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一度被称为“热门”专业,然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困难,其背后弊端众多,高校应借力当地经济发展,立足市场需求,通过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课程结构,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构建“双师型”教学队伍等一系列举措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培养文产企业急需人才,为经济发展服务。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教学体系;构建;地方经济
一、贵州省文化产业及高校文产专业发展现状
贵州地处西南地区,虽然经落后,但是文化资源丰厚,自2006年贵州省文化体制改革启动以来,贵州省的文化产业呈现出态势好、增速快的总体特征。截至2013年底,全省文化产业单位共有11698个,共有从业人员32.82万人,收入483.00亿元,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09.7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62%。[1]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为文产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目前全省开设文产专业的院校共有6所,其中,4所院校招收本科生,2所院校招收硕士研究生(其中一所院校招生在职研究生)。从开设此专业院校数量和招生人数上看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从本专业竞争力上同样处于较低水平。据中国科教评价网相关数据显示,2012-2015年中国文化产管理专业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贵州省无一所高校上榜。[2]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和文化企业人才需求的当务之急是急需大量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文化产业人才和综合素质高的文化管理人才。目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科一本科一研究生"金字塔式的合理人才层次结构尚未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局面明显突出,尤其是专科层次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规模和力度明显不够,继而导致社会急需的操作能力较强的应用型文化产业人才严重缺乏。[3]然近几年来,高校文产专业学生就业不容乐观,专社会认同度降低,社会需求量减少,就业率偏低。2014年和2015年,该专业被教育厅列位贵州省的十大预警专业(即社会认同度不高,社会需求量下降,学生就业率低)之一。高校文产专业的尴尬现状迫使我们追究其背后深层因素,进行教学体制的改革。
二、贵州文产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归属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文产专业作为新生产业,发展尚未成熟,很多高校甚至在不具备开设此专业的条件下就开办此专业,因此存在归属混乱的问题,有的院校把它放在经济管理学院,有的放在文学院,有的放在历史学院,有的放在传播学院,有的又放在艺术学院,也有学校单独成立文化产业学院。专业的归属不同,导致了不同学校文产专业的课程设置大相径庭,很多院校根据本院系的特点和教师“能上,易上”的原则来设置课程,致使课程设置出现乱象丛生的现象。“有一些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如蜻蜓点水,不够深入,所设课程有的偏向于艺术学,有的偏重于文学,有的偏向于传播学,有的偏向于历史学”。 课程设置的现状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博而不精”、“杂而不专”,专业技能缺乏,就业困难。
(二)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服务地方经济功能较弱。近年来文产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人才培养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毕业生资源相对的过剩局面。课堂所学知识大而空,理论知识不牢固,且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不紧密,企业和市场需求的实践操作技能不具备,文化产业的核心能力"创意能力"不足,不能直接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三)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比例不协调。文产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严重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原因如下,第一,理论教学比重偏大是本科教育一贯的传统和弊病,文产专业同样不例外。第二,高校从控制教学成本上压缩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较之理论教学需要投入的成本更高。所以很多院校为了节约教学成本,减少实践教学的比重,即使课程大纲里列出了适当的实践教学的课时,执行的时候并未遵照执行,以理论课程代替之。第三,实践教学课程操作难度较大,实践过程中又涉及到实践基地的联络及学生人身安全等各方面的因素,再加上专业老师的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有限,很多老师不愿意进行实践教学。以上原因致使文产专业学生实践机会甚少,实践操作能力较差的局面,因此就出现择业时用人单位“缺人,严重缺人”、 “空缺岗位一人难求”而又拒绝“应届毕业生”,“有工作经验优先”,人才相对饱就业困难的局面。
(四)师资力量薄弱,“双师型”教师缺乏。文化产业外延庞杂,口径宽泛。国家统计局2012年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我国文化产业分为五层,共10个大类、5O个中类、120个小类,内容涉及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文化信息传输、文化创意和设计多个领域,体现在高校专业上也极为丰富和具体,涵盖了横跨文学、管理学、艺术学、传播学、人类学工学等多个学科门类,纵贯研究生、本科、专科等不同学历教育层次的多种专业。 文产专业的跨学科性使得该专业的老师必须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和极高的专业素养,而在实际办学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由于文产专业属于新兴学科,文产专业毕业的科班出身的老师少而又少,很多老师都是从文学、管理学、历史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转岗而来,知识结构和学科视野有待丰富和提高,实践能力更是不足。因此,实际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够两手都硬的"双师型"教学队伍甚是缺乏。
文化产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人才需求旺盛。因此,调整文产专业人才培养的体系,以迎合市场的需求,扭转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局面势在必行。
三、构建合理高校文产专业教学新体系
(一)明确专业定位,合理设置课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专业定位应来源于市场。根据市场对文产人才能力及素质的需求,合理设置课程,形成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因此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的诞生因该遵循这样一个程序:市场调研,获取毕业生所需的能力及素养,开设相关专业课程,配备专业老师,形成学生相关能力,满足市场需求。应该而并非是专业老师——相关课程——能力及素质——市场的过程。人才的培养,同样要和文化产品的生产一样要遵循“以需定产”的规律。另外,“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是高校人才培养宗旨之一,因此,贵州高校文产专业人才培养应立足“贵州需求,服务地方发展需要”。 凸显地方特色。目前,贵州文化产业已经呈现出“一个龙头,三大部类,十大产业的带动下,推动其他八大领域”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体系。以文化旅游业为先导,整合贵州多种文化资源,将文化旅游业、民族民间文艺演出业、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民族节庆与会展产业、山地体育与户外运动产业、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艺术与休闲娱乐产业、网络新媒体与动漫与网游、创意设计产业等10大文化产业领域分为相互支持,相需为用,融合发展的三大部类。从而带动休闲避暑创意地产业、酒文化产业、茶文化产业、民族医药产业、风味餐饮产业、温泉健身养身产业、花卉产业与景石产业、民族时尚家居用品与中国银器产业等8大产业更广泛领域的发展。 因此贵州省文产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展开广泛的市场调研,了解贵州需求,调整专业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凸显地方特色,为贵州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从而使毕业生就业有针对性。 (二)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凸显“创意”和“技能”特色,提升实践教学比重。文产专业应该培养具有“创意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因此课程设置时要凸显培养学生“创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势在必行。对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处理,我们不妨借鉴高职院校的经验,理论教学以“必须和够用”为原则,让理论教学服务于实践教学,让实践教学丰富、深化和反哺理论教学。
(三)借力地方产业经济发展,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提升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重点。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两种。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可以采用常见的“实训室”和“经济实体”两种,后者可以实现和专业的“无缝对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离不开贵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大环境,贵州省自2012年至今共推出像“贵州天马传媒有限公司”、 “贵阳数字内容产业园”、“当代贵州杂志社”、等34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高校要善于利用社会资源,多种途径和企业展开“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机构,创新“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拓校外实习基地。
(四)组建“双师型”教学队伍,增强高校社会服务功能。文产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主导,因此,提高教师的素质,构建“双师型”教学队伍尤为重要。文产专业学科交叉的特点,决定了专业教师不仅要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结构,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而且还要提升自己实践教学能力,而这正很多高校教师致命缺陷。我们可以采用“请进来”和“送出去相结合”的方式,组建合理的“双师型”教学队伍。所谓“请进来”就是要聘请文化企业具有行业实践经验又具备一定理论水平的“专业人员”作为我们的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所谓“送出去”就是让我们的专业老师到企业去锻炼,通过“实习、兼职、顶岗、交流”等多种方式,一方面培养和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强了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总之,贵州高校文产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当地文产经济的发展,高校要通过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课程结构,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构建“双师型”教学队伍等一系列举措,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立足本地经济的发展,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素质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静.贵州民营企业抱团发展文化产业[N]贵州日报,2015年1月12日.
[2] 2014-2015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大学竞争力排行榜[DB/OL]
http://www.nseac.com/html/261/646033.html,2014-04-16.
[3] 杨元芳,郑至荣.论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
[4] 王志标,郭太臣.积极转变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2(3).
[5] 李思屈,李涛.文化产业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6] 省教育厅要求各高校专业设置须看“贵州需求”[EB/OL]
http://www.gywb.cn/content/2014-01/13/content_391882.htm,2014-01-13.
[7] 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10
[8] 贵州省第二批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单公示[EB/OL]
http://news.gog.com.cn/system/2014/01/10/013079764.shtml,2014-01-10.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教学体系;构建;地方经济
一、贵州省文化产业及高校文产专业发展现状
贵州地处西南地区,虽然经落后,但是文化资源丰厚,自2006年贵州省文化体制改革启动以来,贵州省的文化产业呈现出态势好、增速快的总体特征。截至2013年底,全省文化产业单位共有11698个,共有从业人员32.82万人,收入483.00亿元,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09.7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62%。[1]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为文产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目前全省开设文产专业的院校共有6所,其中,4所院校招收本科生,2所院校招收硕士研究生(其中一所院校招生在职研究生)。从开设此专业院校数量和招生人数上看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从本专业竞争力上同样处于较低水平。据中国科教评价网相关数据显示,2012-2015年中国文化产管理专业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贵州省无一所高校上榜。[2]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和文化企业人才需求的当务之急是急需大量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文化产业人才和综合素质高的文化管理人才。目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科一本科一研究生"金字塔式的合理人才层次结构尚未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局面明显突出,尤其是专科层次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规模和力度明显不够,继而导致社会急需的操作能力较强的应用型文化产业人才严重缺乏。[3]然近几年来,高校文产专业学生就业不容乐观,专社会认同度降低,社会需求量减少,就业率偏低。2014年和2015年,该专业被教育厅列位贵州省的十大预警专业(即社会认同度不高,社会需求量下降,学生就业率低)之一。高校文产专业的尴尬现状迫使我们追究其背后深层因素,进行教学体制的改革。
二、贵州文产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归属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文产专业作为新生产业,发展尚未成熟,很多高校甚至在不具备开设此专业的条件下就开办此专业,因此存在归属混乱的问题,有的院校把它放在经济管理学院,有的放在文学院,有的放在历史学院,有的放在传播学院,有的又放在艺术学院,也有学校单独成立文化产业学院。专业的归属不同,导致了不同学校文产专业的课程设置大相径庭,很多院校根据本院系的特点和教师“能上,易上”的原则来设置课程,致使课程设置出现乱象丛生的现象。“有一些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如蜻蜓点水,不够深入,所设课程有的偏向于艺术学,有的偏重于文学,有的偏向于传播学,有的偏向于历史学”。 课程设置的现状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博而不精”、“杂而不专”,专业技能缺乏,就业困难。
(二)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服务地方经济功能较弱。近年来文产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人才培养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毕业生资源相对的过剩局面。课堂所学知识大而空,理论知识不牢固,且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不紧密,企业和市场需求的实践操作技能不具备,文化产业的核心能力"创意能力"不足,不能直接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三)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比例不协调。文产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严重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原因如下,第一,理论教学比重偏大是本科教育一贯的传统和弊病,文产专业同样不例外。第二,高校从控制教学成本上压缩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较之理论教学需要投入的成本更高。所以很多院校为了节约教学成本,减少实践教学的比重,即使课程大纲里列出了适当的实践教学的课时,执行的时候并未遵照执行,以理论课程代替之。第三,实践教学课程操作难度较大,实践过程中又涉及到实践基地的联络及学生人身安全等各方面的因素,再加上专业老师的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有限,很多老师不愿意进行实践教学。以上原因致使文产专业学生实践机会甚少,实践操作能力较差的局面,因此就出现择业时用人单位“缺人,严重缺人”、 “空缺岗位一人难求”而又拒绝“应届毕业生”,“有工作经验优先”,人才相对饱就业困难的局面。
(四)师资力量薄弱,“双师型”教师缺乏。文化产业外延庞杂,口径宽泛。国家统计局2012年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我国文化产业分为五层,共10个大类、5O个中类、120个小类,内容涉及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文化信息传输、文化创意和设计多个领域,体现在高校专业上也极为丰富和具体,涵盖了横跨文学、管理学、艺术学、传播学、人类学工学等多个学科门类,纵贯研究生、本科、专科等不同学历教育层次的多种专业。 文产专业的跨学科性使得该专业的老师必须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和极高的专业素养,而在实际办学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由于文产专业属于新兴学科,文产专业毕业的科班出身的老师少而又少,很多老师都是从文学、管理学、历史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转岗而来,知识结构和学科视野有待丰富和提高,实践能力更是不足。因此,实际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够两手都硬的"双师型"教学队伍甚是缺乏。
文化产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人才需求旺盛。因此,调整文产专业人才培养的体系,以迎合市场的需求,扭转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局面势在必行。
三、构建合理高校文产专业教学新体系
(一)明确专业定位,合理设置课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专业定位应来源于市场。根据市场对文产人才能力及素质的需求,合理设置课程,形成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因此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的诞生因该遵循这样一个程序:市场调研,获取毕业生所需的能力及素养,开设相关专业课程,配备专业老师,形成学生相关能力,满足市场需求。应该而并非是专业老师——相关课程——能力及素质——市场的过程。人才的培养,同样要和文化产品的生产一样要遵循“以需定产”的规律。另外,“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是高校人才培养宗旨之一,因此,贵州高校文产专业人才培养应立足“贵州需求,服务地方发展需要”。 凸显地方特色。目前,贵州文化产业已经呈现出“一个龙头,三大部类,十大产业的带动下,推动其他八大领域”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体系。以文化旅游业为先导,整合贵州多种文化资源,将文化旅游业、民族民间文艺演出业、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民族节庆与会展产业、山地体育与户外运动产业、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艺术与休闲娱乐产业、网络新媒体与动漫与网游、创意设计产业等10大文化产业领域分为相互支持,相需为用,融合发展的三大部类。从而带动休闲避暑创意地产业、酒文化产业、茶文化产业、民族医药产业、风味餐饮产业、温泉健身养身产业、花卉产业与景石产业、民族时尚家居用品与中国银器产业等8大产业更广泛领域的发展。 因此贵州省文产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展开广泛的市场调研,了解贵州需求,调整专业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凸显地方特色,为贵州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从而使毕业生就业有针对性。 (二)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凸显“创意”和“技能”特色,提升实践教学比重。文产专业应该培养具有“创意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因此课程设置时要凸显培养学生“创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势在必行。对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处理,我们不妨借鉴高职院校的经验,理论教学以“必须和够用”为原则,让理论教学服务于实践教学,让实践教学丰富、深化和反哺理论教学。
(三)借力地方产业经济发展,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提升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重点。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两种。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可以采用常见的“实训室”和“经济实体”两种,后者可以实现和专业的“无缝对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离不开贵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大环境,贵州省自2012年至今共推出像“贵州天马传媒有限公司”、 “贵阳数字内容产业园”、“当代贵州杂志社”、等34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高校要善于利用社会资源,多种途径和企业展开“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机构,创新“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拓校外实习基地。
(四)组建“双师型”教学队伍,增强高校社会服务功能。文产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主导,因此,提高教师的素质,构建“双师型”教学队伍尤为重要。文产专业学科交叉的特点,决定了专业教师不仅要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结构,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而且还要提升自己实践教学能力,而这正很多高校教师致命缺陷。我们可以采用“请进来”和“送出去相结合”的方式,组建合理的“双师型”教学队伍。所谓“请进来”就是要聘请文化企业具有行业实践经验又具备一定理论水平的“专业人员”作为我们的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所谓“送出去”就是让我们的专业老师到企业去锻炼,通过“实习、兼职、顶岗、交流”等多种方式,一方面培养和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强了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总之,贵州高校文产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当地文产经济的发展,高校要通过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课程结构,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构建“双师型”教学队伍等一系列举措,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立足本地经济的发展,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素质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静.贵州民营企业抱团发展文化产业[N]贵州日报,2015年1月12日.
[2] 2014-2015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大学竞争力排行榜[DB/OL]
http://www.nseac.com/html/261/646033.html,2014-04-16.
[3] 杨元芳,郑至荣.论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
[4] 王志标,郭太臣.积极转变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2(3).
[5] 李思屈,李涛.文化产业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6] 省教育厅要求各高校专业设置须看“贵州需求”[EB/OL]
http://www.gywb.cn/content/2014-01/13/content_391882.htm,2014-01-13.
[7] 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10
[8] 贵州省第二批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单公示[EB/OL]
http://news.gog.com.cn/system/2014/01/10/013079764.shtml,2014-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