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一直在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寻找这个谜题的答案。我是犬类行为和认知研究者:我研究犬只如何感知世界,如何相互或者与人交往。就算是在我强迫自己离开我的研究对象的时候,这个问题仍会在我的脑中翻涌。因为不论我看向哪里,我都能看见狗。
电影里的狗、GIF动图里的狗和表情包里的狗——Twitter推送和Facebook里满是它们。超级碗(Super Bowl)有狗狗版,广告里的狗推销着从厕纸到塔可饼的各种商品。奇怪的是,我最爱的研究对象这样无所不在,却让我开始感到烦躁,而非兴奋。
原因在于,这些狗只不过是毛茸茸的颜文字罢了:是情感和情绪的替身。各个表现形式都将这个复杂而令人赞叹的生物贬低成为了我们最平庸的想象客体。正如哲学家洛里·格鲁恩(Lori Gruen)之所见,它们被当做了某种并非它们的东西,或是一个被剥夺了尊严的嘲笑对象。这样的态度对一只狗而言可能并不屈辱,但对这个物种来说,这是带有贬低性的。
虽然狗在我们的文化中无处不在,但我们还有很多不了解它们的地方。我的研究领域还处在初始阶段。我们知道,在动物里,狗对人类的视线尤为敏感,但它们对我们的感情和行为超自然的悟性却无法轻易解释。即使我们发现了它们被驯养的历史,我们也仍然不了解狗是如何通过它们的主要感官——嗅觉来体验世界的。
我看了许多有狗参演的电影,乐观地希望一种精心构思的虚构描述能让我们瞥见它们的本我——或许它们的创造者能在这些犬科动物身上看见一些我们科学家看不到的东西。来自有着奇幻感性的韦斯·安德森(Wes Anderson)的新动画片《犬之岛》(Isle of Dogs)看起来应该不错。我满怀期待地进了影院,却带着满身烦躁出来。
问题的症结在于:狗几乎不再是狗。在电影里,它们扮演着可爱而浑身毛茸的人类替代品。这种拟人化可以是简单地把人类的感情和欲望附加在狗的身上(参考《灵犬莱西》[Lassie]和《本吉》[Benji]),也可以是一种令人不解的类型,即描述狗特别擅长于人类的专业运动(《神犬也疯狂》[Air Bud]和《足球狗》[Soccer Dog])。
公平地说,这些米姆——以及世界各地的电影人们——想做的并非关于狗的“真实电影”。我知道,这些只是轻松的图片——是跳脱现实,而不是科学。但我认为,在拍摄电影和图片时应该允许这样的可能,把狗当作狗来对待。
这样,狗就不应该说话,当然,是不应该用人的话语来说话,也不应该受人类的欲望鼓动。而应该跟随它们的心跳,跟随它们的鼻子,从它们两英尺(左右)高度的视角丈量世界。
在这样一组狗的动图或短视频里,我找到了乐观的理由,它们并没有把狗表现为我们想要的那种毛绒人类,而是展示了自然发生的犬类行为。狗在雪地里扭动;跳上跳下期待着出去遛弯;嗅来嗅去、舔人,或是激動地摇尾巴。这些动图给人的乐趣在于狗的热情流露——或许能让人想起我们还是孩子时曾有所感受,但已不再拥有的那种情感冲击。
我看到这些狗,我也会感受到从狗的眼睛里(或者更恰当地说,是从它们的鼻子上)观察世界的陌生感。它们不是一个想要寻找伴侣、找个好工作、想稳定下来的四足动物。它们没有明确的动机,它们闻到的是一种不确定性。这一刻,我们共享一个家园(和我家里的沙发)看起来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流传最广的故事或我们分享的照片,难道不应该是试图把狗当作“他者”对待的那些吗——试想一个与我们完全不同的人或物的视角,而不应该是简单地把我们的故事移植到它们身上。如果我们真的那么不情愿,或是不能够去想象另一个存在的视角,我们将永远只能看见我们自己。要是这样,我们都没必要离开面前的镜子。
电影里的狗、GIF动图里的狗和表情包里的狗——Twitter推送和Facebook里满是它们。超级碗(Super Bowl)有狗狗版,广告里的狗推销着从厕纸到塔可饼的各种商品。奇怪的是,我最爱的研究对象这样无所不在,却让我开始感到烦躁,而非兴奋。
原因在于,这些狗只不过是毛茸茸的颜文字罢了:是情感和情绪的替身。各个表现形式都将这个复杂而令人赞叹的生物贬低成为了我们最平庸的想象客体。正如哲学家洛里·格鲁恩(Lori Gruen)之所见,它们被当做了某种并非它们的东西,或是一个被剥夺了尊严的嘲笑对象。这样的态度对一只狗而言可能并不屈辱,但对这个物种来说,这是带有贬低性的。
虽然狗在我们的文化中无处不在,但我们还有很多不了解它们的地方。我的研究领域还处在初始阶段。我们知道,在动物里,狗对人类的视线尤为敏感,但它们对我们的感情和行为超自然的悟性却无法轻易解释。即使我们发现了它们被驯养的历史,我们也仍然不了解狗是如何通过它们的主要感官——嗅觉来体验世界的。
我看了许多有狗参演的电影,乐观地希望一种精心构思的虚构描述能让我们瞥见它们的本我——或许它们的创造者能在这些犬科动物身上看见一些我们科学家看不到的东西。来自有着奇幻感性的韦斯·安德森(Wes Anderson)的新动画片《犬之岛》(Isle of Dogs)看起来应该不错。我满怀期待地进了影院,却带着满身烦躁出来。
问题的症结在于:狗几乎不再是狗。在电影里,它们扮演着可爱而浑身毛茸的人类替代品。这种拟人化可以是简单地把人类的感情和欲望附加在狗的身上(参考《灵犬莱西》[Lassie]和《本吉》[Benji]),也可以是一种令人不解的类型,即描述狗特别擅长于人类的专业运动(《神犬也疯狂》[Air Bud]和《足球狗》[Soccer Dog])。
公平地说,这些米姆——以及世界各地的电影人们——想做的并非关于狗的“真实电影”。我知道,这些只是轻松的图片——是跳脱现实,而不是科学。但我认为,在拍摄电影和图片时应该允许这样的可能,把狗当作狗来对待。
这样,狗就不应该说话,当然,是不应该用人的话语来说话,也不应该受人类的欲望鼓动。而应该跟随它们的心跳,跟随它们的鼻子,从它们两英尺(左右)高度的视角丈量世界。
在这样一组狗的动图或短视频里,我找到了乐观的理由,它们并没有把狗表现为我们想要的那种毛绒人类,而是展示了自然发生的犬类行为。狗在雪地里扭动;跳上跳下期待着出去遛弯;嗅来嗅去、舔人,或是激動地摇尾巴。这些动图给人的乐趣在于狗的热情流露——或许能让人想起我们还是孩子时曾有所感受,但已不再拥有的那种情感冲击。
我看到这些狗,我也会感受到从狗的眼睛里(或者更恰当地说,是从它们的鼻子上)观察世界的陌生感。它们不是一个想要寻找伴侣、找个好工作、想稳定下来的四足动物。它们没有明确的动机,它们闻到的是一种不确定性。这一刻,我们共享一个家园(和我家里的沙发)看起来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流传最广的故事或我们分享的照片,难道不应该是试图把狗当作“他者”对待的那些吗——试想一个与我们完全不同的人或物的视角,而不应该是简单地把我们的故事移植到它们身上。如果我们真的那么不情愿,或是不能够去想象另一个存在的视角,我们将永远只能看见我们自己。要是这样,我们都没必要离开面前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