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开任何一部词典,我们都会发现每一个词条下面都罗列着几个甚至几十个含义。这些词义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这些有联系的词义构成这一词的意义范畴。最基本、最先产生的是中心义项,其它义项由于与基本义项具有某种关联(例如隐喻关系)而成为同一词的义项。隐喻意义丰富的词经常是基本范畴的词。汉语词汇中的多义词数量非常大。越是基本、常用的词汇,它的义项就越多,由本义引申出的喻义就越丰富。
语言中的基本词汇表示着人们日常生活中必需的事物和概念,所以基本词和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是人们不可或缺的词汇成分。基本词因其被普遍使用和自身的稳固性,作为词素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汉语中的“天”一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只要稍加留意,便会发现“天”的隐喻用法在汉语中普遍存在。《现代汉语词典》所列的以“天”开头的词语多达170个。如“天外有天”,这些词语中的“天”大多被赋予了“天”之外的喻义。“本义往往是一个词汇所具有的原义,而喻义往往是从本义派生出来的,是人类认知时跨概念域映合的结果。”(王寅,2001:228)本义与喻义之间主要的语义联系是隐喻性的,这是由人类具有隐喻性的思维特征所决定的。认知语言学家认为:多义词的多种意义之间的联系不是任意的,而是通过特定的语义引申机制从典型发展而成的,各个意义之间的每一种联系都是有理据的。
本文以汉语“天”为例,研究“天”的喻义。文中从《现代汉语词典》中摘引了大量与“天”相关的词语,其目的是为了显示“天”的喻义为数众多。语言中的有些隐喻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字面意义和转义在心理上已经分离到感觉不到两者之间还有联系,它们的内部结构已经成为类似定型词汇,语言使用者也意识不到其为隐喻,而且不存在使用和理解的问题。这类隐喻中的概念融合已呈相对静止状态,或者说在融合过程中,源域被目的域所覆盖,两个概念领域的映射消失。汉语中大量的有关“天”的隐喻用法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用语中的一部分。很少有人在使用时会意识到它们是隐喻。
一、天——顶部
在甲骨文中,“天”的字形像一个人,是用一个小方口代表人的脑袋;到了金文里,人的头部由方形变成了填实的圆点。由此可见,“天”造字的本义就是人的头、头顶。许慎《说文解字》定义天为“颠”。陶潜《读山海经》:“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刑天”即断首之意。人们还把前额的中央称为“天庭”“天门”,把头顶部分的骨头称做“天灵盖”。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若发现一种事物的某些特征与另一完全不同事物的某些特征相比,具有相似性或相关性时,就将其某方面的意象移到这个完全不同的事物上。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情或经验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情或经验。具体地说是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投射映合到另一个概念域,从而建立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天”由最初指人的顶部(即“头”),引申为一般事物的顶部。例如,玉米的雄花穗,因为长在植株的顶部,所以叫“天花”;房顶上的窗户叫“天窗”;房屋顶部的壁板叫“天花板”。我国某些地区的旧式房屋为了采光而在房顶上开的洞叫“天井”;对着“天井”在地上所挖的排泄雨水的坑叫“天井坑”。后来人们把位置在顶部的、凌空架设的东西也称作“天”,如“天桥”“天线”“天棚”,装置在较高的建筑设备上的梯子叫“天梯”。
二、天——时间
天空中最突出的标志是太阳,于是天空和太阳就有了不解之缘。古人因为没有计时的钟表,于是在生产和生活中就只能以太阳推测时间变化。“晨兴理荒秽”,早晨人们上工参照的是天光(天空的光辉;日光);太阳快要露出地平线时天空发出的光亮称为“天亮”或“天明”;“带月荷锄归”,晚上收工人们参照的是天色(天空的颜色),“天色”后被用来喻指时间的早晚和天气的变化。古时人们远行前要看天气,看是否有明朗的阳光。若不巧碰上没有太阳的阴雨天,便会感叹“天公不作美”。太阳明晃晃的叫“晴天”;太阳躲在乌云里就叫“阴天”。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古人注意到太阳运行周期的规律性,于是就以此为参照来计时,这样一来,“天空”的“天”又有了表时间的意义。“一天”可指一昼夜,也可指一个白天,即从太阳升起到落下的时间。整天、成天就是“一天到晚”。从黄昏到拂晓一夜间分为五更,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于是就又有了“五更天”。“天气”本指一定区域一段时间内大气中发生的各种气象变化,如温度、湿度、气压、降水、风、云等的情况,但在我国一些地区的方言中也可用来指时间、时候,如“天气不早了,快回家吧!”“天时”在我国某些方言中也可用来指时间、时候,如“天时尚早,再待会吧!”“天长日久”“天长地久”“天荒地老”等成语中的“天”都与时间有关。“天”的时间概念后又被人们引申指季节,如“春天”“冷天”“三伏天”“黄梅天”等。
三、天——自然
天然的、天生的东西,古人认为是“天”生之,也称作“天”。“天成”是天然生成;自然形成的隔断交通的大沟叫“天堑”;水灾、旱灾、风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叫“天灾”;天然的险要地方叫“天险”;风声、鸟声、流水声等自然界的声音叫“天籁”;自然界中某种动物专门捕捉或危害另一种动物,前者就是后者的“天敌”;由橡胶树、橡胶草等植物中提取的乳胶,经过加工制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叫“天然橡胶”;埋藏在地下的古代生物经高温、高压等作用形成的可燃气体叫“天然气”;“天然丝”(蚕丝)有别于“人造丝”;自然形成而合乎理想是“天造地设”;自然界的秘密被比喻成“天机”。
人的五官自然生成,叫“天官”;眼睛能看,耳朵能听,鼻子能闻,人的这些自然功能叫“天职”;人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叫“天性”;具有卓绝的创造力、想象力的人称为“天才”;人生来就具备的“天资”“天禀”“天分”“天赋”“天授”都是“天生”的;人的自然寿命是“天年”;父子、兄弟之间的血缘关系为“天伦”;生来就有的免疫能力叫“天然免疫”;旧时将妇女没有经过缠裹的脚称为“天足”。“牛马四足,是谓天。”(《庄子·秋水》)
“古代生产力低下,古人智力不发达,思维能力弱,思维空间狭窄,思维方式简单,把世界看作是一个模糊的整体,把某种事物或现象看作是世界的始基,有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朴素思想,往往从主观出发看待世界,把主观感受赋予思维对象,加以联想,产生主客互渗、‘天人合一’的观念。”(连淑能,2002:40)“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把天看成本源,人是天的派生物。天控制着万物,万物生长在其中。《易传·颐卦·彖辞》中说:“天地养万物。”《易传·序卦》也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天与人之间是主宰与服从的关系,出于对老天造化的极度膜拜,古人不强调人对自然的改变和征服,而提倡去顺应自然,适应“天道”。这是因为在古人看来,天道是宇宙万物(包括人)的本源,宇宙万物都是天道而生的。
四、天——主宰者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吾之不遇鲁侯,天也”(《孟子·梁惠王下》)。在古人的眼里,“天”乃万物的主宰者,“天”能驾御宇宙,所以古人把一切人无力改变的事情都归结为“天”使然。古人认为“天帝”、“天公”是天上主宰万物的神和自然界的主宰者,“天底下”的人不敢得罪“天老爷”“老天爷”,“天怒”将使得百姓遭殃。“天”是“天意”“天机”“命运”的代名词。古人把一切不可解的事、不可抗御的灾难都归于上天安排的命运,称为“天数”。“天命”是上天的意志,他主宰人们的命运。《论语·季氏》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天意如此”“天命不可违”,所以当人们对现实的苦难无法改变时,就只好“听天由命”。圣人孔子也曾言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天条”是老天爷所定的戒律,人、神都要遵守。天下难以破解的一切事情只有“天晓得”“天知道”。
正是因为“天”在人们的眼中主宰一切,所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把他们的政权说成是受“天命”建立的,打着“天”的旗号来统治“天下”。“天顺”为明英宗(朱祁镇)的年号;“天启”为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天宝”为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皇帝被称为“天子”(天的儿子)。“天锡皇帝,为天下王”(唐韩愈《元和圣德诗》),言外之意君权为天所授,代表上天统治人间。封建时代朝廷的军队号称为“天兵”,率兵的将领为“天将”。“老天有眼”,谁若胆敢忤逆犯上,一定会遭到“天打雷劈”。
五、天——极端
旧时对于数目多和种类多的东西,人们常用《千字文》文句的字来编排次序,“天”字是《千字文》首句“天地玄黄”的第一字,因此“天字第一号”就是第一或第一类中的第一号,常被用来借指最高的、最大的或最强的。“天”在最高处,因此代表了一种极端的程度。“天价”形容价格特别高;股市最大的成交量被称作“天量”;娱乐圈里最具实力、最有人气的歌星常被粉丝们喻为“天王”“天后”。极高极远的地方叫“天外”,一种境界之外更有无穷无尽的境界,天外还有天,因此“天外有天”可被用来表示学问、技艺、本领等是无止境的。极远的地方叫“天边”,人们常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天涯”也被用来形容极远的地方。“天翻地覆”形容变化极大,“天高地厚”形容恩情深厚。
六、天——极性
地轴延长和天球相交的两点叫做“天极”。在北半天球的叫北天极,在南半天球的叫南天极。“天极”亦称“天际”“天边”。在人们的视野中,“天”和“地”一个在最高处,一个在最底部。“天”和“地”共同建构了人间生活的世界。世人看到了“天”和“地”在空间位置上的两极性,因此常常将这两者并举来形容事物达到的顶级程度。“天差地远”“天悬地隔”比喻相差悬殊。人们在形容结婚新人般配用“天造地设”;祝愿夫妻白头到老用“天长地久”;男士在恋爱时常常对所爱的女士发誓,要爱她到“天荒地老”。形容亲人间相距遥远,难于见面时,人们常常用“天涯海角”“天南地北”“天各一方”。“天壤之别”形容差别之大,如同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九天”指极高的天空,“九天九地”(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用来形容差别之巨大。“天渊”的字面意思是“上天和深渊”,常用来比喻差别极大。“天罗地网”的字面意思是上上下下都布满罗网,常用来比喻对敌人、逃犯等设下的严密包围圈。
七、天——极乐世界
“天堂”本指人死后灵魂居住永享幸福的地方(跟‘地狱’相对),现常常被用来比喻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如“人间天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古人的观念里,“天”不只意味着主宰一切、令人望而生畏的天帝,它同时又是一个温馨和谐的极乐世界,在那里“天街”熙熙攘攘,“天廪”富足充实,“天苑”其乐融融,“天府之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这与现实中人间生活的苦难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把希望寄托在来生。“天”在人们的心中成了翘首以望、朝思暮想的地方,贫苦人把“天”当作苦难的终点和幸福的起点。“上天”“归天”“上天堂”成为他们的梦想。
从人们的社会心理上来讲,认为谈及“死”是不吉利的。汉语中有大量的代用语被用于掩饰“死”这个人类最基本的客观事实。因为“死”是一种不可抗拒的生理现象和社会现象,死亡是一种不幸,因此,人们在死亡面前感到一种不可解释的超人的力量。由此对死亡产生了恐惧和禁忌,进而导致代表死亡这种现象的语言符号成为禁忌语。在不得不提及死亡这种现象的场合,为了避讳,人们便使用另一种语言符号来代替被禁忌的语言符号,“上天”“归天”“上天堂”也成为汉语中死亡的代用语。
八、结束语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认识的工具。作为语言核心要素的词汇发展与人类认知的发展是一致的。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隐喻起了重要的作用。隐喻作为人类最基本最原始的一种思维方式,作为人类认知、思维的基础,导致了词汇的多义性。“天”的语义多元性就说明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汉英词典(修订版)[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
[3]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4]栾妮.聊“天”[J].语文月刊,2005,(3).
[5]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戴卫平 于红,北京昌平中国石油大学外语系)
语言中的基本词汇表示着人们日常生活中必需的事物和概念,所以基本词和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是人们不可或缺的词汇成分。基本词因其被普遍使用和自身的稳固性,作为词素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汉语中的“天”一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只要稍加留意,便会发现“天”的隐喻用法在汉语中普遍存在。《现代汉语词典》所列的以“天”开头的词语多达170个。如“天外有天”,这些词语中的“天”大多被赋予了“天”之外的喻义。“本义往往是一个词汇所具有的原义,而喻义往往是从本义派生出来的,是人类认知时跨概念域映合的结果。”(王寅,2001:228)本义与喻义之间主要的语义联系是隐喻性的,这是由人类具有隐喻性的思维特征所决定的。认知语言学家认为:多义词的多种意义之间的联系不是任意的,而是通过特定的语义引申机制从典型发展而成的,各个意义之间的每一种联系都是有理据的。
本文以汉语“天”为例,研究“天”的喻义。文中从《现代汉语词典》中摘引了大量与“天”相关的词语,其目的是为了显示“天”的喻义为数众多。语言中的有些隐喻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字面意义和转义在心理上已经分离到感觉不到两者之间还有联系,它们的内部结构已经成为类似定型词汇,语言使用者也意识不到其为隐喻,而且不存在使用和理解的问题。这类隐喻中的概念融合已呈相对静止状态,或者说在融合过程中,源域被目的域所覆盖,两个概念领域的映射消失。汉语中大量的有关“天”的隐喻用法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用语中的一部分。很少有人在使用时会意识到它们是隐喻。
一、天——顶部
在甲骨文中,“天”的字形像一个人,是用一个小方口代表人的脑袋;到了金文里,人的头部由方形变成了填实的圆点。由此可见,“天”造字的本义就是人的头、头顶。许慎《说文解字》定义天为“颠”。陶潜《读山海经》:“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刑天”即断首之意。人们还把前额的中央称为“天庭”“天门”,把头顶部分的骨头称做“天灵盖”。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若发现一种事物的某些特征与另一完全不同事物的某些特征相比,具有相似性或相关性时,就将其某方面的意象移到这个完全不同的事物上。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情或经验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情或经验。具体地说是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投射映合到另一个概念域,从而建立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天”由最初指人的顶部(即“头”),引申为一般事物的顶部。例如,玉米的雄花穗,因为长在植株的顶部,所以叫“天花”;房顶上的窗户叫“天窗”;房屋顶部的壁板叫“天花板”。我国某些地区的旧式房屋为了采光而在房顶上开的洞叫“天井”;对着“天井”在地上所挖的排泄雨水的坑叫“天井坑”。后来人们把位置在顶部的、凌空架设的东西也称作“天”,如“天桥”“天线”“天棚”,装置在较高的建筑设备上的梯子叫“天梯”。
二、天——时间
天空中最突出的标志是太阳,于是天空和太阳就有了不解之缘。古人因为没有计时的钟表,于是在生产和生活中就只能以太阳推测时间变化。“晨兴理荒秽”,早晨人们上工参照的是天光(天空的光辉;日光);太阳快要露出地平线时天空发出的光亮称为“天亮”或“天明”;“带月荷锄归”,晚上收工人们参照的是天色(天空的颜色),“天色”后被用来喻指时间的早晚和天气的变化。古时人们远行前要看天气,看是否有明朗的阳光。若不巧碰上没有太阳的阴雨天,便会感叹“天公不作美”。太阳明晃晃的叫“晴天”;太阳躲在乌云里就叫“阴天”。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古人注意到太阳运行周期的规律性,于是就以此为参照来计时,这样一来,“天空”的“天”又有了表时间的意义。“一天”可指一昼夜,也可指一个白天,即从太阳升起到落下的时间。整天、成天就是“一天到晚”。从黄昏到拂晓一夜间分为五更,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于是就又有了“五更天”。“天气”本指一定区域一段时间内大气中发生的各种气象变化,如温度、湿度、气压、降水、风、云等的情况,但在我国一些地区的方言中也可用来指时间、时候,如“天气不早了,快回家吧!”“天时”在我国某些方言中也可用来指时间、时候,如“天时尚早,再待会吧!”“天长日久”“天长地久”“天荒地老”等成语中的“天”都与时间有关。“天”的时间概念后又被人们引申指季节,如“春天”“冷天”“三伏天”“黄梅天”等。
三、天——自然
天然的、天生的东西,古人认为是“天”生之,也称作“天”。“天成”是天然生成;自然形成的隔断交通的大沟叫“天堑”;水灾、旱灾、风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叫“天灾”;天然的险要地方叫“天险”;风声、鸟声、流水声等自然界的声音叫“天籁”;自然界中某种动物专门捕捉或危害另一种动物,前者就是后者的“天敌”;由橡胶树、橡胶草等植物中提取的乳胶,经过加工制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叫“天然橡胶”;埋藏在地下的古代生物经高温、高压等作用形成的可燃气体叫“天然气”;“天然丝”(蚕丝)有别于“人造丝”;自然形成而合乎理想是“天造地设”;自然界的秘密被比喻成“天机”。
人的五官自然生成,叫“天官”;眼睛能看,耳朵能听,鼻子能闻,人的这些自然功能叫“天职”;人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叫“天性”;具有卓绝的创造力、想象力的人称为“天才”;人生来就具备的“天资”“天禀”“天分”“天赋”“天授”都是“天生”的;人的自然寿命是“天年”;父子、兄弟之间的血缘关系为“天伦”;生来就有的免疫能力叫“天然免疫”;旧时将妇女没有经过缠裹的脚称为“天足”。“牛马四足,是谓天。”(《庄子·秋水》)
“古代生产力低下,古人智力不发达,思维能力弱,思维空间狭窄,思维方式简单,把世界看作是一个模糊的整体,把某种事物或现象看作是世界的始基,有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朴素思想,往往从主观出发看待世界,把主观感受赋予思维对象,加以联想,产生主客互渗、‘天人合一’的观念。”(连淑能,2002:40)“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把天看成本源,人是天的派生物。天控制着万物,万物生长在其中。《易传·颐卦·彖辞》中说:“天地养万物。”《易传·序卦》也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天与人之间是主宰与服从的关系,出于对老天造化的极度膜拜,古人不强调人对自然的改变和征服,而提倡去顺应自然,适应“天道”。这是因为在古人看来,天道是宇宙万物(包括人)的本源,宇宙万物都是天道而生的。
四、天——主宰者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吾之不遇鲁侯,天也”(《孟子·梁惠王下》)。在古人的眼里,“天”乃万物的主宰者,“天”能驾御宇宙,所以古人把一切人无力改变的事情都归结为“天”使然。古人认为“天帝”、“天公”是天上主宰万物的神和自然界的主宰者,“天底下”的人不敢得罪“天老爷”“老天爷”,“天怒”将使得百姓遭殃。“天”是“天意”“天机”“命运”的代名词。古人把一切不可解的事、不可抗御的灾难都归于上天安排的命运,称为“天数”。“天命”是上天的意志,他主宰人们的命运。《论语·季氏》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天意如此”“天命不可违”,所以当人们对现实的苦难无法改变时,就只好“听天由命”。圣人孔子也曾言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天条”是老天爷所定的戒律,人、神都要遵守。天下难以破解的一切事情只有“天晓得”“天知道”。
正是因为“天”在人们的眼中主宰一切,所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把他们的政权说成是受“天命”建立的,打着“天”的旗号来统治“天下”。“天顺”为明英宗(朱祁镇)的年号;“天启”为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天宝”为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皇帝被称为“天子”(天的儿子)。“天锡皇帝,为天下王”(唐韩愈《元和圣德诗》),言外之意君权为天所授,代表上天统治人间。封建时代朝廷的军队号称为“天兵”,率兵的将领为“天将”。“老天有眼”,谁若胆敢忤逆犯上,一定会遭到“天打雷劈”。
五、天——极端
旧时对于数目多和种类多的东西,人们常用《千字文》文句的字来编排次序,“天”字是《千字文》首句“天地玄黄”的第一字,因此“天字第一号”就是第一或第一类中的第一号,常被用来借指最高的、最大的或最强的。“天”在最高处,因此代表了一种极端的程度。“天价”形容价格特别高;股市最大的成交量被称作“天量”;娱乐圈里最具实力、最有人气的歌星常被粉丝们喻为“天王”“天后”。极高极远的地方叫“天外”,一种境界之外更有无穷无尽的境界,天外还有天,因此“天外有天”可被用来表示学问、技艺、本领等是无止境的。极远的地方叫“天边”,人们常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天涯”也被用来形容极远的地方。“天翻地覆”形容变化极大,“天高地厚”形容恩情深厚。
六、天——极性
地轴延长和天球相交的两点叫做“天极”。在北半天球的叫北天极,在南半天球的叫南天极。“天极”亦称“天际”“天边”。在人们的视野中,“天”和“地”一个在最高处,一个在最底部。“天”和“地”共同建构了人间生活的世界。世人看到了“天”和“地”在空间位置上的两极性,因此常常将这两者并举来形容事物达到的顶级程度。“天差地远”“天悬地隔”比喻相差悬殊。人们在形容结婚新人般配用“天造地设”;祝愿夫妻白头到老用“天长地久”;男士在恋爱时常常对所爱的女士发誓,要爱她到“天荒地老”。形容亲人间相距遥远,难于见面时,人们常常用“天涯海角”“天南地北”“天各一方”。“天壤之别”形容差别之大,如同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九天”指极高的天空,“九天九地”(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用来形容差别之巨大。“天渊”的字面意思是“上天和深渊”,常用来比喻差别极大。“天罗地网”的字面意思是上上下下都布满罗网,常用来比喻对敌人、逃犯等设下的严密包围圈。
七、天——极乐世界
“天堂”本指人死后灵魂居住永享幸福的地方(跟‘地狱’相对),现常常被用来比喻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如“人间天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古人的观念里,“天”不只意味着主宰一切、令人望而生畏的天帝,它同时又是一个温馨和谐的极乐世界,在那里“天街”熙熙攘攘,“天廪”富足充实,“天苑”其乐融融,“天府之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这与现实中人间生活的苦难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把希望寄托在来生。“天”在人们的心中成了翘首以望、朝思暮想的地方,贫苦人把“天”当作苦难的终点和幸福的起点。“上天”“归天”“上天堂”成为他们的梦想。
从人们的社会心理上来讲,认为谈及“死”是不吉利的。汉语中有大量的代用语被用于掩饰“死”这个人类最基本的客观事实。因为“死”是一种不可抗拒的生理现象和社会现象,死亡是一种不幸,因此,人们在死亡面前感到一种不可解释的超人的力量。由此对死亡产生了恐惧和禁忌,进而导致代表死亡这种现象的语言符号成为禁忌语。在不得不提及死亡这种现象的场合,为了避讳,人们便使用另一种语言符号来代替被禁忌的语言符号,“上天”“归天”“上天堂”也成为汉语中死亡的代用语。
八、结束语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认识的工具。作为语言核心要素的词汇发展与人类认知的发展是一致的。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隐喻起了重要的作用。隐喻作为人类最基本最原始的一种思维方式,作为人类认知、思维的基础,导致了词汇的多义性。“天”的语义多元性就说明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汉英词典(修订版)[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
[3]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4]栾妮.聊“天”[J].语文月刊,2005,(3).
[5]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戴卫平 于红,北京昌平中国石油大学外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