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谈片

来源 :语文世界(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water_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秦观有“新晴细履平沙”之句,觉得好,是文人心态。忽然联想到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也有问题,细腻、清闲了,为什么“潜意识里并且觉得有点儿落寞”呢?但凡对于生活细节细细品咂,总会让人觉得寂寞,这是很“中国”的一种心态,这种心态叫做“闲愁”,就是“没来由的惆怅”。古人生活节奏慢,所有的事物都是细细看去、细细想去、慢慢体会去,不像现代人,急急忙忙,将生活过得潦草不堪。潦草,不是书法里的行草或者狂草,你看怀素的《告身帖》,一笔之间多少婉转,运笔是快的,心思却是慢的;潦草则不是这样,心思是峻急的,下笔是散漫的,有时其实并不快,但却匆忙而又凌乱。将生活放慢了,就能让人从容地思考了:眼前事物不如意,就会想到已经逝去的种种美好;眼前事物美好至极,则又担心这种美好转瞬即逝,于是,那种惆怅的感觉就出来了。不过,从骨子里说,还是希望一切美好,而这种希望的根基就是对于自己的美好期许。是有一个神完气足的自我精神在的。所以,文人喜欢这样的情状的原因实际上还是在这样的闲愁里才可以发现自己的精神。
  二
  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里有些话我很喜欢,比如“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以及“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都是闲淡寂寞的好句子。据说,宋孝宗赵昚很欣赏“小楼”一联,但是终究也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解人,他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纯粹把陆游当作了一个吟诗作对的诗人了。
  说到闲淡寂寞,在这初夏的时光,是最适宜的。没有庭院没有芭蕉单有丝丝小雨是不行的。庭院的意义是让你有一个既私密又廓然的空间,让你和四周既联系着,又可以独自面对自己;至于说到芭蕉,那是一种寄托,雨打芭蕉的声音里是寂寞,看雨水顺着芭蕉点点滴落,仿佛滴在心里,就更是寂寞了。小朋友们常常问我,为什么文人就那么热衷于“寂寞”呢?我的回答是,并不是寂寞本身有什么好,而是因为,只有在寂寞的时候,一个人才能够异常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文人的世界有两层,一层是物质的,用来“安身”,一层是精神的,用来“立命”。什么是忙?物质世界纷至沓来,应接不暇。——每个人的自我就在这个过程中迷失了;但是这个对于一个靠自己的精神世界立命的文人来说,不啻致命之打击。而对于处于寂寞中的人来说,要反抗这种负面的情绪,就要不断向外看,但是,在向外看的过程中却无非是看见了自己的内心和精神,而这恰恰是文人最以为自足的时候。——所以,细致描写的背后往往是一颗寂寞的心。
其他文献
从《香魂塘畔的香油坊》到《第二十幕》,从《紫雾》《银饰》《走出盆地》到《21大厦》……周大新这个名字在文坛越来越响亮。  农民的儿子周大新,生逢其时又勤勉努力,近年日子愈过愈好,事业也愈来愈顺遂。虽然他早已进入“官”的行列,但不作秀、不摆谱、不装酷的他,在人们的眼里,怎么看也还是一个平民。周大新,虽然走出了“盆地”却没能忘记“盆地”里的坎坷,虽然脱离了平民的外在身份却念念不忘平民的痛苦和烦恼。他大
期刊
电影中的画面美丽异常,金黄色阳光洒下的世界。岁月之轮缓缓转动,一如那年的秋千一样,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成就了飞翔,或是破碎了梦想。但电影却用温暖的画面讲述了一个寒冷的故事,不,不能说是个寒冷的故事,因为这个故事,叫做《暖》。  对于皖南,对于那些麦田,或说对于那个年代,我都是陌客,按理说不会有太多的情感波动,但为何看到结局还是泪湿了眼眶?或许是对宿命多舛的无奈,或许是心中有同样的忏悔,抑或是,跨越
期刊
过去男女间没有约会,结婚基本上是交换财产,交换的都是耐用消费品或者金子什么的,一方面看着高兴,另一方面还能增值。现在的约会讲究享乐主义,都要花钱,大部分消费都是购买一种暂时的体验而不是什么具体东西,目的是增进亲密感,也就是另一种体验,最后这些还是暂时的。  伊娃·艾鲁斯  小说不像一条道路,它更像一座房子。你走进里面,待一小会儿,这边走走,那边转转,观察房间和走廊间的关联,然后再望向窗外,看看从这
期刊
后来那群人都老了,也都病了。  三四十年的矿工生涯之后,他们陆续得了矽肺症:咳嗽、哮喘,长期激烈劳动锻炼出来的筋肉慢慢萎缩,脸颊凹陷、肤色灰白、两眼无神,终日内衣、睡裤一件,窝在家里某个角落的躺椅上,鼻孔塞着氧气管,像受伤的动物一般,动也不动,呼吸艰难之下甚至连话都懒得讲。  天气比较好的时候,他们偶尔会拖着小氧气瓶,以有如电影慢动作一般的脚步逐一走出家门,在巷尾的电线杆下聚集。儿孙们会习惯地帮他
期刊
与许多农村的孩子一样,我的童年基本上没有什么阅读生活。虽然父亲是一个小镇的小学老师,教音乐和数学,但是身处那个物质相当匮乏的年代里,家里也几乎没有什么藏书。  上小学以后,认识的字多了起来,就开始主动找书读。记不清从几岁开始,我突然迷上了读书,而且一开始就与许多喜欢连环画的小伙伴不同,迷上的是厚厚的大书。那个时候,书非常少,又是在偏僻的乡村,找到的书大部分是没有封皮、没有结尾的残缺不全的书,但我照
期刊
◆[德]卜劳恩
期刊
席慕蓉  谁说绵延不绝?  谁又说不舍昼夜?  其实 我们的一生只是个  空间有限的展示柜  时光是画在绢上的河流  这一生的青绿山水  无论再怎么精心绘制  再怎么废寝忘食  也只能渐次铺开再渐次收起  凡不再展示的  就紧紧卷入画轴  成为昨日
期刊
初三毕业后,我被保送进白象中学。我至今还记得那个烈日炎炎的夏天,我一个人推着破旧的自行车从村里出去,穿过滚烫的马路,骑上半个小时去白象参加金鳌文学社的作文学习。每次跨上车,母亲总要送我到门口,把一个白色的帽子戴在我头上,将帽檐紧紧压在额前,还总嘱咐说:“多往阴处的路上骑。”我脚一蹬,便远远地去了。一路上,太阳很晒,车很多。我每次都骑得大汗淋漓。  给我们上课的是黄忠老师。那时候,金鳌文学社正在进行
期刊
一个人可以改变另一个人的命运,一支笔可以改变一个群体的命运,这是多么具有挑战性的事情。报告文学家何建明意识到这一点后,写作的起点和使命开始变得与以前不一样。“国家叙述”在他眼中,是何等宏大又何其沉重的事情。在他看来,一个作家的表达技巧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在文学之外了解中国社会,由表及里地进入时代的最前沿和最深层,并由内而外地把最核心的部分传达出来。  其人身材高大,落拓不羁。永远背着大包、拿着电脑
期刊
这一讲的主题是为谁写和写什么。其实,明确了为何写,这两个问题也就有答案了。简单地说,就是为自己写,写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一、为自己写作  如果一个人出自内心需要而写作,把写作当作自己的精神生活,那么,他必然首先是为自己写作的。凡是精神生活,包括宗教、艺术、学术,都首先是为自己的,是为了解决自己精神上的问题,为了自己精神上的提高。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就是注重自己的精神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