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由于宁夏特殊的环境,造就了南部山区畜牧业大规模设施圈养,初步形成了以中北部片带为核心的百万亩紫花苜蓿种植示范区,但目前相当一部分农民对紫花苜蓿种植技术掌握不够。通过对紫花苜蓿生物学特性、营养价值进行分析,从精细整地、适时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详细论述了紫花苜蓿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 紫花苜蓿;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51.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9-0278-01
宁夏回族自治区深居西北内陆黄土高原,平均海拔在1 000 m以上,属典型的大陆性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具有冬季寒冷慢长,夏季凉爽暂短,秋季降温迅速,灾害性天气多,降水稀少,多集中在7—9月。由于特殊的气候环境,海原地区根据山川不同经济发展特点,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使南部山区群众大力发展设施养殖,实行“家家种草、户户养畜、小群体、大规模”的模式,初步形成了以中北部片带为核心的百万亩紫花苜蓿种植示范区,发挥地区生产优势,使养羊、养牛、林下养鸡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农民精准脱贫的必然选择。但目前相当一部分农民对紫花苜蓿种植技术掌握不够,现将紫花苜蓿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1 生物学特性
紫花苜蓿又称紫苜蓿、苜蓿,为豆科苜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抗寒、抗旱,对土壤的要求不严,土壤pH值6.5~8.0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应生长的土壤pH值7.5~8.0,适于排水及通气良好的土壤或砂壤土栽培,不适于在酸性土壤栽培;在-40~-30℃时能安全越冬,生长的最适温度25 ℃,根在15 ℃生长最好;对水分的需求较多,尤其在孕蕾至始花期需水量最多,通常在温暖干燥又有灌溉条件的地方生长极好,在干旱季节也能正常生长。
紫花苜蓿主根发达,深2~6 m;茎多分枝,高60~100 cm;羽状三出复叶,小叶长圆状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长7~20 mm,宽3.5~15.0 mm;腋生短总状花序,具有花5~20朵,紫色或紫蓝色,属异花授粉,以虫媒为主;螺旋状荚果,通常卷曲弯曲1~3圈,黑褐色,内有种子2~8粒,种子肾形,黄褐色,陈旧种子变为深褐色,千粒重1.5~2.0 g。富含微量元素、矿物质、维生素、蛋白质等多种营养成分,是家禽、家畜喜食的优质蛋白质饲料。
2 栽培技术
2.1 精细整地
紫花苜蓿的种子较小,播种地最好在前一年春季4月待杂草籽粒发芽后结合施底肥进行1次深耕,在头伏天及时耕作1次,秋季(末伏)深翻耙磨,翌年播前灭草,土地要平整细碎,保证出苗整齐。无灌溉条件的地方,整地后先行碾压以利保墒。有灌溉条件的地方,播前应先灌水以保证出苗[1]。
2.2 适时播种
紫花苜蓿种子硬实率为5%~15%或更高,新收种子的硬实率可达25%~65%。收获的种子曝晒3~5 d,或采用1 kg种子加1.5~2.0倍的沙子混合适当碾压,可有效提高发芽率。当年收获的种子当年夏播或秋播时,采用0.01%钼酸铵及0.03%硼酸溶液进行浸种,可提高发芽率11.5%和9.8%[2]。
夏播以6—7月播种,播前先施用灭生性除草剂消灭杂草,然后播种,此时降水增多,但要注意暴雨引起土壤板结,影响出苗率。海原地区灌溉区、前一年耕作耙磨好的旱作地,春播于4月中旬至5月末,利用早春解冻时土壤中的返浆水分抢墒播种,播种前采用化学除草剂敌草隆等进行土壤处理,灭除杂草,以条播或散播为主,条播行距为15~30 cm,播带宽3 cm;散播要耙磨镇压。春播一定要加强除草[3]。
2.3 田间管理
紫花苜蓿幼苗期生长缓慢,容易受杂草的危害,一年除草2~3次。早春返青及每次收割以后,也进行中耕松土,消除杂草[4]。同时,结合灌溉施适量肥料促進再生,增加收割次数。高产紫花苜蓿能够充分吸收土壤中氮、钾、钙等营养元素,具有固氮作用,对钾肥的需求较多,钾与氮之比应为1∶1。但施入钾肥1年施1~2次,施量应根据土壤状况而定,不易多。灌溉区可灌水2~3次,增加收割次数[5]。冬灌能提高土壤温度,有利于越冬。
2.4 病害防治
在褐斑病防治上,进行种子精选和消毒,种子田可用波尔多液和石灰硫磺合剂进行防除。在霜霉病防治上,于发病初期多采用在叶片背面喷洒波尔多液1~2次;也可以提前收割,阻止蔓延[6]。
3 参考文献
[1] 张宏兵.紫花苜蓿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农技服务,2008(8):20-21.
[2] 赵玉华,郭素红.紫花苜蓿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管理措施[J].畜牧与饲养科学,2013,34(11):41-42.
[3] 包成兰,张世财.青海省金皇后紫花苜蓿栽培技术规程[J].甘肃农业科技,2015(12):80-81.
[4] 梁万青,杜霄,常丽君.环县紫花苜蓿全膜覆土穴播丰产栽培技术要点[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5(16):55-56.
[5] 唐凤兰,刘杰淋,刘凤岐,等.风沙干旱区紫花苜蓿大面积高产栽培技术[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11):152.
[6] 闫兴禄,薛丽红,曹文琴,等.紫花苜蓿的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要点[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33(7):71-72.
关键词 紫花苜蓿;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51.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9-0278-01
宁夏回族自治区深居西北内陆黄土高原,平均海拔在1 000 m以上,属典型的大陆性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具有冬季寒冷慢长,夏季凉爽暂短,秋季降温迅速,灾害性天气多,降水稀少,多集中在7—9月。由于特殊的气候环境,海原地区根据山川不同经济发展特点,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使南部山区群众大力发展设施养殖,实行“家家种草、户户养畜、小群体、大规模”的模式,初步形成了以中北部片带为核心的百万亩紫花苜蓿种植示范区,发挥地区生产优势,使养羊、养牛、林下养鸡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农民精准脱贫的必然选择。但目前相当一部分农民对紫花苜蓿种植技术掌握不够,现将紫花苜蓿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1 生物学特性
紫花苜蓿又称紫苜蓿、苜蓿,为豆科苜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抗寒、抗旱,对土壤的要求不严,土壤pH值6.5~8.0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应生长的土壤pH值7.5~8.0,适于排水及通气良好的土壤或砂壤土栽培,不适于在酸性土壤栽培;在-40~-30℃时能安全越冬,生长的最适温度25 ℃,根在15 ℃生长最好;对水分的需求较多,尤其在孕蕾至始花期需水量最多,通常在温暖干燥又有灌溉条件的地方生长极好,在干旱季节也能正常生长。
紫花苜蓿主根发达,深2~6 m;茎多分枝,高60~100 cm;羽状三出复叶,小叶长圆状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长7~20 mm,宽3.5~15.0 mm;腋生短总状花序,具有花5~20朵,紫色或紫蓝色,属异花授粉,以虫媒为主;螺旋状荚果,通常卷曲弯曲1~3圈,黑褐色,内有种子2~8粒,种子肾形,黄褐色,陈旧种子变为深褐色,千粒重1.5~2.0 g。富含微量元素、矿物质、维生素、蛋白质等多种营养成分,是家禽、家畜喜食的优质蛋白质饲料。
2 栽培技术
2.1 精细整地
紫花苜蓿的种子较小,播种地最好在前一年春季4月待杂草籽粒发芽后结合施底肥进行1次深耕,在头伏天及时耕作1次,秋季(末伏)深翻耙磨,翌年播前灭草,土地要平整细碎,保证出苗整齐。无灌溉条件的地方,整地后先行碾压以利保墒。有灌溉条件的地方,播前应先灌水以保证出苗[1]。
2.2 适时播种
紫花苜蓿种子硬实率为5%~15%或更高,新收种子的硬实率可达25%~65%。收获的种子曝晒3~5 d,或采用1 kg种子加1.5~2.0倍的沙子混合适当碾压,可有效提高发芽率。当年收获的种子当年夏播或秋播时,采用0.01%钼酸铵及0.03%硼酸溶液进行浸种,可提高发芽率11.5%和9.8%[2]。
夏播以6—7月播种,播前先施用灭生性除草剂消灭杂草,然后播种,此时降水增多,但要注意暴雨引起土壤板结,影响出苗率。海原地区灌溉区、前一年耕作耙磨好的旱作地,春播于4月中旬至5月末,利用早春解冻时土壤中的返浆水分抢墒播种,播种前采用化学除草剂敌草隆等进行土壤处理,灭除杂草,以条播或散播为主,条播行距为15~30 cm,播带宽3 cm;散播要耙磨镇压。春播一定要加强除草[3]。
2.3 田间管理
紫花苜蓿幼苗期生长缓慢,容易受杂草的危害,一年除草2~3次。早春返青及每次收割以后,也进行中耕松土,消除杂草[4]。同时,结合灌溉施适量肥料促進再生,增加收割次数。高产紫花苜蓿能够充分吸收土壤中氮、钾、钙等营养元素,具有固氮作用,对钾肥的需求较多,钾与氮之比应为1∶1。但施入钾肥1年施1~2次,施量应根据土壤状况而定,不易多。灌溉区可灌水2~3次,增加收割次数[5]。冬灌能提高土壤温度,有利于越冬。
2.4 病害防治
在褐斑病防治上,进行种子精选和消毒,种子田可用波尔多液和石灰硫磺合剂进行防除。在霜霉病防治上,于发病初期多采用在叶片背面喷洒波尔多液1~2次;也可以提前收割,阻止蔓延[6]。
3 参考文献
[1] 张宏兵.紫花苜蓿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农技服务,2008(8):20-21.
[2] 赵玉华,郭素红.紫花苜蓿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管理措施[J].畜牧与饲养科学,2013,34(11):41-42.
[3] 包成兰,张世财.青海省金皇后紫花苜蓿栽培技术规程[J].甘肃农业科技,2015(12):80-81.
[4] 梁万青,杜霄,常丽君.环县紫花苜蓿全膜覆土穴播丰产栽培技术要点[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5(16):55-56.
[5] 唐凤兰,刘杰淋,刘凤岐,等.风沙干旱区紫花苜蓿大面积高产栽培技术[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11):152.
[6] 闫兴禄,薛丽红,曹文琴,等.紫花苜蓿的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要点[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33(7):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