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个不一样的故事给我听”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xia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就像80岁的老太太,又干又瘪,索然无味。”经历过太多感官刺激之后。对突发新闻事件,记者突然失去蹦极般的心跳感觉。这显然不是个好兆头。因为对一份主流都市报来说。报社老总正图谋着从“讲个故事给我听”向“讲个不一样的故事给我听”的内容改造。
  突发新闻才是都市报改造的重点。一条共识是,主流都市报区别于非主流报纸。根本的理念转变是“传播者本位”迅速位移到“受众本位”。结合时代特点,就是更加关注民生,内容更加注重为读者利益着想。
  同时,在市场竞争过程中,报纸同质化是必然趋势。有了同质化,才会有优胜劣汰。在物质过剩的时候,才会有品牌的选择。同质化的过程,就是品牌产生的过程。
  目前都市报时政新闻的资源大同小异,内容水平的整体提高,发力点不是时政新闻,只有及时改造社会新闻,才会迅速提升报纸品位。
  突发新闻是个“如何发”的问题。新闻资源的竞争始终是媒体竞争的核心。其中,突发新闻的抢夺正在成为新闻媒体间竞争的重要方面,成为主流新闻媒体面对的课题。
  与一般意义的社会新闻相比。突发新闻往往更具影响力,更能体现新闻媒体的竞争能力,也更易在受众中产生品牌效应。但有时因为政策、体制的原因,视突发新闻为雷区。失去应有的话语权。对主流媒体而言,必须直面突发新闻这一前沿阵地,“不是不发,而是如何写一个不一样的故事,如何发”。
  突发新闻可以“再发现”。听到“突发新闻”这个词,总会有人眉头一皱:着火了?交通事故?打架滋事了?
  现在的读者就是这样挑剔:“呃,又是个车祸,这份报纸已经不值得订阅了。”“不报道失火。报纸就办不下去了吗?”……
  现在,情况可能变成这样:那个车祸多问了一句,掀开一个豆腐渣工程内幕:而火灾呢。是个街坊互助逃生的感人故事;至于街头打架就更有趣了,那个倒霉的劫匪碰到一个悍妇,被一把扯倒在地上,悍妇很唠叨,故事的重点在扭贼去派出所的路上……
  《东方今报》刊发的《中国最美女记者》一稿,就是成功的一例。
  2006年7月10日下午,黄河花园口景区内。一名十多岁的小女孩落入黄河。东方今报和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的记者同时到达现场,正好赶上女孩被捞到岸上,几个人正在帮助控水,都市频道的女记者曹爱文也冲上去,帮小女孩做人工呼吸。东方今报的摄影记者闫善良没有放过那短短的几分钟,把曹爱文救人的过程悉数收入镜头。这组照片和这个新闻刊发后。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反响。
  回过头来总结,多数记者遇到这个落水事件,会“顺理成章”地还原小女孩落水前后,以及渔民救人的情景,然后简单成稿。这是都市报记者多年的传统成稿套路。而在编辑眼中,事件之“小”,都不一定见报。
  果然,郑州同城媒体次日见报中,只有《东方今报》的角度是写记者救人,其他媒体要么刊发落水事件小消息,要么只字未发这个事件。随后,《东方今报》的这条新闻,不仅引起读者强烈反响,而且被全国各大报刊争相转发。很多媒体把曹爱文誉为“中国最美的女记者”。那张最精彩的人工呼吸照片,当年获得中国新闻奖图片类金奖。
  我们的读者是“知道分子”。这是个知识膨胀的年代,要么你被信息流冲垮,要么摇身变成时髦的“知道分子”。知识分子可能显得老土了,他们可能很专业,但永远不能像“知道分子”那样——什么都懂一点。
  办报要培养“知道分子”,而且不放过任何机会。包括突发新闻定位的重新包装,想办法让读者“多知一点”。
  我们不妨再举个《东方今报》的例子:
  这篇报道的主标题是《火车上发疯割断自己喉咙——又连捅胸口6刀 估计是旅途精神病》。通过阅读标题,读者就会被吸引进去,这个病人对自己怎么这么残忍?旅途精神病怎么如此可怕?我如果长时间坐火车可咋办?
  与其说读者急切地读完报道是想了解真相,不如说他们是想读到自保的方法。
  记者很清楚读者这种需求,及时向医生“讨要”到对抗这种心理疾病的“秘方”:“旅途精神病除了焦虑等心理因素外,还要注意在漫漫旅途中多喝水。而且尽量不喝没营养的纯净水。就能最大程度避免这种心理疾病”。
  这个简短的知识点结尾,不是狗尾续貂,它能给人以帮助,读者看过报道后立马会很轻松:“今后坐火车多喝水就会没事。”
  所以,多知一点,重在告诉读者“新知”,而且采编人员要有只比读者多知一点点的姿态。
  天马行空又如何。好吧。角度已经不是问题。那么写法呢?我们觉得,天马行空也无碍,读者喜欢就行。
  什么是消息,什么是通讯,各种新闻文体,教科书上都有明确的定义。其实,报纸是信息载体,是文化快餐,读者读报欣赏的成分越来越少。更多的是知道而已,很多时候,只是吃饭的空儿翻阅一下,或乘车的空儿浏览一下。这样,吸引阅读的任务更加繁重。
  如此,写作形式上的解放、创新成为必然。东方今报一直这样要求:写文章更像是记者与读者进行面谈,时间有限,繁文缛节当免,尽快“说清楚”足矣,最主要的是说“人话”,不卖弄辞藻。
  为鼓励写作形式创新,东方今报一直在想办法,目前《法眼》版有个《今报拍案》专栏,写作形式是章回体,是把一些离奇的新闻改造成“评说”,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受读者欢迎。
  告诉记者你还想要什么。记者奔赴现场前,你还得告诉他更多词汇:感动、意外、心头一酸、会心一笑、温馨、成为话题、服务性、有用、新的知识、励志、思考、提醒、唏嘘、感慨、难过、幽默……
  只要新闻符合这些词汇,记者都值得去现场拼杀。
其他文献
随着电脑、数码相机的广泛使用,报纸又从“读图时代”进入了“视觉时代”。“视觉时代”,包括图片、绘画、图表在内的新闻的图像化方式——新闻图示作为一种重要的新闻报道手段。在平面媒体新闻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著名报业咨询专家马利欧·加西亚就认为:“图表、图片和文字的联姻应备受重视——最好你在最初学习报道时,就应该意识到这一点。”  图表、图示的制作,历来是欧美报纸的强项。其专门的图表制作部门
期刊
2009年1月7日,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了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此举是中国3G时代开启的标志。但对于普通公众,3G还仅仅是频繁见诸媒体的一个新名词。3G时代距离国人还有多远?又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变化?我们不妨来畅想一下中国3G手机时代。    从精英到大众:3G手机谁做主?    当前中国近6亿的手机用户是3G手机的潜在用户群,但由2G到3G的受众转
期刊
在突如其来的“5·12”汶川大地震中,国内各大新闻媒介纷纷发挥各自优势,在第一时间公开震情。全面深入地报道抗震救灾,实行正确的舆论引导,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闻传播领域里一次成功的舆论引导实践的典型案例。在这次新闻舆论大会战中。值得一提的是“5·19”汶川大地震哀悼日期间,国内部分报纸版面头版的留白设计。此举在国内报纸版面设计史上是一次重大的突破。更是一个创举。    留白,一直被称为报纸版面设计
期刊
摘要:“动众”的概念源于新兴媒介为人们提供的越来越多的在移动状态下可以使用的信息接收方式,如手机短信、公交车栽电视、电子书、火车广播设备等。“动众”的媒介使用特征就是移动状态下的收听和收看,其节目的设置就是力图适应受众处于移动状态下的各种表现。“动众”市场因其目标受众的“舍金量”而成为媒体争夺的“奶酪”。  关键词:“动众” 广播 移动电视    “动众”。顾名思义就是移动中的受众。“动众”是一个
期刊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传媒格局日益开放,我国媒体的灾难报道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权威性和公信力兼具的党报如何报道突发灾难性事件,并有力地肩负起监测环境和疏通民情的职责,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选取《人民日报》对改革开放前后三次地震的报道加以研究,由此总结我国党报灾难报道观念的演变,以期有所启示。    框架理论与新闻报道框架    1974年,框架的概念被高夫曼引入文化社会学。他认为。框架是人们或组织
期刊
当前,我国电视媒体形成了央视、省级卫星频道、地市级电视台三足鼎立的格局。近年来,在有线电视迅速普及、观众收视资源不断增加的背景下。电视媒体的竞争也空前激烈。从表面上看。独播剧大战此起彼伏、娱乐节目风起云涌、情感谈话类节目和方言节目热度不减,但是,新闻节目依然是电视媒体的立台之本,是电视媒体构建核心竞争力、彰显社会影响力,进而通过吸引观众眼球获得更多广告资源的最重要的市场博弈要素。  提起电视新闻节
期刊
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范畴。它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络符号通过网络这一特定的传播渠道大行其道。迅速成为炙手可热的大众文化现象。  如果评比近年网络最火爆的一个字。那么“图”绝对是最佳选择。网络论坛上的问候语由“今天你网了吗?”到“今天你图了吗?”:一个名为“一日一囧”的专
期刊
摘要:从2004年7月第一份手机报出现以来,手机报已经历了5年的发展,展现出了新媒体所具有的蓬勃生命力。总结2009年“两会”手机报的特点,可以发现手机报的传播内容已不仅仅是在复制传统媒体的新闻,而是越来越多地自采自编,个性化特征初显;手机报的传播面体现出明显大众化基础上的分众化特点;手机报的互动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关键词:手机报 传播特点    从2004年7月第一份手机报出现以来。手机报已经
期刊
摘要:数字技术的进程如此迅猛,使得影像的承栽方式日新月异。如今,观者“参与”影像作品已经成为数字影像创作的一种重要手段。装置影像和互动影像都不同程度地让观者“参与”其中。观众的“参与性”直接反映了影像作品的类型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在以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影像创作中。观者“参与性”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视听语言,并影响着影像的传播效果。  关键字:观者“参与性” 观影方式 影像装置 互动影像 视听语言    
期刊
从铅与火的时代步人光与电的时代。平面媒体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新媒体的崛起和挑战。作为专业性很强的企业报如何适应这一媒介生态的变化,是近年来专家们思考、研究、实践的课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报作为我国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呈蓬勃之势。随着市场经济进入深度竞争阶段,面临新形势的发展变化,企业报只有适应新时期的需求,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作用,才能确保自身的影响和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