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采用录像统计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第14、15届男篮世锦赛中外优秀后卫传接球技术运用进行了定量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中外优秀后卫在摆脱跑位移动接球方面,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在传球方面,国外后卫传球方式多样,善于将传球与投球、突破结合,突然性、隐蔽性强;相比之下,中国后卫传球方式运用单一,横向过渡性传球较多。传球意图暴露明显,重视向内线供球,在对手紧逼下缺乏应变,被动传球多。本文分析了中外男篮优秀后卫在基本技术运用上的差距,为今后我国后卫队员的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14、15届男篮世锦赛;男篮优秀后卫;传接球技术运用;时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章编号:1009-783X(2008)04-0114-03 文献标识码:A
14届男篮世锦赛中,中国男篮以1胜7负,只取得了12名的成绩,2006年,以2胜4负的战绩结束了15届世锦赛的征程。两届大赛中。我国男篮拥有了世界级优秀中锋,条件也相对不错的前锋,然而成绩却不尽人意。原因何在?通过观看比赛,不难发现,中国队战绩不佳的主要原因,皆因我国外线实力太弱。Ⅲ由于中国男篮外线的低水平表现,对手进一步加强对内线的防守,使得在配合上内外线不能有机地衔接。本文仅从基本技术运用入手,寻找中外后卫之间的差距,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是14、15届男篮世锦赛中外优秀后卫传接球技术运用状况。优秀后卫的界定:将前四名球队的主力后卫界定为国外优秀后卫,中国队的主力后卫为中国优秀后卫。
1.2 研究方法
1.2.1 录像统计法
结合资料信息预先制定统计记录表;统计过程中,先观察比赛活动的全过程,然后对每项内容进行数据统计。
1.2.2 数理统计法
对记录的数据,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加工处理,找出客观规律及中外差距。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外男篮优秀后卫接球状况对比分析
表1的数据显示,14届世锦赛中,中外男篮优秀后卫移动接球平均分别为6.01次/节和7.94次/节,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15届世锦赛中,中外优秀后卫移动接球平均分别为4.48次/节和9.19次/节,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接球总次数上,两届比赛中都不存在明显的差距。
数据表明,国外后卫移动接球次数远远超过中国后卫,并且在两届比赛中表现出大幅度提高。而中国后卫移动接球始终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究其原因:中国后卫的身体素质、对抗能力差,很难通过速度变换或身体对抗摆脱防守;另外,中国后卫过多地依赖内线队员,跑动少,站位距球篮远;国外后卫则较多是通过速度的变换或无球掩护等摆脱防守,从内向外移动,在三分线附近接球后立即以投篮或突破为变换攻击手段实施攻击,给对手造成很大的威胁。现代篮球比赛中,运动员进攻时,个人持球进攻的时间是有限的,核心后卫约五分钟左右,绝大部分时间是处于不持球的分散跑位、停转、跨跳等移动之中。可见,中国后卫战术性移动能力急需提高。
2.2 中外男篮优秀后卫传球方式状况及对比分析
表2统计数据显示,14届世锦赛中,中国后卫运用较多的传球方式有单手体侧传球、双手胸前、头上传球,其他的传球方式运用较少;而国外后卫的传球方式更加多样,运用较多的有双手胸前、头上、低手、反弹传球、单手体侧传球等。另外,单手反弹、胸前、肩上传球也占有比较高的比例。15届世锦赛中,中国后卫运用最多的是双手胸前(10.67次/节)、头上(8.17次/节)传球。而国外后卫在传球方式的选择及运用上,比例更加合理。
另外,中国后卫巧妙的传球较少,外围横传、原地传球较为多见,运球接传球的连续性差,总是习惯运球一停球一找人一传球。拿球找人,视野范围小,传球方式少,只重视向内线供球,在对手贴身紧逼下,缺少办法,将球被动转移;相比之下,国外后卫传球隐蔽性强,出手突然,灵活多变,球速飞快的小幅度点、拨、推、弹等传球技术得到广泛运用。
2.3 中外男篮优秀后卫传球区域分布状况及对比分析
14届世锦赛中,中外优秀后卫近区传球次数平均分别为0.71次/节和1.74次/节,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中区分别为0.75次/节和1.41次/节,具有显著性差异。15届世锦赛中,中外后卫在近区传球次数上均表现出较大的提高,分别为1.39次/节和2.63次/节;中区传球次数中外后卫也都有了比较大幅度的增加,但差距仍然较大。
从表3看,两届世锦赛中,中外后卫的传球均以远区为主,这是由后卫的位置特点决定的;而在中、近区传球方面,中外存在着较大差距。录像观察得知:突破能力强、突破分球战术运用多是国外后卫在中、近区的传球次数增加的主要原因。而中国后卫身体素质差,基本功不扎实,即使有机会突破也往往不敢大胆突破。
纵观两次比赛,中外后卫在中、近区传球次数上虽然具有较大的差距,但中外都有较大提高。表明现代篮球运动的发展对后卫队员的中、近距离的进攻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2.4 中外男篮优秀后卫队员助攻性传球对比
传球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战术质量的高低和比赛的胜负。为了单纯反映传球的质量和效果,下面对助攻性传球做了资料统计。助攻性传球是指控球队员传球给处在最佳投篮位置的队友,队友不需要调整既可对对方球篮构成直接威胁的传球,不论队友投中与否。
从表4可以看出,中国男篮优秀后卫在传球总次数上与国外男篮后卫之间没有大的差异,这说明中外男篮优秀后卫在控制与支配球的机会上大体相同。14届男篮世锦赛中,中外后卫助攻性传球次数分别为2.94次/节和5.75次/节,经均数检验,P=0.006<0.01,率的卡方检验得出X2=8.827,P=0.003<0.01,差异非常显著115届世锦赛中,中外后卫助攻性传球次数分别为4.38次/节和6.69次/节,经均数检验,P=0.041<0.05,率的卡方检验得出X2=4.228,P=0.04<0.05,仍具有显著性差异。从两届比赛看,中外后卫助攻性传球都有较大的提高,但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体现了国外优秀后卫战术素养高,运动员之间战术配合能力强、效果好的特点,这是中国后卫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必须提高的环节。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国外优秀后卫重视跑位摆脱对手的移动接球,而中国后卫在远区的原地接球多。
2)国外后卫传球方式多样,善于将传球与投、突结合,突然性、隐蔽性强;中国后卫传球方式单一,横向过渡性传球较多,意图暴露明显,在对手紧逼下缺乏应变。被动传球多。
3)中国后卫重视由外向内供球,中近区的传球较少。
3.2 建议
加强中国后卫队员各种基本技术运用能力的训练。传球训练应加强不同位置、不同距离、不同角度、传球力量、出手时间、飞行速度和弧线高低各不相同的左右手隐蔽传球技术;传接球上不仅要有自己的特点,更重要的是技术要全面、多样化,在激烈的比赛中支配球、处理球上更加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全面加强中国后卫队员的身体素质训练。摆脱防守的接球能力更是身体素质的综合体现。
关键词:14、15届男篮世锦赛;男篮优秀后卫;传接球技术运用;时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章编号:1009-783X(2008)04-0114-03 文献标识码:A
14届男篮世锦赛中,中国男篮以1胜7负,只取得了12名的成绩,2006年,以2胜4负的战绩结束了15届世锦赛的征程。两届大赛中。我国男篮拥有了世界级优秀中锋,条件也相对不错的前锋,然而成绩却不尽人意。原因何在?通过观看比赛,不难发现,中国队战绩不佳的主要原因,皆因我国外线实力太弱。Ⅲ由于中国男篮外线的低水平表现,对手进一步加强对内线的防守,使得在配合上内外线不能有机地衔接。本文仅从基本技术运用入手,寻找中外后卫之间的差距,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是14、15届男篮世锦赛中外优秀后卫传接球技术运用状况。优秀后卫的界定:将前四名球队的主力后卫界定为国外优秀后卫,中国队的主力后卫为中国优秀后卫。
1.2 研究方法
1.2.1 录像统计法
结合资料信息预先制定统计记录表;统计过程中,先观察比赛活动的全过程,然后对每项内容进行数据统计。
1.2.2 数理统计法
对记录的数据,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加工处理,找出客观规律及中外差距。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外男篮优秀后卫接球状况对比分析
表1的数据显示,14届世锦赛中,中外男篮优秀后卫移动接球平均分别为6.01次/节和7.94次/节,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15届世锦赛中,中外优秀后卫移动接球平均分别为4.48次/节和9.19次/节,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接球总次数上,两届比赛中都不存在明显的差距。
数据表明,国外后卫移动接球次数远远超过中国后卫,并且在两届比赛中表现出大幅度提高。而中国后卫移动接球始终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究其原因:中国后卫的身体素质、对抗能力差,很难通过速度变换或身体对抗摆脱防守;另外,中国后卫过多地依赖内线队员,跑动少,站位距球篮远;国外后卫则较多是通过速度的变换或无球掩护等摆脱防守,从内向外移动,在三分线附近接球后立即以投篮或突破为变换攻击手段实施攻击,给对手造成很大的威胁。现代篮球比赛中,运动员进攻时,个人持球进攻的时间是有限的,核心后卫约五分钟左右,绝大部分时间是处于不持球的分散跑位、停转、跨跳等移动之中。可见,中国后卫战术性移动能力急需提高。
2.2 中外男篮优秀后卫传球方式状况及对比分析
表2统计数据显示,14届世锦赛中,中国后卫运用较多的传球方式有单手体侧传球、双手胸前、头上传球,其他的传球方式运用较少;而国外后卫的传球方式更加多样,运用较多的有双手胸前、头上、低手、反弹传球、单手体侧传球等。另外,单手反弹、胸前、肩上传球也占有比较高的比例。15届世锦赛中,中国后卫运用最多的是双手胸前(10.67次/节)、头上(8.17次/节)传球。而国外后卫在传球方式的选择及运用上,比例更加合理。
另外,中国后卫巧妙的传球较少,外围横传、原地传球较为多见,运球接传球的连续性差,总是习惯运球一停球一找人一传球。拿球找人,视野范围小,传球方式少,只重视向内线供球,在对手贴身紧逼下,缺少办法,将球被动转移;相比之下,国外后卫传球隐蔽性强,出手突然,灵活多变,球速飞快的小幅度点、拨、推、弹等传球技术得到广泛运用。
2.3 中外男篮优秀后卫传球区域分布状况及对比分析
14届世锦赛中,中外优秀后卫近区传球次数平均分别为0.71次/节和1.74次/节,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中区分别为0.75次/节和1.41次/节,具有显著性差异。15届世锦赛中,中外后卫在近区传球次数上均表现出较大的提高,分别为1.39次/节和2.63次/节;中区传球次数中外后卫也都有了比较大幅度的增加,但差距仍然较大。
从表3看,两届世锦赛中,中外后卫的传球均以远区为主,这是由后卫的位置特点决定的;而在中、近区传球方面,中外存在着较大差距。录像观察得知:突破能力强、突破分球战术运用多是国外后卫在中、近区的传球次数增加的主要原因。而中国后卫身体素质差,基本功不扎实,即使有机会突破也往往不敢大胆突破。
纵观两次比赛,中外后卫在中、近区传球次数上虽然具有较大的差距,但中外都有较大提高。表明现代篮球运动的发展对后卫队员的中、近距离的进攻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2.4 中外男篮优秀后卫队员助攻性传球对比
传球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战术质量的高低和比赛的胜负。为了单纯反映传球的质量和效果,下面对助攻性传球做了资料统计。助攻性传球是指控球队员传球给处在最佳投篮位置的队友,队友不需要调整既可对对方球篮构成直接威胁的传球,不论队友投中与否。
从表4可以看出,中国男篮优秀后卫在传球总次数上与国外男篮后卫之间没有大的差异,这说明中外男篮优秀后卫在控制与支配球的机会上大体相同。14届男篮世锦赛中,中外后卫助攻性传球次数分别为2.94次/节和5.75次/节,经均数检验,P=0.006<0.01,率的卡方检验得出X2=8.827,P=0.003<0.01,差异非常显著115届世锦赛中,中外后卫助攻性传球次数分别为4.38次/节和6.69次/节,经均数检验,P=0.041<0.05,率的卡方检验得出X2=4.228,P=0.04<0.05,仍具有显著性差异。从两届比赛看,中外后卫助攻性传球都有较大的提高,但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体现了国外优秀后卫战术素养高,运动员之间战术配合能力强、效果好的特点,这是中国后卫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必须提高的环节。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国外优秀后卫重视跑位摆脱对手的移动接球,而中国后卫在远区的原地接球多。
2)国外后卫传球方式多样,善于将传球与投、突结合,突然性、隐蔽性强;中国后卫传球方式单一,横向过渡性传球较多,意图暴露明显,在对手紧逼下缺乏应变。被动传球多。
3)中国后卫重视由外向内供球,中近区的传球较少。
3.2 建议
加强中国后卫队员各种基本技术运用能力的训练。传球训练应加强不同位置、不同距离、不同角度、传球力量、出手时间、飞行速度和弧线高低各不相同的左右手隐蔽传球技术;传接球上不仅要有自己的特点,更重要的是技术要全面、多样化,在激烈的比赛中支配球、处理球上更加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全面加强中国后卫队员的身体素质训练。摆脱防守的接球能力更是身体素质的综合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