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空间与图形这一内容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空间与图形”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们是人们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教学时教师应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思维感知,并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联系生活积极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空间与图形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其主要内容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和图形与位置等。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交流、推理等一系列活动,发展其空间想象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发思考
情境创设是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有力手段。而“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学习,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更加突出学生的观察、操作、体验和探究。因此情境创设对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具有更重要的作用。一个源于生活实际的、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会使他们非常真切地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力量。这也更容易使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更利于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
一个好的情境会在上课伊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到课堂学习中来,深深地吸引学生的眼球。而“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大多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能够设置悬念诱发学生学习欲望,促进学生数学思考。
二、加强学生的体验感知,形成空间观念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教学中加强直观演示,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正确、清晰的表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首先是在体验中感受。“空间观念的形成,只靠观察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活动,让他们自己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学生或许会相信你所告诉他们的,但他们更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因为他们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更希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所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切创造探索的机会。
其次是适时地比较和分类。“比较”的目的是认识事物的联系和区别,明确彼此之间的同一性和相似性。“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按照事物间性质的异同,将不同性质的对象归入不同种类,并让学生在分类的基础上,探索总结出同一类图形的共同特征,从而构建出这种图形的基本概念,了解这些图形的特征。如在“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中,为了更加清晰学生对于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我把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贴在黑板上,然后在下面摆上1平方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在比较中再次感受3种面积单位的大小,并闭上眼睛想一想不同的面积单位。这样学生在头脑中就会对每个面积单位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在区别比较中更有助于正确表象的形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按照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原型,让学生按照一定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帮助学生积累几何形体丰富的感性经验,并让他们通过分析、比较,找出事物的不同特征,逐步形成空間观念。
三、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激发主动探索
通过操作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索、思考的环境,主动的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动手操作是一种由多个感官参与以感知形式为主的认识活动。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小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小学生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
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其实是学生多种感官协同的活动,是促进知识内化的过程。通过操作活动,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有关“空间与图形”知识,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通过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等操作活动,或者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想象等途径,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使学生获得清晰、深刻的空间表象,再逐步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从而发展空间观念。教师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设计和组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探索性的操作活动中,通过观察、猜测、操作、讨论交流,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操作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创新的乐趣,体验数学的力量和价值。
四、加强和生活实际的联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相连。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空间与图形”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可有效地实现数学与生活的沟通。“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要使学生“运用图形与空间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进行交流”,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发展只有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强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才能进一步地得到巩固和提高。如在“面积和周长的比较”一课中,我组织学生测量身边物体中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相关长度,并分别计算它们的面积和周长,在小组内和同伴进行交流。学生马上开始了自由活动,有的学生测量地砖的边长,有的学生测量文具盒的长和宽,更有学生去测量黑板的长和宽……课堂上好不热闹!我想他们不但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而且更感受着数学带给自己的能量。他们提高的是解决问题的本领,增长的是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总之,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鼓励学生积极实践。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学数学,在实际的应用中去理解数学,课堂教学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学生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
关键词: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空间与图形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其主要内容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和图形与位置等。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交流、推理等一系列活动,发展其空间想象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发思考
情境创设是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有力手段。而“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学习,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更加突出学生的观察、操作、体验和探究。因此情境创设对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具有更重要的作用。一个源于生活实际的、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会使他们非常真切地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力量。这也更容易使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更利于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
一个好的情境会在上课伊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到课堂学习中来,深深地吸引学生的眼球。而“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大多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能够设置悬念诱发学生学习欲望,促进学生数学思考。
二、加强学生的体验感知,形成空间观念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教学中加强直观演示,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正确、清晰的表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首先是在体验中感受。“空间观念的形成,只靠观察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活动,让他们自己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学生或许会相信你所告诉他们的,但他们更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因为他们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更希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所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切创造探索的机会。
其次是适时地比较和分类。“比较”的目的是认识事物的联系和区别,明确彼此之间的同一性和相似性。“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按照事物间性质的异同,将不同性质的对象归入不同种类,并让学生在分类的基础上,探索总结出同一类图形的共同特征,从而构建出这种图形的基本概念,了解这些图形的特征。如在“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中,为了更加清晰学生对于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我把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贴在黑板上,然后在下面摆上1平方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在比较中再次感受3种面积单位的大小,并闭上眼睛想一想不同的面积单位。这样学生在头脑中就会对每个面积单位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在区别比较中更有助于正确表象的形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按照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原型,让学生按照一定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帮助学生积累几何形体丰富的感性经验,并让他们通过分析、比较,找出事物的不同特征,逐步形成空間观念。
三、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激发主动探索
通过操作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索、思考的环境,主动的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动手操作是一种由多个感官参与以感知形式为主的认识活动。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小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小学生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
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其实是学生多种感官协同的活动,是促进知识内化的过程。通过操作活动,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有关“空间与图形”知识,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通过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等操作活动,或者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想象等途径,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使学生获得清晰、深刻的空间表象,再逐步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从而发展空间观念。教师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设计和组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探索性的操作活动中,通过观察、猜测、操作、讨论交流,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操作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创新的乐趣,体验数学的力量和价值。
四、加强和生活实际的联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相连。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空间与图形”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可有效地实现数学与生活的沟通。“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要使学生“运用图形与空间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进行交流”,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发展只有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强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才能进一步地得到巩固和提高。如在“面积和周长的比较”一课中,我组织学生测量身边物体中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相关长度,并分别计算它们的面积和周长,在小组内和同伴进行交流。学生马上开始了自由活动,有的学生测量地砖的边长,有的学生测量文具盒的长和宽,更有学生去测量黑板的长和宽……课堂上好不热闹!我想他们不但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而且更感受着数学带给自己的能量。他们提高的是解决问题的本领,增长的是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总之,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鼓励学生积极实践。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学数学,在实际的应用中去理解数学,课堂教学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学生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