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散性思维又叫求异思维,是人脑所特有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指人的思维活动由先接触的事物沿着不同方向和角度产生广泛的联想,进而把大脑中储存的有关信息全部调动起来,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的答案、设想和解决的办法。
思维的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联想性、创造性等是发散思维的特性,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特性进行训练与培养,既可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传统的化学教学方法已不适合时代的要求,为了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思维敏捷灵活并有一定开拓精神的人,必须重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联想是发散性思维形成的前提
丰富的联想是展开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条件。善于联想的学生一般来说,其发散性思维能力是比较强的。联想有“纵向”和“横向”两种形式,“纵向”即顺着这条思路往下展开丰富的想象,最终得出一般的规律。如我在讲Na2CO3、NaHCO3混合物受热分解介绍用差量计算时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常见还有哪些类型的题型可以用差量计算呢?学生顺着这种解题思路展开联想,很快得到差量计算不仅适合于质量差量,如金属与酸反应、Na2O2与H2O、CO2反应、固体受热分解等题型;还适合于气体物质的体积差量,如Na2O2与CO2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变化;常见还有物质的量、反应过程中热量的变化等等都可用差量计算这种方法来解题。学生通过联想这种形式,把相关的知识如同用一根绳索串联起来,下次遇到这种类型题目解起来就很顺手。“横向”即由此及彼,如提到物质物理性质必然会想到物质的化学性质,提到碱金属有关性质学生必然会联想到氮族元素、氧族元素及卤族元素等有关族物质的性质。这样就不会出现知识的零碎、紊乱现象,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二、创造力是发散性思维形成的关键
要发展创造思维教育,首先要弄清创造思维的含义:所谓创造思维就是在前人或今人取得科学成果的基础上,有新的发现、新的发明、新的创造、新的前进或新的突破的思维能力。它是由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思维多水平结合而构成的,而在这两个因素当中,在创造思维运动过程中最重要,起主导作用的就是发散性思维。在大多数情况下,特别是一个新的解答的问题要得到创造性解决,必须运用发散思维才能进行集中,才能导致正确的结论。如我在讲Fe2 、Fe3 鉴别时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学生讨论,现摘录如下:生一:可观察溶液颜色。生二:可加碱根据沉淀现象鉴别。生三:可加KSCN溶液看是否有血红色(预习过了)。生四:加KI溶液观察现象……我发现通过这种发散性教学方式效果特好,全班同学掌握速度都很快。
三、教师引导是学生发散性思维形成的核心
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当注意对学生发散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在教学中要创设使学生积极思考,引伸发挥的情景,点拨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具体注意这样几个方面:
1.教师在教育工作中首先要有计划地尽量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为此,教师要从化学学科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出发,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只有掌握了大量的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思考问题才能从多方面发散,才有发散思维的基础。周总理就曾说过“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就是这个道理。只有知识大量积累之后才有可能使发散思维流畅。
2.要培养学生不断接受新信息,思考新信息并进行探索,新课程要求化学学习中要增加大量探索性知识,增加物理与化学、生物与化学交叉学科的知识的数量,教师应当授于学生如何对待交叉学科的知识,鼓励学生过渡学习,使学生不受材料的束缚,这样材料便能得到灵活地利用,就能变成新的东西。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个人经验的积累和行为的逐渐复杂化是靠记忆来实现的。有资料表明,创造力高的人、往往善记忆。
4.培养学生不断思考的能力,提问是启发学生思考的一种方法。提的问题,布置的作业题,不要单纯的记忆与模仿,问题的答案要兼顾多重性与单一性,要使学生对题目有可能作出发挥。在提问时我们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即问题必须切实揭示教材或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在重点、关键上设问;提问要精心设计,适合学生程度;最好课前提出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思考。如我在带领学生学习Cl2这一节当讨论到Cl2与H2O反应时,就与学生共同提出很多问题,如氯水的成分、新制氯水和久置氯水的区别、氯水和液氯的差别、氯水漂白原理等,然后与学生共同来讨论。再如学生动手做Na与H2O反应实验时看到有“白雾”现象并听到有嘶嘶的声音,我就请学生设想一下,此“白雾”是什么,从哪里来?这声音又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做出种种回答,当然会有同学说出一些毫无价值的答案,此时教师不应指责他瞎说,而应首先肯定他的思维积极性,再引导他们思维方向。这样在平等的讨论气氛中,逐步纠正学生答题中的不妥之处。因有时提出一个问题,不是受思维定势和功能围着的束缚,因而能提出不同的新观念。而我们社会的进步就是需要这种有着“异想天开”、敏捷思路、思想丰富的人才。
此外学习信心、情绪也影响发散性思维的进行。教师的讲课充满激情、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对解决问题充满了信心,情绪高涨,就能促进发散性思维的形成。而对学习和解决问题没有信心,存在焦虑情绪,都会阻碍发散性思维的展开。
在教学中要及时防止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只要我们在化学教学中,重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就能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开拓他们的思路,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同时也增加了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增强了他们的学习自信心,使学生的化学思维更上一层楼,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升华!
思维的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联想性、创造性等是发散思维的特性,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特性进行训练与培养,既可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传统的化学教学方法已不适合时代的要求,为了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思维敏捷灵活并有一定开拓精神的人,必须重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联想是发散性思维形成的前提
丰富的联想是展开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条件。善于联想的学生一般来说,其发散性思维能力是比较强的。联想有“纵向”和“横向”两种形式,“纵向”即顺着这条思路往下展开丰富的想象,最终得出一般的规律。如我在讲Na2CO3、NaHCO3混合物受热分解介绍用差量计算时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常见还有哪些类型的题型可以用差量计算呢?学生顺着这种解题思路展开联想,很快得到差量计算不仅适合于质量差量,如金属与酸反应、Na2O2与H2O、CO2反应、固体受热分解等题型;还适合于气体物质的体积差量,如Na2O2与CO2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变化;常见还有物质的量、反应过程中热量的变化等等都可用差量计算这种方法来解题。学生通过联想这种形式,把相关的知识如同用一根绳索串联起来,下次遇到这种类型题目解起来就很顺手。“横向”即由此及彼,如提到物质物理性质必然会想到物质的化学性质,提到碱金属有关性质学生必然会联想到氮族元素、氧族元素及卤族元素等有关族物质的性质。这样就不会出现知识的零碎、紊乱现象,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二、创造力是发散性思维形成的关键
要发展创造思维教育,首先要弄清创造思维的含义:所谓创造思维就是在前人或今人取得科学成果的基础上,有新的发现、新的发明、新的创造、新的前进或新的突破的思维能力。它是由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思维多水平结合而构成的,而在这两个因素当中,在创造思维运动过程中最重要,起主导作用的就是发散性思维。在大多数情况下,特别是一个新的解答的问题要得到创造性解决,必须运用发散思维才能进行集中,才能导致正确的结论。如我在讲Fe2 、Fe3 鉴别时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学生讨论,现摘录如下:生一:可观察溶液颜色。生二:可加碱根据沉淀现象鉴别。生三:可加KSCN溶液看是否有血红色(预习过了)。生四:加KI溶液观察现象……我发现通过这种发散性教学方式效果特好,全班同学掌握速度都很快。
三、教师引导是学生发散性思维形成的核心
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当注意对学生发散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在教学中要创设使学生积极思考,引伸发挥的情景,点拨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具体注意这样几个方面:
1.教师在教育工作中首先要有计划地尽量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为此,教师要从化学学科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出发,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只有掌握了大量的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思考问题才能从多方面发散,才有发散思维的基础。周总理就曾说过“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就是这个道理。只有知识大量积累之后才有可能使发散思维流畅。
2.要培养学生不断接受新信息,思考新信息并进行探索,新课程要求化学学习中要增加大量探索性知识,增加物理与化学、生物与化学交叉学科的知识的数量,教师应当授于学生如何对待交叉学科的知识,鼓励学生过渡学习,使学生不受材料的束缚,这样材料便能得到灵活地利用,就能变成新的东西。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个人经验的积累和行为的逐渐复杂化是靠记忆来实现的。有资料表明,创造力高的人、往往善记忆。
4.培养学生不断思考的能力,提问是启发学生思考的一种方法。提的问题,布置的作业题,不要单纯的记忆与模仿,问题的答案要兼顾多重性与单一性,要使学生对题目有可能作出发挥。在提问时我们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即问题必须切实揭示教材或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在重点、关键上设问;提问要精心设计,适合学生程度;最好课前提出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思考。如我在带领学生学习Cl2这一节当讨论到Cl2与H2O反应时,就与学生共同提出很多问题,如氯水的成分、新制氯水和久置氯水的区别、氯水和液氯的差别、氯水漂白原理等,然后与学生共同来讨论。再如学生动手做Na与H2O反应实验时看到有“白雾”现象并听到有嘶嘶的声音,我就请学生设想一下,此“白雾”是什么,从哪里来?这声音又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做出种种回答,当然会有同学说出一些毫无价值的答案,此时教师不应指责他瞎说,而应首先肯定他的思维积极性,再引导他们思维方向。这样在平等的讨论气氛中,逐步纠正学生答题中的不妥之处。因有时提出一个问题,不是受思维定势和功能围着的束缚,因而能提出不同的新观念。而我们社会的进步就是需要这种有着“异想天开”、敏捷思路、思想丰富的人才。
此外学习信心、情绪也影响发散性思维的进行。教师的讲课充满激情、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对解决问题充满了信心,情绪高涨,就能促进发散性思维的形成。而对学习和解决问题没有信心,存在焦虑情绪,都会阻碍发散性思维的展开。
在教学中要及时防止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只要我们在化学教学中,重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就能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开拓他们的思路,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同时也增加了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增强了他们的学习自信心,使学生的化学思维更上一层楼,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