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夏的一天,记者扣开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培训中心主任辛越的家门。眼前的辛越一点儿都不像政府部门一个司局领导干部,倒真像一个普通而谦恭的半大老头。不过,听起他的娓娓谈吐来,他更像一个儒雅多思的学者。在他7平方米的书房里,除了门窗几乎墙壁全部被通顶达地的书架给占满了,架上琳琅满目的图书多是中外文学作品,名人传记,还有历史、哲学、经济学、外语、美术、书法等内容的书籍,看得出书房的主人对图书涉猎的范围之广泛。读书和写作是辛越最热衷的话题。
修笔炼心 装点业余生活的绚丽舞台
辛越本名冯惠明,原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中文系,所读所学皆与文学有关,他梦想着自己将来成为一名编辑或记者。“虽然,每个人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上都有自己的选择权利,然而,社会环境给予每个人的机遇并非与个人愿望完全吻合,有时甚至是相差很远以至于南辕北辙。”这些话源于辛越的切身体会。在辛越那个时代,中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初步转型时期,大学毕业的辛越,服从安排,被分配到原国家计委,从事秘书性事务工作。每次值班电话、每次会议记录、每次文件校对,他都一丝不苟,准确、及时、到位,认真对待岗位职责链条上的每个具体环节,忙碌的像只小蚂蚁。辛越虽然很快适应了本职工作,并在处级领导岗位有了出色的表现,但年少时憧憬的记者、编辑梦似乎从此破灭,在他的内心深处徒留了些许遗憾。
辛越的文学情结并没有从此泯灭。80年代初期,国内图书市场被解禁。当辛越身边的年轻人踏着交谊舞的舞步在舞池中漫步时,他却一头扎进图书馆,徜徉在古今中外经典著作的海洋中。雨果、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契诃夫以及我国著名作家矛盾、巴金、姚雪垠、周而复等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品,辛越一一拜读,都让他爱不释手,甚至彻夜捧读。“伤痕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坛崛起,也成为辛越品读的对象。为了提高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刘绍棠、从维熙、王愿坚、王蒙、邓友梅等作家的精彩演讲,他都到现场聆听,并作了大量笔记。不断广泛涉猎文学精品,成为他业余生活的“主业”。
书读的多了,文学讲座听的多了,辛越也就萌生了自己尝试写作的愿望。不言而喻,读书写作花费了他大部分业余时间,但是,他的付出也很快得到回报。辛越创作了《献给你一束玫瑰花》、《威尼斯船歌》、《甜蜜的烦恼》等中短篇小说和散文,都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电视小品《钟声悠悠》获得中央电视台征文奖,并被拍摄成电视小品在央视播出,受到观众好评。辛越收获更丰厚的是无形的精神感召。过去年代的人物故事,陌生国度的社会风情,使辛越的视野开阔了许多;作家们的创作经验和对文学的理解,乃至他们对人生的思考,给辛越以启迪。使辛越领悟到大作家们之所以高尚,就在于真实描绘了人世间丰富、多样的人生,尽力寻觅和歌颂着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展现了人物所具有的典型意义和隽永的艺术魅力。
文章陆续见诸报端,对文学创作理解的不断深入,辛越感到业余生活越来越充实,有了新的亮点。更为他后来在文学领域的发展,以及此后在工作岗位更好的发挥自己的长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妙笔生花 书写外交工作新境界
80年代末,辛越重新拾起已经被丢弃多年的俄语,并通过国家教委EPT外语考试,被国家教委公派到前苏联列宁格勒(现圣彼得堡)财经大学进修。过去只有在影片中见到的白桦林、涅瓦河、十月革命起义者攻打的冬宫,以及阿夫乐尔巡洋舰,真切地呈现在他的面前。他以自己的视角,切身感受到俄罗斯的这种社会制度、这种意识形态宣扬的人是大写的人,崇高的人,健康的人;宣扬的是历史进取的乐观精神;宣扬的是对于人生价值的坚持与肯定。俄罗斯的进修经历,给辛越的人生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巧合总是要与必然相伴。回国后,辛越任原国家计委办公厅副主任。90年代中期,他最终又被原国家计委派往我国驻俄罗斯大使馆担任经济参赞,第二次踏上了俄罗斯这片世纪热土。
无论是学习进修还是担任参赞,他依然抱着“多读、多看、多思、多写”的生活态度,在繁忙之余的闲暇时光,他尽可能多的走访俄罗斯那些名胜古迹。他曾痴迷流连于那些著名的艺术博物馆、名人故居、墓地,以及大都市周围那些历史悠久、建筑独特的小村镇。莫斯科特列吉雅科夫画廊、普希金雕塑艺术博物馆、圣彼得堡俄罗斯博物馆等举世闻名的艺术殿堂,他都不止一次造访。当站在《九级浪》、《庞培城的末日》、《伏尔加纤夫》等巨幅原创油画跟前时,他感受到俄罗斯艺术带给他心灵的强烈震撼……
辛越深切感受到,除了观察和读书,与俄罗斯人民真诚的沟通,才是打开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大门的钥匙。辛越在担任参赞期间,有机会与各方人士进行着广泛地接触、交流,特别是结识了像前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50年代援华总顾问阿尔希波夫,前苏联和俄罗斯桥梁专家、武汉大桥主要设计人西林这样的尊贵朋友。五十年代他们把自己的美好年华奉献给中国的建设事业,与中国人民结下了深厚友谊。已是八旬开外退休多年的耄耋老人时,仍在为加强俄中友谊添砖加瓦,这些对中国人民做出贡献的国际友人,令辛越由衷地敬仰。在俄期间,辛越多次与他们接触,深切感受到他们身上真挚浓厚的中国情结,他们的伟大人格激励辛越动笔写下《永久的珍藏》等文章刊登在人民日报上,记录了与俄罗斯知名人士间交往的真情实感。九十年代后期阿老和西老相继去世,辛越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阿尔希波夫的歌声》、《纪念西林》等纪念文章。
与此同时,他历时8年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大清公使曾纪泽》杀青。“创作长篇小说《大清公使曾纪泽》的灵感来源正是我在俄罗斯的那段人生经历,整个写作过程是我对历史人物的认识由朦胧到清晰的过程,也是自己思想升华的过程。”辛越感慨地说。
在图书馆度过的无数个周末,上万字的读书笔记,与被刻画人物的经常性的“心灵交流”,辛越终于成功塑造了曾纪泽肩负重要外交使命,在谈判桌上竭尽全力维护着祖国利益的大清公使形象。讲述了十九世纪后半叶,列强虎视眈眈、中国边境危机四伏,外交场上波谲云诡,谈判桌前舌剑唇枪,曾纪泽以惊人的胆略和智慧收回被沙俄占领十几年的伊犁,被后人赞誉为“夺虎口之食,挽即逝之波”的“清末外交史仅有的一大亮点”。由此,辛越感叹道:“我最敬佩曾纪泽的是,他在洋大人的蛮横威胁面前头颅不低、脊梁不弯的民族气节。常言道‘弱国无外交’,那只是就普遍一般而言。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弱国有骨气的外交官,照样可以在外交舞台上演出悲壮而感人的剧目。”
创作是艰苦的,业余创作就会付出更多的心血。果戈理说过:“文学会给灵魂带来高贵的气度和奇妙的美,会把人提高。” 辛越已品味到其中的意境所在。
读书写作 拓展公务培训新内涵
2002年,辛越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培训中心主任,他所领导的机构主要任务是配合人事部门为本部门公务员队伍提供培训服务。毋庸置疑,培训对象都是各司局的业务骨干,培训工作对于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人员素质提高至关重要。从根本上说,他担任的角色是教育工作者,根据公务员知识构成和职务构成的特点,培训的内容形式都要做精心选择。长期的业余读写生活,使辛越养成的勤于思考的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担任的本职工作。辛越认为:一个在宏观经济部门工作的公务员,除了熟悉本行业或相关经济行业的业务,还应该更多的掌握一些文学艺术方面的知识,这不仅仅能够提高领导干部的审美情趣、文学修养,同时,也可以开拓他们的思路和视野,更好的服务社会。作出的规划、计划、行业政策,只有体现了人文关怀,体现了美学的原则,才能符合经济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生态环境和谐的要求。于是,辛越开创性地在培训课程中增加了音乐、美术、书法艺术赏析的内容,聘请专家教授举办专题讲座、实用培训,受到学员的广泛欢迎。
2004年辛越被中国作家协会吸纳为会员。坚持认真做事、低调做人的辛越,默默耕耘的笔始终没有停歇。2004年他的散文随笔集《飞翔的俄罗斯魂》出版,这是辛越对十六位杰出的俄罗斯作家的独特解读。这本书的封底简介说:“当您翻开此书,十六个伟大而高贵的灵魂在您的眼前飞翔,在您的心中,闪亮、温馨着的是他们的智慧、悲悯,对人类的美与恶的解析,对世界未来的预言,还有博大的爱……”
读书写作丰富了辛越的人生,他从被刻画的对象身上吸取精神营养,不断修炼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同时又将这种素养转化成公务培训的一个积极因素,使之具备新的更充实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