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采用影像叙事分析法解析《美丽中国》的影像内容,阐释中西方纪录片惯常的叙事差异,而《美丽中国》突破了这种差异性,重在故事化的叙事展现而非说教。平视的叙事视角让受众感到平等交流与对话;唯美的镜头语言塑造了神秘的东方印象;线性基础上的板块结构在时空之中突出重点,使受众掌握了更多的讯息。这些西式的影像叙事技巧无不展现了中国广袤土地上的自然奇观,更向世界展示了西方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达到了中西方文化交融与沟通的意义。而文化叙事的背后无不与国际间政治格局和经济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键词】:影像叙事;生态纪录片;《美丽中国》;文化交融
BBC生态纪录片《美丽中国》是記录中国野生动植物和人文景观的六集大型电视纪录片,由《锦绣华南》、《云翔天边》、《神奇高原》、《风雪塞外》、《沃土中原》、《潮涌海岸》组成,也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和英国广播公司(BBC)的第一次合作尝试。此片一经播出取得了剧烈的反响,并获得美国第30届“艾美奖新闻与纪录片大奖”最佳历史纪录片摄影奖、最佳剪辑奖和最佳音乐与音效奖等多项大奖。
《美丽中国》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它是中英双方理念磨合的结果,既有中方意境的表达,也充分体现了西式严谨的思维。同时也突破了中国传统纪录片只注重白描式的阐述而缺乏可看性的劣势,运用悬念、铺垫的设置,穿插动人的情节,足以抓住观众的心理。《美丽中国》并没有过多的宣教色彩,尝试着用一种平视的角度看待自然和动物,与观众一起体会、探索和反思,这样的态度反倒比居高临下更为观众所接受,从而达到原本的传播目的,是中西艺术在影像叙事中交融升华的典范。
一、《美丽中国》叙事策略分析
叙事策略就是叙事理念的贯彻和执行,是一个具体化的过程。通过悬念、铺垫、细节、冲突的表现来完成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美丽中国》的叙事策略值得深究。
(一)叙事脉络
纪录片在中国被赋予了一种教化的意义,通常,非情节化的处理常常令受众感到枯燥乏味,“说教”性质的凸显也让受众常有抵触的心理。但是《美丽中国》却打破了这种传统的叙事方式,采用国际上很受欢迎的“信息置于故事中”的方式。每一集都有大大小小的故事情节贯穿始终,情节的安排也具有连贯性,这使得全片的节奏紧凑,能很好的抓住观众的眼球,其中悬念和铺垫等手法的运用,让故事起伏跌宕,迎合了观众求变的心理。
例如在第一集《锦绣华南》中,先讲述了贵州的老耿打捞蜻蜓幼虫去集市上售卖,因为在中国“但凡能吃的东西都不会浪费”,随后又讲述了寺庙里一只斑龟的死亡,引出斑龟濒临灭绝只因中国人猎杀其为食,之后张家界大鲵的生存困境,也是因为中国人把它们当做“美味佳肴”。这些情节的设置经过精心的编排,每一个故事看似独立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目的是为了突出中国人因为“好吃”而引发的环境问题这个主题。
(二)叙事视角
视角指的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电视纪录片的叙事视角可以分为感知性视角和认知性视角,其中感知性视角又可以分为零视角、外视角和内视角;而平民视角和女性视角被认为是认知性视角的两个分支。
《美丽中国》大部分采用的是零视角即全景的叙述角度。较少部分采用内视角的叙述手法。零视角的特点是叙述者拥有“上帝的眼睛”,是无所不知的,可以站在任意的角度去讲述故事,能随意的从一个位置转移到另外一个位置。叙述者的态度也通常是冷眼旁观或者是客观的,就《美丽中国》具体来讲,野生动植物和人类等拍摄对象被当做了欣赏对象,叙述者以一种平等和尊敬的心态向观众讲述故事。叙述人称上,表现为第三人称“他”。
(三)叙事结构
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可以分为两种:线性结构和板块结构,其中线性结构又可以划分为单线结构和复线结构。所谓的线性结构就是用一条或者几条线索贯穿纪录片的始终,这种线索可以是以时空为线索,也可以是以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为线索,还可以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或者一种具体的事物。板块结构则是按照人物、时间、地域或主题的不同,将不同的内容分成不同的部分的一种结构形式。
就《美丽中国》而言,它算是一种建立在线性结构基础之上的板块结构。以时空为线索,以卫星定位图锁定要介绍的区域,从中国的华南地区(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到长江中下游的鱼米之乡再到北方的内蒙古、西藏、新疆等地,每一个区域形成一个单独的版块,版块中介绍了该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动植物物种和人文景观。这种叙事结构建立在严密的逻辑思维之上,脉络清晰,版块内容通俗易懂,板块之间联系紧密,时间和空间的压缩与拓展突出了重点,也使观众在较短的时间里能够掌握尽可能多的信息。
(四)叙事节奏
节奏是影像作品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体现在画面的剪辑、解说词的长短等方面。没有变化就没有节奏,而没有节奏的纪录片通常让观众味同嚼蜡。
在《美丽中国》中,节奏表现在一些穿插的情节里,比如用慢镜头拍摄大足鼠耳蝠捕鱼时,用长达30秒的时间去展示这一从未被捕捉到的奇观。这种节奏的放慢一方面让观众沉浸在对这一景象的赞叹上,另一方面也是对眼睛和神经的放松,能够更好的投入到下面一些紧张的情节里。对于快节奏的展现,最典型的是《锦绣华南》中对渔民利用鸬鹚这种传统捕鱼方式的展现。鸬鹚被渔民在勃颈上系上绳子放去水下捕鱼,两分钟的时间里,通过快速的镜头剪辑和节奏感强烈的鼓点的背景音乐配合,如同一场表演一样,让观众清楚地看到水下的鸬鹚是如何动作敏捷,头脑伶俐地进行协同作战。通过快慢节奏的搭配,形成一种错落有致的情节框架,节奏感强,让观众大呼过瘾。
二、《美丽中国》的高低语境叙事沟通
爱德华·霍尔曾在《超越文化》一书中写到:“所谓的高语境交流或者高语境讯息指的是:大多数信息或存于物质环境中,或内化在人的身上;需要经过编码的、显性的、传输出来的信息却非常至少。低语境交流正与之相反,就是说,大量信息编入了显性的代码之中。”在低语境文化中,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依靠直白的语言表达,高语境文化中的人们却对肢体语言、特定环境的反应更为敏感。因此,我们可以把委婉隐喻的中国文化归于高语境文化,把以直白表述的英国为代表的英语文化看做是低语境文化。由此看来,《美丽中国》应该算是一种高语境与低语境文化的碰撞。如果处理不好,中国特有的一些隐喻或者模棱两可的信息就无法抵达受众,难以被受众所理解。但如果任何信息都表达的十分明确,就不能很好地表现特有的东方文化的含蓄与韵律。《美丽中国》的成功在于通过叙事方法的协调,达到了高低语境文化的交融。
总之,叙事是一种对话,它可以丰富的运用在各类文本、空间和影像当中,除了可以揭示社会中隐喻的文化,也可以在不同文化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形成文化交融,建构国家或地区的形象。随着中国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国家形象也在逐渐转变。文化传播的背后依然展现的是政治格局与经济发展水平,这也是《美丽中国》纪录片叙事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深层含义。
参考文献:
[1]林东泰,叙事新闻与数位叙事[M],台北,五南文化出版社,2015.11
[2]周靖波,电视虚构叙事导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1
[3]刘婷,影像叙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10
[4]徐明,纪录片“故事化”的叙事艺术特征探析[J],现代视听,2007.9
【关键词】:影像叙事;生态纪录片;《美丽中国》;文化交融
BBC生态纪录片《美丽中国》是記录中国野生动植物和人文景观的六集大型电视纪录片,由《锦绣华南》、《云翔天边》、《神奇高原》、《风雪塞外》、《沃土中原》、《潮涌海岸》组成,也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和英国广播公司(BBC)的第一次合作尝试。此片一经播出取得了剧烈的反响,并获得美国第30届“艾美奖新闻与纪录片大奖”最佳历史纪录片摄影奖、最佳剪辑奖和最佳音乐与音效奖等多项大奖。
《美丽中国》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它是中英双方理念磨合的结果,既有中方意境的表达,也充分体现了西式严谨的思维。同时也突破了中国传统纪录片只注重白描式的阐述而缺乏可看性的劣势,运用悬念、铺垫的设置,穿插动人的情节,足以抓住观众的心理。《美丽中国》并没有过多的宣教色彩,尝试着用一种平视的角度看待自然和动物,与观众一起体会、探索和反思,这样的态度反倒比居高临下更为观众所接受,从而达到原本的传播目的,是中西艺术在影像叙事中交融升华的典范。
一、《美丽中国》叙事策略分析
叙事策略就是叙事理念的贯彻和执行,是一个具体化的过程。通过悬念、铺垫、细节、冲突的表现来完成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美丽中国》的叙事策略值得深究。
(一)叙事脉络
纪录片在中国被赋予了一种教化的意义,通常,非情节化的处理常常令受众感到枯燥乏味,“说教”性质的凸显也让受众常有抵触的心理。但是《美丽中国》却打破了这种传统的叙事方式,采用国际上很受欢迎的“信息置于故事中”的方式。每一集都有大大小小的故事情节贯穿始终,情节的安排也具有连贯性,这使得全片的节奏紧凑,能很好的抓住观众的眼球,其中悬念和铺垫等手法的运用,让故事起伏跌宕,迎合了观众求变的心理。
例如在第一集《锦绣华南》中,先讲述了贵州的老耿打捞蜻蜓幼虫去集市上售卖,因为在中国“但凡能吃的东西都不会浪费”,随后又讲述了寺庙里一只斑龟的死亡,引出斑龟濒临灭绝只因中国人猎杀其为食,之后张家界大鲵的生存困境,也是因为中国人把它们当做“美味佳肴”。这些情节的设置经过精心的编排,每一个故事看似独立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目的是为了突出中国人因为“好吃”而引发的环境问题这个主题。
(二)叙事视角
视角指的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电视纪录片的叙事视角可以分为感知性视角和认知性视角,其中感知性视角又可以分为零视角、外视角和内视角;而平民视角和女性视角被认为是认知性视角的两个分支。
《美丽中国》大部分采用的是零视角即全景的叙述角度。较少部分采用内视角的叙述手法。零视角的特点是叙述者拥有“上帝的眼睛”,是无所不知的,可以站在任意的角度去讲述故事,能随意的从一个位置转移到另外一个位置。叙述者的态度也通常是冷眼旁观或者是客观的,就《美丽中国》具体来讲,野生动植物和人类等拍摄对象被当做了欣赏对象,叙述者以一种平等和尊敬的心态向观众讲述故事。叙述人称上,表现为第三人称“他”。
(三)叙事结构
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可以分为两种:线性结构和板块结构,其中线性结构又可以划分为单线结构和复线结构。所谓的线性结构就是用一条或者几条线索贯穿纪录片的始终,这种线索可以是以时空为线索,也可以是以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为线索,还可以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或者一种具体的事物。板块结构则是按照人物、时间、地域或主题的不同,将不同的内容分成不同的部分的一种结构形式。
就《美丽中国》而言,它算是一种建立在线性结构基础之上的板块结构。以时空为线索,以卫星定位图锁定要介绍的区域,从中国的华南地区(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到长江中下游的鱼米之乡再到北方的内蒙古、西藏、新疆等地,每一个区域形成一个单独的版块,版块中介绍了该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动植物物种和人文景观。这种叙事结构建立在严密的逻辑思维之上,脉络清晰,版块内容通俗易懂,板块之间联系紧密,时间和空间的压缩与拓展突出了重点,也使观众在较短的时间里能够掌握尽可能多的信息。
(四)叙事节奏
节奏是影像作品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体现在画面的剪辑、解说词的长短等方面。没有变化就没有节奏,而没有节奏的纪录片通常让观众味同嚼蜡。
在《美丽中国》中,节奏表现在一些穿插的情节里,比如用慢镜头拍摄大足鼠耳蝠捕鱼时,用长达30秒的时间去展示这一从未被捕捉到的奇观。这种节奏的放慢一方面让观众沉浸在对这一景象的赞叹上,另一方面也是对眼睛和神经的放松,能够更好的投入到下面一些紧张的情节里。对于快节奏的展现,最典型的是《锦绣华南》中对渔民利用鸬鹚这种传统捕鱼方式的展现。鸬鹚被渔民在勃颈上系上绳子放去水下捕鱼,两分钟的时间里,通过快速的镜头剪辑和节奏感强烈的鼓点的背景音乐配合,如同一场表演一样,让观众清楚地看到水下的鸬鹚是如何动作敏捷,头脑伶俐地进行协同作战。通过快慢节奏的搭配,形成一种错落有致的情节框架,节奏感强,让观众大呼过瘾。
二、《美丽中国》的高低语境叙事沟通
爱德华·霍尔曾在《超越文化》一书中写到:“所谓的高语境交流或者高语境讯息指的是:大多数信息或存于物质环境中,或内化在人的身上;需要经过编码的、显性的、传输出来的信息却非常至少。低语境交流正与之相反,就是说,大量信息编入了显性的代码之中。”在低语境文化中,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依靠直白的语言表达,高语境文化中的人们却对肢体语言、特定环境的反应更为敏感。因此,我们可以把委婉隐喻的中国文化归于高语境文化,把以直白表述的英国为代表的英语文化看做是低语境文化。由此看来,《美丽中国》应该算是一种高语境与低语境文化的碰撞。如果处理不好,中国特有的一些隐喻或者模棱两可的信息就无法抵达受众,难以被受众所理解。但如果任何信息都表达的十分明确,就不能很好地表现特有的东方文化的含蓄与韵律。《美丽中国》的成功在于通过叙事方法的协调,达到了高低语境文化的交融。
总之,叙事是一种对话,它可以丰富的运用在各类文本、空间和影像当中,除了可以揭示社会中隐喻的文化,也可以在不同文化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形成文化交融,建构国家或地区的形象。随着中国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国家形象也在逐渐转变。文化传播的背后依然展现的是政治格局与经济发展水平,这也是《美丽中国》纪录片叙事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深层含义。
参考文献:
[1]林东泰,叙事新闻与数位叙事[M],台北,五南文化出版社,2015.11
[2]周靖波,电视虚构叙事导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1
[3]刘婷,影像叙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10
[4]徐明,纪录片“故事化”的叙事艺术特征探析[J],现代视听,2007.9