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础医学课程在医学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学习其他医学类专业课程的基础,但目前高职基础医学课程存在教学内容实用性差、教学方法单一、忽视实验教学等问题,不利于医学类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的培养。基于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和PBL教学模式对高职基础医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能够有效提升医学类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
关键词:基础医学课程 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职
基础医学课程作为医学类专业共同的必修课程,主要研究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医学基础知识和技能,而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是进一步学习临床医学、护理学和临床药理学等临床应用类课程的前提条件。由此可见,基础医学课程是医学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对应临床应用类课程的压缩版,对于专科学生来说很多课程并没有太大的学习价值,其在将来的临床工作中很少应用相关知识;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直接向学生灌输知识,忽略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造成学习障碍;实验课的课时较少,学生缺乏动手操作经验,教学模式僵化固定,只强调出勤率而忽视实验质量,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差。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系统化,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PBL教学模式使课程教学项目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一、重新编排教学内容
不同的医学类专业对医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不同,故专科学生没有必要掌握所有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只需要掌握与其专业对应及相关的教学内容即可。因此,在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应以必要、够用为原则,重新编排教学内容,每个医学类专业的教学内容只选取其在临床应用类课程中需要用到的医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如对护理专业的解剖学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和重组,只保留与护理学课程中的主要临床基础护理技能密切相关的臀打肌、三角肌、股静脉、锁骨下静脉、胃和尿道等组织器官的相关解剖学知识,并将其按照注射、穿刺和插管等基础护理技能进行分类,进而同时提高解剖学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实用性,为后续学习护理学课程奠定基础。此外,由于经过重新编排的教学内容与护理专业学生将要从事的临床工作密切相关,故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强,有助于提高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创新教学方法
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较多且过于抽象,学生记忆和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即使经过重新编排信息量仍然很大,所以利用讲授法直接向学生灌输知识会给学生带来沉重负担,严重者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形成学习基础医学课程的记忆障碍、理解障碍和情感障碍。因此,在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应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来增强抽象的理论知识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医学基础知识,克服理解障碍,如在组织胚胎学教学中,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组织胚胎的微观结构,使学生直接观察到组织胚胎的结构特征,深刻理解组织胚胎的相关知识;贯彻结构—功能观,将基础医学课程通过器官和功能紧密联系起来,淡化学科界线,突出基础医学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增强医学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帮助学生形成记忆模块,克服记忆障碍,如通过整合心脏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相关知识,将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中与心血管系统相关的教学内容联系起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心血管系统的知识体系,降低记忆的难度;以解决临床问题为主线贯穿基础医学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利用学生将要从事的临床工作中可能遇到的专业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消除其厌学情绪,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到答案,获取成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医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自信心,进而克服心理障碍。
三、优化实验教学
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为学习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而临床医学课程教学都以临床应用为目的,均为实践性学科,故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的教学任务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理论外,还要让学生学会其具体应用和操作方法,而这需要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和验证才能掌握。因此,在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应增加实验课的课时,使实验课与理论课的课时比例达到1:2,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体验实验过程,加深其对实验相关医学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其实验相关医学基础技能;删除重复、陈旧的实验项目,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试验,并与临床紧密结合,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实现工学一体化。如在护理学专业的不同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的探究性实验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护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中的注射操作,锻炼学生的临床基础护理技能,提高学生的临床护理能力。
总之,基于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和PBL教学模式对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进行改革,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医学基础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对医学类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基础医学课程 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职
基础医学课程作为医学类专业共同的必修课程,主要研究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医学基础知识和技能,而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是进一步学习临床医学、护理学和临床药理学等临床应用类课程的前提条件。由此可见,基础医学课程是医学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对应临床应用类课程的压缩版,对于专科学生来说很多课程并没有太大的学习价值,其在将来的临床工作中很少应用相关知识;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直接向学生灌输知识,忽略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造成学习障碍;实验课的课时较少,学生缺乏动手操作经验,教学模式僵化固定,只强调出勤率而忽视实验质量,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差。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系统化,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PBL教学模式使课程教学项目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一、重新编排教学内容
不同的医学类专业对医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不同,故专科学生没有必要掌握所有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只需要掌握与其专业对应及相关的教学内容即可。因此,在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应以必要、够用为原则,重新编排教学内容,每个医学类专业的教学内容只选取其在临床应用类课程中需要用到的医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如对护理专业的解剖学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和重组,只保留与护理学课程中的主要临床基础护理技能密切相关的臀打肌、三角肌、股静脉、锁骨下静脉、胃和尿道等组织器官的相关解剖学知识,并将其按照注射、穿刺和插管等基础护理技能进行分类,进而同时提高解剖学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实用性,为后续学习护理学课程奠定基础。此外,由于经过重新编排的教学内容与护理专业学生将要从事的临床工作密切相关,故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强,有助于提高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创新教学方法
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较多且过于抽象,学生记忆和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即使经过重新编排信息量仍然很大,所以利用讲授法直接向学生灌输知识会给学生带来沉重负担,严重者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形成学习基础医学课程的记忆障碍、理解障碍和情感障碍。因此,在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应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来增强抽象的理论知识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医学基础知识,克服理解障碍,如在组织胚胎学教学中,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组织胚胎的微观结构,使学生直接观察到组织胚胎的结构特征,深刻理解组织胚胎的相关知识;贯彻结构—功能观,将基础医学课程通过器官和功能紧密联系起来,淡化学科界线,突出基础医学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增强医学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帮助学生形成记忆模块,克服记忆障碍,如通过整合心脏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相关知识,将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中与心血管系统相关的教学内容联系起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心血管系统的知识体系,降低记忆的难度;以解决临床问题为主线贯穿基础医学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利用学生将要从事的临床工作中可能遇到的专业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消除其厌学情绪,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到答案,获取成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医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自信心,进而克服心理障碍。
三、优化实验教学
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为学习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而临床医学课程教学都以临床应用为目的,均为实践性学科,故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的教学任务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理论外,还要让学生学会其具体应用和操作方法,而这需要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和验证才能掌握。因此,在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应增加实验课的课时,使实验课与理论课的课时比例达到1:2,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体验实验过程,加深其对实验相关医学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其实验相关医学基础技能;删除重复、陈旧的实验项目,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试验,并与临床紧密结合,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实现工学一体化。如在护理学专业的不同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的探究性实验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护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中的注射操作,锻炼学生的临床基础护理技能,提高学生的临床护理能力。
总之,基于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和PBL教学模式对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进行改革,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医学基础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对医学类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毛波.高职教育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2017(04):188.
[2]于浩.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0(05):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