观念、是非观念、个人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意趣等,让写作成为生命的真实写照和享受生命的方式,真正做到“人”“文”的统一。作文教学应做到以下三点。
(1)激发主体的主动性。
在一些作文课堂中,学生陷入被动完成任务的状态,作文成了负担,而不是学生自身的需要。久而久之,学生便厌倦作文,甚至厌恶作文。所以,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保证学生在作文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创造学生自主写作的气氛和空间。
(2)培养主体的真诚性。
叶圣陶先生说:“从原材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实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蔑、卑鄙的态度。”这有两层意思:一是选材要实在;二是行文、言语要诚恳。也就是说,在作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写“真人真事真性情”。
(3)鼓励创造性。
作文教学应提倡创新,鼓励创新,放飞精神,放飞思想。在作文教学中要珍惜学生迸发的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对学生作文中表现出的一个有价值的新观点,一段有特色的生活记录,一个新颖的细节,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或者是一种新的结构表彰鼓励。这是具有导向性意义的。
二、在作文批改过程中激励学生再创造
1.探索科学的作文批改模式
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对作文批改的意义、任务、要求有着新的认识,摸索出了一套比较完整、有效的作文批改办法,现总结如下。
(1)保持一种热情。
那厚厚的一摞作文,批改起来着实吃力。可如果你拿起一本作文,把它当作一次心灵旅行,那批改作文的任务就变得轻松多了。看着那稚嫩的文字,品读着那一颗颗天真的童心,这是一种巨大的享受。如果你带一批学生好几年,从作文中发现他们长高了、有劲儿了、丰富了、深刻了,你品尝不到成功的喜悦吗?
(2)坚持一种原则——平等交流和广泛激励的原则。
“批改”是日常作文教学中最基本的工作。我认为,“批改”二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态度,它着眼于学生的不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不符合新课程平等对话、民主交往的精神。所以,我认为,改革作文的评估方式,应把“批改”变为“交流”。教师就作文和学生平等交流,以学习的态度、发现的眼光、欣赏的心情对待学生的作文,并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给出自己的建议式、商量式、比较式的评估结果,这样对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学生形成写作个性和表述特色都有极大的帮助。
(3)树立一种思想——修改是写作的一部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这是非常重要的。作文不仅仅是让学生“写”完就了事,更重要的是“改”——文章不厌百回改。一篇不像样的文章,读、改三遍,就会很优秀。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指导学生修改文章的工作,要教育学生明确“修改也是写作”的思想,教给学生修改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修改。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才会越写越好、越改越好,作文兴趣才会越来越浓厚,作文教学才会焕发活力。
(4)试验一种方法——“批”“改”结合。
作文批改模式中的“精批”是教师应该继承和发扬的,至于“细改”,就要留给学生自己去做。让学生从教师的精批中品味自己作文的佳处,提高鉴赏能力,激发写作兴趣;让学生在自己的细改实践中,训练思维,培养创造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探索科学的作文批改模式,总的精神,是让批改作文的主体由教师变为师生结合乃至学生自己,这样做能调动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叶圣陶先生说:“写成之后自己看,优点何在,毛病何在。眼光渐高,笔下渐熟,定会写成较好的东西。”(《语文教育书简》)学生能达到这一步,我们的作文教学才算成功了。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语文教师应本着负责的精神,怀着巨大的热情,潜心钻研、长期坚持,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让学生品尝写作的乐趣,爱表达、会表达,真正地发挥作文交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