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揽全局、顺应对外开放大势和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而作出的重大决策。甘肃是我国向西开放的战略主要支撑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黄金段。平凉作为甘肃省丝路沿线八大重要节点城市之一,区位交通优越、生态环境良好、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优质富集、产业开发强劲、民族团结和谐、投资前景广阔,在经济带建设中比较优势明显,具备良好的合作交流基础。笔者认为,平凉应抢抓发展机遇,从五个方面入手,努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重要节点城市。
一、立足区位优势,改善基础条件,形成互联互通的大通道
互联互通是促进丝绸之路建设的关键。要实现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目标,必须首先实现基础设施联通。平凉地处西安、兰州、银川三大城市几何中心,是古“丝绸之路”北线东端之重镇,历来为朝廷倚重之锁钥,商贾云集之埠市,文化交流之纽带,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在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进程中,务必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始终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放在优先位置。
一是加快综合交通通道建设,抢抓全省实施“6873”交通突破行动的重大机遇,突出铁路、公路、机场、物流枢纽建设,以西平、天平铁路和平定、福银高速平凉段为发展轴线,统筹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快经济带沿线交通通道建设及公路、铁路、航空运输方式衔接,加快推进平凉国家级公路运输主枢纽建设,确保县县通高速、通铁路,打通跨市出省通道,构建立体交通网络,实现与中西亚及周边省市的互联互通。
二是加快能源战略通道建设,加快宁夏太阳山至平凉750千伏直流输变电工程建设进度,积极争取实施国家批准建设陇东至江西新余、江苏徐州±800千伏超高压直流输变电工程项目,加快平凉天然气支线、西气东输三线平凉过境段气源通道建设,夯实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基础。
三是加快现代信息通道建设,推进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第三方信息服务和电子商务,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全力打造“智慧平凉”。鼓励支持经济带沿线地区金融机构在平凉设立分支机构,积极争取经济带沿线地区政府和银行贷款,促进特色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适应市场全球化的趋势,加强与中西亚国家的国际合作。
二、培育壮大产业,夯实经济基础,打造陕甘宁区域商贸物流中心
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必须有产业支撑,有实体经济做后盾。对平凉而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不只是“过路线”经济,而且是庞大的产业链经济,应该依托资源优势,深化区域能源开发合作,建立健全区域合作的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特色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相关产业集聚发展。
(一)持续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实施《陇东能源基地开发总体规划》,加大煤炭开发和煤质转化领域开放力度,支持华煤集团、中水电等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参与中西亚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开发利用,建设境外原料基地,推动能源化工产业快速发展,打造千亿级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基地。培育发展优质粮食、优质畜产品、优质果品及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牛、果、菜、薯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做大做强“平凉煤电”“平凉红牛”“平凉金果”品牌。发挥民族特色文化优势,加强与新疆、宁夏及中西亚国家在民族工艺品、日用品和清真食品等领域的合作,推动民族用品加工业快速发展。
(二)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形成多元互补的发展格局。加强与中西亚和经济带相关企业在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生产、使用上的合作,加强与平顶山煤机、山东临工、浙江精工、中电科等企业合作,积极培育发展装备制造、新型建材、工艺陶瓷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电子商务、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形成多元发展、多极突破的产业发展格局。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承东启西、通南达北的交通枢纽和物流枢纽。积极引进经济带沿线地区知名物流、信息、金融、科技等现代服务企业,加快大型商贸综合体建设,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派送、超级市场、电子商务等现代物流业,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建设陕甘宁“金三角”区域商贸中心。
三、弘扬养生文化,推动文旅融合,建设全国知名旅游养生基地
“一带一路”战略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平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然环境优美,空气质量优良,有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崆峒山等自然人文景观100多处,是甘肃旅游的重点区域和陕甘宁三省(区)旅游联动发展的重要节点。
(一)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打响“养生平凉”特色文化品牌。“养生平凉”是平凉在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核心品牌,也是文化和旅游在平凉的最佳结合点。应进一步挖掘崆峒山、古成纪、西王母、皇甫谧四大养生文化内涵,不断探索文化、旅游和养生深度融合新机制,把发展旅游产业与弘扬养生文化、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紧密结合起来,把建设大云寺佛教文化、皇甫谧针炙医学文化、公刘农耕文化、梯田景观文化等“七大”文化主题园区和建设国家生态屏障综合试验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有效对接起来,通过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养生产业发展新体系,全方位开辟养生服务,实现文化产业、观光旅游、养生休闲一体发展,生态、人文、景观相互交融,自然美与现代美的和谐统一。
(二)全力推进大景区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按照高端化建点、精品化连线、一体化布面的要求,率先建设崆峒山和大云寺·王母宫两个甘肃省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大景区,推进龙泉寺、云崖寺、莲花台、皇甫谧文化园、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园等精品景区建设,加快打造道佛祈福游、养生康体游、避暑休闲游、寻根祭祖游、民俗风情游、红色教育游等6条精品旅游线路,形成与全省主题品牌线路相衔接的旅游干线。
(三)培育文化旅游新业态,加快文化资源向生产力的转变。促进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加强文化旅游同传媒、演艺、娱乐、文物保护等相关产业的合作,逐步形成集旅游观光、文物展示、工艺品销售、文艺演出、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 (四)广泛开展区域合作,打造丝绸之路旅游精华段。充分利用国家“金旅”工程,配合中国旅游网和旅游电子商务资讯网,实现网上互联互通、共筑旅游品牌;打破经济带行政区域界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优势资源,重组多元互补的产品体系,努力创新合作模式和服务模式,通过建设联盟共同打造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精华段。
四、统筹城乡建设,突出功能提质,建设甘肃省域副中心城市
平凉是承载陇东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空间,应进一步完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城乡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甘肃东部门户城市。
(一)突出规划引领,拓展发展空间。结合平凉都市区战略规划编制,突出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全力构建全市“一主三副三节点、两轴三片双通道”的市域城镇空间格局。以“紧凑型城镇、开敞型区域”的发展理念,发挥节点城市在引领消费升级、实现创新驱动、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资源节约等方面的作用。
(二)推进中心城区提质扩容,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坚持把城市建设作为培育新的增长点和投资的重点来抓,大力推进中心城区提质扩容,加快推进平凉工业园区和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着力构建“一中心两园区”的城市空间布局。统筹推进城市品质提升、功能完善和民生建设,统筹推进城市建设机制创新、产城融合和文化传承,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品质,为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搭建良好的平台。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发挥城镇的聚集带动功能。按照“突出中心城区、强化县城功能、加快小城镇发展、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着力推动小城镇体系升级,全面优化小城镇布局。把全市24个建制镇作为发展小城镇的突破口,提升层次,壮大实力,注重特色、注重规模、注重区位、注重产业实力,集中发展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中心镇,使人口和经济要素迅速聚集和组合,发挥小城镇集聚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扎实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生态安全屏障作用。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必须加强生态综合治理,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发挥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平凉市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市,也是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并重的方针,突出生态、低碳、集约、高效的特色,合理配置全市资源,准确定位城市功能和规模,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宜居的核心理念拓展至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领域。
五、加快开发开放,承接产业转移,构建全方位交流合作新格局
中西亚地区能源资源富集,但轻工业发展相对不足,农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加速推进,与甘肃在经济、贸易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平凉作为丝路沿线重要节点城市,应主动加强与周边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交流合作,以更加开放包容的精神,致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一)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根本动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着力为企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真正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充分调动和提振各方面的创业热情,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着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引擎。
(二)深化互利合作,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充分利用平庆纳入国家规划建设的陕甘宁革命老区、关天经济区、蒙陕甘宁能源“金三角”、六盘山片区特困地区等国家级重点区域发展战略平台机遇,依托现有各类园区,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分工协作,积极承接农副产品深加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高新技术等产业转移,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和集聚,提高区域产业综合竞争力,建设“丝绸之路”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三)加快对外开放,主动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既要“东张”,也要“西望”,充分发挥平凉市区位、交通、资源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密切与丝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特别是把扩大特色优势产品出口作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着力点,培育建设一批苹果、马铃薯、牛羊肉、中药材等向西出口企业,建设商贸物流平台,借助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等平台,促进全方位、多领域合作。通过域内域外的经济协作、文化交流、民族交往、国际合作,促进和推动多区域、多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实现民心相通。
“一带一路”战略为沿线节点城市的全面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当前,平凉市在国家总体战略中科学定位,主动作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伟大实践,在加强基础建设中推进互联互通,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中增强综合实力,在扩大开放中深化交流合作,正阔步迈进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的行列。(作者单位:甘肃省平凉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 刘伟平,《着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求是》2014年18期
[2] 郭爱君 毛锦凰,《丝绸之路经济带:优势产业空间差异与产业空间布局战略研究》,《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3] 李含琳,《论规划和实施甘肃“西向战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的建设构想》,《甘肃金融》2014年02期
[4] 《中共平凉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国·平凉政府信息公开网
一、立足区位优势,改善基础条件,形成互联互通的大通道
互联互通是促进丝绸之路建设的关键。要实现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目标,必须首先实现基础设施联通。平凉地处西安、兰州、银川三大城市几何中心,是古“丝绸之路”北线东端之重镇,历来为朝廷倚重之锁钥,商贾云集之埠市,文化交流之纽带,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在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进程中,务必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始终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放在优先位置。
一是加快综合交通通道建设,抢抓全省实施“6873”交通突破行动的重大机遇,突出铁路、公路、机场、物流枢纽建设,以西平、天平铁路和平定、福银高速平凉段为发展轴线,统筹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快经济带沿线交通通道建设及公路、铁路、航空运输方式衔接,加快推进平凉国家级公路运输主枢纽建设,确保县县通高速、通铁路,打通跨市出省通道,构建立体交通网络,实现与中西亚及周边省市的互联互通。
二是加快能源战略通道建设,加快宁夏太阳山至平凉750千伏直流输变电工程建设进度,积极争取实施国家批准建设陇东至江西新余、江苏徐州±800千伏超高压直流输变电工程项目,加快平凉天然气支线、西气东输三线平凉过境段气源通道建设,夯实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基础。
三是加快现代信息通道建设,推进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第三方信息服务和电子商务,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全力打造“智慧平凉”。鼓励支持经济带沿线地区金融机构在平凉设立分支机构,积极争取经济带沿线地区政府和银行贷款,促进特色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适应市场全球化的趋势,加强与中西亚国家的国际合作。
二、培育壮大产业,夯实经济基础,打造陕甘宁区域商贸物流中心
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必须有产业支撑,有实体经济做后盾。对平凉而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不只是“过路线”经济,而且是庞大的产业链经济,应该依托资源优势,深化区域能源开发合作,建立健全区域合作的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特色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相关产业集聚发展。
(一)持续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实施《陇东能源基地开发总体规划》,加大煤炭开发和煤质转化领域开放力度,支持华煤集团、中水电等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参与中西亚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开发利用,建设境外原料基地,推动能源化工产业快速发展,打造千亿级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基地。培育发展优质粮食、优质畜产品、优质果品及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牛、果、菜、薯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做大做强“平凉煤电”“平凉红牛”“平凉金果”品牌。发挥民族特色文化优势,加强与新疆、宁夏及中西亚国家在民族工艺品、日用品和清真食品等领域的合作,推动民族用品加工业快速发展。
(二)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形成多元互补的发展格局。加强与中西亚和经济带相关企业在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生产、使用上的合作,加强与平顶山煤机、山东临工、浙江精工、中电科等企业合作,积极培育发展装备制造、新型建材、工艺陶瓷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电子商务、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形成多元发展、多极突破的产业发展格局。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承东启西、通南达北的交通枢纽和物流枢纽。积极引进经济带沿线地区知名物流、信息、金融、科技等现代服务企业,加快大型商贸综合体建设,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派送、超级市场、电子商务等现代物流业,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建设陕甘宁“金三角”区域商贸中心。
三、弘扬养生文化,推动文旅融合,建设全国知名旅游养生基地
“一带一路”战略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平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然环境优美,空气质量优良,有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崆峒山等自然人文景观100多处,是甘肃旅游的重点区域和陕甘宁三省(区)旅游联动发展的重要节点。
(一)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打响“养生平凉”特色文化品牌。“养生平凉”是平凉在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核心品牌,也是文化和旅游在平凉的最佳结合点。应进一步挖掘崆峒山、古成纪、西王母、皇甫谧四大养生文化内涵,不断探索文化、旅游和养生深度融合新机制,把发展旅游产业与弘扬养生文化、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紧密结合起来,把建设大云寺佛教文化、皇甫谧针炙医学文化、公刘农耕文化、梯田景观文化等“七大”文化主题园区和建设国家生态屏障综合试验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有效对接起来,通过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养生产业发展新体系,全方位开辟养生服务,实现文化产业、观光旅游、养生休闲一体发展,生态、人文、景观相互交融,自然美与现代美的和谐统一。
(二)全力推进大景区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按照高端化建点、精品化连线、一体化布面的要求,率先建设崆峒山和大云寺·王母宫两个甘肃省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大景区,推进龙泉寺、云崖寺、莲花台、皇甫谧文化园、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园等精品景区建设,加快打造道佛祈福游、养生康体游、避暑休闲游、寻根祭祖游、民俗风情游、红色教育游等6条精品旅游线路,形成与全省主题品牌线路相衔接的旅游干线。
(三)培育文化旅游新业态,加快文化资源向生产力的转变。促进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加强文化旅游同传媒、演艺、娱乐、文物保护等相关产业的合作,逐步形成集旅游观光、文物展示、工艺品销售、文艺演出、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 (四)广泛开展区域合作,打造丝绸之路旅游精华段。充分利用国家“金旅”工程,配合中国旅游网和旅游电子商务资讯网,实现网上互联互通、共筑旅游品牌;打破经济带行政区域界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优势资源,重组多元互补的产品体系,努力创新合作模式和服务模式,通过建设联盟共同打造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精华段。
四、统筹城乡建设,突出功能提质,建设甘肃省域副中心城市
平凉是承载陇东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空间,应进一步完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城乡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甘肃东部门户城市。
(一)突出规划引领,拓展发展空间。结合平凉都市区战略规划编制,突出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全力构建全市“一主三副三节点、两轴三片双通道”的市域城镇空间格局。以“紧凑型城镇、开敞型区域”的发展理念,发挥节点城市在引领消费升级、实现创新驱动、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资源节约等方面的作用。
(二)推进中心城区提质扩容,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坚持把城市建设作为培育新的增长点和投资的重点来抓,大力推进中心城区提质扩容,加快推进平凉工业园区和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着力构建“一中心两园区”的城市空间布局。统筹推进城市品质提升、功能完善和民生建设,统筹推进城市建设机制创新、产城融合和文化传承,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品质,为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搭建良好的平台。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发挥城镇的聚集带动功能。按照“突出中心城区、强化县城功能、加快小城镇发展、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着力推动小城镇体系升级,全面优化小城镇布局。把全市24个建制镇作为发展小城镇的突破口,提升层次,壮大实力,注重特色、注重规模、注重区位、注重产业实力,集中发展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中心镇,使人口和经济要素迅速聚集和组合,发挥小城镇集聚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扎实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生态安全屏障作用。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必须加强生态综合治理,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发挥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平凉市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市,也是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并重的方针,突出生态、低碳、集约、高效的特色,合理配置全市资源,准确定位城市功能和规模,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宜居的核心理念拓展至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领域。
五、加快开发开放,承接产业转移,构建全方位交流合作新格局
中西亚地区能源资源富集,但轻工业发展相对不足,农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加速推进,与甘肃在经济、贸易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平凉作为丝路沿线重要节点城市,应主动加强与周边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交流合作,以更加开放包容的精神,致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一)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根本动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着力为企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真正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充分调动和提振各方面的创业热情,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着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引擎。
(二)深化互利合作,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充分利用平庆纳入国家规划建设的陕甘宁革命老区、关天经济区、蒙陕甘宁能源“金三角”、六盘山片区特困地区等国家级重点区域发展战略平台机遇,依托现有各类园区,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分工协作,积极承接农副产品深加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高新技术等产业转移,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和集聚,提高区域产业综合竞争力,建设“丝绸之路”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三)加快对外开放,主动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既要“东张”,也要“西望”,充分发挥平凉市区位、交通、资源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密切与丝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特别是把扩大特色优势产品出口作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着力点,培育建设一批苹果、马铃薯、牛羊肉、中药材等向西出口企业,建设商贸物流平台,借助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等平台,促进全方位、多领域合作。通过域内域外的经济协作、文化交流、民族交往、国际合作,促进和推动多区域、多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实现民心相通。
“一带一路”战略为沿线节点城市的全面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当前,平凉市在国家总体战略中科学定位,主动作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伟大实践,在加强基础建设中推进互联互通,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中增强综合实力,在扩大开放中深化交流合作,正阔步迈进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的行列。(作者单位:甘肃省平凉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 刘伟平,《着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求是》2014年18期
[2] 郭爱君 毛锦凰,《丝绸之路经济带:优势产业空间差异与产业空间布局战略研究》,《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3] 李含琳,《论规划和实施甘肃“西向战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的建设构想》,《甘肃金融》2014年02期
[4] 《中共平凉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国·平凉政府信息公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