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树木类
凄凉悲伤的象征。
王昌龄的《长信怨》:“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种萧瑟冷寂的氛围。
元人徐再思的《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其他的还有“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比喻科举及第。
温庭筠的《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
《晋书》:“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唐人权德舆的《伏蒙十六叔寄示喜庆感怀三十韵因献之》:“握兰中台并,折桂东堂春。”
指孝顺双亲。
典出《三国志·吴志·陆绩传》:“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橘,绩怀三枚,去,拜辞坠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欲怀而遗母。’术大奇之。”唐人张祜的《送魏尚书赴镇州行营》诗云:“伍员忠是节,陆绩孝为心。”
范成大的《送詹道子教授祠养亲》:“下马入门怀橘拜,身今却在白云边。”
傲霜斗雪的典范。
刘桢的《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高洁的品质。李白的《赠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因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竹子常被用以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竹子、竹林深为隐者所爱。如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柳”谐音“留”,常作留客之意,又因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故古人常折柳送别。
如南北朝的《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柳永在《雨霖铃》中写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他将别情用柳化成形象语句,以杨柳岸配合晓风、残月等意象,把自己与情人分别的凄惨之意描绘得淋漓尽致。
花草类
传情之物,如朱淑真的《恨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据唐人范摅的《云溪友议》,相传唐人卢渥从宫墙外的水沟中拾到一片写有怨诗的红叶,便把它珍藏了起来。宣宗放宫女嫁人,卢渥选中的宫女,正巧就是在红叶上题诗的人。后来借指以诗传情,如:“无情红叶偏向御沟流,诗句上分明永配偶,对景触目恨悠悠。”
借指隱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中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后来也以此表坚守节操。如文天祥的《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清人朱彝尊的《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意思是坐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
芳草常喻离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离恨顿生。汉乐府民歌《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以春草起兴,表达了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落花”这一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诗人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如李煜的《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唐诗人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晏殊的《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元无名氏的《朝天子·庐山》:“客去斋馀,人来茶罢,叹浮生指落花。楚家、汉家,做了渔樵话。”
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如屈原的《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的《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是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的《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其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的《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达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的《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来表达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的《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莲子”即“怜子”,“清如水”象征爱情的纯洁。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谓女子咏雪。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唐人卢纶的《宴赵氏昆季书院因与会文并率尔投赠》:“咏雪因饶妹,书经为爱鹅。”据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另见《晋书·王凝之妻谢氏传》,东晋谢道韫聪明有才辩,其叔父要求比拟白雪,谢郎谓空中撒盐,而她答以柳絮因风起,深得谢安赏识。后来“咏絮”即指咏雪,“咏絮才”即指有非凡的才华。《红楼梦》:“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咏絮才”指的就是林黛玉非凡的咏诗才华。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素来是纯洁、清高的象征。 南北朝萧衍的《子夜四时歌》:“江南莲花开,红光覆碧水。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 此诗以莲藕为喻,写女子希望和情人永结同心,永远相爱。
凄凉悲伤的象征。
王昌龄的《长信怨》:“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种萧瑟冷寂的氛围。
元人徐再思的《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其他的还有“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比喻科举及第。
温庭筠的《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
《晋书》:“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唐人权德舆的《伏蒙十六叔寄示喜庆感怀三十韵因献之》:“握兰中台并,折桂东堂春。”
指孝顺双亲。
典出《三国志·吴志·陆绩传》:“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橘,绩怀三枚,去,拜辞坠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欲怀而遗母。’术大奇之。”唐人张祜的《送魏尚书赴镇州行营》诗云:“伍员忠是节,陆绩孝为心。”
范成大的《送詹道子教授祠养亲》:“下马入门怀橘拜,身今却在白云边。”
傲霜斗雪的典范。
刘桢的《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高洁的品质。李白的《赠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因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竹子常被用以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竹子、竹林深为隐者所爱。如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柳”谐音“留”,常作留客之意,又因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故古人常折柳送别。
如南北朝的《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柳永在《雨霖铃》中写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他将别情用柳化成形象语句,以杨柳岸配合晓风、残月等意象,把自己与情人分别的凄惨之意描绘得淋漓尽致。
花草类
传情之物,如朱淑真的《恨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据唐人范摅的《云溪友议》,相传唐人卢渥从宫墙外的水沟中拾到一片写有怨诗的红叶,便把它珍藏了起来。宣宗放宫女嫁人,卢渥选中的宫女,正巧就是在红叶上题诗的人。后来借指以诗传情,如:“无情红叶偏向御沟流,诗句上分明永配偶,对景触目恨悠悠。”
借指隱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中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后来也以此表坚守节操。如文天祥的《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清人朱彝尊的《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意思是坐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
芳草常喻离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离恨顿生。汉乐府民歌《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以春草起兴,表达了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落花”这一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诗人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如李煜的《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唐诗人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晏殊的《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元无名氏的《朝天子·庐山》:“客去斋馀,人来茶罢,叹浮生指落花。楚家、汉家,做了渔樵话。”
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如屈原的《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的《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是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的《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其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的《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达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的《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来表达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的《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莲子”即“怜子”,“清如水”象征爱情的纯洁。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谓女子咏雪。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唐人卢纶的《宴赵氏昆季书院因与会文并率尔投赠》:“咏雪因饶妹,书经为爱鹅。”据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另见《晋书·王凝之妻谢氏传》,东晋谢道韫聪明有才辩,其叔父要求比拟白雪,谢郎谓空中撒盐,而她答以柳絮因风起,深得谢安赏识。后来“咏絮”即指咏雪,“咏絮才”即指有非凡的才华。《红楼梦》:“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咏絮才”指的就是林黛玉非凡的咏诗才华。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素来是纯洁、清高的象征。 南北朝萧衍的《子夜四时歌》:“江南莲花开,红光覆碧水。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 此诗以莲藕为喻,写女子希望和情人永结同心,永远相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