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创新阅读方式,重视学生的语文阅读指导,运用多元化的阅读引导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基于此背景下简要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并提出具体的阅读教学策略,希冀有效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深入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当充分引导学生读出真情实感,能够逐步理解并鉴赏语文作品,受到文章中情趣和情操的熏陶,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当有效发挥引导作用,构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展开阅读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现从以下几方面阐述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 拓宽学生语文阅读思路,增加阅读量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完善,但是由于受到知识层面以及语文阅读水平的影响,在语文阅读中出现难以掌握阅读方向、不会思考等众多问题,严重抑制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提升。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教学标准,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步拓展学生的语文阅读思路,才能有助于学生寻找语文阅读技巧。教学中应当根据教学目标,设置多元化的阅读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加深学生的阅读印象和认知,促使学生在閱读过程中对文本内容进行有效地吸收和理解,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与指导作用,使学生能够自主阅读。
二、 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提高阅读质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阅读能动性。当前语文阅读教学虽然有了逐步的改进,教师也更加重视引导学生读书看书,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引导学生进行合作阅读。但是部分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再加之课堂时间有限,所以并未真正放手让学生进行合作阅读,此种合作阅读模式只是流于形式,并未起到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教学质量,必须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分组,构建学习小组,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认知结构、语文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小组内的优等生带动落后生,进行拔高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在小组内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
三、 明确语文教学目的,提出阅读要求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信息的传递数量持续增加。在信息化时代下,引导学生进行语文阅读,教师首先要明确阅读目的及要求,并且贯穿于阅读教学过程中,才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获取信息,展开分层阅读,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逐步积累阅读知识。所以教师在开学时就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及学段要求,了解学生的阅读数量以及阅读偏好,测试学生的阅读水平,做好学生的原始阅读档案记录,这有助于日后阅读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阅读方法及能力、数量等进行查阅,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具有科普性、知识性的相关文章,使学生成为阅读广泛的人。阅读是个体行为,但是却有共同的目的,就是获取丰富的知识与信息,提高阅读能力。所以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阅读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合作阅读,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基础水平。
四、 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
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助于学生自主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所以在日常的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以小组的形式发表想法与意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欲望,通过阅读强化指导,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积极性。创设良好的阅读教学情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秋天的怀念》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通篇洋溢着作家史铁生对母亲的无尽怀念和对母亲的深情赞颂。因此,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找到了一张刷爆朋友圈的图片:一位父亲接自己的小孩放学回家,天正下着大雨,父亲右手撑着雨伞,左手拎着公文包,可以明显看到这样一个细节,父亲的后背淋湿了大部分,但雨伞却倾斜到孩子的头顶上,就怕孩子淋到雨。创设这样的情境,触动学生的情感,感知到父爱,营造浓烈的情感教学氛围,然后再带领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多种方式阅读和交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思考阅读。让学生抓住文中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去体味人物的内心情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提高了课堂阅读教学效率。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引导与帮助的作用,通过有效的引导,切实激发学生的探究好奇心与语言表达欲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做到以读代讲,带领学生感悟语言的魅力,重视创设良好的阅读教学氛围,跟着学生的阅读需求教学,引导学生多读细读。可以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跟读、集体朗读、学生默读等多元化形式,使学生处于轻松愉悦的读书状态中,由被动式听课转换为自主地参与教学活动。同时,教师提醒学生要养成爱读书勤动笔的习惯,在阅读时能够做好读书笔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反思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也应当撰写阅读教学笔记,记录下学生阅读的精彩瞬间,对于不恰当的阅读章节进行反思和感悟,不断地改进,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看出,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开拓学生的语文阅读思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使学生全方位发展;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的日后发展打下坚实的阅读基础。
参考文献:
[1]高传虎.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4(1).
[2]李海燕,臧玲.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2).
[3]李文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培养[J].课外阅读(中旬),2013(9).
[4]张志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2013(10).
作者简介:
王丽宽,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官桥镇崇文小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当充分引导学生读出真情实感,能够逐步理解并鉴赏语文作品,受到文章中情趣和情操的熏陶,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当有效发挥引导作用,构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展开阅读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现从以下几方面阐述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 拓宽学生语文阅读思路,增加阅读量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完善,但是由于受到知识层面以及语文阅读水平的影响,在语文阅读中出现难以掌握阅读方向、不会思考等众多问题,严重抑制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提升。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教学标准,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步拓展学生的语文阅读思路,才能有助于学生寻找语文阅读技巧。教学中应当根据教学目标,设置多元化的阅读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加深学生的阅读印象和认知,促使学生在閱读过程中对文本内容进行有效地吸收和理解,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与指导作用,使学生能够自主阅读。
二、 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提高阅读质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阅读能动性。当前语文阅读教学虽然有了逐步的改进,教师也更加重视引导学生读书看书,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引导学生进行合作阅读。但是部分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再加之课堂时间有限,所以并未真正放手让学生进行合作阅读,此种合作阅读模式只是流于形式,并未起到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教学质量,必须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分组,构建学习小组,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认知结构、语文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小组内的优等生带动落后生,进行拔高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在小组内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
三、 明确语文教学目的,提出阅读要求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信息的传递数量持续增加。在信息化时代下,引导学生进行语文阅读,教师首先要明确阅读目的及要求,并且贯穿于阅读教学过程中,才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获取信息,展开分层阅读,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逐步积累阅读知识。所以教师在开学时就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及学段要求,了解学生的阅读数量以及阅读偏好,测试学生的阅读水平,做好学生的原始阅读档案记录,这有助于日后阅读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阅读方法及能力、数量等进行查阅,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具有科普性、知识性的相关文章,使学生成为阅读广泛的人。阅读是个体行为,但是却有共同的目的,就是获取丰富的知识与信息,提高阅读能力。所以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阅读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合作阅读,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基础水平。
四、 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
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助于学生自主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所以在日常的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以小组的形式发表想法与意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欲望,通过阅读强化指导,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积极性。创设良好的阅读教学情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秋天的怀念》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通篇洋溢着作家史铁生对母亲的无尽怀念和对母亲的深情赞颂。因此,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找到了一张刷爆朋友圈的图片:一位父亲接自己的小孩放学回家,天正下着大雨,父亲右手撑着雨伞,左手拎着公文包,可以明显看到这样一个细节,父亲的后背淋湿了大部分,但雨伞却倾斜到孩子的头顶上,就怕孩子淋到雨。创设这样的情境,触动学生的情感,感知到父爱,营造浓烈的情感教学氛围,然后再带领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多种方式阅读和交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思考阅读。让学生抓住文中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去体味人物的内心情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提高了课堂阅读教学效率。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引导与帮助的作用,通过有效的引导,切实激发学生的探究好奇心与语言表达欲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做到以读代讲,带领学生感悟语言的魅力,重视创设良好的阅读教学氛围,跟着学生的阅读需求教学,引导学生多读细读。可以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跟读、集体朗读、学生默读等多元化形式,使学生处于轻松愉悦的读书状态中,由被动式听课转换为自主地参与教学活动。同时,教师提醒学生要养成爱读书勤动笔的习惯,在阅读时能够做好读书笔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反思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也应当撰写阅读教学笔记,记录下学生阅读的精彩瞬间,对于不恰当的阅读章节进行反思和感悟,不断地改进,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看出,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开拓学生的语文阅读思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使学生全方位发展;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的日后发展打下坚实的阅读基础。
参考文献:
[1]高传虎.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4(1).
[2]李海燕,臧玲.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2).
[3]李文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培养[J].课外阅读(中旬),2013(9).
[4]张志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2013(10).
作者简介:
王丽宽,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官桥镇崇文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