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演讲课”教学实录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tho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这节课的主题是——
  生:“和你不一样:阅读演讲课”。
  师:先汇报各自的题目,相同的省去。要简洁、清楚。
  (生开火车依次汇报演讲稿的题目,并将部分题目板书在黑板上:《给易中天的一封信》《给岳飞的一封信》《给麦克阿瑟的一封信》《给泰戈尔先生的一封信》《给源次先生的一封信》《给冰心的一封信》《给老舍的一封信》《给爱丽丝的信》《给巴金的一封信》《给安房直子的一封信》《给钟佳璐、陈诺的一封信》《给北师大版语文教材编写组的信》《给安德烈的一封信》《给萧红的一封信》《给汤姆·索亚的一封信》《给儒勒·凡尔纳的一封信》《给林黛玉的一封信》《给小王子的一封信》……)
  师:从这些题目中,大家有什么发现?
  生1:都是以写信的方式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生2:有的是给作家写信,有的是给书中人物写信,还有的是给同学写信。
  师:谁来总结一下他们俩的说法?
  生3:从题目可以看出,大家都是以写信的方式演讲交流,但是写信的对象各不相同。
  师:我们先听一组同学的演讲,其他同学请做好点评的准备。
  (学生打开演讲评价表,边听边做记录。)
  生1:
  给米切尔·恩德的一封信
  ——读《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
  敬爱的米切尔·恩德先生:
  您好!
  您的《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风靡整个德国,就像《西游记》在中国那样家喻户晓,而此刻,这本书就在我的手里,这使我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
  记得您说过这样一句话:“忘记了自己内心世界的人,也就忘记了自身的存在价值,内心世界是外在世界的补充,我们必须去发现它、完善它。”是呀,您的作品,就犹如一只穿行在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雄鹰,冷静地思考是它的脑袋,紧张曲折的情节是它的筋肉,幽默风趣是它的骨骼,奇思妙想则是它的双翼,让我在您的作品下看见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好像飞进了一个物我两忘的世界。
  ……
  合上书,看着封面上的两条蛇,互相咬着对方的尾巴,形成了一个椭圆,这就是书中象征着幻想王国无限权力的护身符奥林吧!我不禁再次回味起您笔下的情节,想着想着,恍惚间,我好像也走进了幻想王国……
  和您同样爱幻想的朋友
  何敏行
  生:2:
  给巴德的一封信
  ——读《我叫巴德,不叫巴弟》
  尊敬的巴德先生:
  您好!如果我没有记错,您是一位神情紧张,总是提着一个箱子的“小破孩”,并且,你不叫巴弟,而叫巴德。
  这一年,你已满了十岁,被寄养到了第三个家庭——阿莫斯家。哦,写到这里,你让我想到了《哈利·波特》里那个和你一样被别人虐待的孩子,也许,你会大喊一声“我比哈利·波特更加悲惨!”
  ……
  吁,我叹了一口气,合上书,看着封面的你。这个满脸得意的家伙,这个已经不是原来的巴德……
  陈诺
  生3:
  给孙若文的一封信
  ——读《小学生鲁迅读本》
  我的朋友孙若文:
  你好!
  我最近读了《小学生鲁迅读本》,也推荐你读读吧!当你打开了这本书,沿着百草园的泥墙根,走进那个普通的农家菜园的时候,你也许会发现,百草园不仅是当年淘气的鲁迅的乐园,你看了这本书后,它也会成为你所期盼的乐园。那里的泥土散发着清香,那里的草莓很酸也很甜,那里的黄蜂很肥,那里的蟋蟀会弹琴,真令人神往。
  ……
  你的朋友 李子川
  师:(指向第一纵列学生)请这一组点评。
  生1:刚刚最吸引我的是何敏行的演讲,她在讲的过程中不是一直盯着自己的稿子,时不时地会与我们进行眼神交流。
  生2:我觉得陈诺演讲的声音太小,我坐在第二排勉强能够听清楚,估计最后一排的人都听不见她的演讲。
  生3:其实我看过她的这篇演讲稿,她写得非常好,尤其是最后一段。(面向陈诺)可是,你刚刚声音的确太小了,所以大大影响了你的效果。
  师:谁可以帮陈诺解决一下这个问题?
  生4:我的经验是不要紧张,就当下面坐着的不是人。(众笑)嗯,是木头。
  生5:你讲话的时候嘴巴张大。
  生6:你要想自己的内容是那么精彩,一定要让所有人都听见。
  师:(转向陈诺)这里面有馊主意,有好主意。你选择用谁的办法?
  陈诺:(沉思片刻)我张大嘴巴试试看。(众笑)
  师:好,张大嘴巴,就把你的最后一段再讲一遍。(面向同学们)觉得她有进步别忘记给掌声啊!
  (陈诺重复演讲最后一段,较之前有进步。掌声响起。)
  师:继续点评他们的演讲。
  生1:我觉得李子川讲得最好,他给孙若文写了一封信,我注意到他在不断地看孙若文,语气很真诚。
  师:(笑问孙若文)李子川向你真诚推荐的这本书你喜欢吗?
  孙:(摇头)我有点看不懂。(众笑)
  李子川:其实我一开始也觉得鲁迅的作品太深奥了,但是就像梁老师上次说过的,读不懂就跳过,读懂多少算多少。读着读着,就发现里面好多文章都很有意思。
  生2:鲁迅先生的书可能不像武侠爱情小说那样畅销。(众笑)
  生3:鲁迅是大文豪,出版了很多书,非常畅销,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生2:我知道他有很多作品,但是你敢说他的作品有金庸的武侠小说畅销吗?
  生3:鲁迅的作品肯定比金庸畅销。
  师:这个问题留着你们下去查阅资料证实以后再说,咱们现在先回到点评。
  生2:我还没有说完呢,虽然我觉得鲁迅的作品不像武侠爱情小说那样人人都能读懂,但我始终坚信,只要鲁迅先生的书在,他的精神就在,就永不泯灭!他的文字永远是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最崇高圣洁的笔墨,永永远远地被后人继承!   师:(转向孙若文笑着说)向你推荐一本书这样兴师动众,怎么着你也要看看吧?
  孙若文:好嘛,我下一轮就看看吧。
  师:刚刚,大家的点评全都关注到的是三位同学的演讲方法,有没有注意到他们的演讲内容?(生沉默)我们听同学演讲既要关注演讲的方式方法,也要留心内容。继续听下一组同学带来的精彩演讲。
  生1:
  亲爱的别莱利曼爷爷:
  在您的书中,我看到一本《趣味算术学》,但在中国买不到,希望能在中国出版。在您的《趣味几何学》中,对其他图形的体积都有详细的计算公式,但对于截锥体却没有。截锥体的体积公式我推算出来是:V=h/3(b1 b2 b3)。请问是不是这样?
  您的读者 蒋明润
  生2:
  尊敬的赵丽宏先生:
  您说,小时候您喜欢玩蚂蚁,我和您一样喜欢它们,经常将小蚂蚁放入饮料瓶中,我以为能养活它们。可不久后,它们一个接着一个地死去,那时我并不将它们的生命放在眼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长大,懂得了生命的可贵,因为自己的无知,害死了那么多无辜的小生命。也许,就是在这些笨事中,我吸取了教训,开始走向成熟,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永远和别人不一样的读者 段雨昕
  生3:
  我喜爱的杰克·伦敦:
  我想跟您谈一谈您的小说——《野性的呼唤》。这篇小说的结尾,巴克的好主人——约翰·桑顿被印第安人杀死了!它的激情浇灭了它的理智,它杀死了印第安酋长和许多印第安人,为它的主人报了一箭之仇,这样的结尾未免太悲伤了。如果是我就会写“巴克和它的主人、伙伴们挖到了许多金矿和纯金回到东部小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能读懂您心声的伙伴
  赖文骞
  生4:
  尊敬的庄子先生:
  子揣蛙鳖之乐,却不知蛙鳖之真乐。蛙之乐乃潇洒自在,无拘无束,虽然心在浅井,志气却甚大,蛙乃此井之主,无人可管,非可玩可乐也。鳖之乐乃是与伴常玩,四海为家,非海无增无减也。鄙人无意得罪阁下,只是有意助蛙,还望谅解。
  后人 钟佳璐
  生5:
  我最“恨”的作家:
  在《红楼梦》的最后几回写林黛玉泪尽而逝的作者一定就是您吧,黛玉姐姐是《红楼梦》里众多人物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您有那么恨黛玉姐姐吗?曹雪芹爷爷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天生丽质、才华横溢的黛玉,而您却非要把她写“死”,这是为什么呢?也许您是要按照曹雪芹爷爷前面写的几十回来写她死去,这样才符合逻辑、才生动,但我还是非常想知道黛玉姐姐勇敢地活下来还能发生什么,她还那么喜欢哭吗?
  “恨”您的读者 刘卿玥
  生6:
  亲爱的李清照:
  易安?当我首次听到这个词时,我有些惊讶,易安易安,何易何安?若是让我将您的一生比作一件事物的话,我一定把您比喻成烛。少年是一支刚点燃的烛,光线不是太亮;中年是一支烧了一半的烛,光芒四射;老年是一支快被烧完的烛,暗淡而凄凉。但您的光芒始终照亮着我们,您的作品一直为我们所朗诵!
  您的无数敬仰者之一
  敬欣逸
  师:请这一组同学依次点评。
  生1:蒋明润是和作者讨论自己推算出来的截锥体的体积公式,我觉得他好厉害啊!
  (生纷纷点头)
  生2:我觉得蒋明润真厉害,大家知道他平时看的书《趣味物理学》《趣味几何学》和《趣味力学》等都很难,我们都看不懂。我想,这就是他数学成绩那么厉害的原因。
  师:大家发现我们班像蒋明润这样总是抱着一本又一本难度很大的书爱不释手的人还有谁吗?
  生3:王紫焰也是,她看的《资治通鉴》是好厚的一本啊!
  生4:还有陈诺,我之前看见她读余秋雨的《寻觅中华》,我拿过来看都看不懂。
  师:那么,这些同学的阅读,带给我们的思考是什么呢?
  生5:我们现在是五年级了,不能再像从前那样总看童话、故事之类简单易懂的书。
  王紫焰:其实,我一开始读难度很大的书也读不懂,后来我就一直坚持读,读着读着就懂了。我有一个发现,如果你总是读很简单的书籍,你的阅读层次就会一直停留在很浅显的水平上。反之,如果你尝试去挑战有深度的书,你的理解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李子川:我看到冰心有篇文章,说她小时候看《三国演义》,是咬着牙一知半解地读下去的,后来居然越看越懂。
  师:还记得开学第一天我送给大家的那句话吗?
  生:(齐)阅读是对艰深书籍的挑战。
  师:看来越来越多的同学已经对这句话有了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当你们读过的艰深的书籍越多,你们就越会发现什么样的书籍才是真正值得自己阅读的好书,请继续点评。
  生6:我注意到敬欣逸将李清照的一生比喻成烛:“少年是一支刚点燃的烛,光线不是太亮;中年是一支烧了一半的烛,光芒四射;老年是一支快被烧完的烛,暗淡而凄凉。”这句话写得很精彩。
  师:她是目前最会听的孩子,能够准确地记录下别人演讲的精彩句子。
  生7:我发现他们都是和作家交流,但是交流的内容又各不相同。蒋明润是对作者的内容进行了补充,段雨昕是联系自己的童年经历,赖文骞对作者的写作构思提出了不同想法,刘卿玥是对高鹗的续写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钟佳璐是以古文形式与庄子探讨《井底之蛙》这篇古文。
  师:看来他才是最善于听的孩子。他关注到每个人内容表达的不同之处。(面向生8)怎么办,他把能说的都说完了,你压力好大。(众笑)
  生8:我跟他们的观点不一样,(得意地看着大家)赖文骞、刘卿玥他们两位都是对作家的结尾不满。
  赖文骞:我这不叫不满,叫不同见解。(众笑)   生8:我不赞成你的想法,为什么要将结局改成喜剧呢?比如《红楼梦》,你们知道《红楼梦》为什么成为名著吗?就是因为它是一出伟大的悲剧。如果按照你们所说的,所有人都是皆大欢喜的话,反而降低了作品的档次。(众笑)
  生9:对,我好像看到过这种说法,而且世界十大名著中,比如《悲惨世界》《呼啸山庄》,反正好多名著结尾都很悲惨。
  赖文骞:我并没有说作家这样写有什么错误,我只是表达我自己的想法而已。(众笑)
  师:我特别欣赏你的想法。作为读者,无论面对多么伟大的作品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不同思考。(面向生8)我更惊讶你的发言,你能够针对别人的观点进行补充。(指向板书)
  生:(齐)和你不一样。
  师:刚刚我们听到很多不一样的演讲内容、不一样的点评、不一样的观点。其实在我们每一位同学的演讲稿里都藏着不一样的精彩。谁愿意上台和大家分享你最精彩的一段或者一句话?
  (生跃跃欲试)
  师:凡是上台分享的同学都享有下一轮借书的优先选书权。
  (一半左右的同学兴高采烈地上台逐一演讲精彩片段或句子)
  生1:“愿你的枝头长出真正的叶子”,对呀!如果没有那些语言的叶子点缀你思想的枝头,那人们对你那索然无味的“干树枝”有何兴趣?
  师:把你的阅读方法总结一下写在黑板上。
  (生转身板书阅读方法,后面的学生演讲结束后纷纷板书自己的阅读方法。)
  生2:读到这里,我很奇怪,在陌生的地方,怎样安家?怎样学习?一切都无从知晓。但我知道,那里造就了一位将军和您那刚正不阿的性格。
  生3:我们不要像安徒生写的那棵小松树,老急着长大,老以为自己已经长大,不理睬照射它的那么温暖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连飞翔过去的小鸟,和早晨与晚间飘过去的红云也一点儿都不感兴趣,老想着我长大了,我长大了。
  生4:一看《如果我能长大该多好》这个书名,就让我心酸和心碎。“能够长大”,这是多么简单的要求,对你却是一个非常奢侈的愿望。
  生5:你可以不拥有花容月貌,可以没有腰缠万贯,你不用浓妆艳抹,也不用衣裙华丽,你只需要好好做自己!
  生6:在我的记忆中,有一段时间你总是捧着一本《野火集》津津有味地看着。而如今,我也被那野火照亮。
  生7:历史上,与辛弃疾相同的还有许多忠臣,都想为国出一份力,但皇帝始终“不明白、不同意,怕他有野心”,从而拒绝了爱国臣子们的建议。
  生8:纯真。这,就是巴金爷爷的写作风格——不用多么华丽的语言,不用多么漂亮的枝叶,只是将自己幼年的所见所闻、人间冷暖,用最朴实最平凡的方法写出来,以唤醒人们的良知。
  生9:正直的人生是高尚的,丢弃了正直的人生是卑微低下的!西点学员的正直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你眼中的正直是什么?
  ……
  师:(指向板书)我们听听这些阅读的同学都有着什么样的法宝。
  生1:我在阅读时喜欢摘录,写作文时我常常用上其中的一些句子。
  生2:我喜欢从不同角度去感受书中的内容。
  生3:建议大家读小说时要猜测人物的内心。
  生4:读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复读。
  生5:八分钟的静默。我读完一本书后会闭上眼睛,静静地回想书中的内容,我感觉这八分钟的静默对我很重要。
  生6:我们还可以把一位作家的几部作品读完后进行比较。
  生7:要在阅读中换位思考,让自己身临其境。
  生8: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想法。
  ……
  师:我太意外了,真没想到,同学们通过阅读自己就能总结出这么多好的阅读方法。我特别期盼下一次阅读演讲课的到来,不知道下一次你们还会不会带给我这么多精彩呢?
  生:(热切地)会。
  师:下课。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市高新区芳草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其他文献
从1978年至1979年,当代中国的历史出现了伟大的传折。为推进这场伟大的转折,国务院政研室成为邓小平依靠的一种力量。作为政研室的领导人之一,于光远躬逢其盛,他一一记录了国务院政研室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