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共同体视域下 家庭体验式生命教育的思考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xiaomei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验式生命教育的开展,需要以活动为载体,而家庭作为学习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积极发挥作用。通过家庭教育,结合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日常亲子活动的开发,让生命教育渗透到真实的生活当中,自然发生,并产生积极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生命教育;家庭教育;亲子活动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4-0068-03
  非洲谚语有云:“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成功的教育,需要集合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之力,共同建立起充分有效的互动和联结,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朝向同一目标,共同助力学生的生命成长。随着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深入和实践,家长作为个体学习过程中的助学者,其地位越来越受到关注。原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过:“家庭教育不到位,學校教育做得再好也无济于事。”特级教师李镇西也说:“学校教育非常重要,但无论多么重要,都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没有正规的课程设置,家长的教导方式也异于学校老师。作为一门潜在的课程,它却能够很好地塑造一个人的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实践证明,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是一个发挥着重要教育作用的场所。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更能够使个体产生更真实和自然的体验,是影响学习效果生成、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因素。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国不少地区出现了学生自残、自杀、伤害父母等漠视生命的极端行为,惨痛的教训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教育的广泛讨论和思考,也再一次给人们敲响了警钟:生命教育不能等。然而,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2020年2月16日,教育部网站上发布了《给全国中小学生家长在疫情防控期间指导孩子居家学习生活的建议》,其中,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提出要加强生命教育,增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并对家长开展和实施生命教育进行了明确的指导。当前,开展家庭生命教育的声音愈发响亮,家庭生命教育任重道远。
  立德树人,生命教育先行。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最高要求。自1968年美国学者华特士提出生命教育概念以来,美国、日本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均对生命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生命教育理论日臻成熟。生命教育是引导人们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教育,是从自我、他人、社会、世界四个维度探索生命意义的教育。多年来,大陆地区对生命教育也愈加重视。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组提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六大素养,而珍爱生命就属于“健康生活”素养的重要内容。 2017年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也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尊重生命、规划生涯、健全人格。实践证明,生命教育愈来愈受重视。而家庭生命教育,亦提上日程。
  体验式生命教育的实施,需要立足家庭这个特殊场域,通过代际传递,使个体的学习体验因真实自然而得以深入,充分激发个体的感悟和反思,实现健康成长。
  一、在家事参与中感受真实
  家事教育,就是教导孩子从事家务劳动。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父母分配给不同的家事任务。中学生已能胜任大部分家务劳作,但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当前的中学生普遍缺少家事参与。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竞争日益激烈,焦虑的父母担心孩子被社会淘汰,重视孩子的学业学习。大部分中小学生周末辗转于各大补习班,与家人相处和沟通的宝贵时间被学习和书本淹没了,疲于应对学业,比起帮忙做家务,瘫坐在沙发上玩手机更让他们感到轻松和欢愉。长此以往,两代人之间越来越没有共同的话题,亲子关系日益疏离。而家庭教育的力量,也愈发单薄。
  当前我们的孩子,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即便“五谷能分”却也“四体不勤”。学习固然重要,但学习不是生活的全部。孩子终究要成长为一个有完整人格的人,而身心健康的孩子,需要有爱心和责任心。这是家庭教育的树人根本。我们都在努力培养出人头地、最好是可以“傲视群雄、横扫天下”的孩子,但一屋不扫又何以扫天下?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渴望孩子拥有博爱之心,有广阔的胸襟和责任感,这些是需要从善待家人开始的,而参与家事,则是培养和发展孩子爱心和担当的有效措施。
  为人父母,务必要让孩子明白,所有人都是家庭的一分子,而做家务是每个人的责任,不是谁在帮谁做。通过家事劳动,孩子对生活有了切身的体悟,生命更加饱满,对父母的辛劳亦能感同身受。而这些,往往比我们的唠叨更奏效。与此同时,借由家事劳动,孩子在家的活动范围不再仅限于书桌或电视机前,而是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动起来”,有利于学习和生活压力的排解,强身健体,解决问题的能力亦能得到提高。亲身的体验相较枯燥的课本知识,更加鲜活,更能深入孩子的心中,成为他们一生中的宝贵体验。我们的教育培养的终究是要掌握生存知识和技能、懂得生活、生活得好的孩子,因此,有必要让孩子回归生活,在家事劳动的点点滴滴中去享受生活、实现成长。
  二、在传统节日中体悟意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节日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也是生命教育的宝贵契机。人们借由传统节日,通过传统节日的仪式和庆典,切身体会传统文化的美好寓意。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成为法定假日的当前,家庭成为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场所,传统节日也自然成了开展体验式生命教育的重要时机。
  借由春节,家长可以教导孩子追求平安和幸福,引导孩子明白亲情的温暖,发展出成为家庭一分子的担当。例如,家长可以利用节前的“除尘”,集齐全家之力,共同营造温馨明净的家庭环境;大年三十的“围炉”,利用全家人聚在一起享用美食的机会,与孩子们分享父辈乃至祖辈以前的年夜饭故事,引导孩子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通过“拜年”,全家出动,走亲访友,引导孩子学会关心他人,给予他人祝福与温暖。
  清明节是人们追忆先人的重要节日,借由清明节,家长可与孩子探讨死亡教育。帮助孩子面对分离的痛苦,通过缅怀逝者,学会感恩生活,珍惜生命。面对亲人的离去,学会接纳自己的抗拒和痛苦,给予自己时间,用自己的方式同离去的亲人告别。学会用更积极的心态去回答“既然每个人都会死去,那为什么还要活着”诸如此类的生命议题,在努力探寻答案的过程中,活出生命的意义。   端午节,通过一家人共同品尝粽子或长辈教孩子学习包粽子,让孩子对端午节有更切身的体悟。孩子们对屈原的故事并不陌生,家长一方面要引导孩子懂得欣赏屈原以死明志的崇高情操,更要引导孩子学会以积极的方式应对生命中的不顺心,明白结束自己的生命并不是改变不满现状的唯一方式。与此同时,借由人们以粽子喂鱼等故事,引导孩子看见人与人之间的关爱,让他们懂得珍惜他人,学会将心比心。与此同时,教导孩子追求高尚的气节,努力做个受人尊敬的人。
  中秋节,人们通过赏月、吃月饼,表达追求和谐圆满的美好愿望。家长可以通过品尝中秋美食、分享中秋故事,帮助孩子形成以和为贵的意识:在家,能够持守和谐友善的家庭观念;在外,能够践行尊重同理的相处准则。
  重阳节是人们敬老的节日,或登高,或插茱萸,结合当地的节日习俗,家长可让孩子感受传统节日的趣味,通过“奉茶”等方式,教他们学会尊重家中长辈,始于心中,止于行动。
  综上,通过让孩子积极参与各种传统节日的活动和仪式,唤起孩子最质朴的生命体悟,使体验式生命教育在自然中发生,使家庭生命教育发挥出其特有的魅力。家庭生命教育,需要家长用心、用爱、用智慧,切实行动起来。
  三、在亲子关系中看见美好
  有效的家庭教育,离不开良好的亲子关系。也可以说,关系的质量决定了教育的成败。在信息社会高速发展背景下成长的孩子,由于接触和掌握的信息较多,認知发展规律呈现出新的特点,越来越多的父母感觉孩子过于“早熟”,并非只有在青春期才会表现出叛逆、不听话等问题。为此,焦虑、迷茫、疲累成了影响当前父母幸福感的关键因素。教养孩子,亟须父母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为人父母者,要认识到,孩子是成长中的个体,自己同样也需要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与职能。要从凡事亲力亲为,慢慢转变成放手而不撒手;从无微不至地照料,慢慢转变为关注而不干涉;从耐心的循循善诱,慢慢转变成真诚地倾听与同理。父母应跟随孩子的成长脚步,做一个有智慧的“同路人”。
  架起良好亲子关系的桥梁,亲子活动则是一个重要的载体。为人父母,教导孩子,要说,更要做。不仅要循循善诱,还要多开展亲子活动。借由活动,促进亲子互动,让爱自然传递,让爱更容易发生。例如,周末或节假日在全家总动员的家事劳作中互帮互助,感受彼此的不易,学会体谅和珍视彼此。父母与孩子一起下厨做饭,愉快享用,让“舌尖上的爱”给家人带来温暖。而对于更小的孩子,家长可以尝试每天拨出时间陪伴孩子玩耍。比如,每天固定拿出15~30分钟来,定为“宝贝时间”。在这段时间里面,家长放下所有的家务和工作,全身心陪伴孩子。做什么,怎么做,由孩子决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陪伴。家长也不妨与孩子约定,选定某个日子开展“父母换我做”活动,尝试这一天以孩子为主,让孩子来当家,而家长和其他家人都要给予支持与配合。孩子可以通过角色扮演,体验父母的责任,看见父母的生命,亦看见自己成长的意义。
  在亲子活动中,家长应与孩子好好说话。聪明的家长,会说话,也会“听”话。懂得倾听,听清孩子语言背后的情感需求,及时给予回应,在对话中尊重孩子的感受,亦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想法。如此,亲子活动方可成为亲子之间高质有效的联结,亲子关系才能够实现融洽和美。
  总的来说,体验式生命教育需要家庭成员之间的积极配合,需要立足于孩子的年龄与心理特点,需要结合家事承担、传统节日,借由亲子活动,使孩子获得更多的关于生命的体悟。在亲子互动中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让爱可以传递,让生命得以滋养,让幸福成长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阮显政.浅议学习共同体的概念、特征及意义[J].高教学刊,2017(5):193-194.
  [2]肖川.生命教育存在之必要[J].青年教师,2013(4):16-17.
  [3]莫映桃.论传统节日的生命教育功能及其实施途径[J].教育论坛,2013(8):99-101.
  [4]邓惠明,岳玉阁.传统家庭生命教育文化的异化与重塑[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10):111-114.
  [5]黄有志.传统节日与生命教育研究.海南师范大学学报[J]. 2011(5):125-132.
  编辑/刘 芳 终校/于 洪
其他文献
“个案概念化”就是对个案提供的大量信息,进行抽象、概括、提炼,形成一个能准确表述个案问题性质和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个案概念化”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三大理性认识:(1)“个案是什么”和“个案不是什么”?(准确定位)(2)“个案为什么”?(合理假设)(3)“个案怎么办”?(拟订方案与长短期目标)。概念化的过程要经过四个步骤:(1)选择辅导者的理论视角;(2)尽可能完整地搜集来访者的关键信息;(3)将信息资料概括为上述的三大理性认识;(4)合理地表述,形成文字概要。通过解析沈春燕老师的辅导个案《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
摘要:媒体多任务是指同时处理两项及以上与媒体相关的活动。该行为对中小学生的生理健康和学习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及小学生过多暴露在媒体多任务情景中会引发一系列行为问题和注意问题,而中学生长期的媒体多任务行为除了会引发严重的注意问题外,还会影响其睡眠质量及学习成绩。尽管该行为对儿童青少年有诸多不良影响,但仍然无法在数字饱和时代完全规避,学校和教师可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轻其负面影响。 
采用意象对话技术对一例高三学生人际困扰的个案进行干预。在意象对话中,来访者看见并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情绪,从而对自我有了更深的觉察和领悟,最终走出了内心的冲突,让安定与力量得以回归内在。
摘要:利用外部资源促进认知加工的过程也被称为认知卸载。小学生元水平的发展尚不成熟,他们的外部资源使用情况不同于成年人,表现为不会使用外部资源来促进学习。以往的实验研究表明,认知卸载可以帮助小学生记住更多知识且有利于其数学推理能力的发展,但如果不及时复习被卸载下来的学习内容,也会影响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上采取有效的措施,促使学生正确使用外部资源,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
摘要:科学技术的深度交叉融合使得新媒体应运而生。新媒体所具有的实时性、互动性和融合性正逐渐改变着人类获取信息、传播信息和使用信息的方式。青少年是使用新媒体的主要群体,合理使用新媒体可使青少年的生活和学习更高效便捷。然而,滥用新媒体将诱发青少年产生不良的心理、生理及外在行为表现问题,此时如果不能及时干预并进行相应的科学教育疏导,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必将受到制约。因此,本文对当前新媒体时代下青少年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