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乡情怯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tt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建国的小小说《谁先看见村庄》,全文寥寥千余字,与传统小小说相比,缺乏明确的故事情节,也缺乏传统小小说所推崇的反转和翻三番之类的技巧,甚至缺乏鲜明的主人公形象。但作者通过漫不经心的乃至有些“微不足道”的人物对话,来暗示人物性格和心理冲突,生动丰满。
  小说一开头用极简的笔墨含蓄地交代了人物、地点和主要情节。人物是“她们”,从“长途汽车”和“南方”等字眼可以知道两人在南方打工,回老家乡下过年。
  第二段,作者继续用极简的笔墨交代环境,通过环境衬托人物的心理活动。作者用白描手法勾勒环境的轮廓。比如描写女孩下车后四下张望看到的场景:“才五点钟刚过,太阳就已经看不见了,只在西边的沟坡上残留一些余晖。沟川里静得很,雾气弥漫,既朦胧又透明,让人觉得恍若幻影神秘莫测。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这村庄,沟川,羊肠小道,曾经那么执拗地、记不清有多少次在她们遥远的异乡的梦里出现过。”整段文字,长短句结合,短句为主,让人物笼罩在朦胧而又透明的情境里,恰恰暗示了人物内心微妙而又复杂的情愫。身在异乡,思念家乡,到了家乡,又近乡情怯。此处通过环境的描写呈现人物心理。
  第三段,作者继续交代情节,由浅而深、由外而内,逐渐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作者还试图舒缓一下节奏,为下文的对话作铺垫。因此文中用了“不急于”“平息一下心情,定一定神”等字眼,同时提出了全文的眼“看谁第一個看见村庄”。
  在此之前,作者在第一段已经作了两次类似的暗示,一次是“她们不久将会看见自己的村庄”,一次是“就能看到她们的村庄了”。
  随后,作者用一组动作描写进一步刻画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她们“走到了沟川的西边,抬头打量”。这里用词非常讲究,尤其是一个“打量”,把人物多年不见的思乡之情投射出来了。在这种情绪感染下,回乡之路即使被野风吹得弯弯曲曲,像灰布带一样,但依然“亲切”。
  从此往下一直到文章倒数第二段,全部采用对话。这是这篇小小说在结构上和表现形式上最大的特点。对话内容很琐碎,但非常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当时的语境。整个对话梳理起来,大致说了三件事情:一是预想见到家人后激动的场景;一是担心村里人嫌弃和非议她们的工作;三是吞食口红。这三件事情看似随心所欲,其实是作者精心挑选的。
  先激动后担心,再到做出奇怪的举动,层层递进,把人物心理活动不断引向深处。正因为思念家人,希望给家人带来欢愉,所以担心旁人非议给家人带来不快;正因为怕旁人非议,所以发现口红后需要立即消除。也许“她们以前没想到这会是个问题”,可是在特定环境下,这确实是个大问题。“她们想着这么一弄她们的脸就很本色了呢。”“本色”两个字衬托出了作者想要表达的立意。那就是在城乡冲突中,二元价值观带给广大农村青年深层次的心理异构。从这一句联系小说的眼“谁先看见村庄”,则赋予了它更多的思考空间。或许,作者是在暗示一种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最后一小段文字,作者用“黑夜像汹涌的黑水淹没了她们”,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并让读者沉浸在无边的遐思里,从而赋予了小说余音不绝回味悠长的艺术境界。
  小小说的写作是有规律可循的。但最宝贵的还是文本自身的创新和作者立意的深浅。这篇小小说呈现的文学性很强而故事性很弱的创新文本,对未来中国小小说的发展有着鲜明而又独特的价值。
  冷江: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其他文献
暑假里,妈妈给我报名了“大熊猫五日饲养员”活动,这学期老师让我体验一回“小讲师”——给全班同学普及“和大熊猫亲密接触那点事儿”。  我既兴奋又胆怯,喜的是终于可以和大家分享在大熊猫基地的所见所闻,忧的是我的“大熊猫星球”知识还停留在“听说”阶段,能不能讲好呢?“既然答应了,不如好好做。”妈妈对我说。于是,我开始搜集做PPT的材料,做好充分准备。  可是,网上资料和饲养老师说的不一致。网上说大熊猫是
期刊
我们家是座动物园。外公是猫头鹰,爸爸是雄狮,妈妈是袋鼠,而我是变幻莫测的“四不像”。  我的外公就像猫头鹰一样睿智。他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计算机专家,曾获得过国家科学技术一等奖。他既擅长解数学难题,又精通古文,还会写诗填词;既会打造桌椅,又会为外婆烫头发;既能烧得一手好菜,又能裁剪新衣……他多才多艺,无所不能。  我的爸爸是头精瘦的狮子。他是典型的肉食动物,一点蔬菜也不吃,即便吃汉堡都会把里面的
期刊
1.  随着冷冻舱舱门缓缓开启,雾气萦绕,一个人大步走在前方,后面跟着三个身材健硕、来势汹汹的随从。门旁穿着笔挺西装的男士,似已等候多时,走上前给四人中为首的人披上风衣:“徐少,欢迎您,现在是新纪27年。政府没有放弃对您的追查。另外,正如您所料,您的急性肺衰竭在冰封时期已痊愈。”他顿了顿,接着说:“我叫常业,您的新任管家。日后行动中,将由我协助您对高新科技的使用。”  “呵。”徐元眼里闪过一丝邪魅
期刊
大红灯笼高高挂,天际有云携彩霞。那一日是我们的良辰吉日,我笑意盈盈地牵着你,入了洞房。  月光透过窗纱,如水般温柔,顶着红盖头的你,神秘而娇美。我揭盖头的手,激动到颤抖,仿佛即将呈现在我眼前的,是易碎的稀世珍宝。  你的确是我的宝。  “暮去朝来颜色故”,这是你的自谦之语。在我心里,你永远最美,一手琵琶绝世无双,关于这一点,那个叫白居易的诗人,在《琵琶行》里描述得淋漓尽致,从某种程度上说,他是你的
期刊
还记得与君初识。江面天青色烟雨,笼着沉沉雾霭。你一袭青衫,撑着油纸伞。我发簪落地,你弯腰拾起,递给我的手纤长却有薄薄的茧。我抬头,望进你的眼,便是一眼千年。虽然你青衫儒雅,却挡不住眉眼间的英气。  之后熟识,我笑着说,你我相遇像许仙与白娘子,只是我非妖,而你也不是许仙那样酸腐的书生。你摸摸我的头,带我纵马临安城外,那时桃花欲狂,我以为这便是余生。  怎料,山河破碎,金人铁骑迫近江南。那幾天,你我总
期刊
“鴨脚叶青银杏肥,双鸠和梦立多时。”每每吟诵元代诗人胡奎《题银杏双鸠图》里的诗句,总让人情思荡漾,想起在乡下的那段时光。夏日昼长,可爱的鸭子姗姗步行于庭院,银杏正鼓荡着蓬勃的生命力,在阳光中疯长。从叶子里漏下的光斑,如梦如幻。  老家的银杏树,枝干挺拔,葱郁庄重,又不失野趣,粗壮洒脱,生机勃勃,秋冬时更是辉煌灿烂,摇身一抖,便洒落了满地的金黄。  这棵银杏树是爷爷亲手种下的,在他的精心呵护下,起初
期刊
关于诗的记忆  有一首朗诵诗,我在四十多年前的少年时代,多次和同学们一起朗诵,至今还能背诵出全篇。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不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曾问过老师,老师也不知道。  你把东风带给树枝/让小鸟快活地飞上蓝天;你把青草带给原野/让千万朵鲜花张开笑脸……这首诗不算太长,像那个年代的许多新诗一样,每四行一小节。我们通常是两名或四名同学一起,分角色来朗诵。后来我才知道,这是老作家袁鹰先生创作于19
期刊
在我的印象里,丹麦是一个生长童话的纯美安静的王国。  初识丹麦,源于安徒生和他的《小美人鱼》,后来遇见他的《冰雪皇后》《拇指姑娘》等童话故事。再后来,偶尔遇到金·弗珀兹·艾克松的《爷爷变成了幽灵》,让我对丹麦多了一分神往,多了一分敬畏。  《爷爷变成了幽灵》是一本小书,2800字左右,精美的图画占了更多的篇幅,适合在有暖暖的昏黄灯光的夜晚,依偎在床头,拥着孩子和被子去看的绘本。  《爷爷变成了幽灵
期刊
“活下来了。”大地将这四个字从滚滚岩浆中翻涌出来,破开阴黑的土层,从四面八方围过来。  他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就像是许久不曾呼出过空气那样。绝望漆黑黏稠,顺着他微张的嘴灌进他的五脏六腑,比哮喘发作更令他难受,以至于他艰难呼出的那口气也是颤抖的——也许,那也是大地痛苦喘息的余音。  他已经分不清,究竟是自己,抑或是大地在颤抖。  他知道自己现在狼狈不堪。地动天摇的那一刻,他正沉浸在为梦想所付诸的实践中
期刊
下班前,部主任通知她,明天不用来上班了。  她惊愕。料想过这样的时刻,但她更设想过比这要好得多的明天。  站在宽敞明亮、纸香墨香咖啡香四溢的采编办公室,她觉得四处是风,周身发冷。  她问:是一个都不留吗?  主任沉默,半天才说:总编办定的,名额有限,否则有你。  名额有限,但留下的为什么不是我?她全身鼓劲,可问出来的话依然弱弱的,细细的。  后来,同事告诉她,根本没听清她说什么,光听到牙齿打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