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第十二册《文言文两则》中的一篇课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课文讲的是两个小孩凭自己的观察,一个认为太阳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中午离人近,为此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决断。故事既阐明了要主动探索自然、发现客观规律,并进行大胆质疑,又说明了“生有涯而学无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该文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人物对话表现人物性格,在揣摩人物对话、了解人物性格的基础上有所感悟。而对话就是用说话句搭建起来的。
关于说话句,管建刚老师在《我的作文训练系统》中提到:……说话句,一般由“说的话”和“谁说的”组成。“谁说的”又叫“提示语”,提示读的人那话是谁说的,怎么说的。在讲到“直述”与“转述”時,管老师认为:不带双引号的说话句叫转述句,带双引号的叫直叙句。带双引号显得隆重、重要;重点不在这里,则不需要带双引号……也就是说,位置不同的提示语,作用有细微的变化,“直述”与“转述”有重要和平淡之分。《两小儿辩日》中,提示语并没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但“直述”与“转述”却是一大亮点。综合考量这些特点,我们有必要追问:课文的说话句在使用中有怎样的变奏?这些变化又有何意义呢?
一、直述与转述交叉使用,突出差异性
作者通过说话句来叙述故事,表达感悟,那么,这些说话句有什么精妙之处吗?我们把说话句单独拿出来看看: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①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②
这两句是两小儿阐述论点的说话句,①是直述句,②是转述句。但在表达“太阳出来”这个含义时有细微差别,①中用“日始出时”,②中用“日初出”。表达同一含义,却用不同词语,目的就是体现出差别,表现说话句在表达同一含义时的多样性与差异性,避免重复。与此同时,不同语言风格的孩子便跃然纸上。既然是陈述观点,直述句与转述句的交叉运用,使读者首先在视觉上注意句子形式上的差异:①句子长,②句子短;①有引号,②无引号。细读起来又可以注意句子内容的不同:①句子认为日出时太阳离人近;②句子认为日中时离人近。形式与内容的强烈对比,突出了两小儿的不同观点,又避免了语句的重复。此外,直述与转述的交叉使用给太密的说话句留一个空白,看起来舒服,读起来也舒服。
二、直述句叠用,阐述论据的不同
除了上一组直述句与转述句交叉使用,还有一组直述句的叠用: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③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④
这两个说话句是两个孩子陈述论据。①②的论点提出来了,后面③④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③着眼于太阳不同时段给人视觉上大与小的体验;④着眼于太阳不同时段给人知觉上冷与热的感受。同样是说话句,这两句全都使用直述句,作者的用意又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试着分析这两组句子的作用:①②是陈述论点,是自我立场观点的表达,用来突出小儿的立场和态度。既然只是立论的陈述,用直述句或者是转述句就都可以清楚准确地表达,不会发生歧义和理解的偏差。而①②直述句与转述句句式的交叉使用既能关注到形式上的不同,又能体悟内容上的差异。简言之,就是句子形式上的变换有助于对句子内容差异的关注;③④是举例论证两小儿的观点,是对①②句论点的具体解释说明,通过两小儿对生活中太阳的细致观察,阐述自己的论证过程。也就是说,直述句的叠用是用来阐述两个小孩的论据的。但直述句与转述句交叉用不更有助于区别、体现不同吗?为什么在阐述论据时不用直述与转述的交叉呢?
三、直述句叠用的弦外之音
此处我们要注意文本中的“辩”字,在题目《两小儿辩日》和“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中均出现。“辩”的意思是辩论,争论,即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得到正确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见。“两小儿辩日”是一
种双边性的活动,辩论最少两人参加;“两小儿辩日”也是对立性的活动,双方观点是对立的,或是或非,这样才有辩论的可能。
运用转述句优势在于可以清楚表达观点,阐述理由,但直述句更能突出“对抗性”,更能展现两小儿在进行“辩斗”时的激烈场面。两小儿你一句,我一句,你来我往,唇枪舌箭,那种为坚持己见而争论得面红耳赤的形象就更加丰满,楚楚动人,也更能体现“辩斗”对抗性的特征。直述句的这种表现言语冲突的对立性、互动性、现场性效果是转述句所达不到的,这样也更能准确地再现当时的情境。
综上,说话句是一门艺术,直述句与转述句在交叉与叠用中,交叉有交叉的道理,重叠有重叠的精妙。结合文本,体会情境,联系上下文,分析作用,你就会发现其中的变奏与整合,精妙蕴藏其间。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火炬开发区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课文讲的是两个小孩凭自己的观察,一个认为太阳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中午离人近,为此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决断。故事既阐明了要主动探索自然、发现客观规律,并进行大胆质疑,又说明了“生有涯而学无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该文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人物对话表现人物性格,在揣摩人物对话、了解人物性格的基础上有所感悟。而对话就是用说话句搭建起来的。
关于说话句,管建刚老师在《我的作文训练系统》中提到:……说话句,一般由“说的话”和“谁说的”组成。“谁说的”又叫“提示语”,提示读的人那话是谁说的,怎么说的。在讲到“直述”与“转述”時,管老师认为:不带双引号的说话句叫转述句,带双引号的叫直叙句。带双引号显得隆重、重要;重点不在这里,则不需要带双引号……也就是说,位置不同的提示语,作用有细微的变化,“直述”与“转述”有重要和平淡之分。《两小儿辩日》中,提示语并没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但“直述”与“转述”却是一大亮点。综合考量这些特点,我们有必要追问:课文的说话句在使用中有怎样的变奏?这些变化又有何意义呢?
一、直述与转述交叉使用,突出差异性
作者通过说话句来叙述故事,表达感悟,那么,这些说话句有什么精妙之处吗?我们把说话句单独拿出来看看: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①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②
这两句是两小儿阐述论点的说话句,①是直述句,②是转述句。但在表达“太阳出来”这个含义时有细微差别,①中用“日始出时”,②中用“日初出”。表达同一含义,却用不同词语,目的就是体现出差别,表现说话句在表达同一含义时的多样性与差异性,避免重复。与此同时,不同语言风格的孩子便跃然纸上。既然是陈述观点,直述句与转述句的交叉运用,使读者首先在视觉上注意句子形式上的差异:①句子长,②句子短;①有引号,②无引号。细读起来又可以注意句子内容的不同:①句子认为日出时太阳离人近;②句子认为日中时离人近。形式与内容的强烈对比,突出了两小儿的不同观点,又避免了语句的重复。此外,直述与转述的交叉使用给太密的说话句留一个空白,看起来舒服,读起来也舒服。
二、直述句叠用,阐述论据的不同
除了上一组直述句与转述句交叉使用,还有一组直述句的叠用: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③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④
这两个说话句是两个孩子陈述论据。①②的论点提出来了,后面③④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③着眼于太阳不同时段给人视觉上大与小的体验;④着眼于太阳不同时段给人知觉上冷与热的感受。同样是说话句,这两句全都使用直述句,作者的用意又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试着分析这两组句子的作用:①②是陈述论点,是自我立场观点的表达,用来突出小儿的立场和态度。既然只是立论的陈述,用直述句或者是转述句就都可以清楚准确地表达,不会发生歧义和理解的偏差。而①②直述句与转述句句式的交叉使用既能关注到形式上的不同,又能体悟内容上的差异。简言之,就是句子形式上的变换有助于对句子内容差异的关注;③④是举例论证两小儿的观点,是对①②句论点的具体解释说明,通过两小儿对生活中太阳的细致观察,阐述自己的论证过程。也就是说,直述句的叠用是用来阐述两个小孩的论据的。但直述句与转述句交叉用不更有助于区别、体现不同吗?为什么在阐述论据时不用直述与转述的交叉呢?
三、直述句叠用的弦外之音
此处我们要注意文本中的“辩”字,在题目《两小儿辩日》和“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中均出现。“辩”的意思是辩论,争论,即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得到正确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见。“两小儿辩日”是一
种双边性的活动,辩论最少两人参加;“两小儿辩日”也是对立性的活动,双方观点是对立的,或是或非,这样才有辩论的可能。
运用转述句优势在于可以清楚表达观点,阐述理由,但直述句更能突出“对抗性”,更能展现两小儿在进行“辩斗”时的激烈场面。两小儿你一句,我一句,你来我往,唇枪舌箭,那种为坚持己见而争论得面红耳赤的形象就更加丰满,楚楚动人,也更能体现“辩斗”对抗性的特征。直述句的这种表现言语冲突的对立性、互动性、现场性效果是转述句所达不到的,这样也更能准确地再现当时的情境。
综上,说话句是一门艺术,直述句与转述句在交叉与叠用中,交叉有交叉的道理,重叠有重叠的精妙。结合文本,体会情境,联系上下文,分析作用,你就会发现其中的变奏与整合,精妙蕴藏其间。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火炬开发区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